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一问一智慧 >

第7章

一问一智慧-第7章

小说: 一问一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    「无取着般涅  」( anupada…pari nibbana ),它是现生自证的,「般涅  」是根除痛苦和烦恼(泰本巴利藏第 32 册,75页),而五蕴不会消失或崩散,也就是说,肉体不需要死亡。

    现在把「涅  」定义成「清凉」,也就是没有热恼、痛苦。因此我想请各位思惟我们泰国祖先的智慧,他们说:「涅  是死亡前的死亡( Nibbana is dying before death)」,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过这句格言,但它是乡下农民常说的一句话,他们说:

    死尸中见美色
    施舍中见善行
    真诚中见天神
    死亡前的死亡见涅  

    身为子孙的我们,比祖先更聪明或更愚笨呢?请慎重思惟这句格言:「涅  是(肉体)死亡前的(我执)死亡」,肉体不必死,但是我执必定要消除,这称为「涅  」。能了解它的人,就能得到无上及不可言喻的悦乐,这是另一种乐,而他依然继续活着。

。。。。。。。。。。。。。。。。。。。。。。。。。。。。。。。。。。。。。。。。。。。。。。。。。。。。。。。。。。。。。。。。。。。。。。。。。。。。。。(28)为了让各位更清楚了解涅  ,我们应想想这个问题:
        「低等动物能证得涅  吗?」。。。。。。。。。。。。。。。。。。。。。。。。。。。。。。。。。。。。。。。。。。。。。。。。。。。。。。。。。。。。。。。。。。。。。。。。。。。。。。

    佛陀用「般涅  」(parinibbayati)、「已般涅  」(parinibbuto)这二个字,谈到动物经训练直到野性消除(泰本巴利藏第 13 册,176 页)。一条狗、一只大象、一匹马或任何动物,若被驯养和好好训练之後,不再难以驾御,我们可以用「已般涅  」这个字。同样的字,也可以用在阿罗汉(arahant)或烦恼止息的人身上,这二个字适用於完全熄灭三毒火    完全冷静的人。佛世时所用的巴利文里,「般涅  」这个字也可以这麽用:当引用於人类时,指的是烦恼的止息或阿罗汉境界;引用於低等动物时,指的是野性消除;引用於火时,指的是馀烬熄灭、冷却。饭或粥煮好後,装入碗里冷却,也用「般涅
  」这个字。

    「般涅  」是个很平常的字,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它表示热的东西变冷了,不伤人了。动物也可以得到涅  ,我们别不如动物,也不应该把涅  转交到死後,而应当从涅  中得到利益,否则把佛陀最有价值的东西变成废物,那真是愚蠢至极啊!

    让我们以它的衍生字「已般涅  」(parinibbuto), 重新研读「涅  」(nibbana)、「般涅  」( parinibbana ), 这样将会激起我们去接触涅  的勇气与毅力,而不会像目前一样,一听到涅  就想睡觉、就害怕,或只是感到无聊而立刻退缩。

    我要邀请各位男女青年朋友们多关心「涅  」这个字。涅  就是消除一切毒害,甚至男女情欲也要消除,就像是动物被训练到危险的野性消除一样,那是完全的清凉。让我们成为完全冷静的人,没有任何事可以惹火我们,烧恼我们,不要再无知地制造热恼,就能获得涅  。由「现证涅  」或「现法涅  」做起,我们就能够逐渐达到真实涅  的境界。

。。。。。。。。。。。。。。。。。。。。。。。。。。。。。。。。。。。。。。。。。。。。。。。。。。。。。。。。。。。。。。。。。。。。。。。。。。。。。。(29)「什麽是人的至善?」。。。。。。。。。。。。。。。。。。。。。。。。。。。。。。。。。。。。。。。。。。。。。。。。。。。。。。。。。。。。。。。。。。。。。。。。。。。。。。

    有次佛陀说:「诸佛说:『涅  是无上的法』」,无上的法意指「人性的终极、最高的善」。伦理学的国际用语中,以拉丁文 summum bonum     至善,表示人类今生所能到达最好、最高的境界。学佛的人一致认为如果佛教有所谓「至善」的话,那一定是涅  了。所以外国人问佛教的「至善」是什麽,你应该回答:「诸佛说:『涅  是无上的法』。」

。。。。。。。。。。。。。。。。。。。。。。。。。。。。。。。。。。。。。。。。。。。。。。。。。。。。。。。。。。。。。。。。。。。。。。。。。。。。。。(30)下一个问题是:
        「现在世间是否有阿罗汉?」。。。。。。。。。。。。。。。。。。。。。。。。。。。。。。。。。。。。。。。。。。。。。。。。。。。。。。。。。。。。。。。。。。。。。。。。。。。。。。

    这点可以引用佛陀的话回答,佛陀在入灭当天说道:「如果所有比丘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泰本巴利藏第 10 册,167页 )。

    若有人对现今是否有阿罗汉起疑或兴问,不要只回答「有」或「没有」,这是严重的错误。你必须引佛陀的话回答:「如果比丘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

    这里留下一个问题:「什麽是过正道的生活?」

    正道的生活听起来似乎非常容易,其实它有独特的含义,正道的生活方式是不让烦恼得到滋养,或不因造作而起烦恼。因此,除了始终以「空心」生活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了,即是以「空心」看整个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为「我」或「我所有」。

    因此,虽然继续要说,要想,要做,要寻找、使用、消耗物品,却不执取其中任何一事一物为「我」或「我所有」,只是持续醒觉地、智慧地去做,亦即时时起观照而行    这就是所谓「过正道的生活」。换句话说,过正道的生活是以一种使烦恼无法生起、无法滋长的方式生活。

    过正道的生活就是遵循八正道的生活,因为八正道之首的「正见」,即是如实地认知、知见、洞察没有什麽好执着的,不论是卖力工作、言谈或行动,就这样单单纯纯、无执无着,所以是正道的生活。如此过正道的生活,烦恼就会营养不良、消瘦憔悴,自动消失直到灭尽,这时烦恼再也无法生起,因为让它生起的习气已经没有了。

    这点非常重要, 我们天性中的这个习气叫「随眠」( anusaya ),它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但人往往无知地视烦恼为永恒的实体或「自我」,认为烦恼有个实体酣睡在天性中,因而陷入错谬的常见( sassata…ditthi )。

    那些以法义原则为基础,开发出智慧及正见的人,则不会把烦恼当成恒常的实体或「自我」。它们(烦恼)是依缘起法而生,只因生起得太频繁,人就习以为常,认为它们永恒地酣睡在天性中,随时待命。请务必了解:「随眠」只是习气,我们早已习惯成自然,这就是为什麽用「随眠」这个词来表示的原因。

。。。。。。。。。。。。。。。。。。。。。。。。。。。。。。。。。。。。。。。。。。。。。。。。。。。。。。。。。。。。。。。。。。。。。。。。。。。。。。(31)下一个问题是:
        「证阿罗汉(arahant)容易吗?」。。。。。。。。。。。。。。。。。。。。。。。。。。。。。。。。。。。。。。。。。。。。。。。。。。。。。。。。。。。。。。。。。。。。。。。。。。。。。。

    对这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会回答「极端困难」,没有人敢想或敢说「容易」!在此,我们再度保持不给绝对答案的原则,任何人给予绝对答案,如说「有」或「没有」、「容易」或「困难」,他就不是追随佛陀的人。佛陀的原则是「缘起法则」,如果我们正确地遵行缘起法则,成为阿罗汉是容易的,如果我们违反了缘起法则,想成为阿罗汉就会极端困难。

    只因为我们已习惯安住於烦恼中,於是想成为阿罗汉就显得异常困难。在此,我们应回想佛陀所说的话:「只要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过正道的生活并不难,是我们能办得到的。怎麽说呢?只要我们能封锁住烦恼,不让它得到滋养,就像我们想杀死老虎,须先把它关起来,不给它食物,它就会自然死亡,我们不必进到笼里去面对它,而让它有机会咬我们、撕裂我们。这是一种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技术,就是前面所说,我们能力所及的意思。因此,成为阿罗汉究竟是难、是易,全看所用的方法是对或错而定,如果我们遵循佛陀的教导    「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那麽,想要成为阿罗汉就不困难了。

。。。。。。。。。。。。。。。。。。。。。。。。。。。。。。。。。。。。。。。。。。。。。。。。。。。。。。。。。。。。。。。。。。。。。。。。。。。。。。(32)还有一个问题:
        「我们能辨认出阿罗汉吗?」。。。。。。。。。。。。。。。。。。。。。。。。。。。。。。。。。。。。。。。。。。。。。。。。。。。。。。。。。。。。。。。。。。。。。。。。。。。。。。

    一般人非常喜欢问这个问题,例如有些人怀疑:我们是否能辨认出目前在世间的阿罗汉?若有个阿罗汉迎面而来,我们是否能辨认出他是阿罗汉?这时我们可以回答:如果我们无法辨认出他是不是阿罗汉,那麽连阿罗汉本身,也同样可能无法辨认出彼此。

    据说长老舍利弗(Elder Sariputta)不知道罗婆那跋提(Laku ntakabhaddiya)是位阿罗汉,而不断向他说法,目的是想使他证得阿罗汉。这表示舍利弗并不知道罗婆那跋提是阿罗汉(泰本巴利藏第 25 册,178 页)【译注一】。

    但如果我们真的能认出阿罗汉,则连非阿罗汉的梵天也必定能认出谁是阿罗汉,同时他也能预言谁将能死前就证涅  ,或未证涅  就死去(泰本巴利藏第 23 册, 77 页)。

    因此,若我们被问到能否辨认出阿罗汉,我们要回答:「或许可以,或许不能,要视情况而定,有时甚至连阿罗汉本身也可能无法彼此辨认。」所以,我们不应该给予绝对的答案,若说「可以」或「不能」,就会像寺院的教师们,对这类事情总喜欢武断作答。

【译注一】阿罗汉与凡夫的区别,不在於外相,他与凡夫一样不能免却老、病、死,但在
          看待世间、对待人事的心境,以及受世间的影响层面上,二者有显着的不同。

。。。。。。。。。。。。。。。。。。。。。。。。。。。。。。。。。。。。。。。。。。。。。。。。。。。。。。。。。。。。。。。。。。。。。。。。。。。。。。(33)现在,下一个问题是:
        「我们在什麽地方可以找到阿罗汉?」。。。。。。。。。。。。。。。。。。。。。。。。。。。。。。。。。。。。。。。。。。。。。。。。。。。。。。。。。。。。。。。。。。。。。。。。。。。。。。

    我们必须在烦恼止息处找到阿罗汉。不要忙着到森林、寺院、洞窟、高山、乡村、城市或禅修中心寻找,要到烦恼止息处寻找阿罗汉。所以,不论是任何证明、寻找、实验,都要认识烦恼的止息,如果无法做到,就不必费心搜查、寻觅,你自己认识自己就好了。

    烦恼止息处就有阿罗汉,我们必须掌握这最中道的原则。

。。。。。。。。。。。。。。。。。。。。。。。。。。。。。。。。。。。。。。。。。。。。。。。。。。。。。。。。。。。。。。。。。。。。。。。。。。。。。。(34)「在家人不能成为阿罗汉,是吗?」。。。。。。。。。。。。。。。。。。。。。。。。。。。。。。。。。。。。。。。。。。。。。。。。。。。。。。。。。。。。。。。。。。。。。。。。。。。。。。

    对这问题也不要给予「能」或「不能」的绝对答案,而必须这麽回答:「阿罗汉是超越僧俗的」。然而一般人都说在家人一证悟成为阿罗汉,就得在七天内赶快出家,否则将会死亡,这是後期的人在论、疏或其他作品中,过份自大、武断的说法。

    阿罗汉一定都是超越僧俗的,没有人能够把阿罗汉变成俗人。因此,不要去宣称阿罗汉会不会在俗,纵使抓了个阿罗汉,强迫他过在家生活,使阿罗汉成为居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已经超越僧俗了。

。。。。。。。。。。。。。。。。。。。。。。。。。。。。。。。。。。。。。。。。。。。。。。。。。。。。。。。。。。。。。。。。。。。。。。。。。。。。。。(35)另一个问题是:
        「『杀人凶手』才能成为阿罗汉,为什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