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智慧-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只是看」这句话需要解释:当所看的对象和眼睛接触时,只要认清对象,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就好了,千万别让喜欢和讨厌的念头趁虚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欢的念头,就会想拥有它;如果生起讨厌的念头,就会厌弃它。如此一来,我们自己就成为那「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错误。所以当看东西时,保持了了分明,要有智慧远离烦恼,清楚什麽动作是正确、适当的,如果是没有必要的动作,就保持冷静,不要去做它。如果想获得某种成就,就得完全应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让「自我」产生,使用这种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且心中没有苦恼。
这是一个最好又简洁的修行原则: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尝只是尝,嗅只是嗅,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让一切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当下就能产生智慧,可以正确又恰当地处理一切,不会产生爱、恨的「自我」。如果随着喜欢或讨厌的欲望去做,「自我」就会生起,让心不能自主,也就无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为某比丘所作的开示。
接下来,可能有人会问:「为什麽我们讨论最易证果的修行方法时,没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实际上,这些都是辅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终究都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而修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就足以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 当接触任何外境时,都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拨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谈,而只讨论每天最迫切的事情 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等等,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如果有外国人问你修行的问题,就这样回答他。
。。。。。。。。。。。。。。。。。。。。。。。。。。。。。。。。。。。。。。。。。。。。。。。。。。。。。。。。。。。。。。。。。。。。。。。。。。。。。。(5)假设外国人或他教教徒问你:
「可以去那儿学习?可以到那儿研究?」。。。。。。。。。。。。。。。。。。。。。。。。。。。。。。。。。。。。。。。。。。。。。。。。。。。。。。。。。。。。。。。。。。。。。。。。。。。。。。
我们再一次引用佛陀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在这结合心、想【译注一】的六尺之躯内学习」(泰本巴利藏第 21 册, 62 页),也就是在这结合「心」、「想」的身体中学习。这六尺之躯要随着「心」、「想」活动才成为活生生的「人」,「心」存在就能思考、认知,「想」存在就能醒觉。
如来( Tathagata )曾开示世间( world )【译注二】、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当他说到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就是指:一切法存在於结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就在这儿学习,而不是在学校、洞窟、森林、山上或寺院中学习,那些地方都是外在的!
要把学校建在心里,把大学设在身中,而後去学习、研究、分析、探索,去发现世间的实相:世间如何生起?世间如何引生痛苦?什麽是世间的灭尽?怎样的修行道路能让世间灭尽?这就是所谓的「四圣谛」。 其中,佛陀有时用「世间」( world )这个字,有时用「苦」( dukkha )这个字。
「世间」或「苦」是什麽?「集」 苦的起因是什麽?「灭」 不苦,什麽是没有动乱的世间?「道」 如何修行?这一切都得从身体中发现,不在其他地方。如果在书本、传闻、文字等地方发现它,那是虚幻不实的。相反的,一旦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躯中寻找、发现到它,那才是真实不虚的。
所以,若被问及在那儿学习,应说:「就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躯中学习。」
【译注一】依照佛使尊者着,曦比丘等译《人类手册》第五章〈五蕴〉:「『想』是一种
自觉,有如在醒觉中的感觉,称为有着良好的记忆和有觉知,不会有迷醉入睡
的情形。『想』是一种在觉知中去认识『什麽是什麽』,『想』有着良好的觉
醒使我们不迷醉、不昏沉。」
【译注二】「世间」依本节第三段,通「苦」之意。
。。。。。。。。。。。。。。。。。。。。。。。。。。。。。。。。。。。。。。。。。。。。。。。。。。。。。。。。。。。。。。。。。。。。。。。。。。。。。。(6)接下来,也许有人想更了解佛法而问我们:
「可以用什麽比喻『法』?」。。。。。。。。。。。。。。。。。。。。。。。。。。。。。。。。。。。。。。。。。。。。。。。。。。。。。。。。。。。。。。。。。。。。。。。。。。。。。。
佛陀说:「『法』可比喻为筏」,他用「筏」这个字是因为当时普遍用筏渡河,以筏喻「法」很容易了解。这个比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提醒我们,不应该去黏着「法」,以致忘了自己,而自高自大地以为我是老师、学者或哲学家。如果忘记「法」只是个筏,将会引生以上的危机。
「法」是筏,是载我们度彼岸的工具,一旦到了彼岸,并且上了陆,我们就不可能还愚蠢地背着筏。这在教导我们要以正确的方法使用它,而不要因执着它,以致忘了自己。如果不理解筏的用处,我们就会用它互相夸耀、争执,有时或许还用它来竞赛呢!这一切毫无是处,只是徒然耗损精力罢了!「法」如筏,它应该被正确地应用於渡过河流。
「法」比喻为筏,「法」的智慧应该用来渡过苦海,不应该以它为唇枪舌剑而相互伤害;不可执着它,甚至已到岸、登陆了,还背着筏,不愿与它分手。「法」比喻为筏,还意味着不论在家人或出家人都一样可以应用它。
。。。。。。。。。。。。。。。。。。。。。。。。。。。。。。。。。。。。。。。。。。。。。。。。。。。。。。。。。。。。。。。。。。。。。。。。。。。。。。(7)假设我们被问:
「在家人应该学习什麽?」。。。。。。。。。。。。。。。。。。。。。。。。。。。。。。。。。。。。。。。。。。。。。。。。。。。。。。。。。。。。。。。。。。。。。。。。。。。。。。
我们不必浪费时间自己去想答案,若有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没人会阻止他。但如果依据佛陀所教的回答,我们必须说:「在家人应该学习所有如来( Tathagata)宣说有关『空』( sunnata )的教示( suttantas )」。「素 答」( suttanta )是佛陀所有教诲的核心,是经系统化且完整、妥善地结集而成,这就称为「素 答」。
sutta 指的是经典, anta 的意思是究竟,因此「素 答」( sutta nta )是完整又系统化,将最精华的部份结集而成的经典。 它就像「吠檀多」( vedanta )这个字,「吠陀」( veda )的意思是知识,「吠檀多」是知识中的精华,是将知识作最完整而有系统化的结集。
请记住「素 答」这个字!所有「素 答」都是如来所说,是如来所教,而且都与「空」相应。关於这点,有人问佛陀要如何修法,才能获得永恒安乐的利益,佛陀回答:「所有『素 答』是如来所说,与『空』相应,义理奥妙深远,超越世间。」这句话的重点在於「与空相应」。
「空」( sunnata )这个字,你听起来也许会觉得有些奇怪, 但先不要退缩【译注一】,因为它正是佛教最重要的字眼。请注意听:「空」字或可译为「空无一物」,它有好几个用法与意义,佛陀所说的「空」,不是指什麽东西都没有的「物质空」。这里的「空」,是指智慧的「空」,因为所有事物仍然存在,也许会多到充塞整个世界,但佛陀说它们是「空」或「空性」,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我所有」。我再说一次,这些都是为了教我们不要去执取任何事物。
在家人尤其应该学习佛陀所说「空」的教示。一般说来,普遍的人都误解「空」,以为它对在家人而言是太过高远的理论,究其原因,是因他们没有听闻过佛陀对「空」的教示。所以请好好记在心里,不只是出家人,即使是在家人也必须学习「空」、理解「空」、践行「空」【译注二】。
佛陀开示过这句话: 「在家人应该学习与『空』相应的事」(泰本巴利藏 19 册,512 页),期望你们不要再害怕「空」或与「空」有关的事。
请跨出你的脚步,多去了解「空」。若要深入、详尽地解释「空」,那会花相当多的时间,在此,我们只讨论它的核心及实质,也就是空掉「我」及「我所有」的感觉 空性,这样就足够了。心若没有任何「我」、「我所有」的感觉,这心就是「空」的,「世间空」就是这个意思。
【译注一】泰国佛教界对「空」误解极深,说到「空」都无法理解。泰国的高僧从来多谈
苦、无常、无我,少谈到「空」。直到佛使比丘发现经典多说「空」,佛陀甚
至说:「一切教诲不与『空』相应,则非佛说。」佛使尊者四十多岁就开始宣
说「空」是佛陀最高的教诲,当时一般人以为他疯了,或有人以为他不过是位
「佛教学者」,只会说不会做。直到今日泰国佛教谈及「空」的着作,还是多
为佛使尊者所撰,少部份弘扬空理的人,也多是曾在其门下修学的法师。
【译注二】泰国在家人以为「空」高深莫测,是根本做不到的事,甚至说:「『空』是出
家人的事。」
。。。。。。。。。。。。。。。。。。。。。。。。。。。。。。。。。。。。。。。。。。。。。。。。。。。。。。。。。。。。。。。。。。。。。。。。。。。。。。(8)现在,假设我们被问到佛教最殊胜的字:
「什麽是『不死之法』?」。。。。。。。。。。。。。。。。。。。。。。。。。。。。。。。。。。。。。。。。。。。。。。。。。。。。。。。。。。。。。。。。。。。。。。。。。。。。。。
「阿马答」( amata )的意思是「不死」, 「阿马答达磨」( ama tadhamma )则为「不死之法」。那是什麽呢?有次佛陀说道:「贪、 、痴止息是不死之法、不死之境。 」内心一生起贪、 、痴,就是「有死之境」( mortal state ),就会痛苦,有「自我」就会有生、老、病、死苦。当贪、 、痴止息,不再因感觉有「我」而起惑,就不会死亡,因为没有了「我」,那有什麽将会死亡呢?所以人如果要追寻不死之境 不死之法,就必须寻求贪、 、痴止息的境界。这是佛陀所教导的「不死之法」,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佛陀最究竟、 无上的教诫。 其他的「不死」( undying )与这「不死」(amata)是不同的,如前所说,无上的「不死之法」是贪、 、痴的止息。
最高、最深奥的「法」,有各种名称,假使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至高至深,能超越世间与死亡的『法』称为什麽?」佛陀称它为「空相应法」( sunnatappatisamyutta )或「空」( sunnata ),「空相应法」至高至深, 它能超越世间和死亡,也就是「不死之法」。
。。。。。。。。。。。。。。。。。。。。。。。。。。。。。。。。。。。。。。。。。。。。。。。。。。。。。。。。。。。。。。。。。。。。。。。。。。。。。。(9)那麽,「後期革新的『法』是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