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阿含经随身剪辑 >

第9章

阿含经随身剪辑-第9章

小说: 阿含经随身剪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譬如炽火,欲令其灭,足其乾薪,于意云何?岂不令火增炽燃耶?如是,
    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增其掉心。(杂·七二六)

  ※如果要让小火烧得旺盛,就不可以一下子加入许多焦炭,因为焦炭一开始
    并不容易著火,加多了反而阻碍通风,并且吸走了热量,使原来的小火,
    因温度降低,得不到足够的空气而息灭。反之,如果要息灭烧得很旺盛的
    火,而加入许多乾材,岂不是会让火烧得更旺盛吗?
    所以,情绪低落、懒洋洋时,应当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提神
    醒脑,示教照喜。情绪高亢、得失心重时,应当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
    分,使情绪平稳,令内住一心摄持。
    修行,就像照料炉火一样,应当随著自己身心的变化,而作适当的调整,
    这也是「知时」的含义之一吧!

 79。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
    丘众。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是谓行
    真实、空、不颠倒也。若欲多行空者:
    莫念村想、人想,当数念一无事想。彼如是知:空于村想、人想,然有不
    空,唯一无事想。唯有疲劳,因一无事想故。
    莫念人想、无事想,当数念一地想。唯有疲劳,因一地想故。
    莫念无事想、地想,当数念一无量空处想。唯有疲劳,因一无量空处想故
    。
    莫念地想、无量空处想,当数念一无量识处想。唯有疲劳,因一无量识处
    想故。
    莫念无量空处想、无量识处想,当数念一无所有处想。唯有疲劳,因一无
    所有处想。
    莫念无量识处想、无所有处想,当数念一无想心定。唯有疲劳,因一无想
    心定。
    彼作是念:我本无想心定,本所行、本所思。若本所行、本所思者,我不
    乐彼(无想心定),不求彼,不应住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
    有漏、无明漏心解脱。空欲漏、有漏、无明漏,然有不空,唯此我身六处
    命存。唯有疲劳,因此我身六处命存故。(中·一九O)(小空经)

 80。若不欲哗说、不乐哗说、不合会哗说,不欲于众、不乐于众、不合会于众
    ,欲离众,常乐独住远离处者,得时爱乐心解脱,及不时不移动心解脱者
    ,必有是处。所以者何?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彼色败坏变易,异时生
    愁戚啼哭,忧苦懊恼。以是故,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谓度一切色想,行
    于外空。
    我行此住处(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已,生欢悦,一切身觉正念正智,
    生喜、生止、生乐、生定。如我此定,一切身觉正念正智。若欲多行空者
    ,彼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此身离生喜、乐,渍、尽润渍,普遍充满,
    无处不遍。彼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已,当念内空。
    彼念内空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空者,当念外空。
    彼念外空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外空者,当念内外空。
    彼念内外空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外空者,当念不移动
    。
    彼念不移动已,其心移动,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不移动者,彼彼心于彼
    彼定,御复御,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已,当以内空、外
    空、内外空、不移动成就游。(中·一九一)(大空经)

  ※这是两种不同的修行方法,前面一经,名为∧小空经∨;后面一经,名为
    ∧大空经∨。∧小空经∨里所描述的方法,是以渐进地转移替代方式,一
    直以进入比较深程度的禅定(所可能引起的烦恼比较轻),来取代目前程
    度较浅的禅定(所可能引起的烦恼比较重)。像这样,逐步地减轻烦恼,
    体认空义。一直到进入最深的无想定。尔后,再更进一步地警觉到,连无
    想定的境界,也不可以贪恋执著。能够这样,就离开了最后的执著,而成
    为解脱的圣者了。这时候,只剩下五蕴、六处(六根)和合的存在,以及
    五蕴、六处无常衰败的侵扰而已。
    ∧大空经∨里所描述的方法,是以各种不同的角度,如六外入处、六内入
    处,尝试直接契入空性,去除烦恼。印顺法师在《空之探究》∧第一章·
    第七节∨中说,∧小空经∨「是由下而上的,竖的层层超越」,∧大空经
    ∨「却是由外而内,横举四种空观,修习成就而得究竟」。正是一竖一横
    的不同修习方式。
    空,本来是指空旷安静之处,这是利用外在环境的安宁,来协助内心进入
    平静安祥的常用方法,所以∧大空经∨中说外空、内空。因为两者之间,
    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后来,人们就逐渐地借用「空」,来表达解脱者的境
    界了(请参考印顺法师著《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一节∨)。
    如果想比较这两种方法,孰胜孰劣,孰钝孰利,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因
    为,重要的是,两种方法都能引导不同需要的修行者,趣向解脱。

 81。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云何?正思惟。
    有七断漏、烦恼、忧戚法:①有漏从见断、②有漏从护断、③有漏从离断
    、④有漏从用断、⑤有漏从忍断、⑥有漏从除断、⑦有漏从思惟断。
    (中·一O)(漏尽经)

  ※正确的见解(正见,尤其是离「我见」);守护六根;远离常为恶的人;
    有正当而能维持修行的生活资源(用);维持精进的安忍力;断除恶念、
    恶习的决心;常思惟佛法,这是经中所说的七个对治烦恼(漏)的方法。

 82。若比丘欲得增上心者,当以数数念于五相:
    ①念相善相应、②观念恶患、③不念此念、④以思行渐减念、⑤以心修心
    ,受持降伏。(中·一O一)(增上心经)

  ※让心中常常想著好人好事,那么就比较没有余暇升起恶念,就如同木匠,
    先用墨绳作好记号,就能够把木料切得笔直一样。这是不让心中,起恶念
    的第一个方法,与「近朱者赤」的含义相近。
    如果在用这个方法时,还会有恶念出现,那么,可以尝试推想,如果真的
    依所升起的恶念去做,会发生怎样的祸患,让自己知道,应当打消这样的
    恶念。这是消除恶念的第二个方法。
    如果用第二个方法时,还会有恶念出现,那么,应当暂停去想这些,就像
    把眼睛闭起来,或者避开离去,就看不到了一样。这是第三个方法,类似
    于暂时转移注意力的技巧。
    如果上面的方法都用了,还有恶念出现时,那么,就应当下定决心,让自
    己的念头平息下来。怎么平息呢?就像走路很急的人,自问:不能走慢点
    吗?能这样想,脚步就缓得下来了。再想,不能停下来吗?能这样想,就
    停得下来了。依此类推,坐下来、躺下来,也都做得到了。像这样,再粗
    重急躁的举动,在自我的质问(反省)中,都会有可能渐渐地平息下来。
    这是第四个方法。
    如果这样做,还有恶念出现时,最后的方法,就是进入□定了。□定的威
    力,就像二位大力士,可以轻易地压制住一个弱小的人一样,是一个十分
    有效的治标良方。

 83。当为说自通之法: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
    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
    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侵我妻、为人所欺、离我亲友、加唣言、作绮语,他
    亦如是。
    是故,持不盗戒、不他淫戒、不妄语戒,不行两舌、恶口、绮饰。
    (杂·一O三二)

  ※这是佛陀为婆罗门、长者等在家众,所说的法。内容与现代所说的「同理
    心」相同。同理心,实在是守戒的最具说服力者。

 84。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五除恼(镇恨)法:
    ①或有身不净行,口净行,莫念彼身不净行,但当念其口净行;
    ②或有口不净行,身净行,莫念彼口不净行,但当念彼身净行;
    ③或有身、口不净行,心少有净行,莫念彼身、口不净行,但当念彼心少
      有净;
    ④或有身、口、意不净行,哀愍慈念于此病人,莫令此贤因身、口、意不
      净,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
    ⑤或有身、口、意净行,常当念彼身、口、意净行;
    若慧者见,设生恚恼,应如是除。(中·二五)(水喻经)

  ※起镇心的动机,还是在要求「顺从己意」,就是「我执」的表现了。看到
    不合理的情况,最容易失去自制力,而起愤怒了。尊者舍梨子(舍利弗)
    ,所教导的方法,就是要我们尽量看到别人的优点,来化解自己的镇心。
    如果,对方真的是一无是处,那么,就以怜愍心,来取代镇心吧。

 85。不恶语言者,便不镇恚,亦不憎嫉,不忧缠住,不憎镇恚,不发露恶。
    有五言道:①或时或非时、②或真或非真、③或软或坚、④或慈或恚、⑤
    或有义或无义。汝等当学,若他说时,心不变易,口无恶言。
    犹如唾溺污之,不能令大地作非地;草炬不能令恒伽水热作沸汤;画师不
    能于虚空画作形像,以彩庄染;猫皮囊,柔治极软,以手拳□、石掷、杖
    打,或以刀斫,或扑著地于,除唿唿声,无复有唿唿声。
    汝等若为他人拳□石掷,杖打刀斫,以利锯刀节节解截,心不变易,口无
    恶言,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其广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
    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当学如是。
    (中·一九三)(牟犁破群那经)

  ※如果能和悦地说话,就不会起镇心了。不起镇心,那么,也就不会有憎恨
    嫉妒、忧愁烦恼,也不用常常忏悔(发露恶)了。
    不管别人对自己的指责,时机合不合适、真实性如何、态度好不好、慈悲
    或镇恚、对自己有没有益处,都不要起镇心而口出恶言。就如同大地,不
    会因为人们唾溺的污染,就成不了大地;也像恒河的水,不会被草把的火
    烧沸;画师不能于虚空作画;而摔打柔软的猫皮,除了噗噗的声响外,再
    也不会有其它的了。
    慈悲,出现在《阿含经》中,是以作为对治镇心为主的修行方法。这与后
    来,将慈悲作进一步提升,与信愿、智慧并列为学佛的三大要素,或者说
    是佛教的三大特色,似乎是有所不同的。

 86。犹如缚作□筏,乘之而度,安隐至彼。彼便以筏著右肩上,或头戴去。于
    意云何?彼作如是竟,能为筏有所益耶?
    如是,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若汝等知我长夜说
    筏喻法者:
    当以舍是法,况非法耶?(中·二OO)(阿梨吒经)

  ※对治,是修行上常需要用的手段,也可以看作是修行方法。如果使用某种
    对治法,奏效了,却转而深爱(执)著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