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阿含经随身剪辑 >

第3章

阿含经随身剪辑-第3章

小说: 阿含经随身剪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⑴中·一四一表示该段经文,摘自汉译《中阿含》第一四一经;
      增·二二五表示该段经文,摘自汉译《增一阿含》第二二五经;
      杂·四O  表示该段经文,摘自汉译《杂阿含》第四O经;
      长·二    表示该段经文,摘自汉译《长阿含》第二经;
      经数之编号,以《佛光大藏经》本为准。

    ⑵《大正·二九·六七五上》表示大正版《大藏经》第二九册第六七五页
      上段。

    ⑶「※」符号处,为剪辑者对该段经文之赘言,仅供参考。

    ④经文中,( )内之文字,或为不同经本之用字,或为不同的翻译用字
      ,或为诠释之用,而使经文更容易燎解者。

一、不放逸

    心灵的净化,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比赛。
    在这场比赛里,样样都得自己来。今天不做的,明天还是得自个儿做;今
    天做不来的,以后还是得靠自己的努力来克服,每个人都一样,不会有例
    外。成效,是点点滴滴努力的累积。不努力,必然是不会有成果的。
    经中说,不放逸就是多修「四意(正)断」──对不好的,革除、防范;
    对好的,开发、保持。广泛地来说,就是心中常有佛法,常自警策(杂·
    九九六),常以佛法的价值观,作思惟、判断,以及自我反省。
    不放逸,是一个修行者常要有的警觉,时时得做的反省。

  1。如山河、石壁、百草、五谷,皆依于地而得长大,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
    住不放逸之地,使诸善法而得长大。(增·二二五)

  ※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共三十七项,
    被称为三十七道品,这是早期佛教经典中,有关佛陀教化;佛弟子修学内
    容的归纳与整理。
    其实,不管作了怎样的归类,或者,开创了多么好的法门,如果离开了不
    放逸的基础,那么,都将一事无成。

  2。譬如伏鸡,生子众多,不能随时荫馏,消息冷暖,而欲令子安稳出壳;如
    是,不勤修习,随顺成就,而欲令得漏尽解脱,无有是处。(杂·四O)

  ※在心灵净化工程的领域里,没有投机客的生存空间,有的只是像母鸡,勤
    于孵蛋般的成功范例。
    孵蛋的母鸡,随时抱著蛋(荫馏),关怀(消息)著蛋的冷暖,只待因缘
    条件都具足了──时机的成熟(随顺),便见小鸡一只只地破壳而出(成
    就)了。
    修行,何尝不是需要像这样的孵蛋功夫呢?

  3。八大人念:①少欲、②知足、③闲(闲)居、④持戒、⑤三昧、⑥智慧、
    ⑦多闻、⑧精进。
    弥勒菩萨应三十劫当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我以精进之力,超越成佛。
    诸佛世尊皆同一类:同其戒律、解脱、智慧,唯有精进不同。是故,此第
    八大人之念,为最、为上、为尊、为贵。(增·三七五)

  ※值得修行人尊敬、效法的先觉者(大人),平时都是怎样来自我约束的呢
    ?能少欲知足,少应酬;不让自己忙得浑浑噩噩地,能心地善良,尊重他
    人,能常静下心来,检视自己的缺失,能集中心意,锻练敏锐、如实的观
    察力,并且,能多吸收有关心灵净化的资讯,而最难能可贵的,还是能持
    之以恒,保持勇猛精进的毅力了。

  4。云何?善调琴弦,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音不?
    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
    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杂·二五六)

  5。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此堕邪见;
    若能在中者,此则上行。(增·一九七)

  ※佛陀有一位很用功,但总是得不到突破的学生,名叫二十亿耳。眼看著周
    遭的同伴们,一个个成功地成了解脱的圣者了,想著自己似乎是白费了的
    努力,终于由满怀抱负,转为患得患失的急躁不安(掉),最后心灰意冷
    地,打算放弃继续追随佛陀修行,还俗回家(悔),心想:以家中的大财
    富,还有能力广作布施,起码比留在僧团中,一事无成要强。
    佛陀知道了,就以琴师必需调整妥琴弦的松紧度,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作为譬喻,来教导二十亿耳。尊者二十亿耳,把握了适度的努力,不久,
    便顺利获得了突破,也成为解脱的阿罗汉圣者了。
    修行,就如同调琴弦,是要依著自己身心不同的情况,来作调整的。该稍
    喘口气时,就让自己喘口气,但该自我鞭策时,就不要为自己找藉口。善
    知识的指正,修行团体中,同修间的相互砥励,以及自己对自己诚实负责
    的态度,应该都有助于对精进的适当把握,才不致于太急、太缓。
    过犹不及!

  6。如巧金师,以生金著于炉中增火,随时扇嗪,随时水洒,随时俱舍。
    若一向鼓嗪者,即于是处,生金焦尽。
    一向水洒,则于是处,生金坚强。
    若一向俱舍,则于是处,生金不熟,则无所用。
    如是,专心方便,时时思惟,忆念三相,乃至漏尽。(杂·九九一)

  ※三相,即止相、举相、舍相。
    心思如果一直停留在止相,经中说「其心下劣」,也就成了懈怠,就像火
    候不够,易碎的钢;太松的琴弦。
    一直留在举相,「掉乱心起」,也就是过份精进,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得、
    失的焦虑中,就像过热的钢;太紧的琴弦。
    一向俱舍,就等于忘失了修行。
    修行,也和照顾炉火一样,得依著需要,随时鼓风(扇嗪)增温、洒水降
    温,或者暂时保持现况,也不鼓风,也不洒水(俱舍),来维持所需的温
    度。

  7。如田夫,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下种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长,
    今日果实,今日成熟,若明日、后日也。而彼种子已入地中,则自随时生
    长,果实成熟。
    譬如伏鸡生卵,随时消息,冷暖爱护,彼伏鸡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
    、后日,当以口啄爪刮,令其儿安隐得生。然其伏鸡,善伏其子,爱护随
    时,其子自然安隐得生。
    如是,善学三学,随其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杂·八三九)

  ※修行,是细水长流,水到渠成的绵密功夫,急不来的。不是今天播了种,
    明后天就想著要收成的。习性的改变,不会是一、二天,一、二年,甚至
    于一、二辈子的事。不要一心想著收成,而忽略了该做的努力,也不必因
    为自己努力一阵子了,却发觉离解脱还很远,而觉得心灰意冷。只要不断
    的努力,点点滴滴的累积,到了因缘具足时(随其时节),自然就会有所
    转变的。揠苗助长,必然会适得其反。
    不放逸,就是:「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消息(关怀;用心),
    冷暖爱护」。

二、守护

    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全部的感觉器官,在佛教的经典中,称
    之为「六根」、「六情」或「六内入处」。
    色、声、香、味、触、法,分别是六根所认知的对象,佛教经典中,称之
    为「六尘」,或「六外入处」。
    六根与六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身心活动的舞台,所以经中说,这就是
    我们的「世间」了(《杂·二三三》、《杂·二三五》经)。
    六根,是我们与外界交通的第一道门户,情感上的杂染与烦恼,大多从这
    儿开始,而凡夫、圣人的差别,也从这儿,就开始显出不同了。
    修行,就当从守护六根──第一道关卡,开始用心吧!

  8。不调御六根,不密守护而不修者,必受苦报。(中·一五三)(须闲经)

  9。弊魔波旬,恒在汝后,求其方便,坏败善根:化极妙奇异色、声、香、味
    、细滑(触)之法,欲迷乱(汝)。(增·四三)

  ※波旬,是传说中,专门与修行者作对的魔王名字。其实,这也可以看做是
    :自己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错误习性。就是因为这些错误的习性,让我
    们一直马不停蹄地,追逐著自以为是美妙的东西。
    从表面来看,魔在身外,引诱著六根,啃啮著人们向善的意志(善根)。

 10。凡夫之人,若眼见色,便起染著之心,不能舍离;彼已见色,极起爱著,
    流转生死,无有解时;六情亦复如是。
    世尊贤圣弟子,眼见色已,不起染著,无有污心,即能分别此眼是无常之
    法,苦、空、非身之法;六情亦复如是。(增·三四四)

  ※在台湾,有一句俚语:「内神通外鬼」。身外的魔,也还要有内在的魔相
    呼应,才有戏唱。染著的心,就是内在的魔。
    解脱的圣者,由于心中没有染著,明白世间存在的一切,总是随著所构成
    因缘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著(无常),既找不到永恒不变的真我──非我
    (非身),同时,也没有什么,是可以被捉得住的(空),所以,终究要
    让意图拥有的人,感到失落而痛苦的(苦)。所以,圣者们对从六根接收
    进来的资讯,一开始就能保持如其事实地了知,不会夹杂著自己的意思,
    自我中心地去添油加醋,做二次加工,中第二只毒箭(请参考本《剪辑》
    第二七条经文)。
    而凡夫,因为有著一颗染著的心,所以,在六根接触六尘时,会不自觉地
    ,就生起了五花八门的染著,日复一日的。

 11。宁常眠床,不于觉寤之中思惟乱想;宁以烧铁烙眼,不以视色兴起乱想;
    宁以锥刺坏耳,不以听声兴起乱想;宁以热钳坏鼻,不以闻香兴起乱想;
    宁以利剑截舌,不以恶言唣(粗)语堕三恶趣。
    是故,当将护六情,无令漏失。(增·四五九)

  ※烙眼、坏耳、坏鼻、截舌,都不是重点,重点在强调「不起乱想」!
    不起乱想,就是不做二次加工;不做不实在的想像(幻想),自编自导。

 12。守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恒欲起意:
    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
    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意。
    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中·一八七)(说智经)

  ※不受相,就是不要让那些所觉知的影像,老是停留在念头里。
    不味,就是不要老在回味那些甜蜜、美好的感觉。
    心中常常保有这样的警觉,随时随地,不要让自己在心中起贪、起忧、起
    恶念,这就是守护六根,也就是经文「常念闭塞,念欲明达」的含义了。

 13。若专念分别六入,终不堕恶道。
    眼观此色,见好则喜,见恶不喜,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犹如狗、狐、猴、鱼、蛇、鸟六种之虫,性行各异,所行不同。设复有人
    取此六种之虫,系著一处,而不得东、西、南、北。是时,六种之虫虽复
    转动,亦不离故处。
    是故,当念专精,意不错乱。是时,弊魔波旬,终不得其便,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