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阿含经随身剪辑 >

第16章

阿含经随身剪辑-第16章

小说: 阿含经随身剪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吗?或是在色中呢?还是色在其中呢?然而色(受、想、行、识)等,
    都是无常、苦,是会变化的,都和这个要找寻的本质不符合啊!事实上这
    样性质的「我」,是不存在的!
    在释尊的时代,「如来」这个名称的世俗解说,就有这样的含意(请参考
    印顺法师著,《如来藏之研究》∧第二章·第三节∨)。所以,经中接著
    以「如来」与五蕴作比较了。
    今天,有什么地方觉得不如意而郁闷吗?如果有,可能是「我执」在作祟
    ,那就该做功课了!

153。云何见色是我?得地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
    我及地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水、火、风、青、黄、赤、白,一切
    入处正受已,作是念:色即是我,我即是色,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
    ,于一切入处,一一计我,是名色即是我。
    云何见色异我?若彼见受是我,见受是我已,见色(想、行、识)是我所
    ,是名色异我。
    云何见我中色?谓见受是我,色(想、行、识)在我中,是名我中色。
    云何见色中我?谓见受即是我,于色(想、行、识)中住,入于色,周遍
    其四体,是名色中我。(杂·一一一)

  ※为什么会以为色就是我呢?就像以十遍处假想观(请参考印顺法师著,《
    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十节∨)入定(正受)修学的人,以地即是我,
    我即是地一样,误以假想为真实。
    为什么会说色不是我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识等,去寻找我
    ,而把色,当成是我所拥有的。
    为什么会说色是含在我中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识等,去寻
    找我,而把色,当成是我的一部份。
    为什么会说色中有我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识等,去寻找我
    ,而以为,这是安住在色当中的。

154。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①住于净戒。
    ②少欲、少事、少务。
    ③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
    ④初夜、后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
    ⑤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杂·八一三)

  ※安那般那,又译为出入息,是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呼吸的修行方法,其
    目的,是在锻练自己的专注能力。专注能力强,才能进一步培养敏锐的观
    察力。
    忙碌的生活,纷飞的思绪,奔驰的意欲,都不利于专注力的培养与锻练。

155。①当亲近善知识,②当闻法,③当知法,④当法法相明。
    此四法,多饶益人。(增·二一六)

156。流者,谓八正道。
    入流分者,有四种:谓①亲近善男子,②听正法,③内正思惟,
                        ④法、次法向。
    入流者成就四法:谓①于佛不坏净,②于法不坏净,③于僧不坏净,
                      ④圣戒成就。(杂·八六七)

  ※当珍惜善知识的引导,当多闻法,而更重要的是:多思惟法,一步步的实
    践法。

157。犹如有人自己没溺,复欲渡人者,终无此理。
    己未灭度,欲使他人灭度者,此事不然。(增·四二六)

  ※要影响周遭的人,入于正法,就先当注意自己的行为,从自己合乎正法做
    起吧!

158。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句,闻可得道。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可得道。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已忍者上。(增·二七五)

  ※不要忘失了广学多闻的目的,是在改造自己,净化自己,而不是作学问的
    堆叠。

159。犹如有人身被毒箭,作是念: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彼人如是姓、如是名、
    如是生?彼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
    世有常,我不一向说此,何以故,我不一向说此?此非义相应,非法相应
    ,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盘,是故我不一向说此。
    何等法我一向说耶?此义我一向说: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我一向
    说。以何等故,我一向说此?此是义相应、是法相应、是梵行本,趣智、
    趣觉、趣涅盘。(中·二二一)(箭喻经)

  ※等到弄清楚,那只伤人毒箭的来历,才肯面对伤势,接受治疗,恐怕早已
    病入膏肓了!
    修行者,切莫将生命,浪费在与自、他身心净化无关的领域里。
                                                                               
160。有四大广演之义:所谓①契经、②律、③阿毗昙(论法)、④戒。
    (增·二四九)

  ※这是《阿含经》中,判断是否合乎佛法的基本态度。四大标准中,没有「
    人」的因素。

161。人身难得,唯当行法、行义、行福,于佛法教,专精方便。
    (杂·一一三O)

  ※这是佛陀以反问的语气,肯定「人道难得」,与波斯匿王间的问答。
    人身难得,可别又混过这辈子,蹉跎于佛法之外啊!


162。当知:三十三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
    得三达。所以然者: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增·三OO)

  ※印顺法师在其《印度之佛教》自序中,说其『读得「诸佛皆出人间,终不
    在天上成佛也」句,有所入,并说「吾为之喜极而泪」。』
    以人间为善趣,以人为本的修行观念,是属于早期佛教圣典的一贯精神,
    也应该是当时佛教教团的风格。
    修行者当善把握、珍惜生为人的修行机会,而不宜妄自菲薄,只顾自叹罪
    业深重,或一味地求于脱离人间。

163。尊者阿难答曰:我等不依于人,而依于法。
    (中·一四五)(瞿默目□连经)

  ※「依法不依人」,这是以真理为先的理性态度。
    「尊重权威」,仅是尊重权威者,在其「权威领域」中,对真理(法)的
    理解而已。借人而知法,重点仍然在「法」,而不是「人」(权威者)。

164。阿难!汝谓佛灭度后,无复覆护,失所持耶?勿造斯观!
    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长·二)

  ※这是佛陀入灭前,所留下来的最后教诫。
    佛陀所说的经、戒,就是我们通称的佛法了。
    以法为师,以法为持,以法为护,是修行者所应当谨记在心,而常反省检
    讨的。

 一分钟正思惟

 生活中,或许有著些零碎,而不太好利用的空档,
 如正在排队等著做什么的,
 那么,好像可以随机地翻开一页,顺著文字,
 回想著这段经文的教导;
 反省著这一天以来,是不是有所违背与不足,
 给自己,充个电吧!

 就像拾穗一样。

 心不专定,心回转疾,当降伏心意,令趣善道。
 不随心自在!
 不顾声、色,护持油钵。

 随时荫馏,消息冷暖。
 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善调琴弦,不缓、不急。
 随顺觉。

 颇起欲、恩爱、爱念、著不?
 不受、不取、不味,护六根。
 不顾念过去,不欣乐未来,不染著现在。
 饮食知节,趣欲支形。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来者不欢喜,去亦不忧戚。
 于诸世间无所取!
 舍离重担,离诸有结。

 唯生身受,不生心受,不被第二毒箭。
 于乐受,贪使不使!
 于苦受,恚使不使!
 不苦不乐受,疑使不使!

 寂静、清凉、真实。

 虽生世间,不为世间著!

 有漏从见、护、离、用、忍、除、思惟断。
 不恶语言,便不镇恚。
 自不作恶业,恶业何由生?悔过渐复薄!

 欲贪是系。
 兴欲爱想,便生欲爱,长夜习之,无有厌足。
 未离欲者,为欲爱所食,为欲热所热。
 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欲从想生,以兴想念,便生欲意。

 骨锁、肉聚、蜜涂利刀、果繁折枝、假借不久。

 此身观悉无常,都无所著。
 雪揣、土坏、野马、空拳、聚沫、浮泡、芭蕉。
 诸法无常,有为,心因缘生,彼于异时一切悉无。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

 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无常、苦、空、非我。
 我胜、我等、我劣,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
 不复见我,唯见正法。

 当舍是法,况非法耶?

 念欲恶;恶念欲亦恶;断贪,亦断著。

 自通之法: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
 唯忍能止诤,无怨能胜怨。
 因欲缘欲,展转共诤。
 莫令我异于世人。

 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若见缘起便见法。
 皆由因缘合会生苦,若无因缘,诸苦便灭。
 此苦生时生,灭时灭。

 起苦、乐心,是名味。
 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患。
 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离。
 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

 持此咒令脱我苦耶?
 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
 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

 人身难得,人间为善趣。
 依法,不依人。
 自依、法依、不异依。
 经、戒,是护、是持。


阿 含 经 随 身 剪 辑 (袖珍版)

作    者:庄 春 江
          高市楠梓后昌路二五五巷三号
发 行 人:庄 春 江
校    对:庄 春 江
排    版:庄 春 江
印    刷:裕禾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电话·五三一二OOO
出版日期:初版·1995。11。
流    通: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会
          高市中正二路五八号九楼
          电话·二二四七七O五
          邮拨帐号·4132800…7·高雄市正信佛青会

非 卖 品·欢迎附回邮索取·欢迎助印


作者按:

将《阿含经》称为『小乘经典』为国立中央图书馆的编法。
然,依近代日本与欧美学者的研究与思潮,已扬弃『小乘』
这样不恰当的称呼,而改以『原始佛教』、『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秘密大乘佛教』等称呼了。

近代日本与欧美学者,是将《阿含经》划为『原始佛教』圣
典的,因为各部派都有重叠性很高的《四阿含经》,表示了
《阿含经》的集出,早于部派开始分裂的时代,是现存最接
近释迦牟尼佛时代的佛教经典。

********************************************************************
【录自:电子佛教藏经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