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略论 >

第41章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41章

小说: 菩提道次第略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及玩具等,均应断除。凡见佛像生起敬重,如同真佛。
  “《亲友书》云:‘随何等木雕佛像,诸有智者咸供养。’又如《戒经》及杂事所说,劫毗罗变十八头摩竭陀鱼,及善和尊者貌陋声雅,各宿世因缘等。”
  昔在迦叶佛时,有婆罗门名劫毗罗者,善辩论。其母欲其名胜过迦叶佛,谓之曰:汝能辩胜迦叶佛弟子,名当更大。如嘱与辩,竟曰不能胜。母嘱当以气凌之,乃胜。迦叶弟子中,有十八人头相稍异者,悉被詈以兽名。後劫毗罗死,变十八种异头大鱼。至释迦时,被渔人捕得,躁动一时,佛为开示异熟果,往观。舍利弗启问此鱼因缘,佛为加持,使鱼自答,因问汝是羯毗罗否?答:是。又问:汝不善知识为谁?答:吾母。复问:鱼身报後,应再得何报?答:地狱。声泪俱下如雨。佛於是为说此鱼堕落因缘,一时闻者,有深信业果,获证道者。故佛相僧相,均不可讥评美恶。
  又昔释迦有弟子善和尊者,身矮而貌不扬,但语音特别闳亮。有国王摄杰,过其楼下,闻之驻听,王及从者,皆不忍去,王欲见而供养之,先以问佛。佛谓供则可,见则不必。王坚请,尊者出见之,果不符所望。怪而问佛,佛为说尊者夙世因缘。过去世,曾为工,修佛舍利塔,初见塔基规模过大,心颇讥之,及塔成,心悔,以所得工资购金铃悬塔上,故得此异熟,身小音宏,非一世矣。常人每对三宝讥评,率不经意。或见人用金银造像,而以悭吝心作非议,便能种下深重业因,不可不慎。
  “又如大瑜伽者,(贡巴瓦曾以四钱金请文殊像一尊),持以文殊像问阿底峡尊者曰:此像好恶如何?答云:文殊像无不好者,工稍次耳。语毕置顶。”
  此即示人对於佛像发言生心,应当敬慎如是。
  (二)敬佛经
  “凡於四句偈以上之法,皆当恭敬,不应质当经典,作为货物,搁置露地及污秽处,或与鞋合持及跨越等,悉当断除,如法宝而敬焉!”
  如上所说,悉应遵奉。佛经之上,不可搁置他物,即佛像亦不能置经上。如以哈带置经上作供则可,若於经上堆积哈带铃杵等则不可。何以佛像亦不能置经上,盖佛在世,亦敬法供法故。昔吉康巴因售《八千颂》一部,以充日食,後得狂疾。汉地流通经典,亦近於贩卖,须当注意。又置经露地,或与鞋袜并持及跨越等,感智慧日渐低下。皆极易犯,尤当注意。
  “如善知识仅拏瓦,但见佛经,必合掌起立,後年老不能起立,亦必合掌。”
  又竹弄巴请得《道炬论释》时,宗喀大师著袈裟迎上,安置高处,竟顶礼供养。
  “又如阿底峡尊者,初抵藏卫时,有一持密咒者,不从彼听法,一日见一写经人,以齿垢补经,尊者意良不忍曰:噫,不可,不可。其持咒者叹为希有,因生信心,即从尊者闻法。又夏惹瓦云:吾等於法,任何游戏亦作,然对佛法及说法人,不生恭敬,是坏智慧之因,以今之愚,亦云足矣。若较此尤愚,当何至哉。(以今之愚,已属至极,再愚增上,其何以堪。)”
  以上为皈依法後之学处。
  (三)敬僧宝
  “或是僧众,或仅具出家相,亦不应呵毁及妄分彼我派别而兴仇视,应敬僧如宝焉。如《劝发增上意乐经》云:‘乐功德者住林下,他人过失不须视,亦不生心计我胜,及念自己为第一。此憍是诸放逸本,慎勿轻视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脱,斯乃圣教之次第。’”
  僧众二字之解释,如系圣僧,一人即表僧众,如非圣僧,有四人以上,即表僧众。又比丘纵下劣,亦不应轻视,否则能障一劫得解脱,应思下劣比丘依闻思修,仍能成佛故。
  “又格西敦巴(仲登巴)及大瑜伽者,但见黄布碎片於所行地,则不跨越,拾取抖净,置之净处。如此行仪,应当随学。自能於三宝有尔许恭敬,则当感得众生对己,亦起尔许恭敬故。《三昧王经》云:‘造作如是业,当得如是果。’”
  对三宝有尔许恭敬,即能感得众生对己生尔许恭敬。
  九月初六日讲
  癸二、共同学处。有六。子初、随念三宝功德、数数皈依。子二、随念三宝大恩。子三、随念大悲。子四、启白三宝。子五、既知胜利勤修皈依。子六、守护不舍。
  子一、随念三宝功德,数数皈依。
  “随念三宝功德者,如前所说内外及三宝相互之差别,与彼等之功德,数数思之。”
  此事尤重在数数不断。
  子二、随念大恩而勤供养
  “随念三宝大恩者,随自所生乐善,当知皆是三宝之恩。故当以报恩意乐而行供养。若供饮食而不间断者,则少用功力而圆满众多资粮。於水以上者,任何受用之先,悉应至心而供养之。”
  凡吾人一切受用圆满,皆由布施等善业而来,亦即由三宝功德所致。以人身论,由前生之善业始得;以衣食论,由前生之布施始得,无不源於佛之事业而来。因佛事业生善法意乐,以意乐行善,然後有世间一切圆满受用,以此生念恩,故应行供养。又供养分不间断供养与圆满供养。竹弄巴《道炬论释》,解圆供养有十:一、身供养,如佛在世时,国王亲迎供养。二、塔供养,远佛之地、或请佛爪、袈裟等,修塔供养。三、现前供养,谓於前二,亲身供养。四、不现前供养,十方诸佛以意念观想而供。五、所供之境,无论真与非真,一法性即一切法性,知此法性皆为一体,而行供养。如是法性供养时,供现前一佛,即供十方一切佛。故亲供境不及意念供境广大。意念供境,又不及法性供境广大。六、无怠供养,即亲手自供,不假手他人。七、教他作供,见人穷困不能供佛者,以供品授之令供,或劝其行供。八、财食供养,即以物供养。内分恭敬供养与广大供养。恭敬供养,即以礼拜赞叹供养;所供之物,即财物衣食资具等,随顺而设供养。广大供养,所供品物,当以美妙精多,如自不能,见人作广大供养,生起喜心,所得功德亦与之同。九,无染污供养,亦称如理供养,谓离矜骄放逸,贪染等烦恼,而行供养。又如浴佛身,必须净水,不净不可供,花之有臭有毒者不可供。黑香中之有血者不可供。余可类推。十,修行供养,如修无常、无我空慧、持戒、菩提心等,虽暂时为之,亦属最殊胜供养。总上十种,不外三差别:一、供境差别,二、能供差别,三、所供差别。前五属供境差别,中二自作教他,属於能供差别;後三,属於所供之差别。如是十种,於一座间即可尽作,能如此者,是菩萨圆满供养。又以心念力感大果供养,如菩萨地说有六种,如供佛时,同时认识佛为大功德田,以此心念行供,感果极大。又有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供养,即於饮食时作供,行之不断,虽无嘉旨,一饮水之微,亦行供养,如是则用力无多,感果极大。仲登巴观见一修密者饮水,举杯即饮,因诘之云,汝不念三宝恩乎。依戒律中制,凡作新衣,应先搁置一日,以供三宝;即不然,著时亦应先作供,能如是念恩作供不断,所感福报亦不断。
  “夏惹瓦云:‘非以糕之青者、叶之黄者,当择精美者供之。’”
  糕之青者,指奶渣所作已发酵者而言。叶黄,谓已萎败者。凡作供时,如自受用精美,而以劣物行供,反为减福之因。据上师口授,食供非佳者不可,灯供油稍劣无妨。
  “茶亦不宜弹指漉空而供。喻如有田肥美,常应播种时而不播种,任其荒废。於此能生现後一切利乐之胜田,四季一切时无有间断,常可播利乐之种,当以信犁耕种福田,如经所说。若不作者,殊为可惜。於殊胜田,反不如农田之见贵,此乃我辈之不智。”
  藏中昔有染宋代(即中国宋朝时)恶习,以指蘸茶弹供,或拈糌粑撒供,噶当善知识谓如此则为仅以尘许行供,极当断除。三宝福田,是为胜田,能生现前後世利乐,不分四时皆可下种,如不以信犁及时耕种,所失甚大,反视世间田土不如,宁非颠倒乎。
  “故於三宝供养,一切时中当精进行之。如是作者,由胜妙田生长善根之力,於诸道之次第,心力渐能开广。故於闻不能持其文,思不能解其义,修於身心不能生起,心力最微之时,但依田力,是即教授口决也。”
  若能於三宝胜田,勤行念恩生信,无间供养,则由善根所感三宝加持力,对於诸道次第,渐能开广。凡闻思修而不能入法者,但依田力,即能入法,是为一种要决,即是心力依於田力也。
  “又供不拘物,惟在自之信心,若有信者,即以坛供及水与无主物供之亦得。”
  此谓能具信心,则用曼遮或无主之山水,林园花木,或市廛所陈,以心念力观想而供,如诵供养云咒更佳。凡眼所见他人善妙之品,亦可观想而供,此不犯不与取戒,以吾人能见此物之眼福,亦由业力因缘而来,以之兴供无过。
  “无余财物,当如是作,倘自有物而不能舍,但云我以无福极贫穷,余可供物我悉无。则将如博多瓦云,若以有垢螺碗,稍置草香,而云旃檀冰片之香水者,乃以盲欺明也。”
  故有财力者,宜以财供,无财力者,宜以信心修行供。如有谓无,悭而不供,则感见物不能受用报。若财力缺少,供物微薄,亦勿以自嫌,盖以微物殷供,得三宝加持,自能渐臻於丰,否则丰供无由而致。
  “如普穷瓦云:我初时惟有辣味之香草供养,次有四种香甜之香和合而供,今则有紫丁香兜罗脂等上妙薰香可供矣!”
  紫丁香黑色,兜罗脂白色,有说在北香巴拉边境,出此二种香,其香最妙。
  “若嫌微而不供者,则一生之中终无增进之时。若先由微细,殷重引发,渐臻胜妙,如彼所行,当修学之。後彼配香每次以二十两金办之。”
  登巴饶吉,初贫不能兴供,其师圆寂,仅以少许红花为供,嗣後一生所得,以红花一物为最多,常自谓为供师所感,即此可见念恩供养之重要。
  “於资具获得自在诸大菩萨,犹化身多亿,一一身中化百千手等,往一切刹,於诸佛所,经历多劫而行供养。则诸略有相似功德,便生喜足,而云我不求如是菩提者,是乃於法无知之漫言耳!”
  相似功德,谓凡夫稍得心无分别,便妄自满足,自以为得空性定,辄以悭吝心而发漫言,谬谓我以刹那定心,胜过有为功德,不须修世间有为善法,是乃於法因相全未窥见所致。宗喀大师殷重说此,以其时有轻视供养者,故云。
  “《宝云经》云:於诸嗉怛罗中(经部),闻其所说广大供养承事,生决定後,当以殊胜增上意乐,於诸佛菩萨而回向之。”
  此亦属一种供养。
  九月初七日讲
  子三、随念大悲(自皈依後,劝他皈依。)
  “随念大悲者,应以悲心安立诸余有情,各令随其所能,令受皈依。”
  此为对三宝深切认识後,悯他有情未得皈依之利益,劝其同皈,是为一种法施。
  子四、启白三宝
  “启白三宝者,凡所作事,及有所需,皆应仰赖三宝,以行其与彼等相合之供养。而於与彼不顺之黑教等,及其他世俗法,则不当依从。惟宜一切时中,心依三宝耳。”
  凡所作事,皆当供养启白三宝,此谓随作何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