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耶戒佛弟子黄念祖敬答客问-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
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可见
您若切愿求生,一心持名,即得二十五位菩萨于一切时,一切处,来加护持。那还怕什么外
道的干扰呢?末后,请听一颂:
不闻不睹 平等大智 无爱无憎 不舍不取
般若妙用 不可思议 智光照处 魔障顿息
毋用排遣 不须对治 一心平等 诸魔绝迹
外道邪法 无能为力 自在安然 何必疑惧
舍诸分别 一念单提 深信切愿 持佛名字
一声佛号 万德圆俱 如海一滴 具百川味
念佛求生 契佛本誓 佛遣菩萨 随时护卫
现世安泰 临终佛至 慈悲加护 莲台迎去
劝君生信 莫更疑虑 信愿持名 绵绵密密
乘佛愿力 必定生西 莲花化生 径登不退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三日
(十)答H老居士
一、答(一)愿贵切实,(二)临终观行
拜读大愿,至表赞叹。妙解如环,情辞真挚,定邀四宝加被圆满成就。窃以愿贵切,贵
落实。令学长胜愿即贵在〃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十六字。果能逐步落
实,决定有愿必满,往生极乐,位登不退。甚至即此肉身,圆满菩提。
承询嫂夫人临终观何本尊为宜问题。颇瓦法本尊为观音,嫂夫人平素自修为绿度母,临
时更改困难,故可直接观自为度母。谛信度母即观音(实际亦真是观音)无二无别,决得相
应。总之,诺祖开示:〃汝能往生与不能往生,只看汝是真愿意去与不愿意去为断。〃故古
云:〃但办肯心,决不相赚。〃
更有进者,既承下问,敢不掬诚!行人于临终紧张关头,仍能自在修习颇瓦者,恐百中
无一,甚至千万中亦难有多少也。例如宋代苏东坡居士才智过人,兼擅禅辩,晚岁以净土为
业,临终又有善友在侧。但最后一著,仍只是以手指心,自云〃这里著力不得〃而已。持名尚
不能著力,况于临终时自运明点开顶往生乎!可见临终一关,非同小可,万勿掉以轻心。唯
当勇猛精进,如救头燃。养之于平日,方能用之于临时也。我辈行人,结其求生净土之胜
愿,临终之际,万缘放下,一心求佛接引,此时但能续念圣号或本尊真言,直到最后刹那,
决蒙接引生西。只此最为简易可靠。由此可见,嫂夫人于临终之际,只要能提起平素熟念之
度母咒(或圣号),即大事了毕矣!
二、(一)论开悟(二)劝蹑解起修
大函敬悉。承询树上之猴,必以一手攀枝,若双手齐放,即是悟境之说。此为老学长数
十年来久参之老问题,既承下问,焉敢缄默。只好再扯一堆葛藤。禅云:〃撒手空行。〃又
云:〃如万丈悬崖,纵身直下。〃此两语与老学长所聆之法喻相似。教云:〃真心以实相为
相,妄心以攀缘思虑为相。〃有所攀缘执著,即是妄心用事。双手齐放,顿无所攀,即是离
妄。离妄即真。故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又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此时若有毫
厘求真作圣之念,便是头上安头,于是猴子又攀住一枝新条矣!正当悟时,赤裸裸,净洒
洒,取舍情尽,凡圣体空,灵光独耀,迥脱根尘,非思量分别所能及。喻曰:〃如万里寻
亲,突于十字街头,一眼看见亲爹。〃此喻初见本面时之惊喜也。又喻曰〃贼入空室〃,此语
更好,盖喻:〃死尽偷心〃也。可怜生这个小偷,冒危险,费心机,撬开门锁,谁知室中空无
所有,于是这一颗炽盛的〃偷心〃顿然止息。这也即是双手齐放之喻也。数喻合参,或能稍窥
悟时情景。至于函中所引《宗镜》法语,均是妙谛。正宜〃蹑解起行,行起解绝〃;〃此是行
时,非是解时〃。近颇有以〃解〃为〃悟〃者,此皆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下巴颔者也。猿猴之病在
于舍一取一,厌喧求静,弃秽取净,除迷求悟,舍凡求圣,去妄想入禅定,出生死求涅槃,
总之手中必牢执一物,可换而不可无,故永无了期。 此尚属上者。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
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着,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一一视同拱壁,
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耳!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
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日新又新。敬献刍言,以备采择。
(一)进一步加深对上师之敬信。
(二)继续发起大菩提心。
(三)严守密戒。
(四)老实修法。
(五)下座后忆念不断,如未能,则应不忘佛法。
(六)未悟前,决不妄谈经论,更不可谈禅说密。
古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焉有心肠与人喋喋!且大事未明,即是大法未明;既未明
法,又要谈法,只是一盲引众盲而已。不但无益于人,更是有害于己。因无知妄谈,难免
轻师慢法之语,犯罪于趾高气扬之中,破戒在雄谈阔论之际,真是可怜悯者。倘更深堕谤师
谤法之坑,则其下场吾不忍言矣!
老学长用功勤而过失少,故成功希望甚大。近阅《大圆胜慧》,中云修〃且却〃见性者,
方可修〃妥噶〃。其课程表为:
1…2点:上师法,2…3点:且却,3…5点:拙火定,5…7点:礼供念诵烧(火供),7…11
点:妥噶,11…13点:礼供念诵,13…17点:妥噶,17…19点:护法与气功,19…20点:观无
常,20…22点:本尊法,22…24点:卧入光明定。可见24小时全部在修持。卧床只两小时,
仍在入定。于是乃知密法之所以能即身成就者,在于菩提心大,从悟起修,昼夜精进不已
也。近多有既未悟心,又不勤修,侈言即身成佛,直是笑谈而已。唯愿老学长以《宗镜》为
导,密法为行,净土为归。唯精唯一,再接再励。誓尽此身出娑婆,无生而生证佛智。愿共
勉之!
(十一)答I居士
一、答悟、修、事、理、愿、行诸问题
来信及照片均收到,甚慰。从照片可见,顶开得很好。所提问题,依次解答:
(一)问:〃悟不由参、不由修〃是否等于与参修无关?
悟不由修,但亦不离修。至于〃悟不由修〃,更不能笼统。常云,参须真参,悟须实悟。
且禅门自宋大慧禅师倡导,乃以参话头为法门。又佛徒常行之修持方法有〃学教〃、〃作观〃、
〃念佛〃、〃修密〃与〃参禅〃,可见参与禅实有密切关系。但进而言之,古德有云:〃诸方的禅
是参得的,老僧的禅是会得的。〃从后半句看,则参与禅又无关矣。总之〃悟〃是〃行不到处
〃,非一切修行之法所能及,故云〃一法不立〃。但此决不可误解为离一切修行才是,应知舍
离修行更不能及。
(二)问:有人认为理无碍则事必无碍。
未必,未必!《首楞严经》云:〃理须顿悟,乘悟并消。事须渐除,因次第尽。〃又宗下
常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契念犹侵。〃其它同类语句甚多,难于俱
引。
(三)问:〃八风是动还是不动?〃
此问实质是当人应否不随八风而动之问题。此回答是决定而简单的当然是不随。教下
之忍辱戒定,都是不随之意也。至于宗下,一风也无,何有八风?更谈什么随动不随动?从
风源起处,一眼照破。不于心外求法,还有什么叫称讥苦乐等。你于此处误解颇深,所以再
次提出。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懂得了许多!应知苦乐等境皆是自心,何必以自心分别自心,更
何况从自心生起一心去随自心,或不随自心,岂非庸人自扰,头上安头?当前下手处一般以
教下之忍辱戒定为宜。例如孔门教人〃非礼勿视〃等等是下手处。等到孔子晚年则是〃从心所
欲不逾矩〃,但这决不是普通人的境界,实无法下手也。另外也决不可误认为悟心之人如一
滩死水,这又误入歧途。昔白云端祖师因弟子五祖演的开悟,而乐得手舞足蹈,可五祖演自
若也。等到五祖演的侍者佛果开悟时,五祖演兴奋到处告诉人〃我侍者参得禅也。〃 (从五
祖所说,可见你提的〃悟不由参〃也是片面的)这以上不都是欢喜吗?祖师痛哭流涕者比比
也,这岂不是悲吗?打人骂人者更多,这岂不是发怒吗?但其悲喜愤怒之境与常人无共同之
处。祖师之骂人,正是极度的慈悲,正是演说妙法。
(四)问:世法中认为,变化和运动是〃绝对〃的,出世法认为不动是〃绝对的〃。
这后半句话是完全错误的,佛法中没有什么〃绝对〃。佛教不说一,〃一〃就是绝对;佛教
只说不二。不动更不是绝对的。宗门说〃死水不藏龙〃,又说〃澄潭不许苍龙蟠〃,焉能是死硬
的不动,那岂不是僵化?《金刚经》所说〃如如不动〃,多少人错会!经中之意是指说法之人
应如如而说(第一个如字是动词,第二个如字是名词),无有变动,也即是说不可背离〃如
如〃而说也。《楞严》观音耳根法门,初是〃所入既寂〃,这是不动,也即是静也。紧接着便
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便〃不动〃也无了。这还只是观音大士初下手工夫。下面还有几
重〃能所〃须超脱,也即是说还有几层笋皮须剥脱才是笋心。
(五)问:以宗言事,以教言性,如何避免逻辑上的冲突?
此问文义不显,似为:教下讲性,但性离言说故矛盾。宗下,本无一物。如谈事,又是
矛盾。如果即是此义则好答。此亦不是语言问题,(你信中问如何掌握语言?)而是实质问
题。《楞严》说一切经教,都不过是〃因标指月〃而已。也即是说,不过是指示一下月亮所在
的方向而已。到底什么是月亮,那只有你自己眼见才知道。这不是语言所能解决和替代的。
教之谈性,正是如此,有什么矛盾?世人的毛病有二:一是弃标求月,茫茫太空何易寻找?
另一是认标为月。这一病最普遍,最难医。一般往往以对经论、禅宗公案的理解当作悟。把
〃标〃当作〃月〃。这不但永绝见月之望,并且连标也弄错了。当前学禅之人,无论老中青,犯
此病者十个几乎有五双,切须仔细。至于〃以宗言事〃,此四字本身有很大语病。现在姑不咬
文嚼字,只谈大意。禅宗不但不是强调无事,恰恰相反,而是以无事为病。这个问题又是十
个几乎有五双都搞错了。宗门所指责的,〃堕在无事甲里〃,正批的是这班人。所谓〃堕〃者,
堕落也。贬义词也。禅德所示〃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又〃无心于事,无事于
心〃,总之都不是一味无事一概断灭去也。如是谈事又何矛盾之有?
(六)如何判断所发之愿是否恰当?
此问最好。此问甚切,此问抓住了根本,此是联系当前实际行动的迫切之问,故表扬
之。说来也难信,许多人修行一辈子,不懂得什么叫发愿,更不懂什么叫切愿。切者,恳切
也,迫切也,切实也。切实两字含义甚广,亦包括俗言〃切合实际〃之义,亦即切己、切时、
切机。所以首先应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具备哪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