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藏传佛教疑问120题 >

第18章

藏传佛教疑问120题-第18章

小说: 藏传佛教疑问120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密法之“密”,除了有“非器不宣”和“密修密证”含义外,还有“甚深法门”和进入“空性深理境界”,认识身言意因续之“密理”,掌握道续之智慧方便金刚“密法”,证得果续之不可思议的“三密”功用,以及无始以来的本净“密续”去染还净的“密证之法”等多种含义。如果将密法的这些含义,全部按“机密”、“保密”义解释,很难解释得通。如果按保密讲,身言意“三密”,性空“密理”之类是谁在保密?向谁保密?法性密理,自身的如来藏“密续”,非证不悟。难道这也是自己给自己保密吗?未悟已悟,难道也是自己“盗”自己的“法”的结果吗?因此,把“密法”的“密”,仅仅理解为机密、保密的“密”,实难恭维其“高明”。
  由于对密法性质的认识错误,就导致了“已公开的密法,无机密可言,因此,不需要按密法仪轨灌顶”这样的错误观点。
  密法的密是它的性质决定的,无论公开与否,都是密法。并非密法公开就成为显法,显法保密就成了密法。如果是那样的话,“性空之理”从来就是公开宣说的,就不应该称作密理,也不应有《解深密经》。在藏经地区,除了死人、哑巴和不会说话的小孩子,人人会念六字真言,而且在墙壁、岩石、兽骨、旗幡等到处可以看到六字真言。但藏传佛教界从来没有把六字真言排除在密法外,放弃其传授灌顶。而且,“公开”与“不公开”也只是相对意义。任何密法,对具备修密法素质条件的人从来都是公开的,只是对不具备修密素质条件的人不传。这在密法戒规中,叫作“非器不传”。这“非器不传”并非故弄玄虚,或者搞“垄断”、“专利”,而是有它自身的重要原因。
  密法属于高难度的解脱成佛之法,在宁玛掘藏大师玖美林巴著《功德宝藏》中说:“修密法士眼前只有两条路,或者成佛,或者随地狱。”佛教的目的是利乐众生,如造成对学修的无效、无利、有害等结果,是违背佛教宗旨的;如果变成毁灭佛法的原因更是不允许的。“非器不传”就是为了防止这种反作用。不具备诚信,不具备正见,或动机目的不良,或慧根不足,无灌顶传承,不守持密戒,其结果大致有三:(一)修无成就,使修密的失去学修信心,甚至怨恨诽谤佛法,造成现世和后世的恶报;(二)无传承、无亲师指导的情况下自修,因无密诀和经验而出差错,轻则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或智力减退和变得痴呆,重则气入心脉,精神失常,眼瞎耳聋,甚至会脉断气绝,口鼻流血而暴死等恶果;(三)缺乏信仰与上师的传授指导,不受三昧耶戒,不按程序修,不修生起次第而直接修“那若六法”之类的圆满次第,出一些低次气脉成就就像素质低下的气功师那样宣扬神通等。自已本无传承,本来就没有受过灌顶却又给别人传法灌顶,制造假法、假传承、假灌顶等(当今国内外这类实例不少)。有的人借密胡作非为,引起社会上对密法的严重误解,对佛教密法产生严重的破坏、毁灭作用。那些没有信仰,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只会把密法当作玩具和气功之类的法术,不考虑滥传滥学的严重后果,对造成危害众生,破坏佛法的行为结果,在道义上和法律上有没有责任呢?
  第二、把密法的经典法本和密法传承当作一回事,认为得到密法经典法本就等于得到了密法传承。应该这么说:经典法本是“死”的,传承是“活”的;经典法本是“水管子”、“电线”,传承是“水流”、“电流”;经典属于“教”法,传承属于“证”法。得到戒本皈依证,不等于受戒皈依,这本来是基本常识,但有很多人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比如说,任何人都可以请到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只要懂藏语文都可以阅读,但大藏经的传承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藏传佛教无论显密都讲师承、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法脉法流,没有传承的人,也无资格传法。传承又分经文传承(藏语称“隆”),解说传承(藏语称“赤”),灌顶传承(藏语称“旺”),秘诀传承(藏语称“丹木鹅”)等。“解说”和“灌顶”又有内部详细分类。汉传佛教现在只有戒脉传承,不讲经学传承,导致经学绝传,唐密绝传,产生了不分了义不了义,只从经文的文字表面理解解释的浅薄弊病。但汉传佛教历史上并非没有经学传承。
  显宗经典,即使无传承,一般的经典也可以读得懂。但密续部,一开始就加上了“四法”“六印”专用词、假代词等许多周密的保密措施,无师上示,如读天书。因此,公开密法经典法本,绝不等于“公开密法”。若以翻译出版密籍为公开标志的话,藏传佛教翻译、传播藏文密法经典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将它译为满文、蒙文,在满蒙地区和元、清宫廷传播也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比不丹的诺蒲喇嘛和锡金的达瓦桑杜等早几百年,但藏传佛教界不认为密法经典的翻译、传播、出版、推广就意味着密法的“公开”和“无密可言”,也没有因此而认为“不要传承”、“不要灌顶”。这道理也和出家在家的比丘、居士虽然有戒本,仍需要在具戒的比丘前受戒的道理一样简单。禅宗的轻视文字般若和现代“密法专家”以文字代表密法的观点各走一个极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真想学禅、学密的人,绝不能走这种错误的路。
  第三、把灌顶和传授当作泄露防范措施,认为“已经公开,也就无密可言,无盗法可言,故不必灌顶、传授”的观点更是错误的。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是不了解密法的性质和灌顶传法的性质作用引起的。把灌顶理解为灌顶师举起水瓶,在弟子的头上浇点水并念咒加持加持是大错特错。灌顶的原文是“Abukenza(阿布肯咱)”,其义包括:净化、授权、播种、培育成器等义。“净批”是净化身言意的各种习染障蔽;“授权”是授予解说密续,修习共不共两种成就的权利;“播种”是播下佛陀四身成就的种子;“培育成器”是指培养提高修密弟子的素质,使其条件成熟之义。将这样一个多义词,译为只有“净化”之义的“灌顶”,有词义不周达之过,应看作翻译上的错误。藏语“旺”是权利之义。阿底峡尊者解释灌顶有八种作用:(一)消魔;(二)除障;(三)清除小乘习染;(四)成熟诵咒之器;(五)成熟观修之器;(六)增加息灭等四事能力;(七)增补菩提心;(八)结下将来佛陀亲自灌顶之因缘等(见贡珠《知识总汇》)。《四续总义密法入门》中说:“灌顶有成熟之法因位灌顶、解脱之法道位灌顶、已脱成就果位灌顶三种。灌顶受三昧耶戒是因位灌顶;修习生圆二次第是道位灌顶;现证四身成就及双位是果位灌顶。”修密的根器成熟法有二级,第一级是显密共行道修习,是指学修菩萨道的出世心、菩提心、性空正见等解脱三根本法;第二级是成熟灌顶和受三昧耶戒。这是学密的共行道,无论学何种密法都没有变通的余地。请看《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怎么说的:“为知续义,故需听闻,为求听闻,知已修行,则需先受清净灌顶,如法护持三昧耶戒及律仪,以三昧耶等是金刚乘之道基故。”“欲成闻修大密之器,要得清净灌顶,是故灌顶就是成就根本,若无灌顶纵能了达教义,精进修习,终不能得殊胜悉地,非但有不得大悉地之失,纵得诸小悉地,师资亦俱堕孔夫子洛迦(地狱)。”《大印空点》第二云:“无灌顶不成,如压沙无油,若无灌顶者,慢心说密教职工,师徒纵成就,死也堕地狱,故应勤精进,从师请灌顶。”《佛顶经》第三云:“比如家无子,死后便空虚,如是无灌顶,诸如皆虚无,犹如琵琶琴,无弦不可弹,如是无灌顶,咒定不能成,实无有灌顶,愚妄说云有,乃至佛在世,师徒堕地狱。”《佛顶经》中的这段说是说,若无灌顶,如家中无子而绝嗣断种,如弹无弦的琵琶,弹不出声音;若未灌顶而妄说灌顶乱修乱传,虽佛祖在世,也挽救不了他师徒同堕地狱的恶报应。《金刚蔓经》云:“灌顶为主要,诸悉地常住,我说如实意,故先应正听,若具慧弟子,先正受灌顶,于满次瑜珈,尔时成法器。若无正灌顶,虽了达教义,行都师弟子,俱堕大地狱。”以上是《密宗道次第广论》引用的续部的经文。也许有人认为,这只是格鲁派的主张,别的教派是怎么说的。在宁玛派掘藏大师玖美林的《功德宝藏》中说:“入法之门是灌顶,解脱之法二次第,顺缘三昧耶三行。”“首先不受灌顶无成就,如像沙中提炼不出油,闻法勤修也会堕地狱,受灌顶都便入佛子流。”萨迦四祖公嘎坚参在《分别三律仪论》中说:“佛说未受正灌顶,修客会成恶堕因。”“觅师救取四灌顶,以此圆满三律仪。”当今噶举善知识堪布次南著的《噶举史略》中说:“对于可以传授金刚乘的善器弟子,先让入坛,接受有分别心灌顶或无分别心灌顶的金刚智灌顶,使其成熟,然后传授大手印是我噶举最胜法流的统一规则。”藏传佛教各派在正见方面,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密法的道基和入门的看法上完全是一致的,没有哪个教派敢于随便破坏持金刚法规,如果谁破坏了这个法规就被判为破坏三昧耶的异教徒。从上述灌顶作用的解释就可以看了灌顶并非可有可无的加持仪式,而是贯穿因、道、果密修全过程的教证实践。锐器从灌顶过程中就可以悟出密法修证次第和二次第义,一般根器的也能获得密修次第知识,凡参加灌顶的人,只要不犯戒,虽不修,也能在十六世前获得解脱。如果对续部的这些说法不相信,还是最好不要学密的好。灌顶是修密的入门、道基和贯穿因道果全过程的法脉续流,不要灌顶就等于不要金刚乘,反过来说,没有灌顶的修密,就像没有播种而奢望丰收一样荒唐可笑。
  二、破所谓“时代变了,不必灌顶”论
  他们认为:“学密法必须灌顶是旧习惯,现在时代变了,密法应随时代变,不必墨守成规。”从表面上看,他们的这种说法似乎很科学,很有顺应潮流的时代感,很能博得现代人的赞同。但实际上这些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首先,灌顶是密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说旧习俗,全部密法乃至整个佛教都是人类历史上流传了数千年的“旧习俗”,以时代变了为理由要破,就该全部破掉。没有理由把密法基本的东西分成“新”、“旧”两部分而舍“旧”取“新”。随着时代的变化,佛教也在某些外部形式和传播方式方面会有新的变化,但它的本质性内涵不会变,也不能变,京戏了就不能称其为佛教,也会失运它与佛教本质相关的作用。比如,马的品种可以改良优化,若不失去作为马这种动物的特殊性,仍然是马;如果推动马的特殊性,变成骡子和驴子之类的动物,就不会有人把它继续当马看待了。灌顶和法脉传承,不是密法的外部形式、传播方式,而属于密法的规定性内涵。就像菩提发心是菩萨道的本质性内涵一样。如果时代变了,不灌顶可以进入密道的话,就应该不皈依三宝也可以进入佛道,不发菩提心就可以进入菩萨道,因为这三门的作用是相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