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疑问120题-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坛授戒,培育成器的灌顶;道位灌顶贯穿全部修炼;果位灌顶是共不共成就的获得。按续部的规定,灌顶的上师和接受灌顶的弟子都需具备最基本条件。密法的灌顶和受僧戒一样,必须是具人身的上师亲自面授,化身和亡灵、佛菩萨现神传法灌顶之类一律视为无效。正规灌顶,都需要设坛城,坛城共分积沙、彩绘、身坛、定中化现坛城四种。对入密弟子举行灌顶只限于积沙、彩绘两种坛城,后两种坛城只限于自修和具特殊成就的上师对特殊弟子示现灌顶,对普通人无效。菩萨戒有具戒上师亲传和佛像前发心自受两种,密戒必须能过开坛灌顶受戒,僧戒和居士三皈五戒、八戒都必须在僧众和戒师面前受,密戒和僧戒必须由具戒体的上师、戒师亲传,没有任何变通的余地。这是自佛祖到现在佛教界统一遵循的法规,凡是入佛门受戒三戒、求灌顶者,无一例外地要按规定进行。戒律法规的制定权属于教主佛祖,其他任何人无权修订、改变。
当今社会上有一些无信仰,不懂佛法教规,品行恶劣的人,打着佛教旗号,进行招摇撞骗,传假法,搞假灌顶,搞什么“遥控灌顶”、“远距离传戒”、“密法函授”之类的名堂,纯属欺骗无知群众、诈骗钱财的违法行为,人人需要提高警惕,免得受骗上当。
82、密法可以函授吗?
搞所谓的“密法函授”之类名堂,纯属诈骗行为,绝不能上当。
在学习密法方面搞清两个问题:
一、得到密法法本、教课书,不等于得到密法。密法必须要有上师传承。
二、密法仅仅有人传授还不行,传授的密法要有传承的法脉。若不具备这两条,不但学密不会出成就,往往还会产生可怕的反作用。密法经书总分两类,一类是密教教理书,一类是修证仪轨书。前者属于理法,后者属于行法。行法中只讲修行仪轨,不讲教理;理法中只讲教理,不讲实践之法。而且教理中也加了许多特殊术语,了义不了义,撤散、隐藏等多种保密措施,若无通人指点,犹若观看天书,这是光靠书本得不到密法的第一个原因。其次,注重法脉法流的传承,法脉如人体的血脉,法流如河流、电流。法无传承犹如僵尸无血脉,电线无电流,干河无水,哪有活力?哪有实效?所谓“密法可以不灌顶”,“可以无传承”,“可以自修”甚至“可以函授”之类的说法,都是违背教理的外行骗子的说法,看看《密宗道次》等经典,便知此类“新创”不可信的道理。
83、有人自称“亲自得到过佛菩萨的传法灌顶”,这话可信吗?
这个问题,需要分个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
从佛教历史上看,有很多佛菩萨现身的记载,也有个别现身开示密法、解答问题的记载。但这是修炼到较高层次的一种特殊经验,绝不是五毒未除、净慧未生的凡夫俗子的境界。达到佛菩萨、本尊亲自授记,亲见佛菩萨慧身的修法士,在慈悲品德,智慧行为诸多方面都有不同凡俗的证悟征兆。在这种修证综合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方可相信其亲见慧身的特殊感受。但真正达到亲见慧身菩萨本尊成就者,绝不会宣扬这类感受,真成就师的此类特殊感受,一般都在身后知情弟子撰写的密传中才能看到,在世时不泄露。另一种情况,就是修炼人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幻觉。这种幻觉,真假难辨,很不可靠,生出真慧眼的层次上才能分辨真假佛魔,在此以前分辨不了,见佛菩萨是凶是吉也很难确定。但即使是真正见到慧身佛菩萨,受过佛法灌顶,也不能作为有效的法脉传承的根据,只能看作修证者自己的感受。所以,藏传佛教正宗教派,对神灵现身传授之法不作正法对待,所传之法必须要有真人上师的传承和经典根据。
现今社会上流传的所谓“佛菩萨亲传之法”,所谓“亲游佛国、亲闻佛语”之类,从那些所谓“亲见佛菩萨、亲闻佛语”的人的品德,智慧素质,欲望就可以断定全是造假技术并不高明的人伪造的欺骗群众的谎言。佛菩萨怎么会对贪得发疯,妄言欺众,无信仰而继续造恶堕业者现身说法呢?不可忘记“观其行而信其言”这句金玉良言。
84、佛教修证成就高低的标志是什么?
佛教修证成就从总的方面讲,就是戒、定、慧的修证成就。“戒”的修证成就是,戒恶行善的行为。戒恶就是戒除自己污染清净心性的贪心、嗔恨心、无明心、骄慢心、怀疑心、不相信善恶报应之类邪见等恶行恶习气;行善就是以慈悲心、利众心为基础的无私无我的利众善行。“定”的修证成就是心情平静,排除散乱思想不受喜怒哀乐情绪的干扰驱动,应用自如。“慧”的修证成就是,获得无分别的直觉自然功用,智慧如日当空,光明普照。佛教修心成就主要看戒、定、慧的修证成就。普通的学佛弟子学佛有无成就,就看思想行为符合不符合戒恶行善的原则,能不能在利害得失面前表现出超然解脱的姿态,能不能做到诚实和言行一致等等。至于五眼、六通之类,只是定慧的一种境界标志,不是学佛追求的目标。若无菩提心,神通再大也进入不了菩萨乘之门。若无菩提心,神通再大也进入不了菩萨乘之门。若无真诚皈依信念,虽有神通,也无法超越世间有限神通的范围,改变不了下堕恶道的命运。神通犹如泥像镀金,只是表面的富丽堂皇;菩提心如纯金,做成任何形状,都不失去黄金的价值。
85、神通是不是修炼成就的标志?
神通有先天性的和修炼所得的两种,前者如生来就有的儿单的特异功能和许多动物的本能性的特异感觉功能之类;后者如修炼禅定瑜珈产生的五眼、六通之类。神通佛教有,而且瑜珈外道,如印度教,道教,气功也有。不但佛菩萨和佛门禅定修士、密宗成就师有,而且恶魔外道、歪门邪道之士也有。因此,一般世间神通是人和动物共有、佛魔正邪共有的现象,只有超越世间的神通,才是佛门独有的神通。高级神通都是修炼禅定的结果,是连续多少世修炼的结果。对佛门来讲,神通只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手段,不是追求目标,而且一般的神通也证明不了具神通者的证悟层次和德性层次,正如阿底峡尊者说的那样:“若无菩提心,不修福德资粮,只修神通,避免不了堕地狱、转畜牲道的恶运。”佛门戒律,严禁宣扬神通,更不允许把神通当作捞取金钱名利的资本和宣扬自己、滋张骄傲虚妄心的手段。如果把神通用在上述这些不正当的方面,就会遭到下堕地狱,转生畜牲道的报应。当今世上,无论是真神通,假神通,很多都是用在哗众取宠,捞取金钱名利的不正当行为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多一份神通,就多造一份恶业,有神通有什么好处呢?
86、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学问有世俗学问和佛法学问两种,前者如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数学、物理学、社会、政治、经济等等学问,后者如内学三藏四续包括的佛教学问。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乐众生两条,遍知的目的是利众,广泛的利众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无所不知,佛教事事讲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创造遍知的顺缘。遍知的顺缘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精进学习。不学无术,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绝不可能的。因此,佛教十分重视学问,对学佛者来讲,外学即世俗学问和内学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乐众生都离不开学问知识,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重”的说法,不是佛教的观点,不可轻信。但佛教所说的学问和世俗的学问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世俗的学问指纯粹的知识,世俗的“学者”,就是纯知识性的学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识就是“学者”。佛教从来反对那种脱离思想行为的“口头学问”,“空谈学者”,要求学问见于言行。因此,佛教善知识从原则上讲都应有相应的德性和觉悟成就,但也不是没有例外的。因此,“善知识”这个佛教中的概念和实际善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识应从信仰、德性、学问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识学问。
成就指的是学佛人的修证成就,即戒、定、慧三学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佛教的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学者型和瑜珈型两种类型,瑜珈型的成就者着重在内修,除了掌握与修持有关的知识而外很少关心其他知识,学者型成就师广学多闻,具有授徒弘法的条件。
总之,学问和修证成就之间不能划等号。
87、无信仰的人能不能学通佛法?
学佛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佛教有信仰的人,从信仰的角度学习佛法,一种是研究知识学问的人,从了解学问知识角度学习佛法。有信仰的人通过深入学习佛理,可以克服盲目的信仰,树立起理性的信仰。从研究学问知识角度学习佛法的人,也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在学习佛法之前受过反佛思想教育,思想上已形成顽固的偏见,不能客观地对待佛教,这类人根本无法获得佛教正见,无法精通佛理;一种是虽然受过各种邪说的影响,但智商很高,有分辨能力,有受邪说的影响,一进入佛学之门就会认识到佛教哲学的合理性,自然而然皈信佛法,这类人能正确客观地对待佛教,能掌握佛理的奥妙;还有一种既无信仰,也无理性思维的辨别能力,学点佛教知识,只是为了装潢自己的门面,读书不求甚解,只能记几条佛教术语。当今世上这类人冒充佛教专家学者的最多,但实际上这类人连佛教常识的考分都很难及格,更谈不到精通。总之,任何一种真正的理论都是与实践相结合的,只凭读书无法达到真正精通,作为重实践的学问,佛学更是这样。
88、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恶思想有什么不同?
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极的厌世思想混为一谈是十分错误的。厌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观厌世,逃离现实的一种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自己缺乏处世的勇气和责任感。这种厌世避世思想缺乏度众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隐士之类有之,生活处于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对虚幻假象掩盖下的无常苦空世界本质的觉悟和对常乐我净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础上的,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不弃世,智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自求彼岸的涅槃寂静(堕入寂灭)。虽然破除了粗细两种转世因缘,对虚幻的世界没有丝毫贪恋之心,但为度化苦海众生,需要处在世上,与众生同甘共苦,承受众生苦难,直到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在处世期间,由于慧心常明,不会堕落为贪嗔痴诸惑的奴役,如像莲藕,虽在泥中,却能保持洁白如玉的品质,即生在泥中而不染。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质是消除无明贪恋之心,并不是厌恶和逃避现实,自求净乐。身处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贪恋荣华富贵,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出世思想。在成佛之前需要无数世的双资粮成熟期,在这期间脱离不了粗细两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