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入佛指南 >

第4章

入佛指南-第4章

小说: 入佛指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感种种瑞应,远诣五台,居大圣竹林寺,遇文殊为说念佛法门。唐代宗在宫中闻念佛声,遣人追寻,直至并州,见师五会念佛,教化甚盛;代宗因大生感佩,尊为国师,亦教宫中五会念佛。照师的著述,有「五会念佛法事仪赞」「大圣竹林记」各一卷。
  五祖少康大师,初在洛下白马寺,得善导大师西方化导文,遂专弘净土。凡男女老幼,见师皆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满道路。遗著「二十四赞」「瑞应删传」等。
  六祖延寿禅师,为法眼的嫡孙。因宿愿未决,登智者岩,作二阄:一为「一心禅定」,一为「万善庄严净土」;师七拈皆得净土阄,於是专修净业。在永明日课二百八事,日暮往别峰念佛,人皆闻螺贝天乐之音,吴越忠懿王为建立西方香岩殿。弟子千七百人。施食回向,庄严净土,道传海外,所著有「万善同归集」六卷,「宗镜录」百卷等。今世所传诵的「有禅有净土  」四偈,为师所传出。
  七祖省常大师,宋代淳化年间人。慕莲社的遗风,立净行社以比莲社;当时公卿名士预此会的百二十人,三十余年,皆称净行弟子。其比丘众无数,教化甚盛。
  八祖云栖大师,明代仁和沈氏子,少时以学行称。年三十一,出家受戒,参知识。路过云栖,见山水清幽,结茅而居。四方学者,多来相从,门下济济。师回向净土,最为深切,用参究念佛之法,开净土一门;教化甚盛,天下归宗。师所遗著:有「弥陀经疏」,「往生集」,「劝修净土章」等数十卷。
            真言宗
  此宗法门,乃是法身佛毗卢遮那,在摩醯首罗天金刚法界宫所说;即此土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成道的初一七日,当自受法乐时,为金刚萨 诸大菩萨说此真言,即为本宗的起源。
  金刚萨 既受法已,遂结集成「大日经」「金刚顶经」各十万颂,纳於南天铁塔。
  後来龙树菩萨,开南天铁塔,亲见金刚萨 ,承受大法,并受两部大经。龙树著述甚多。
  龙树以後,授法於龙智菩萨。龙智化行南天竺及师子等国,寿七百余岁,并传两部大法於善无畏金刚智两三藏。
  善无畏三藏,初学空宗;入密以後,化行南印度。南印度素秉龙树提婆的教化,空宗盛行;因此善无畏本著一法界而弘密教。其後来到中国,乃至翻译经轨,亦多用空宗的法语。
  金刚智三藏,初学相宗;入密以後,化行中印度。中印度素秉无著天亲的教化,法相盛行;故金刚智本著多法界而弘密教。其後来到中国,乃至翻译经轨,亦多用空宗的法语。此乃当机的不同,所以教化也有差别。
  当唐玄宗的开元四年,善无畏三藏来到中国。次年译「金刚顶虚空藏求闻持法」,十三年,「大日经」的略本译成;遂开两部灌顶的曼荼罗,而授之一行阿 梨;此为密教传来的开始。一行阿 梨,初学禅宗,後从善无畏受法;作「大日经疏」二十卷,为密教的要典。又从金刚智受金刚顶法;博学深慧,唐玄宗尊为国师。
  开元八年,金刚智三藏,与其传法弟子不空三藏偕来长安;奉敕建两部曼荼罗,开坛灌顶。更翻译「略出经」等;传法於不空。不空从金刚智得法後,又从善无畏受胎藏法。後金刚智入寂,不空三藏复归印度求取经轨;在师子国又遇龙智阿 梨,更得瑜伽十八会等法。天宝初,还归中土,传译金刚部经轨数百卷,为一代的国师。
  不空三藏传法的弟子五人:一含光,二惠朗,三昙贞,四觉超,五惠果。其中惠朗法师,传於天竺,天竺传於德美,慧谨,居士赵政。慧谨又传於义灌,志清  等。惠果大师以下,传於义操,空海等十六人。空海师为日本国人,学法回国,大弘密教,至今传持不绝。而吾国的密教,自此反渐次衰减。本宗的源流,系列如次:
          乙 所依的经论
  我们试看一切的树木,他的青枝茂叶,无不以他的本根为依据的;至於佛教内各宗的教义,他的发扬光大,无不以经论上的圣言量为依据的。
  各宗的教义,就譬如树木的枝叶;所有的经论,就譬如树木的根本。所以佛教各宗,莫不以经论为教义的出发点。而欲研究各大乘宗的教义,当然就得要首先研究各大乘宗所依的经论了。
  有人说:大乘各宗的经论,其说不一:有的说空,有的说有,有的说显,有的说密;他的性质既异,何以能说他是同样的了义大乘呢?
  我说:各大乘经论,都依著一个原则而成立;这个原则,就是一实相印。智度论说:「诸大乘经,有一法印,名了义经;谓诸法实相。」各大乘经,以此一实相印为原则。从这个实相上,而谈空谈有,说显说密,自不妨碍;不失佛法的本体,而成立各种大乘的教法。所以这些经论的说法虽不同,但是在他的本体上是没有差别的。
  又有人说:若说无实相印,是魔所说;各大乘的经论,因实相二字而成立;但是翻阅各大乘经中,说有实相二字的,甚为稀少;难道那些不谈实相二字的,就都是魔所说麽?
  我说:不然!大乘经论,莫不以一实相印为本体。至於所谈这实相法印的,也不必尽用实相二字为言说;如法华玄义说:
  「诸经异名,或真善妙色,或毕竟空,或如来藏,或中道 等,种种异名,不可具载,皆是实相别称。悉是正印,各称第一;由实相印故也。若失此意,则非佛法,故言众经同体也。」
  智度论说:
  「如,法性,实际  等,皆是实相异名。」
  所以一切大乘经论,莫不根据一实相印而契合成立的。
  本来如来说教,为度大乘机根的众生,就根据一实相印而说大乘的经典。又因大乘众生内,有偏空偏有  等等的差别;所以如来又随宜说法,在大乘经中,有谈空谈有说相说性  等等的不同。本此一实相印,而从各方面以发挥,遂成各宗所依的各种不同的经典了。
  我们要研究各大乘宗的教义,首先要研究各大乘宗所依的经论。而大乘经论的本体,在於一实相印。了解此一实相印的理体,便是证得大乘的佛法,便容易通会各宗的经论,悟解各宗的教义了。
  所以我们学佛之道,应该从一切经教内,以求证於诸法实相。不应该舍去实相的本体,而徒研究於一切的经教。所以在各宗所依的经论内,最当注意的就是诸法实相的法印。
            法相宗
  此宗所依的经论,是从一实相印的相上,而说种种的法义,建立种种的名相;所以此宗称为有宗,亦称为相宗。又虽说有谈相,仍归趣於实相的本体,所以又称为大乘宗。
  在「成唯识论」的论文内,爰引了「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毗达摩」「楞伽」「厚严」等经,「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别瑜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辨中边」「集论」等论,以证明心识的义理;於是後来的学者,就以此六经十一论,作为本宗所依的经论。
      (一)华严经 六十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异译的有实叉难陀译成的八十卷本 般若三藏译成的四十卷本)
      (二)解深密经 五卷 唐玄奘译
         (异译的有菩提流支译成的「深密解脱经」五卷 真谛译的「解节          经」一卷 求那跋摩译的「相续解脱经」一卷)
      (三)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 (此经未传来)
      (四)阿毗达摩经     (此经未传来)
      (五)楞伽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四卷 宋求那跋摩译
         (异译的有菩提流支译的「入楞伽经」十卷 实叉难陀译的「大乘入楞伽经」十卷)
      (六)厚严经 此经在玄奘的当时尚未传来 後日照三藏来华 译成三卷
      (一)瑜伽师地论 一百卷 弥勒造 玄奘译
      (二)显扬圣教论 二十卷 无著造 玄奘译
      (三)大乘庄严论 十卷 弥勒造 无著释 波罗颇密多罗译
      (四)集量论  (此论未传来)
      (五)摄大乘论  三卷 无著造 玄奘译
        (异译的有真谛译的「摄大乘论」三卷 佛陀扇多译的「摄大乘论」二卷)
      (六)十地论   十二卷 世亲造 菩提流支译
      (七)分别瑜伽论 弥勒造 (此论未传来)
      (八)观所缘缘论 一卷  陈那造 玄奘译
      (九)二十唯识论 一卷  世亲造 玄奘译
        (异译的有菩提流支译的「唯识论」一卷 真谛译的「大乘唯识论」一卷)
      (十)办中边论  三卷 弥勒颂 世亲造 玄奘译
        (异译的有真谛译的「中边分别论」二卷)
      (十一)阿毗达摩杂集论 十六卷 无著颂 师子觉释 安慧糅编 玄奘译
  先就前面的六部经,严格的论起来,就都是契合著一实相印的大乘经典。但是为本宗正所依用,宣说三性三无,二空中道,唯识观行等等的法相的;就只是解深密经。所以在这六部经中,解深密经就是本宗所正依的经典。
  解深密经的内容五卷八品,在开始的胜义谛相品内,就废诠谈旨,直谈实相的理体。他如「真如」「圆成实性」「胜义无性」等义,随处散说,便皆是开显实相的正印。在盛谈法相的当中,不离诸法实相,便是根本著眼的所在。
  次就十一部论而论:虽并为本宗的所依,但是广摄诸经,包括万象的;就惟有瑜伽师地论,特为本宗的要典。此论卷帙颇繁,名相众多,所谓「不废假名而建立实相」,此论就足以当之了。
  此外还有玄奘三藏揉合而成的「成唯识论」十卷,为此宗树立的纲维,所以「成唯识论」,特为本宗重要的典籍。
  科判   成唯识论 十卷 护法等菩萨造 玄奘三藏揉合译成
             三论宗
  此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藏为所依,因之称为三论宗。此三部论皆是依般若经而造,以直谈一实相印的本体的。
  中论 四卷(二十七品) 龙树菩萨造 焚志青目释 鸠摩罗什译《
  科判 百论 二卷(十品) 提婆菩萨造 婆数开士释 鸠摩罗什译
  科判 十二门论 一卷 龙树菩萨造 鸠摩罗什译
  本来实相的本体,是离言离相,无说可说。此宗从实相的本体上立教,所以说一切皆空,所空的亦空,直至无空可空,方是这三部论所显的正意。
  这三部论的大纲,便是破邪显正,破除一切众生的种种迷执,而归於中道实相的空义。在三部论中:中论是正破小乘,旁破外道,而显大乘实相的法义。百论是正破外道,旁破自余,而显大乘实相的法义。十二门论是并破小乘外道,而正显大乘实相的甚深法义。又中论以二谛为宗,百论以二智为宗,十二门论以境智为宗。此是三部论差别的概观。
  在这三部论以外,还有「大智度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