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打开原子的大门 >

第6章

打开原子的大门-第6章

小说: 打开原子的大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贝克勒尔的实验告诉我们:铀和一般元素不一样,它发出的看不见的射线,可以隔着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这可是以前谁也不知道的事。是不是还有一些别的元素像铀一样,也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呢?这吸引了不少科学家去研究。
  1898年,拉姆赛和他的助手特莱凡斯一起发现了空气中的氦、氖、氪和氙。就在这同一年里,一位法国女科学家玛丽·居里不仅发现了钍也有放射性,而且在沥青铀矿里还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的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1899年,另一位法国化学家德比尔纳发现了又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锕。
  几年之内,新发现了一批放射性元素——钋、镭、锕。对这些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又引起了新的发现。
  居里夫妇在研究镭的时候发现:镭和空气接触以后,镭拿走了,可是留下的空气还有放射性,好像被镭传染了似的。1900年,德国科学家多恩研究了这个奇怪的现象,发现原来是镭在连续不断地放出一种气体,这种气体也有放射性,这种放射性气体被叫做“镭射气”。
  差不多在同时,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钍也会发出一种放射性气体,后来又发现锕也会发出一种放射性气体。这两种气体分别被叫做“钍射气”和“锕射气”。
  这些放射性气体又是什么样的物质呢?
镭射气
  1903年,卢瑟福和另一位化学家索地一起,详细地研究了镭射气。
  最早,科学家利用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办法来检查物质的放射性,后来就发明了另一种方法——利用荧光物质。有一些矿石(如硅锌矿)和一些化合物(如硫化锌),碰到了看不见的射线就会闪烁发光。所以,如果硅锌矿或硫化锌在闪烁发光,那就说明一定有放射性物质存在。
  卢瑟福和索地在一根两端有活塞的玻璃管里装上一些硅锌矿粒。他们把吹过镭的表面的空气通到这根玻璃管里去,然后关闭玻璃管两端的活塞。把玻璃管拿进黑屋子里去,就看到硅锌矿在闪闪发光,亮得可以照清楚报纸上的大标题。只要把玻璃管中的气体抽掉,硅锌矿立刻不再发光了。这说明被空气带到玻璃管中的镭射气是放射性气体。
  为了研究这种气体,卢瑟福和索地在这玻璃管后面接上一个U形管,U形管后面又接上一个圆底烧瓶,圆底烧瓶的壁上涂有硫化锌。他们把U形玻璃管浸到液态空气里,然后把含有镭射气的空气不断吹进去。这时候,装有硅锌矿粒的管子闪闪发光,而涂有硫化锌的烧瓶并不发光。不过,只要把U形管从液态空气中拿出来,过了一会,烧瓶壁上的硫化锌也开始发光了。
  这个实验说明:液态空气可以使镭射气变成液体,因而流不到涂硫化锌的烧瓶里去。
  更有趣的是把镭射气封在装有硅锌矿粒的玻璃管里,一开始发光很强,几天以后,光就减弱了,过了一个月左右,就完全不发光了。看来镭射气会慢慢地消失。
  镭射气消失了,它变成了什么呢?
氦的诞生
  为了解决镭射气变成了什么的问题,卢瑟福和索地决定去请教研究气体的专家拉姆赛。
  卢瑟福和索地把尽可能多的用液态空气冻下来的镭射气封在管子里。索地带上这管镭射气,就去找拉姆赛。
  拉姆赛热情地接待了索地,立刻和他一起研究镭射气。这是1903年春天的事。
  镭射气被充到放电管中,通电后发出淡蓝色的光辉。拉姆赛和索地用分光镜观察镭射气的光谱。他们发现了三条新的谱线。镭射气原来是一种新的气体元素。这时候,在光谱里没有看见别的谱线。
  两天以后,他们又检查这个充有镭射气的放电管的光谱。三条新的诺线还在老地方,只是比两大前减弱了;但是,出现了一条新的谱线,是黄色的。拉姆赛立刻认出来,这是他的老朋友——氦的谱线。
  放电管是封死的,外面不会有气体跑进去。结论只有一个:镭射气变成了氦。
  又过了两天,再把放电管通电。这时候,管子发出的已经是黄光,而不是淡蓝色的光了。氦的谱线更强了,而镭射气的谱线更弱了。
  氦在拉姆赛和索地的眼前诞生了!
  人们第四次发现了氦。
  接下去,拉姆赛仔细地研究了镭射气的性质,证明它和氦、氖、氩、氪、氙一样,也是惰性气体。后来给它另起一个名字叫做radon(拉丁文“射线”的意思)——我国译作“氡”。
  拉姆赛为了测定氡气的密度,设计了一个极为灵敏的天平,灵敏度达到0。000000005克!他称量了0。1立方毫米(仅仅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氧气,测得它的密度是氢气的111倍,是最重的气体。
  科学家们用同样的方法去研究锕射气和针射气,结果和镭射气一样,这两种射气也是氡,也在不断地变成氦。
地质学家的时钟
  氡是放射性气体元素,它不断地产生氦气。铀是不产生射气的,它会不会也不断地产生氦气呢?应该做一下试验。
  索地把一些含铀的物质放在大烧瓶里,把烧瓶里的空气抽掉,把瓶口封死。过了一年,索地打开烧瓶,取出瓶内的气体作光谱分析。果然,气体的光谱中出现了氦的诺线。虽然氦气的量不多,但是证明了铀也在产生氦气。
  原来,从放射性元素放出来的看不见的射线,可以分为α、β和γ三种射线。其中的α射线,实际上就是无数的失掉了电子的氦原子。
  为什么铀矿和钍矿中会有氦气呢?这些氦气正是放射性元素铀和钍产生的。
  索地又在大烧瓶中装了1000克铀。一年之后,他从烧瓶中得到了0。1立方毫米的氦气。这个气泡只有——0。00000002克重。铀产生氦气的速度是非常慢的,一吨铀每年也只能产生0。00002克的氦气。
  为什么钇铀矿和其他的放射性矿物中,含有许多氦气呢?
  卢瑟福研究了这个问题,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钇铀矿里含的氦气多,说明这矿石的历史长久。每年只产生一点点氦气,经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年,积累起来就多了。只要我们分析一下铀矿中现在有多少氦气,还剩下多少铀,又知道铀生成氦气的速度,就可以算出这块矿石是多少年前生成的了。
  这方法真是妙极了!氦成了地质学家研究矿石年龄的“时钟”。这是1904年卢瑟福提出来的。
  在此以前,人们很难知道矿物和岩石的年龄有多大,因为岩石是不会自己说话的。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估计,但是都非常不可靠。利用了放射性方法,岩石自己说话了。
  你要知道某一个地方的煤是什么时候生成的吗?那只要在生成那种煤的地层中找出一种放射性矿物就行了。英国物理学家斯特莱特选了一块赤铁矿,经过分析,这块赤铁矿中有铀,也有少量氦气,每1克铀就大约有20立方厘米的氦气。已经知道,每1克铀一年能产生0。0000001立方厘米的氦,那么要多少年才能生成20立方厘米的氦呢?这很容易算,要2亿年。
  既然这块赤铁矿是2亿年前形成的,当然,那里的煤层也是2亿年前形成的。
  斯特莱特用这个方法测定了许多种矿石的年龄,但是工作并不是没有困难的。
  氦是气体,如果岩石不很致密,有裂缝,生成的氦气就会跑掉。在这种情况下,测定的数值就不会准确了。
  卢瑟福的学生波特伍德发现,铀在连续放出氦以后,最后变成没有放射性的铅。铅不是气体,不会从岩石的裂缝中跑掉。已经知道,1000克铀在一年间能生成0。00000135克铅。只要测定铀矿中铀和铅的含量各是多少,同样可以算出铀矿的年龄。
  这个新方法比测量氦气的方法要可靠多了。许多人用它来测量地球上各种矿物和岩石的年龄。
  到了1935年,英国科学家霍姆斯测出来地球上最老的岩石大约是35亿年。也就是说,地球的年龄至少有35亿年(现代测定,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
地球能比太阳年龄大吗?
  在太阳系中,太阳是质量最大的中心天体。在太阳系的总质量中,太阳占了99。9%,所以,有足够强大的引力,使太阳系的其他天体都环绕着它运行。太阳又是太阳系中唯一的能够自身发光的天体,它是太阳系的光和热的主要源泉,它照亮了整个太阳系,也晒热了整个太阳系。而地球不过是绕着太阳转的一颗比较小的行星。人们用放射性方法测定出来,地球的年龄有几十亿岁了。那么太阳的年龄有多大呢?当时的科学家推算,太阳是2200万岁。真奇怪,地球竟比太阳的年龄大100多倍!这怎么可能呢?
  必定有一个年龄搞错了。地球年龄的测定是相当可靠的,看来太阳的年龄可能推算错了。太阳的年龄就是不比地球大,无论如何也应该和地球相等。是不是可以把太阳的年龄改一下呢?
  不行!天文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说:我们虽然不能从太阳上取一块物质来直接研究它的年龄,但是有一点是没有错的,那就是太阳在不断地发出大量的光和热,它每分钟发出多少能量是测准了的;同时,太阳的体积和质量,我们也是能够准确计算的。要说太阳的年龄像地球一样,也有几十亿年,那么,它烧的是什么燃料呢?为什么能维持这样长的时间而不熄灭呢?
  在18世纪就有人算过,如果太阳是一大块煤,那要不断地发这么多的光和热,只能烧5000年。这个年龄显然太小了。后来,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认为,太阳发光发热是由于它不断地收缩,把位能转变成为热能。他计算出来,太阳的年龄是2200万年,还可以再发光发热1000万年。他的这个结论一直延用了半个世纪,要推翻它,必须先回答太阳烧的是什么。
太阳烧的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科学家用氦气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上面已经说过,卢瑟福和索地发现放射性物质放出的α射线,原来就是无数失去了电子的氦原子。它们由放射性物质中一粒一粒地射出来,所以又叫做α粒子。α粒子射出来的速度非常大,每秒可以达到上万公里!
  卢瑟福用放射性物质放出来的高速度的α粒子去轰击各种物质。他发现原子像个小太阳系一样: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核,周围有电子绕核转圈子。
  卢瑟福又想试试,把α粒子打到别的原子核里面去,会发生什么结果。他选用了镭C′(镭C′是钋的放射性同位素,它是镭蜕变而产生的)放出来的α粒子。这种α粒子速度特别大——每秒19200公里。
  实验的结果是:高速的α粒子打到氮的原子核里去了,同时放出来一个新粒子——质子。质子也就是氢原子核。卢瑟福在1919年,第一回用人工实现了原子核反应,同时发现了质子。
  卢瑟福接下去就用α粒子对各种元素进行轰击,看看哪些元素能起反应。在试验铝的时候发现,铝被轰击以后变成了硅,同时,放出来极大量的能,比燃烧同量的煤放出的能要大700000倍!
  核反应能放出大量的能。太阳上是不是也在进行核反应呢?
  太阳温度特别高,表面有6000摄氏度,核心能到2000摄氏万度,密度也特别大。在这样高的温度下,各种原子外层的电子都脱离了原子核,原子核以极大的速度碰来碰去,当然会发生核反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