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强击柏林 txt格式 >

第4章

强击柏林 txt格式-第4章

小说: 强击柏林 txt格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2月初沿奥得河成功建立了桥头堡。就在蒙哥马利发电报给艾森豪威尔前夕,苏军的3个方 面军已经占领那里将近两个月之久。3月11日,艾森豪威尔设在兰斯的司令部收到情报(后经证明不准确)称: 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已抵达奥得河西岸的泽洛高地,距柏林仅有45公里。当时,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 对于苏军的作战计划和目标知之甚少。事实上,除了最高层的政治接触外,英美盟军与苏军之间并没有达成任 何正式的协议,以便进行联系和合作。鉴于这种情况,艾森豪威尔打算通过正规的外交渠道与他的苏联同行进 行沟通,以便协调彼此的军事行动。 

  事实上,在向“第三帝国”心脏柏林推进的问题上,即使像美英这样的两个最亲密的盟友也很难进行良好 合作,更何况苏联红军与美英西方盟军这两个长期彼此猜疑、互不信任的伙伴。今天,尽管用冷战思维来解释 当时的东西方关系显然不符合实际,但苏军与美英盟军结成的同盟的确是一场为了各自利益而进行的“联姻” ,双方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感情。在2月4—11日的雅尔塔会议上,双方的分歧尤为突出。由于胜利在望, 同盟国政治高层不得不开始为战后的欧洲作打算,“三巨头”———约瑟夫·斯大林、温斯顿·丘吉尔和富兰 克林·罗斯福———就各自在德国的占领区、法国在德国的占领区、赔款细则以及波兰新政府的问题展开了最 后的争论。由于盟军和苏军仍在同德军进行激战,同时美英两国希望说服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于是只在一些最 有争议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例如三国军队如何在波兰部署等问题。 

末世心态历史名城毁于战火(1) 

  随着苏军和盟军的步步进逼,大多数德国人逐渐认识到德国走向最终失败的命运已经不可逆转,他们开始 盼望能够早日结束战争,并且希望自己能够落入美英盟军而非苏联红军之手。在柏林,希特勒和他的幕僚们现 在讨论的并非如何投降的问题,而是如何与西方盟国达成某种条件的妥协,而后联手对付“共同的敌人”—— —苏联。 

  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一直到1943年和1944年之交,纳粹政权鼓吹的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美梦一直迷 惑着大部分的德国民众,他们对于纳粹政权表现出空前的支持。事实上,在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这个独裁政 权都在对普通的德国民众进行着残酷的压迫,即使那些因为非日耳曼血统而受到歧视性对待的非主流的民族和 团体———犹太人、吉普赛人、社会主义者、同性恋者、和平主义者和残疾人———也毫不例外。然而,纵然 有许多人对于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义)不感兴趣或者持保留态度,但这个独裁政权在很短时间内还是创造 了许多值得吹嘘的政绩,譬如就业率上升、消费品充裕等等。更为重要的、最能够迷惑德国民众的一个原因在 于,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重新崛起成为一个欧洲大国乃至世界大国,恢复了昔日的荣耀和尊严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许多德国人对于纳粹政权采取了逆来顺受的暧昧态度。 

  截至1944年底,纳粹德国企图征服世界的迷梦以一种灾难性的方式迅速走向破灭,他们一手发动的用来实 现野心的战争全线溃败,大批德军不是客死异国他乡,就是丢盔弃甲向本土败退。如今的德国,面临着比纳粹 政权上台前更高程度的羞辱和毁灭。1945年初,苏联和盟国军队从东西两线同时向德国本土发起进攻,德国军 队遭受致命打击,经济也因为大片国土沦丧而陷入停滞。德国不但丧失了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就连构筑行之 有效的防御体系的能力也丧失了。1945年2月,在西线的德军兵力已经锐减为65个步兵师和12个装甲师;在东线 ,德军兵力锐减到103个步兵师、32个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他们却要对抗强大的敌人苏联,而对方仅预备队 的兵力就是自己的数倍。在东线与苏军的激战中,德军阵亡295000人,被俘86000人,损失火炮和迫击炮15000 门,坦克2995辆,机枪26000挺,摩托化车辆34000台,飞机552架。截至1945年3月底,德国在莱茵河西岸据守 的最后一块领土迅速萎缩,最终在卡尔斯鲁厄西北部的兰道附近形成了一个微小的突出部。在东线,德军在库 尔兰(今拉脱维亚)到东普鲁士之间布署了51个师进行据守,但他们很快便被苏军切断并团团包围。 

  1945年1月30日,阿尔伯特·施佩尔———希特勒的总建筑师,军备和战争生产部长,纳粹领导层中最富才 华、最有独立思想的官员———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报告,就当前德国面临的形势坦率地指出:“(德国)已 经输掉了战争”。鲁尔工业区遭到接连不断的轰炸,西里西亚如今也落入苏联红军之手,施佩尔据此判断,德 国铁路、工厂和发电站储备的煤炭只够用2个星期。事实上,施佩尔并不是危言耸听。德国1945年的煤炭产量只 有1944年的四分之一,钢产量只有六分之一。由于燃料极度缺乏,驻克雷菲尔德的一个拥有37架飞机的战斗机 大队每三天只能起飞一次,作战半径仅有100公里。施佩尔还指出,他在1944年10月视察驻意大利北部的第10集 团军时,发现当地驻军的150辆卡车竟然用牛来牵引。在报告中,施佩尔最后这样总结道:“在失去上西里西亚 之后,德国的军事工业再也无法满足前线对弹药、军械和坦克的需求了……从现在开始,面对敌人庞大的资源 优势,单靠士兵的英勇作战是不行了!”这时,许多德国大城市开始遭到美英盟军的猛烈空袭,尤其是柏林。 这个城市几乎遭到全天24小时的不间断轰炸,美国陆军航空队在白天实施进攻,英国皇家空军则在夜间进行轰 炸。 

  一些头脑清醒的德军官员和柏林市民已经认识到,敌人在几周内很快将攻入这座城市。截至此时,他们中 的大多数人盼望的并非是德国国防军能够取得某种程度的胜利,而是希望由美英盟军而非苏联红军攻占柏林。 因此,听说美英军队进入德国境内并向前继续推进时,柏林人的内心在感到绝望的同时,竟然有着一种难以名 状的期盼,这是一种非常微妙、复杂的情感。时年45岁的玛丽亚·库克勒是柏林城的一位家庭主妇,她告诉记 者科尼利厄斯·瑞安,自己时刻准备走上战场阻击红军,一直坚持到美国人到来。除了普通的柏林民众外,德 国陆军总参谋部也抱着几乎同样的想法。其实,就连德国最高统帅部也不例外,他们普遍认为美英与苏联之间 的盟友关系将很快分崩离析。 

末世心态历史名城毁于战火(2) 

  H·R·特雷弗-罗珀,第一个撰写“第三帝国”覆亡历史的盟国历史学家,仔细分析了希特勒的“国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刻体会到他对于共产主义和苏联人的刻骨仇恨。当然,德国对于西方国家以及那些阻 挠其实现霸业的国家(尤其是法国)同样非常憎恶,但客观地讲,无论出于荒谬至极的种族理论还是地缘政治 的现实需要,纳粹德国对于苏联人都有着一种极其特殊的仇恨。纳粹德国高层一直认为,英国、法国和美国正 在一步一步地堕落成一个官僚化、犹太化的国家。他们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英法美等国家的领导人和民众就 不能认识到,共产主义苏联其实是一个比纳粹德国更加可怕的威胁。不过,纳粹德国高层深信,由于苏联和西 方盟国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之间的反纳粹同盟将很快崩溃。届时,西方盟国 由于担心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所造成的后果,一定会主动上门与自己媾和。1月27日,朱可夫元帅指挥白俄罗斯第 1方面军渡过奥得河,距离柏林只有100英里。就在同一天,希特勒召开例行性的元首会议,会议记录准确记载 了这出闹剧中的一个场景: 

  希特勒:“你们认为英国人对于苏联人的这些进展会高兴吗?” 

  戈林:“他们当然不希望我们会挡住他们,而让苏联人占领整个德国……他们当初并不希望……我们会像 疯子一样地抵挡他们,而让苏联人步步进逼,现在差不多占领了整个德国!” 

  约德尔:“他们一向对于苏联人怀有戒心。” 

  戈林:“如果照这种情势发展下去,几天之内我们就会从英国人那里收到一份电报!” 

  “第三帝国”的首脑们就是这样把自己最后的希望维系在一根游丝之上的,但直到最后他们仍然不能明白 ,为什么英国人和美国人不同自己一道去击败苏联。 

  英国人的电报始终没有到来。相反,在德国武装部队内部和纳粹党高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拿着自己拟订 的和平方案与英国人或美国人私下进行沟通。当然,此类事件并非史无前例。早在1941年5月份,当时的纳粹德 国第二号人物鲁道夫·赫斯就曾经单独驾驶“梅塞施米特”110型战斗机飞往苏格兰,希望与英国进行和平谈判 。随着战场形势在1942—1943年期间的逆转,到了1945年春天,苏联红军已经兵临柏林城下,堵住了城市各个 出口。在此情况下,此类行为更是层出不穷。就在元首会议举行前两天,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将军拜会 外交部长冯·里宾特洛甫,请他设法马上同西方盟国进行接触寻求停战,以便集中剩余德军全力对付东线苏军 ,解救柏林。然而,这位外交部长立即跑到希特勒跟前告密。古德里安不但因此遭到希特勒一通臭骂,还被指 控犯了“叛国罪”。与此同时,施佩尔也在绞尽脑汁地寻求有效途径,力争在德国被苏联人彻底摧毁和占领之 前结束战争。2月中旬,几近绝望的施佩尔甚至策划了一项计划,密谋刺杀希特勒、戈林、希特勒的私人秘书马 丁·鲍曼以及纳粹党务部长罗伯特·李,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当然,这种在最后一刻试图结束战争的努力都失败了。相反,盟国方面却口径一致,坚决要求德国法西斯 无条件投降。有人认为,西方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之所以如此坚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拖延战争。事实上 ,就在战争最后阶段,“第三帝国”最高领导层无论在军事指挥方面还是局势判断方面,都表现得极为低劣。 希特勒,这个曾在1941年11月攫取了德国军队全部指挥权的赌徒,一直把自己视为一个天才的、大胆的战术家 。在军事研究和指挥领域,他一再拒绝职业军事家和专家们的建议,很少考虑自己的想法在现实中是否切实可 行。1944年12月,希特勒不顾将军们的警告,下令在比利时的阿登山地和卢森堡北部发起反击,最终以失败而 告终,导致西线大批德军陷入绝境。但是,更加令人担忧的却是东线德军的危险处境。希特勒当时还曾试图在 东线发起一场猛烈反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就此事向希特勒发出严厉警告,认为根据他所要求的进攻规模,将 把大批后备部队和坦克投入到一个注定失败的战场上,从而无法及时增援正在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据守波兰和东 普鲁士的德军部队。据古德里安的情报处长莱因哈特·盖伦分析,苏联人随时可能发起一场大型攻势,兵力规 模预计达到225个师和22个装甲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