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世说新语译注1 >

第31章

世说新语译注1-第31章

小说: 世说新语译注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取错综,便成名笔 。时人咸云:“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 
以成斯矣。” 
       【注释】 

     ①乐令:乐广。见 (言语)第23则注①。手笔:文辞;文章。 

     ②“将让”句:乐广当时任河南尹,他想止位,便请潘岳写表。河南尹是河南郡长官,河南邵 

是西晋国都所在。潘岳,字安仁,早负才名,曾任著作郎等职,以香写文章著称,长于抒情,善用辞 

藻。表,给皇帝的奏章。 

     ③要当:总归;必须。 

     ④标位:阐述;揭示。 

     ⑤错综:交叉编排。名笔:名作。 

       【译文】 
      尚书令乐广擅长清谈,可是不擅长写文章。他想辞去河南尹职务,便请 
潘岳替他写奏章。潘岳说:“我可以写呀,不过必须知道您的意图。”乐广 
便给他说明自己决定让位的原因,说了二百来句话。潘岳把他的话径直拿来 
重新编排一番,便成了一篇名作。当时的人都说:“如果乐广不借重潘岳的 
文辞,潘岳不甲乐广的意思,就无法写成这样优美的文章了。” 
                                      ① 
       (71)夏侯湛作《周诗》成 ,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温雅,乃 
                ② 
别见孝悌之性 。”潘因此遂作《家风诗》。 
       【注释】 

     ①周诗: 《诗经·小雅》里有《南陔》《白华》等六篇,诗已失传,只存篇名。夏侯湛用其篇 

名作成诗,称为《周诗》。 

     ②孝绨 (l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译文】 
     夏侯湛写成了 《周诗》,拿去给潘安仁看,潘安仁说:“这些诗不但写 
得温煦高雅,另外也能见出孝顺友爱的情性。”潘安仁也因此写了《家风诗》。 
                                                    ① 
       (72)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 。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 
        ②                              ③ 
生于文 !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 。” 
       【注释】 

     ①除妇服:按照礼俗为妻子服丧期满,脱去丧服。 

     ②“未知”句:文指文章,情指思想感情。这句是说:情文相生,文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分不 

出哪是情、哪是文。即情文并茂。 

     ③凄然:形容悲伤。伉俪 (kàn lì):夫妻。 

… 页面 87…

       【译文】 
     孙子荆为妻子服丧期满后,作了一首悼亡诗,拿给王武子看。王武子看 
后说:“真不知是文由情生,还是情由文生!看了你的诗感到悲伤,也增加 
了我对夫妻精义的珍重。” 
                                                                    ① 
       (73)太叔广甚辩给,而挚仲治长于翰墨、俱为列卿 。每至公坐,广 
                                   ② 
谈,仲治不能对;退著笔难广 ,广又不能答。 
       【注释】 

     ①辩给:有口才;口齿伶俐。翰墨:笔墨,借指文章。列卿:诸卿;众御。卿是古代高级官名。 

这句说明两人官位相同,而一有口才,一有文才。 

     ②著笔:写文章。笔指散文,即不讲究韵律的文章。 

       【译文】 
     大叔广很有口才,挚仲治却擅长写作,两人都但任卿的官职。每当官府 
聚会,太叔广谈论,仲治不能对答;仲治回去写成文章来反驳,太叔广也不 
能对答。 
                                                             ①                  ② 
       (74)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辩讷之异 。扬州口谈至剧 。太 
常辄云:“汝更思吾论。” 
       【注释】 

     ①殷太常:殷融,字洪远,累迁吏部尚书、太常。太常是九卿之一,主管祭祀礼乐。殷融精干 

玄理,有时和他哥哥的儿子殷浩清谈时,就会理屈,但是一回去写成文章,他的理论又占了上风。父 

子:叔侄。六朝时叔侄通称为父子。讷 (nè):说话迟钝。 

     ②扬州:指殷浩。参看 (言语》第80则注②。 

       【译文】 
     东晋时、太常殷融和侄儿殷浩都擅长谈玄理,但是两人也有能言善辩和 
不善于言谈之别。扬州刺史殷浩的口头辩论是最厉害的,殷融辩不过他的时 
候总说:“你再想想我的道理。” 
                                     ①                ② 
       (75)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 ,问曰:“若有意邪,非赋 
        ③                           ④ 
之所尽 ;若无意邪,复何所赋 ?”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注释】 

     ①庾子嵩:庾■ (ái),字子高。《晋书·庾■传):“凯见王室多难,终知婴祸,乃作《意 

赋》以豁情。”意,指心意感情,《意赋》是一篇咏怀的骚体诗。 

     ②从子:侄儿。文康:庾亮,谥号是文康。 

     ③赋:文体的一种,有韵而句式不拘子数,象散文句式,性质在诗和散文之间。叙事成分多, 

抒情成分少。 

     ④何所赋:所赋的是什么;赋什么。赋,是动词,创作,作赋。 

       【译文】 
     庾子嵩写成了 《意赋》。他的侄儿庾亮看见了,问道:“如果有那样的 
心意呢。那不是赋体能说尽的;如果没有那样的心意呢,又写赋做什么?” 
庾子嵩回答说:“正是在有意和无意之间。” 
                                                        ① 
       (76)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 
           ② 
实不可言 。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注释】 

     ①”林无”两句:大意是,山林中没有静止不动的树,江河中没有停滞不前的水流。 

     ②泓 (hóng)峥:喧闹,形容流水声。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译文】 

… 页面 88…

     郭景纯有两句诗:“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评价说:“川流汹汹, 
山风呼啸,的确不可言传。每当读到这两句,总觉得心身都超尘脱俗了。” 
                                                      ① 
       (77)庾阐始作《扬都赋),道温、庾云:“温挺义之标,庾作民之 
                                                                            ② 
望。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之 。阐更改 
                                              ③ 
 “望”为“俊”,以“亮”为“润”云。 
       【注释】 

     ①扬都:指建康,是扬州的首府,晋元帝建都于此。 

     ②赠贶 (kuàng):赠送。 

     ③以亮为润:因为”亮”字犯了庾亮的名讳,所以要改。又因“亮、望”押韵,改了“亮”字 

就必须改“望”字。 

       【译文】 
     庾阐当初写 《扬都赋》,赋中称赞温峤和庾亮说:“温氏树立起道义的 
准则,庾氏成了人们仰慕的对象。比拟其声音,那就像铜钟的音响那样铿锵; 
比拟其品德,那就像宝玉一样晶莹发亮。”庾亮听说赋已经写好了,就要求 
看看,同时希望送给自己。于是庾阐又把其中的“望”字改为“俊”字,把 
 “亮”字改为“润”字等等。 
                                     ①                         ② 
       (78)孙兴公作《庾公诛》,袁羊曰:“见此张缓。”于时以为名赏。 
       【注释】 

     ①庾公诔 (lěi):叙述庾亮生平事迹并表示哀悼的文章。诔是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 

     ②张缓:紧张和轻松,比喻处理政事有节奏,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译文】 
     孙兴公写了《庾公诔》,袁羊看了以后说:“从文章中能看出这种一张 
一弛的治国之道。”在当时,人们认为这是著名的鉴赏评语。 
       (79)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 
                                   ① 
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 
                                                              ② 
 “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注释】 

     ①“庾仲”句:庾仲初是庾阐,字仲初,和太尉庾亮同宗族。按:这一则可与本篇第68则对照 

着看。 

     ②屋下架屋:比喻结构、内容重复。这里指与 《二京》、《三都》重复。拟学:模仿。 

       【译文】 
     庾仲初写完了 《扬都赋),把它呈迭给庾亮,庾亮出于同宗的情分,大 
力抬高这篇赋的声价,说它可以和《两都赋》《二京赋》《三都赋》等名篇 
比美。从此人人争着传抄,京都建康的纸张也因此涨价了。太傅谢安说:“不 
能这样写,这是屋上架屋呀,如果写文章处处都模仿别人,就免不了内容贫 
乏,视野狭窄了。” 
                                                                                 ① 
       (80)习凿齿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为荆州治中 。凿 
                                                      ② 
齿谢笺亦云:“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后至都见简文,返命,宣武 
                           ③ 
问:“见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从此忤旨,出为衡阳 
郡,性理遂错。于病中犹作 《汉晋春秋》,品评卓逸。 
       【注释】 

     ①史才:编撰史书的才学。宣武:桓温的谥号。桓温在东晋时代权势很大,累迁荆州刺史,后 

任大司马、大将军,逐渐总揽大权,久怀篡夺之志,故有下文所叙之事。治中:官名,是州郡的佐官, 

并主管文书。 

… 页面 89…

     ②谢笺:答谢的信。笺是一种文体,是写给尊贵者的信。遇:遇合,指得到权贵的赏识。明公: 

对尊贵者的敬称,这里指桓温。从事:官名,州郡长官的下属。按:桓温在一年内把习凿齿提升三次, 

最后升为治中。 

     ③返命:复命,执行命令后回来报告。相王:指简文帝司马显,参看本篇第51则注①。 

       【译文】 
      习凿齿冶史的才学很下寻常,桓温非常看重他,还没到三十岁,就任用 
他为荆州治中。凿齿在给桓温的答谢信里也说:“如果不是受到阁下的赏识, 
我只是荆州的一个老从事罢了!”后来桓温派他到京都去见丞相,回来报告 
的时候,桓温问:“你见了相王,觉得他怎么样?”凿齿回答说:“从来不 
曾见过这样的人”由此触犯了桓温。被降职出任衡阳郡太守,从此神志就错 
乱了。他在病中还坚持写《汉晋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