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为-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荒苁巧疲豢墒嵌瘛7彩且孕岸裎舅斓亩褚担继硬煌逊鹧У敝兴档摹白宰髯允堋薄ⅰ白允晨喙钡南鲁 U馐侨思湄ü挪槐涞摹耙蚬ㄓΑ惫媛稍谖ぷ耪逵肷屏肌R彩怯钪婕浠镜亩ㄔ颉O喾矗陨莆舅斓纳埔担苁谴游薜接校有〉酱螅谌思浯ΥΨ⒀锕獯螅皇艿厍⒚褡濉⒂镅浴⒐绲淖韪簦ㄐ杏谑馈�
从日本战后经济突飞猛进的现象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终于在灾难与痛苦中对过去的所作所为有了清醒的觉悟,日本人民本身具备的佛性终于回归,在对过去作恶的悔过之中,终于重新领悟了人心向善的人间法则。于是重新摆正了在全球人类中的地位和关系,致力于和平事业,致力于为全球人类谋利益,才实现了经济的迅猛腾飞。
我们谁都知道,日本的产品现在在全球各地都能买到,日本产品在全球市场的覆盖占有率都相当高,日本产品在全球人口中也都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喜爱。日本从这种源源不断地向全球人类供货的“奉献”过程中,也大大地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也为本国人民谋得了人生利益。
这里值得强调的是—— 通过战争与掠夺、通过暴力行径想要达到而又注定达不到的目的,却通过奉献达到了,而且超过了预期的目标。
这是为什么呢?这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相互奉献,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根本关系也是相互奉献,一个国家与国际社会间的根本关系,依然是奉献。
为什么说日本战后的经济繁荣来源于奉献呢?有人不是把这样的现象称为“经济侵略”吗?
回答这些问题,只要我们对日本产品受到全球消费者欢迎这一现象进行一些简单的剖析就行了。
首先,这些产品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以“随身听”“多功能插座”为例,人们一直有这种需要,但没有办法得到满足,是日本的企业创造出了这样的新产品,并通过国际惯例的商贸往来,把新产品输送到了全球人们的手里,使他们得到了早就需要得到的东西。你说这是不是奉献呢?我认为这就是奉献。
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造出新产品,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和状态,这是为人们谋了福利,是奉献而不是侵略。是超出了民族界线,超出了国家界线的奉献。
如果我们读者中,某个人发明创造出一种全球人类都有十分需要而现在又没有的产品,把它发明出来,创造出来,又通过国际商贸纽带将它们输送到各国消费者手中,让他来谈谈,他是在侵略别国吗?
所以,我认为“经济侵略”的提法是不妥当的,没有依据的,基本是立不住足的,除非人家是以强迫的方式把你并不需要的东西栽给你。但如果是人人都欢迎,都需要,都觉得正好缺那麽个东西,道理就不一样了。
当然,这样的奉献并非没有得到回报。人家奉献了一种新的生活品,你不给予回报吗?回报,一方面是对奉献的肯定,另一方面了是以一种更基本的奉献——劳动——与之相交换。这体现的正好是前面讲到的“相互奉献”法则。
这样的因果回报机制中,奉献者的利益总是实现于他为别人所谋的利益之中的。这种机制很好,体现着佛学当中“利他利我”“与众生共利益”的至高境界。
除了“新”以外,日本产品还有质量优的美誉,以及价格低的优势等等。这里面包含的一个佛学品质我认为仍然是奉献。
你产的东西用两天就烂了,坏了,不能用了,不能为我们的实际生活产生积极作用了。你的搞法是对人类共有资源的浪费,而且你还要以如此高的价格,让我们付出如此多的劳动与你相交换;而人家相反,人家的产品一用很多年,享受很多年,对我们很多年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不用为修理而烦恼,加上又只需以如此低的价格(以我们较少的劳动)与之相交换;你能说人家的企业行为和产品品格中不包含奉献吗?
对我们而言最具启示性的问题在于——
用掠夺别人的办法,最终既损害了别人利益,又损害了自身利益。
用真诚奉献的办法,结果既为人类谋了福利,也为自己谋了福利。
从日本产品的种种品质看,我相信,战后的日本,或者说战后的日本企业界,确实是潜心致力于研究人们需要什么,人们生活中有哪些不便、哪些不足,以及怎样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怎样为人类多谋些实际的利乐;而且确实是以实际的创造性劳动,为人们带来了利乐。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苦海”变“福田”的今天。要知道“苦海”与“福田”之间相距并不遥远,说得细微一点,两者的距离就在善恶一念间。而对无心向善的人而言,这个距离就大于十万八千里了。
以上的剖析,很值得我们用于当前的思考。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人都有热切的希望想要干一番事业,社会各种积极力量也被充分调动,总地讲,国家和民族的状况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但也有一些人,由于对人生法则、对人与人之间关系法则、对善恶因果报应法则、对个人与国家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法则,没有足够的觉悟,贸然行事,为金钱所迷,为妄想和欲望所缚,沦入恶道。对这些现象,我们也应当重视、剖析,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指导和警示我们的人生和我们的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个别人对“搞活经济”有明显的误解,他们认为一切应当围着“钱”字转了。于是挖空心思,不择手段,整天都想着怎样算计国家、算计集体、算计他人,以致置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于不顾,置社会公德、人生道德于不顾,竟然采取各种不法行为,以卑劣的行径从国家、社会和他人手中谋取非法利益。什么卷巨款潜逃,什么非法集资,什么贪污盗窃、诈骗,什么“假冒伪劣”,就是这类行为的集中表现。结果仍然是一个个落入法网。
他们最大的愚昧之处就在于,以为“搞活经济”就是搞钱,不懂得“搞活经济”的实质在于创造社会财富,在于鼓励和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来向社会奉献劳动、奉献劳动的产物:社会财富。而改革的要点是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们作出有效奉献的社会运作体制,而绝不是叫大家什么也不管直奔对金钱的占有。
由于他们有这样、那样错误的认识,他们的行为在这里剖析下来,真是带有“侵略”的色彩:侵犯国家、侵犯社会、侵犯他人。之所以说具有“侵略”的色彩,是因为这类行径与侵略行径有着完全相同的特征,那就是:直接掠夺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以损害国家、社会、他人利益为前提,直接抢占非份利益。他们的行为和行为动机中没有一丝丝奉献,只有坑害。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危害国家、危害社会、危害他人,就是他们带给人们的灾难。另外,这些人、这些行径的最终命运,也像所有“侵略者”的命运一样。下场也一样是:自作自受,自食苦果。
他们错在哪里呢?错在不懂得人生的基本利益永远只能是在奉献的过程中实现。越是大的利益,越是只可能在大的奉献中才能实现。这是古今中外一直转动于人间的法则。这个法则对“侵略”、“掠夺”、“剥夺”从来都是报以无情的制裁。
他们为什么会弄错了呢?为什么会不懂人间的这些法则呢?是欲望和妄想迷住了心窍,障碍了他们的心智,落入邪道、恶道,落入恶因恶报,终究是作茧自缚。
他们要是懂得“人生在世的基本位置就是奉献”这个道理,那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所以,我们在此讨论这些现象,就是想能有更多人引以为戒,从自己那里做起,千千万万要在“奉献”上做究竟文章,千千万万不要离开了“奉献”这个人生价值的支点。
只有在“奉献”这个支点上,才能建立美好人生。只有在“奉献”这个基点上,才能建立事业。
善可立业,恶是苦报;立身涉世,当在善良上做究竟事业。
二、苦海变福田,烦恼变菩提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特别是企业经营者队伍中,叫苦的越来越多,叫烦恼的越来越多,这也是一种现象。一般的解释认为,这是时代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风险机制被启动所带来的结果。
然而用佛学的眼光来审视这一现象,会得出不太相同的结论。佛学的观点,往往能从较根本处,为我们解除烦恼,指点迷津。
按佛学的认识,“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这是第一种,说的是邪正之分;又有“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同前),这是第二种,说的是执著与破执之分;又有“诸苦所依,贪欲为本;若灭念欲,无所依止”(《法华经》),这是第三种,说的是贪与不贪之分;又有“若要出离苦海,非为善,万万不能也。盖苦海乃众恶所成”(《心灯录》),这是第四种,说的是善恶之分;
......
以上都是一种比较概括的描述和归纳。实际上,佛家对痛苦和烦恼的研究是很深很细的;细分下来有八万四千“尘劳”和一百零八种烦恼,这么多的烦恼归根结蒂又归纳为佛学中的“八苦”。然而,如果用性质来加以区分,基本上就归到上述“邪”、“恶”、“贪”、“执著”上去了。
这里,“邪”指“邪思”、“邪见”、“邪念”。所谓“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是可以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活动得到验证的。我们生而为人,从小到大,首先是处在被佛学称为“尘境”的环境中,多多少少,偶然必然,对“尘境”也有所染。在我们自己的经历中,或多或少也有过产生“邪念”“邪见”“邪思”的经历,我们可以通过反省和回观来印证一下“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这个道理。
当我们通过反省确认了这个道理所具有的真理性时,我们还当进一步提高来把握。比如,在个人生活的领域和范围内,偶尔的“中邪”也许主要是给自己带来一些莫名的烦恼,对社会及他人尚不构成危害;但如果我们是在社会经济领域、社会生活领域这样一个大的生活范围内“中邪”,恐怕就必然要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危害,而不光是个人的烦恼问题了。
因此,我主张,当我们从事企业经营的人产生巨大烦恼与痛苦时,反过来看待一下问题,从反省的角度出发,根据佛学所讲“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所含的道理,检讨一下烦恼的原因是否是因为心中有邪见、邪思、邪念。
为什么邪见一生烦恼就到呢?谁都知道人间不变的法则是“邪不压正”,你要作邪思邪想,打算与“正”相对抗,那你只能是绞尽脑汁,只能是鬼鬼祟祟,只能是朝鬼点子方向找不计其数弯弯拐拐的路;你还必须设计怎样逃避正义的惩处;你无法做到光明正大,因此你还得想尽千方百计遮住自己的阴险动机……你能不烦恼吗?你注定烦恼。
而如果你产生的是“正思”、“正见”、“正念”,你就不会为上述问题而绞尽脑汁了。你会享受到“光明磊落”的益处,因为正义的东西总是光明磊落的,处处受欢迎、受支持、受保护的,事情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