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孝庄秘史 >

第156章

孝庄秘史-第156章

小说: 孝庄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鄂妃微喘着气,赶上疾行的顺治,跪下拉住他的袍角,唤道:皇上!等一等!    
      顺治不得不停下,余怒未息道:你不要劝!我对她实在忍无可忍了!    
      董鄂妃劝道:皇上就算气恼皇后,可是,今儿个是皇太后的寿诞,皇上拂袖而去,最难堪的人,是皇太后呀!    
      顺治捂住脸,显得很痛苦。    
      董鄂妃苦劝道:皇上当为天下孝亲表率,不是吗?    
      顺治想了想,深呼吸一口气,转身将宛如扶起,凝视着她道:咱们回去!    
      顺治走后,大玉儿觉得十分扫兴,她将婴儿交给苏茉尔,不悦地低声教训娜木钟:你在做什么呀!你都不明白吗?逞一时口舌之快,当众给皇上没脸,而且说话不知分寸,自失身份,让人轻贱!    
      娜木钟紧抿着嘴,虽未发一语,看上去很是不服。大玉儿见状,真泄气了,冷冷地道:苏茉尔,让她们都散了吧!再坐着也没趣儿!    
      苏茉尔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她正要宣布,忽见顺治走来,惊喜道:呀!是皇上!    
      众人闻声望去,见顺治恭敬地走向大玉儿,跪下道:皇额娘,儿子不孝,请皇额娘恕罪。    
      大玉儿含泪而笑,倾身向前扶起顺治道:不怪你,不怪你。快起来!    
      顺治起身重新坐下,众人松了口气,脸上又有了笑意。    
      大玉儿瞥见角落的董鄂妃正悄悄重新入座,明白了,暗自欣慰。    
      苏茉尔朝一个福晋使个眼色,她机灵地点头会意,起身笑道:来,咱们一同举杯,祝圣母皇太后万寿无疆!    
      众人附和举杯,大玉儿微笑着举杯。    
      苏茉尔凑趣道:还有,每年都添几个小孙子!    
      大玉儿笑道:好啊!每年给我几个小孙子,皇帝就不用挖空心思筹备寿礼了!    
      众人凑趣地大笑。只有娜木钟,绷着脸,闷着一肚子气。    
      承乾宫里,春雨与小唐正伺候董鄂妃,上茶、进果。    
      春雨道:今儿个真险哪!皇上要是不回来,那场面就难看了!    
      小唐道:还不是皇贵妃的功劳!    
      董鄂妃问道:你瞧见了什么?    
      小唐笑道:奴才就算眼睛没瞧见,用脑子也想得到!咱们万岁爷是“龙性难撄”,只有皇贵妃才拴得住!    
      春雨一抬头,看见苏茉尔笑吟吟地站在门口,大为惊异,叫道:呀!是苏嬷嬷!    
      董鄂妃一回头,惊喜道:苏嬷嬷!您怎么来了?快请快请!春雨,快沏上新茶来!    
      苏茉尔道:别忙着张罗!今儿你们也都够累了!    
      春雨道:苏嬷嬷请坐!让我张罗!这还是咱们承乾宫头一回有客来哪!    
      董鄂妃用制止的语气道:春雨!    
      小唐笑着道:嬷嬷!万岁爷时常在朝中、书房,从早忙到晚。自从青格格嫁到盛京去,皇贵妃就更寂寞了。以后没事儿,请您多来坐坐,陪皇贵妃说句话儿。    
      苏茉尔道:会的会的。我早就想来了。不过这会儿,是皇太后叫我来的。    
      董鄂妃忍不住心中一惊。    
      苏茉尔微笑着取出一个浅紫水晶手镯道:皇贵妃,这紫晶镯是当年皇太后还是格格的时候,母后皇太后赏的,皇太后一直珍藏着。方才要我找了出来,说这镯子颜色嫩,正配你戴。今儿个,就赏给你了!    
      苏茉尔为董鄂妃戴上镯子,董鄂妃惊喜而感动。    
      董鄂妃喃喃地道:嬷嬷!请你上禀皇太后,就说奴才叩谢皇太后的恩典!我……都不知该怎么说了!    
      苏茉尔低声道:今儿个皇后实在不成体统,把皇上气得扭头就走,这要传了出去,不是大笑话儿吗?皇太后明白,是你劝皇上回来,总算没有闹到不可收拾。皇太后心里感激你,说你是个识大体的好孩子!    
      董鄂妃感动地道:这……奴才实在不敢当……    
      苏茉尔笑道:还有呢!皇太后一吃香粳米粥,就想起你做的炒豆腐松,只是不敢委屈你,让你再下一回厨房……    
      董鄂妃道:这算什么!只要皇太后不嫌弃,要我天天下厨房,我都乐意!    
      苏茉尔笑道:只怕皇上老见不着你,他可不乐意了!    
      春雨与小唐都笑起来,董鄂妃抚着腕上的镯子,眼眶逐渐红了。    
    


第十六卷重提多儿衮

      苏茉尔劝道:皇贵妃别伤心。总之一句话,日久见人心!唉!三十年的宫中生涯,什么奇奇怪怪的事儿我没见过!皇贵妃的性情,跟皇太后一定合得来。只是,碍着蒙古,皇太后面儿上对您也只能淡淡的。这点,您要体谅她的难处。    
      董鄂妃忙道:这是自然!我只盼着为皇上分劳,帮着皇上尽孝,丝毫不求什么!皇太后有难处,也千万用不着顾虑我!    
      苏茉尔欣慰地点点头,拍拍董鄂妃的手。    
      小唐凑趣道:皇贵妃,依奴才看啊,您就快要熬出头喽!    
      苏茉尔拉着董鄂妃的手,两人相视一笑。    
      慈宁宫里,顺治跪下道:宛如怕惹人注目,不敢当面向皇额娘谢赏。儿子代替宛如,多谢皇额娘这份意义深长的礼物。    
      顺治诚心诚意地磕个头。    
      大玉儿道:宛如是个好孩子,懂得体谅我的心。    
      顺治赔笑道:皇额娘言下之意,是儿子不懂体谅母亲了。儿子绝无此意,顶多就是“一时糊涂”……    
      大玉儿道:你也不是“一时糊涂”,你对额娘的积怨,只怕很多年了。    
      顺治一怔道:儿子不敢。    
      大玉儿想了想,欲言又止,但仍开口道:额娘呢,也有深沉的积郁,今天既然开了头,就拦不住也不想拦了。儿啊,你恨多尔衮,殊不知,多尔衮却有更多理由可以恨你!    
      顺治摇头道:儿子不明白。    
      大玉儿道:你如今什么都有,爱你护你的额娘,南面独尊的皇位,倾心相恋的爱妃。你试想想,如果有人一时间把这三样都夺走,你恨他不恨?    
      顺治断然道:那自然是恨之入骨。    
      大玉儿道:一时间这三样都被夺走,这……就是多尔衮的遭遇。    
      顺治道:是谁夺了他的额娘、皇位跟爱妻?难道……是阿玛?    
      大玉儿道:你阿玛是个皇帝,皇帝眼中的是非对错,跟一般人的想法是不同的。这些事对他来说,当时都是理所当然必须要做的。可是多尔衮的怨恨注定是刻骨铭心,再也难以弥补了。他太有理由可以恨你,可他是怎么待你的?    
      大玉儿逐渐激动起来,感慨道:当年生你的时候,要不是他不顾一切派人救我,咱们母子俩哪里还有命在!他力保你登上皇位,他拼性命打下江山,他忧劳国事平定四海,不管他是为了谁,终究得益的人不是你吗?你能以弱冠之龄坐享太平天下,最该感谢的人是谁呢?想到这里,我忍不住要为他说句公道话。儿子,多尔衮纵有千般不是,但他始终没有真的当皇帝,就算是对得起你了!    
      顺治微微低头,默然不语。    
      大玉儿接着道:当然,你可以说,你根本不想当这皇帝。但谁能选择自己的命运?可能的话,我还不愿意做人呢!再好比多尔衮,他又何尝有过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呢?    
      顺治沉默半晌,方道:其实,讲良心话,自从儿子亲政以来,深觉责任重大、政务繁难,有时候……也不免佩服摄政王的智能与魄力。    
      大玉儿悲叹道:可是,瞧瞧多尔衮的下场,削爵没产,甚至开革宗室,不承认他是爱新觉罗的一员,但爱新觉罗能有今天,他不是最大的功臣吗?而你,一丝故情也不念,一个恩典也不给,做得未免太过太狠了。一位薄情寡恩的皇帝,会有哪个臣子乐意为他卖命?    
      顺治内疚地道:是,儿子明白了。皇额娘,儿子有个想法,不如……我下道诏旨,酌情开恩,给十四叔一个平反吧!    
      大玉儿摇头道:不行!    
      顺治忙问:为什么?    
      大玉儿道:刚稳下来的局面,再去突然改变,等于是自个儿搅浑这池水。况且……唉,就算平反得了身后虚名,我跟他……这一世的冤屈,是永远平反不了了。    
      顺治道:儿子惭愧。    
      大玉儿道:孩子,你年纪轻,你需要懂、却还没懂的事儿,太多了!最先该懂的,就是人情世故;要是不懂人情世故,你连人都做不好,还怎么做皇帝?    
      顺治一副真心愧悔的表情。    
      岁月匆匆,一晃数年过去了。    
      乾清宫内,顺治高坐御案后,显得自信而威严。    
      顺治道:有人进呈给朕一首诗,叫做“煮粥行”。朕念其中几句,众卿听听。    
      顺治拿起诗稿,用沉痛的语调念道:“去年人壮今年老,去年人众今年少。爷娘饿死葬荒郊,妻儿卖去辽阳道。小人原有数亩田,前岁尽被豪强圈。身与庄头为客作,里长尚索人丁钱。商量欲向异乡投,携男抱女充车牛。纵然跋涉经千里,恐是逃人不肯收。”    
      顺治放下诗稿,扫视众亲贵大臣道:朕读后,心中万分沉痛。百姓有苦难,即是朕及朝廷之过。众卿理应亟思改革之法,以解百姓于水火之中。    
      济度越众而出,不悦地道:皇上!这首反诗是谁写的?竟敢非议咱们的“圈地法”、“逃人法”,真该快点儿抓出来,杀头正法!    
      顺治道:简郡王,对朝廷来说,这首诗不是在“非议”,而是在“忠谏”。“圈地法”、“逃人法”,都是入关之初的弊政,带给百姓深重的灾难与恐惧。朕早就想……    
      济度打断道:皇上!“圈地”是祖宗的规矩,有些愚蠢百姓不肯服从,携家逃亡,这才有了“逃人法”,严加制止。奴才看不出,这有什么错!    
      顺治捺住性子道:简郡王,如果你是个老百姓,辛苦种着几亩田,一家大小足可温饱。突然一个晴天霹雳,整个村子都被纳入圈地,占了你的田,还强迫你投充为奴;你不愿意,想要逃,可是万一被发现,连收留你的人都得连坐被杀。请问简郡王,如果你是老百姓,心里苦不苦?怨不怨?    
      济度道:奴才不管这么多,只知道祖宗成法不可废!八旗亲贵将士必得安置……    
      顺治打断道:祖宗在天有灵,必然希望看见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一定也会赞成朕的想法。    
      济度道:皇上就这么肯定?奴才的阿玛在跟着太祖太宗东征西讨、沙场血战的时候,皇上还不知道在哪儿哪!    
      顺治终于按捺不住,勃然变色。    
      洪承畴好心低声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