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 >

第196章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第196章

小说: 读者 _2009年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降,结果清华录取线立刻从前一年的600分升到625分。致使不少估分能达到600分而报了清华的学生落榜。难度低了,考试分数就会“水涨船高”。这样循环的结果,考生负担怎么可能减下来呢?

  办法三:增加考试次数。高考研究课题组的学者们指出:如果大家都想多考几次取最高分,在高校招生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结果仍是“水涨船高”。

  办法四:将“会考”成绩纳入高考。作为高中毕业考试的会考属于水平考试,内容相对容易。由会考来完成检验中学教学水平的测试,高考就可以少考几科。但如果把会考成绩纳入高考范围,就要考虑“区分度”,难度必然加大,会考也就变成了又一次高考,这岂不与减负的初衷南辕北辙?更何况减少几科又并不能减负。

  那么高考改革有没有可能使学生减负呢?刘海峰说:“只要我们认识到高考竞争的实质是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益激烈的浓缩,是未来不同的人生际遇竞争的浓缩,就不会指望仅靠高考改革来解决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

  还真有想出办法的人。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两年前,他的儿子小垒参加高考,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全家决定,报考一个只要能把水平发挥到70%就能考上的大学,结果小垒在整个复习期间心态平和,张驰有度,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后来,在大学里日渐成熟的小垒,成绩一路上升,为考研垫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理定位,懂得取舍,在策略上不求一步到位,从而免于不堪重负——这就是那位家长给我们的启示;而教育部一位负责人更是谈到了问题的本质:为什么有的国家就没有这个情况?因为不同阶层收入差别不是很大,只有分工不同。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你走哪条路,生活差别会很大。只有社会发展到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实现深层改革之后,人们才会接受“不是只有高考一条路”的观念。那时,家长和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做到量力而行。

  
高考是素质教育的障碍吗?


  多年来只要一提素质教育,高考就成了万炮齐轰的靶子:有了高考才有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才有应试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开展不起来根子就是高考!

  但是参加过高考的老三届们却有着另外一些体会:“是高考赋予了我们公平竞争的理念、冷静沉着的竞争心态和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虽然经历了高考的失败,但由于有那段总复习的煎熬,养成了坚毅的个性,同样得到了一笔精神财富。”……

  刘海峰在论及高考与素质教育关系时多次谈到:高考至少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还能磨练意志,不怕失败,培养合作精神以及知恩图报等方面的品德。

  为什么高考既可以促人成长,又可以使人扭曲?哪些是它本身的局限,哪些是“代人受过”?弄清这些问题,是高考改革的前提。

  杨学为指出:“为了应考,许多中学把本来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过程,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反复练习牢牢记住,结果被异化成死记硬背的过程,这是学生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可学校说这叫熟能生巧,考试时间有限,多做才能快速反映。结果学生变成了做题机器。

  北京一位化学特级教师,为了总结教学经验,某年高考结束后,被允许去看化学考卷。他发现一位考生用非常简洁的步聚,出色完成了一道七分大题,结果七分全扣,因为解题过程与标准答案的过程不一样。从此这位特级教师在教学中一再告诫学生:平时可以百花齐放,考试是一定按标准过程做!后来为了预防万一,平时训练也变成一律按标准过程做了。可是想一想,几百万人的考试,如果没有标准答案或统一的评分标准,如何操作?在阅卷时间紧、任务重,阅卷人员不可能都是专家的情况下,那位化学老师的做法可以说是无可厚非,但也突显高考压抑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局限。

  “高考导致片面应试”几乎成了不争的定论,但国家总督学柳斌却说:“如果劳动人事制度以文凭为本,教育就以考试为本,师生就以应试为本。”是谁让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都为应付高考卖命?表面看是高考,那高考又为了什么?为了文凭,为了借助文凭在未来的社会竞争和利益分配中获得有利地位。所以只怨高考干扰了素质教育实在是忽视了高考竞争的实质,让高考“代人受过”!

  应该说劳动人事部门以文凭取人比起以权、钱、关系取人是体现了社会公平;对个人而言,希望通过竞争获得有利地位也总比通过后门获得机会来得高尚。问题在于一是要有度,如果以牺牲青少年时代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后果很可能适得其返;二是有必要弄清个人利益是否应是这种竞争的唯一目的。当年参加高考的老三届们走向考场的口号是“努力拼搏,振兴中华!”何等豪迈。与今天很多考生上考场如上刑场,战战兢兢,怯懦盲然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在那一代考生心中,改变个人命运和改变国家命运是一个整体。有了这种胸怀,他们才有可能在考试的胜败得失面前洒脱、淡定;平时学习中的苦和乐都能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

  高考研究课题组的覃红霞博士认为:其实,素质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高考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合作,互有交叉,辩证统一。几年来高考在内容方面推行3+综合,作文题目多种多样,外语增加听力考试,在一些试题中加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因素,都是在为提高“考能力”而做出的改革;而在复习和应试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在积累经验。

  可以肯定:高考改革在促进素质教育方面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但我们不应忘记北师大著名教授王策三的话:“考试有它固有的局限性,既要积极改革,又不要理想化。”

  
录取线相差一百多分的背后


  1999年的“两会”上,民盟中央常委、武汉大学万鄂湘教授的一份提案,对部分经济发达省市的分数线与一些中部省份相差100多分提出质疑;2002年“两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殷鸿福,为学校留不住两位为了孩子高考问题调北京工作的院士深为感慨,另两名代表向大会建议:修改教育法、高校录取分数线对全国考生一律平等;2005年,“两会”又有31位代表联名递交提案:认为高考全国分数线应该统一,最起码教育部直属高校录取线应该统一,;2006年,广东人大代表徐源远根据大学生“希望解决高考地域歧视问题”的网上发帖,再次在“两会”提出:按分数线高低统一录取,得到网民热烈的响应。

  “同一张考卷不同录取线,有如田径场上的选手们起跑线相同终点却因人而设,其结果跑得快的可能被淘汰,跑得慢的反而拿奖牌”——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考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郑若玲副教授做出这个精彩的比喻之后,又用她的研究揭示出这种看似荒谬的现象到底原因何在?为何呼吁多年仍不能实现全国统一高考分数线的改革?

  她的分析是:如果全国统一高考分数线,那么京、津、沪等大城市很可能出现生源名额被几个高考大省瓜分,而本地生源寥寥无几的局面;地区间经济发展的落差又必然使外省生源毕业后滞留在这些发达城市,给这些城市的就业带来巨大压力,进而影响社会安定。全国统一高考录取分数线,还会造成一些边远落后省区在北大、清华等高校的零录取率,从而影响民族团结,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曾有记录。

  郑若玲认为:在各种因素中,高等教育的布局对分数线的影响最直接,因为高校出于向地方政府争取经费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考虑,在分配招生指标时往往向学校所在地倾斜,于是,北京上海等高校密集的大城市分得的招生指标就多,而这些地方的考生却少于其他省区。人少机会多,录取分数线自然就低。

  我国高等学校的布局解放前就极不合理,当时40%以上的高校集中在京、津、沪、宁等大城市,虽然近半个世纪这种情况有所矫正,但要实现质的变化尚需时日。

  高考研究课题组认为:考试公平是原则,区域公平是政策。前者能在考生中合理分配机会,后者是为了各地区在教育资源、社会基层向上流动的渠道等方面相对均衡,是为了政治、社会的稳定。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还是今天的高考,两种公平之间的矛盾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寻找相对平衡。

  今年3月底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姜钢在东莞高考座谈会上公布:为了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西部地区招生计划连续5年平均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教育部减少了所属院校在属地的招生比例,向生源多,考生成绩好的省市增加了投放名额。

  高考研究课题组的学者们认为:治本的办法,还是要提升西部基础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并通过多渠道办学调整高校布局。

  
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高校单独招生的历史特别令人向往:学生可以分别报考几所大学,被录取后自已决定上哪一所,诸如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钱钟书、吴晗等文史方面特优生的故事,更是在教育史上被传为佳话。

  从1952年起,全国统一高考就成了大学招生考试的主要形式。

  由于统一高考的优点和缺陷均出在一个“统”字,于是便有了坚持统一高考与恢复高校单独招考之争,简称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

  实现统一高考是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需要。试想让几百万考生坐着火车全国到处跑,将带来多少社会问题?而面试的成本之高又使得在全国多设考点的设想困难重重。所以某重点大学一位教授“高考自主招生与教育资源、经济基础及政治体制并无关系,只与高校是否拥有办学自主权有关”的偏激说法备受质疑。

  但是高考统一性的弊端也确实不容忽视:“千校一卷”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难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考生进行选择,也难以考出不同考生多样性的发展潜能。即使改为分省出题(迄今全国已有18个省份自主命题)也仍然不能从质的方面改变统一高考的弊端。为此,反对统一高考的人呼吁:把出卷权、阅卷权、录取权还给高校!连招生都没自主权,谈何办出特色!更有学者提出:统一高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学校单独考试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进而提出废除统一高考。

  高考研究课题组的学者们认为:统一高考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高效便利,其主导地位的不可取代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同时因为成绩可比性强、有利于减少考题泄露的机率,即使像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市场经济国家,在大学招生中也都有统一考试,只不过各高校在使用统考成绩时权重不同。香港在内地招生也把高考成绩作为录取条件之一。中国内地的问题在于,统考成绩是唯一的录取标准,因此解决的思路应该是通过改革弥补统一高考的弊端。因此便有了全国自主选录5%新生的高校从17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