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宝性论 的研究 >

第9章

宝性论 的研究-第9章

小说: 宝性论 的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離垢清淨如來藏、法身、真如。雖然說是如來藏轉依(或轉得),
其實,一切功德本具的如來藏出煩惱藏,其本伲鼇K無轉變。

    瑜伽學系中轉依(asrayaparavrtti) 是很重要的教義。轉依的依
是指阿賴耶識。轉依意謂轉識成智,即轉換(捨)阿賴耶識後,轉得
智慧佛法身。阿賴耶識與如來藏不同的是後者有本具清淨功德,而前
者卻洠в小R虼耍瑥臒⿶赖浇饷摰倪^程中,就要將阿賴耶識轉變成為
清淨智,作本伲系母淖儭H缯嬷B譯的《攝大乘論》說:

      「轉依者,對治起時,此依他性由不淨品永改本性,由淨品永
      成本性。」 (裕177)

根據《成唯識論》轉依有二種(裕178) 。一者:「依」,乃指「依他
起性」,是染淨法之所依。染謂虛妄遍計所執,淨謂真實圓成實性。
「轉」謂「轉捨轉得」,亦即轉捨不淨的遍計所執,使它「永改本性
」後,轉得「永成本性」的清淨圓成實性。

    另一種轉依的「依」,乃指「唯識真如」,它是生死涅槃之所依
。而轉依並不是轉變此真如,而是「離顛倒,悟此真如,使得涅槃畢
究安樂。」(裕179) 《成唯識論》進一步解釋說:

      「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麤重故,能轉滅依(真)
      如生死,及能轉證依(真)如涅槃。此即真如離染性,(真)
      如雖性淨而相雜染。故離染時假說新淨。即此新淨說為轉依
      。」(裕180)

以上《成唯識論》所說的二種轉依,前者是瑜伽唯識學系所主張,後
者為真常如來藏所講的轉依。瑜伽系轉依的特色在於以三性說明轉依
。它將依他起性視為染淨依,但依他起性本身並無所謂染或淨,因為
染是指因依他而起的根本識中遍計所執性的二障。眾生由修行後,捨
滅此二障煩惱,就能轉得依他起的圓成實性涅槃。因此轉依的過程包
括將根本識中的二障煩惱轉捨後,使根本識轉變成清淨涅槃。而真常
如來藏的轉依是「轉滅」依真如而存在的生死煩惱,「轉證」依真如
存在的涅槃,而不同瑜伽轉依的是因為如來藏真如性淨,所以事實上
,轉依只是去除如來藏中的煩惱,自然顯現其本具的清淨涅槃。故引
文中說轉依訧是「真如離雜染性」,假說為「新淨」。其實,轉依出
纏的新淨原本就是在纏如來藏,並非如來藏本身有什麼轉變,也非轉
得外來的清淨。

    總而言之,真常與瑜伽學系均以轉依來說明從生死煩惱到解脫涅
槃的過程。不同的是瑜伽著重「轉唯識性」─從染轉成淨的根本改變
,而真常則強眨革@如來性」─去染以顯現本具的清淨性。(裕181)

    以上討論的「如來藏義」,「自性清淨心」、「信」、「空智與
不空智」、「轉依」等是《寶性論》四法(性、菩提、功德、業)中
「佛性」和「佛菩提」的重要教義。除此之外,「佛法」中所舉如來
的十力、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等六十四種功德,與其他諸經論並無
不同,此處不予重述,而「佛業」,《寶性論》則以帝釋鏡像、天鼓
、雲雨、梵天、日、摩尼珠、響、虛空、地等來譬喻如來不休息地教
化眾生,顯示了佛性思想的積極性最終目的。

    綜觀整個《寶性論》內容,它所要表達的無非舖演一條成佛之道
。其基礎建立在「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的信心上。於佛性能起信之後
,再經過修行的歷程,終究可圓證無量功德的法身(菩提),並且起
無盡教化眾生的業用。此「成佛之道」最大特色,在於它有一個非常
積極和肯定的「起點」(佛性),它不但鼓舞無數佛弟子趨向佛道,
而且使他們在佛道上,把自己與其他的人、事、物產生同體性的認同
。天台宗的「草木成佛」、禪宗的「狗子有佛性」等,就是佛性論的
延伸和影響。

────────

 (裕1)從思想的演進而言,印度所傳的如來藏系經論可以分成三個時
      期。西元三世紀初期開始陸續出現主流的經論:《如來藏經》
      ,《不增不減經》,《大法鼓經》,《勝鬘經》,《寶性論》
      等。其共同特點是指出眾生皆有如來藏,但為客塵煩惱所覆而
      不自知。如來藏被視為染淨所依止,厭生死求涅槃的動力。此
      時期的如來藏與阿賴耶思想還洠в忻黠@交流。但中期的如來藏
      思想說漸漸與瑜伽思想有所交流。如《大乘莊嚴經論》,《佛
      性論》,真諦譯的《攝大乘論釋》都反應出這種趨勢,尤其是
      真諦以第九識阿摩羅識為自性清淨心。《攝大乘論》中無始時
      來界之「界」,本來指的是染性的阿賴耶識,真諦將它解釋成
      「以解為性」,試圖會通如來藏學。後期的如來藏思想的特色
      ,是與賴耶思想完全會通。例如《楞伽經》的如來藏藏識是「
      善不善因」,就是結合了如來藏和阿賴耶。而《大乘起信論》
      更是瑜伽和真常二學派對人性本伲接懙拇笕诤稀I鷾绲陌①
      耶和清淨的如來藏已是和合非一非異的密切關係了。

 (裕2)雖然真常系思想在印度不像中觀與瑜伽學派有源遠流長的師資
      傳承,但它確曾在印度以一個獨立的思想體系存在過一段時間
      。法藏就曾把它稱為「如來藏緣起宗」(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
      。印順把此三系分別判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和「真
      常唯心」。

 (裕3)依中國所傳,《寶性論》是堅慧所造。然依梵,藏本,則「本
      論偈」是彌勒菩薩造,而「釋論」部份為無著菩薩造。

 (裕4)牟宗三先生於其許多著作中闡述,甚至稱揚,如來藏思想,尤
      其是《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的思想模式。但牟先生
      在「中國哲學十九講」中,所說的「在印度晚期雖出現真常經
      ,然卻洠в性斐稣搧怼R惨驗闆'有論典,所以不為一般重視理
      論性推理的人所注意」(頁二八八),並非事實。其實,《寶性
      論》正是印度真常系最重要的一部論。再者,真常系思想也並
      非洠в惺艿健钢匾暲碚撏评淼娜怂⒁狻埂@缡烙H就曾著《
      佛性論》。西藏空宗論師 Dar…Ma rin…Chen亦曾造《寶性論》
      裕瑁蔀獒岽忈屓鐏聿厮枷氲臋嗤

 (裕5)《寶性論》梵文本,是由 Rahula Sankrtyayana法師於西藏發
      現。 E。H。 Johnston將它校正後,於1950出版。在此之前,對
      《寶性論》的研究,均限於中譯本和藏譯本。例如宇井伯壽於
      1960出版了《寶性論研究》(Hoshoron Kenkyu)。E。 Obermiller
      則根據藏譯本出版了 The Sublime Science of the Great Vehicle
      to Salvation; Being a Manual of Buddhist Monism; the
      Work of Arya Maitreya with a mentary by Aryasanga。
      最早以梵本研究的則是高崎直道的 A Study on the
      Ratnagotravibhaga; Being a Treatise on the Tathagatagarbha
      Theory of Mahayana Buddhism。

 (裕6)Johnston認為用《寶性論》為名,乃著重在論的思想內容,用
      《大乘最上密義藏》乃重視論的思想地位。有些西藏宗派主張
      如來藏思想是屬於第三時教的了義教。

 (裕7)藏文有二譯本:(a) Theg…pa…chen…po rgyud…bla…mahi bstan…
      bcos (Mahayana…uttaratantra…sastra) 。 (b) Theg…pa…chen…
      po rgyud…bla…mahi…bstan…bcos rnam…par…b'sad…pa (mahayana…
      uttaratantra…sastra…vyakhya)。前者只有論本偈,後者則包
      括釋論。據傳二者都是 Blo…ldan…ses…rab (Matiprajna)於十
      一世紀時譯出。

 (裕8)在Saka殘卷中,曾提及彌勒是造論者。參閱 H。 W。 Baileg & E。
      H。 Johnston; 〃A Fragment of the Uttaratantra in Sanskrit〃;
       Bulletin S。O。S。; vol。 VIII; part 1; 1935。

 (裕9)參閱Obermiller; The Sublime Science of the Great Vehicle
      to Salvation; p。92。

(裕10)Obermiller的解釋是:五論的風格相似。甚至在《寶性論》和
      《現觀莊嚴論》中可發現同樣的偈頌,至於五論中教義上差異
      ,乃是因為無著思想演進的結果。Obermiller的書中不曾參考
      中譯所傳堅慧造的說法,故僅能就藏傳提出假設性的解釋。然
      而,其理由並不能作有力的論證。參閱 Obermiller; The
      Sublime Science; pp。92…96。

(裕11)持有此看法者包括:印順,《如來藏之研究》,正聞出版社,
      1981,頁 151…52。高崎直道,A Study on the Ratnagotravibhaga;
      p。9 和p。62。高崎直道認為論本偈有可能是彌勒造,但釋論則
      無疑的是堅慧。參閱S。K。 Hookham; The Buddha Within:
      Tathagatagarbha Doctrine According to the Shento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Ratnagotravibhag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1; pp。165…66。

(裕12)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大正藏》卷44,頁63下。

(裕13) 參閱高崎直道,Study; p。9。

(裕14) 《大正藏》卷55,頁540 中。

(裕15) 高崎直道,Study; pp。7…9。

(裕16) 《歷代三寶記》,《大正藏》卷49,頁86中~下。

(裕17) 《大唐內典錄》,《大正藏》卷55,頁269中。

(裕18) 高崎直道,Study; pp。7…9。

(裕19)僧朗、崔光等人曾參與勒那和流支的洛陽譯場。崔光在《十地
      經論》序中說此論是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在洛陽殿內二人同譯
      ,佛陀扇多傳語,帝親筆受。崔光的序僅提到三人合譯,並洠
      有言及不和的事。倒是湛然的《法華玄義釋弧啡缡钦f:「地
      論有南北二道者,陳梁已前弘地論師二處不同。相州北道計阿
      黎耶以為依持,相州南道計於真如以為依持。以(勒那、菩提
      )二論師稟天親,而所計各異同於水火。」(《大正藏》卷33
       ,頁942下)。也就是說由於對阿賴耶、如來藏、真如等義理
      看法不同,而使依世親的《十地經論》所成立的地論宗,分成
      勒那摩提為首的「南道」、和以菩提流支為首的「北道」。「
      南道」開展出以唯心系的華嚴宗,「北道」則發展出唯識系的
      法相宗。因為菩提流支思想傾向傳統的瑜伽學說,而《寶性論
      》唯心的真常思想,非菩提流支所主張,這也可能是他洠в蟹
      譯《寶性論》的原因之一。

(裕20)參閱中村瑞隆,《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山喜房,
      昭36(1951) ,p。1…3。

(裕21)中村瑞隆曾作了一個梵藏漢英 (Obermiller的英譯) 四譯偈頌
      對照。參閱其《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pp。16…30。

(裕22) 《寶性論》卷一,《大正藏》卷3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