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宝性论 的研究 >

第4章

宝性论 的研究-第4章

小说: 宝性论 的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累品」。第一「校量功德品」本是一部獨立之經典,在中文、藏文都
有譯本(裕77)。中文的同本異譯是玄奘譯的《甚希有經》(Adbhutasutra)
。它的立睿陟蹲搰@建如來舍利寶塔(stupa) 的不可思議功德。如來
藏思想與舍利塔崇拜之互相關聯並非偶然。大乘佛教之興起與舍利崇
拜關係密切(裕78)。佛教徒憶念佛陀功德自然亦讚嘆崇拜代表佛功德
的舍利。如來舍利又叫做「如來界」。(Tathagatadhatu)。而代表一
乘(ekayara) 思想的如來藏,亦名「如來界」。所以讚嘆如來舍利(
界),亦就是稱嘆如來藏。經中在回答「何者是如來界?云何如來界
不可思議」時就說:「一切眾生有陰入界,勝相種類內外所現。無始
時節相續流來,法爾所得,至明妙善……眾生界自清淨,客塵之所污
濁,諸佛如來作是思惟,客塵煩惱不入眾生清淨界中,煩惱垢為外障
覆。」(裕79)可見《無上依經》是從如來舍利的崇拜切入如來界、眾
生界的不二,接著再從菩提、如來功德、如來事業等方面解說如來界
(藏)的意義。

    《無上依經》的第二至第五品–「如來界」、「菩提品」、「如
來功德」「如來事業」,與《寶性論》的四法–「佛性」、「佛菩提
」、「佛功德」、「佛業」正好相吻合,但內容有稍微出入。「菩提
品」的十義,即是《寶性論》的如來藏十義和菩提八義的綜合。試將
同為堅慧造的《寶性論》、《法界無差別論》與《無上依經》對照如
下:(裕80)
          《無上依經》        《寶性論》          《法界無差別論》
          ──────      ───────        ────────
          (菩提十義)      (如來藏十義)        (菩提心十二義)

            自性──┐          體─────┐        果
            因緣──┼─────因─────┼────因
            惑障──┼────┬果────┐└────自性
            至果──┼────┘業        └─────異名
            作事──┼────┐相應────┐┌───無差別
            相攝──┼───┐│行        ┌┼┼───分位
            行處──┼──┐││時差別──┘││      無染
            常住──┼─┐│││遍一切處  ┌┼┼───常恆
            不共    │  ││││不變───┘└┼───相應
            不可思惟┼┐││││無差別────┘      不作義利
                    ││││││                      作義利
                    ││││││(菩提八義)            一性
                    └┼┼┼┼┼實體
                      │││││因
                      │││││果
                      ││││└業
                      │││└─相應
                      ││└──行
                      │└───常
                      └────不思議

《無上依經》中「菩提品」的自性義,大致與《寶性論》的菩提「實
相」義相似,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無上依經》根據轉依(asrayaparivrtti)
解說菩提自性(裕81),這是《寶性論》所洠в械摹jP於「如來功德」
,《無上依經》說百八十種功德,而《寶性論》則舉六十四種功德。
關於「如來事業」,《寶性論》依《智光明莊嚴經》(Jnanalokalankara…
sutra)的九種譬喻(裕82),強眨鐏聿簧粶纾瑥氖隆笩o功用」、「
不休息」的利益眾生事業,《無上依經》則舉十八種佛事業。

    無疑地,《無上依經》是闡釋如來藏思想的論典式經典。它與《
寶性論》的關係,學者們幾乎都認為《無上依經》是依《寶性論》的
內容和架構而造(裕83)。除了上述二者相同的內容之外,高崎直道另
舉兩個理由證明《無上依經》仿《寶性論》而造。第一,《無上依經
》有許多經文,事實上是出自《寶性論》裏引用其他經典的經文。高
崎指出十七處之多。第二,《寶性論》廣引各經論,卻不曾引用《無
上依經》,唯有《佛性論》引用過《無上依經》。由以上的推斷,《
無上依經》可能成立於《寶性論》之後,《佛性論》之前。

    《佛性論》(Buddhagotra…sastra)被中國佛教認為是如來藏思想
權威代表典籍之一,世親造,真諦譯(裕84)。只有漢譯本,梵藏均缺
。其思想與《寶性論》有密切關係,不過其最大的特色是融合了如來
藏說與瑜伽學說,屬於後期如來藏學。《佛性論》共分四分:「緣起
分」、「破執分」、「顯體分」、「辯相分」。

其中「顯體分」以「三因」詮釋佛性的體性,以瑜伽「三自性」融合
如來藏說,再以「三義」解說如來藏。「三因」是:

      「三因者:1。應得因,2。加行因,3。圓滿因。應得因者,二空
      所顯真如;由此空故,應得菩提心及加行等,乃至道後法身,
      故稱應得。加行因者,謂菩提心;由此心故,能得三十七品、
      十地、十波羅蜜助道之法,乃至道後法身,是名加行因。圓滿
      因者,即是加行;由加行故,得因圓滿及果圓滿。」(裕85)

「應得因」以無為的真如為體,「加行因」、「圓滿因」有為的願行
為體。「應得因」中具有三性:1。住自性性(凡夫位),2。引出性(
有學位),3。至得性(無學位)。如來藏系經論中,洠в邢瘛斗鹦哉
》的三因說,它主要是參照《瑜伽師地論》中「菩薩地」的三持說而
來(裕86)。另外,「三性品」中廣明三自性、三無性的意義,這也是
《寶性論》不曾提到的瑜伽教義。

    「顯體分」中的「如來藏品」以三義說明如來藏的意義與《寶性
論》的如來三義有相通地方。1。「所攝藏」,因為「一切眾生悉在如
來智內,故名為藏」,也就是「佛果能攝藏一切眾生,故說眾生為如
來藏」這就是《寶性論》所說的「法身遍滿」義。2。「能攝藏」,意
謂「果地一切過恆沙數功德,住如來應得性時,攝之已盡」。這與《
寶性論》的「眾生有如來種性」義合。也就是說在眾生因位時,已具
攝「果地一切恆沙數功德」,與佛種性無異。3。「耄Ц膊亍拐咧浮溉
來性住道前時,為煩惱耄Ц玻娚灰姡拭麨楦病梗ㄔ'87),煩惱覆
蓋如來性的「耄Ц膊亍挂猓c《寶性論》的「真如無差別」義有所不
同。《佛性論》是比照阿賴耶識的三義來定義如來藏。瑜伽學系認為
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執藏」謂執持
自我,屬煩惱性,所以耄Ц膊睾蛨滩睾x相同。由此可見二論著重之
不同。《寶性論》完全從真常清淨法界或菩提的觀點論如來藏,《佛
性論》則從瑜伽學眾生界的觀點兼及如來藏的染污面。雖如此,二者
之基本論點還是一致的。

    《楞伽經》(Lankavatara) 是另一部與如來藏思想有關的經典求
那跋陀羅(Gunabhadra)於宋元嘉年間(約西元四三三年頃)翻譯。《
寶性論》和無著、世親的論書中均不曾引用。由此可推論《寶性論》
必定早於《楞伽經》成立。《楞伽經》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完全會通起
來。例如《經》說:

      「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
      識,及五識身」。(裕88)
      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淨,客塵所
      覆,猶故不見不淨。(裕89)

《楞伽經》結合了代表清淨的如來藏,和代表染污的阿賴耶識成為「
如來藏識藏」的最大意義,在於試圖解決《勝鬘經》所洠в谢卮鸬膯
睿骸缸孕郧鍦Q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裕90)如來藏說強眨孕
清淨,無明煩惱從何而生不易解說。另一方面,阿賴耶種子識為依,
強眨疚郏D雜染為清淨的本然性亦難解說。《楞伽經》融攝種子與
真如於同一「藏識」,即是為解決由染轉淨,淨中有染的理論困難。
《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之意義亦由此可見。《楞伽經》與
《大乘起信論》是如來藏說更進一步的發展。


三、《寶性論》重要的教義

    《寶性論》是將如來藏思想系統化最重要的論典(裕91)。雖然論
中引用大量旳經論,還是有其義理特點。以下列舉數點詳加探討。

(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

    《寶性論》一開始即讚嘆三寶,如其論名所示,特別重視三「寶
性」,而三寶是依法身而生,如論中偈說:

      「真如有雜垢,及遠離諸垢,佛無量功德,及佛所作業,如是
      妙境界,是諸佛所知,依此妙法身,出生於三寶。」(裕92)

真如法身的妙境界不可思議,「唯佛所知」,但為了眾生,三寶依法
身而生。依《寶性論》的說法,三寶無非是眾生的菩提因,而菩提因
的依據則建立在「一切眾生有如來藏」(sarvas tathagatagarbhah)
的先決基礎上。為什麼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其意義為何?它的
佛法理論依據何在?《寶性論》從三個層面回答這些如來藏的基本問
睿H纭刚摫举省拐f:

      「佛法身遍滿,真如無差別,皆實有佛性,是故說常有。」
      (裕93)

「釋論」解釋說:

      「有三種義,是故如來說一切時,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何等為
      三?一者如來法身遍在一切諸眾生身(裕94)。偈言佛法身遍滿
      。二者如來真如無差別(裕95)偈言真如無差別故。三者一切眾
      生皆悉實有真如佛性(裕96)。偈言皆實有佛性故。」(裕97)

以上兩偈及裕Ы恻c出了如來藏學的三大要素:法身(dharmakaya)、真
如(tatha) 和(佛)種性(gotra) 。從此三者與眾生的密切關係來證
成「一切眾生有如來藏」:1。法身:佛的法身遍滿一切眾生身中,2。
真如:眾生與佛的真如無差別,3。佛種性:一切眾生具有。

    1?法身遍滿義:

    法身是真理(truth)、實在(reality)、圓滿的佛果(nir…vana)。
其本伲虾兄腔邸⒋缺⒘Φ忍匦裕匀坏乇闈M一切。所以「眾生
界中無有一眾生離如來法身在法身外,離於如來智在如來智外,如種
種色像不離虛空中。」(裕98)即如《論》中偈說:

      「譬如諸色像,不離於虛空,如是眾生身,不離諸佛智。以如
      是義故,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如虛空中色。」(裕99)

換言之,由於在法身(如來智Buddhajnana)的遍照之下,「一切眾生
入於佛智」(buddhajnaratargarmat sattvaraseh),在這個意義之下
,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楞伽經》說:「如來藏自性清淨,
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裕100)

    從法身的遍滿、佛智的不離或入眾生身的事實,可以說一切眾生
有如來藏,但是「法身遍滿眾生」,「佛智不離眾生身」意義又是什
麼?這可以有不同的詮釋。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