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门教授习定论要义-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因此,只有彻底除二障体,转识成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和无垢识),才能获得真正解脱。所以《习定论》中颂云:
若彼惑虽无,作仪如有惑,是习气前生,若除便异此。
如上所说是为初门“发胜意乐欣求解脱”义。
二、集积资粮 断疑除恼
资粮一般指成就圣果的福德智慧,也就是成就菩提的资本净法。如人远行,必假旅费粮食以资助其身;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粮,以资助己身。《摄大乘论》卷中引《大乘庄严经论》颂说:“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13'也只有广积资粮,才可成就佛果,所以佛又名“两足尊”,意显福慧资粮两皆具足义。
此集积资粮一门,《习定论》中说有四义:
1、种植善根:首先学人不仅应当止十恶而修十善,更应于佛圣教,广学多闻,随顺法义,如理作意,深信因果谛理,深信三宝功德,更深信自己有大堪能成就三宝所成就的功德,建立正信,长养善根,此为集积资粮的第一步。《习定论》中颂云:“种植诸善根”,世亲释云:“此人先应修习多闻,复听正法”。是故应知,真正的种植善根,必须于如来正法广学多闻,受持奉行,否则正信不生,善根不长。《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九云:“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14'这就是指多闻的殊胜,如是多闻不仅能种善根,而且还能解脱出离,证受涅槃。
2、无疑:疑是根本烦恼之一,对因果谛理、三宝功德等怀疑不信,故谓之疑;断此烦恼,故谓之无疑。一般说来,乐闻正法,如理解义,于染净因果、诸法实相,已得决定胜解的如实智慧,到此之时,疑惑方除。所以说乐闻正法、断除疑惑,是集积资粮的第二个条件。
3、除热恼:一切邪见,能烦蔽身心,焦热苦恼,不得清凉,故名热恼。此诸见中危害最大者有二:①欲显己德见:为使他知我是具德之人,于己无德而诈现有德,于己无证而乔装已证。有此见者,一切名利贪欲之心皆从此出。②我慢高举见:既认为我在他人面前具德有证,其心自必骄慢高举,轻视他人,增长过恶,广行不善,不行众善,与苦相应。除遣此二见者,名为断除热恼。
4、于法流清净:谓听闻正法时,摄念收心,专心致志,心不散乱,相续而流,则自能使心清净,而五盖(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不起;若更能无住生心,安住上舍,听正法时,心无厌足,则自能勤修不息,与理相契,而渐备资粮。
《习定论》中说:
种植诸善根,无疑、除热恼,于法流清净,是名为集积。能持、乐听法,善除其二见,但闻心喜足,是四事应知。
此两颂中后一颂是解释前一颂的。“能持”者:是指能受能持诸法圣教,故能植诸善根。“乐听法”者:由乐听法自能深信因果真理及三宝功德,从而断除犹豫徘徊的烦恼疑惑。“除二见”者:除遣“令他得知己有德见及我慢高举见”,二见除遣,热恼方息。“闻心喜足”者:对正法洪流,专心谛听,远离沉掉,欢喜知足而闻正法。成办此四事,是为第二门所说的“集积资粮断疑除恼”义。
三、依所观境 成就正定
定者,依所观境,专注一趣,心不散乱,如如不动,故谓之定,所以说定是依所观境而起。纵是世间禅定,仍是不离所观境的。所以所观境是为习定生定之根本。
此一门中共有七义:《习定论》中颂云:
所缘、及自体、差别、并作意、心乱、住资粮、修定出离果。
1、 所缘
所缘有三:①外缘,②上缘,③内缘。
①外缘:谓初习定者所修不净白骨等观,以此为缘,故称外缘。一般众生有四种贪: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缘青瘀肿胀等而修不净观,可治第一显色贪;缘食等而修不净观,可治第二形色贪;缘虫蛆等修不净观,可治第三妙触贪;缘死尸不动而修不净观,可治第四供奉贪。若缘骨锁而修不净观,便能通治如上四贪。修骨锁观又名骨想观,总分三位:(一)初习业位:即修行者将注意力置于身体某一点上,或足、或腹、或头,依强胜的理解力,对自身分,假想思维皮肉烂堕,渐次不见余物,惟见白骨。此观成后,再观自身余处,最后达到整个自身皆是白骨一具。自身观成,再移到他身,乃至全人类、全世界皆是白骨充满。为使胜解力不断增长,后又渐渐移回自身。如是由略到广,由广到略,也就是由自身而到他身,又由他身再到自身,反复而观,是名初习业位。(二)已熟修位:为使略观胜解力不断增强,在自身中先除足骨,思维余骨,系心而住;渐次乃至除头半骨,思维半骨,系心而住。如是而观,是名转略而观。(三)超作意位:为使略观胜解力获得自在,将残存的半头骨也去除,使心住于眉间,专注一缘,湛然而住,名超作意位。如是而观,骨锁观成。缘此境界,总名外缘。又修数息观等,亦名外缘。
②上缘:指未至定时所缘的寂静等相。如修四禅八定或八解脱等,引心上进,厌下粗苦,以上地寂静相为自所缘,又如《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修十六观时所缘的净妙相。如是而修,能使内心寂静,善得调伏,由下而上,以达真正所缘,故名上缘。
③内缘:谓内心依意言所现之相为所缘境,依此所缘,名为内缘。意言者,《摄大乘论释》卷第六世亲云:“意地寻思,说名意言。”'15'也就是意识上依于名言,对诸事理进行抉择思维。《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卷第三释迦佛答慈氏菩萨所问善求止观时云:“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是善思维法,独处空闲,作意思维,复即于此能思维心,内心相续,作意思维,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16'这就是依意言境而修定的内缘境界。因为定是依思择力及修习力所获得,如果不依圣言专心一处而作意思维,则始终不能获得能生智慧的殊胜正定,所以禅定又名“思维修”,就是这个道理。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端身正坐,如法思择修习十二因缘法,而使定慧等持,成就菩提,正好也验证了这一点。
又上说“依意言所现之相为所缘境”,意言已解,所现之相,为所缘境,下当略说。谓依意言思维法义时,所现之相,以此相为所缘境,在《解深密经》中称为“所缘境事”'17'。所缘境事有四:①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②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③事边际所缘境事,④所作成办所缘境事。资粮、加行二位菩萨在修观时,皆有分别影像为其所缘,如贪观不净、瞋观慈悲、痴观缘起等,自会有不净、慈悲、缘起等独影境像生起以为所缘,从而审证推求,能通达法义,是名“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地前菩萨在修止时,于内收念,于外舍境,如如不动,此时名为无分别心,由无分别心所现影像为其所缘,名为“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登地菩萨,有根本、后得二无分别智生起,言思道断,心行处灭,此时不单修止,亦不单修观,而是止观双运,遍于一切诸法事理为其所缘,故名“事边际所缘境事”。在究竟位,诸佛如来全无所学,虽不修止观,但能随缘任运,定慧等持,常无功用,而又法尔成办一切所作,故名“所作成办所缘境事”。
此四所缘境事,前一是单修观,次一是单修止,后二是止观双运。而此处的内缘以意言所现之相为所缘境者,即是属于四种所缘境事中单修观时所缘的第一种“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
2、 自体
于外、上、内三处,随其所缘相应而住,专心不散,如如不动,心无移异,是为第二“于住勤修习”一门的“自体”义。
上说所缘三处及自体义,论中总以一颂而标举其名。如云:
外、上及以内,此三所缘生,应知住有三,自体心无乱。
以下论中又有三颂合解所缘的外、上、内三处及自体义。颂曰:
第一住相应,定心者能见,于境无移念,相续是明人。
第二住相应,厌离心寂静,专意无移念,相续是明人。
第三住相应,于前境凝住,定意无移念,相续是明人。
此中第一颂解外缘及自体义。谓修骨锁、数息等观时,心境相应,做到高度一致的“心一境性”。此时修观行者在定心中对自所缘(见)的境界,专注一趣,心不移异,相续不断,如理而观,所谓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次第井然。如是而修,是谓“明人”。“明人”者,世亲释云:“或因自思,或从他教,于静虑法而起加行,是谓明人。”也就是正念住心,止观俱转。
第二颂解上缘及自体义。谓修观行者,由外转内,由下转上,厌离不净粗苦,内心专住于光明寂静相中,不移不散,远离沉掉,前后始终相续一味而缘。
第三颂解内缘及自体义。谓修观行者,于意言境,住内所缘,专心一处,故名“凝住”(“凝”者:内心一处,专注不散,是凝义)。也就是使已得定的心(意),于内所缘,正念而住,不移不异,前后相续无间。果能如是而行,是谓“明人”。
3、 差别
差别谓九种住。论中颂曰:
坚执、及正流、并覆审其意、转得、心欢喜、对治品生时、惑生能息除、加行常无间、能行任运道,不散九应知。
九种差别,世亲释为:坚执为初住,正流为正念住,覆审为覆审住,转得为后得住,心欢喜为调柔住,对治品为寂静住,惑生能息为降伏住,加行常无间为功用住,行任运道为任运住。
①初住:玄奘译为内住。谓摄外攀缘,远离散乱,使心向内,坚执在所缘的境上而不外移。
②正念住:玄奘译为等住。既然心已内住,理应将其性粗动的心于所缘境上,因势顺流,相续系念、澄净方便,使心均等住于微细之中。
③覆审住:玄奘译为安住。谓若此心,虽已于内均等而住,然因有时失去正念,心便向外异缘散乱,理应覆审觉察,牵收此心,使其安住在内境上。
④后得住:玄奘译为近住。既然心已安住于内,应当对于正念亲近不离,数数作意,相续不断,力使此心,远住于外,而达到转求殊胜。所以又名转得住。
⑤调柔住:玄奘译为调顺。谓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相,或贪、瞋、痴、男女等相,此种种相能使其心散乱动荡,为除此散乱动荡,故应先取彼相,作过患想,以如是想为增上力,于彼诸相折挫其心,不致流散。能如是修者,心自得调伏,而生欢喜。
⑥寂静住:谓有种种贪欲、瞋恚等不善的恶寻思,及掉举、昏沉等随烦恼扰动身心,为欲除遣,使心寂静,应取彼法,作过患想,以如是想为增上力,自能对治不善寻思及诸随烦恼,使心止息不散,寂静而住。
⑦降伏住:玄奘译为最极寂静。谓对已生未生重障烦恼,皆能降伏,而使心住于最极寂静中。
⑧功用住:玄奘译为专住一趣。谓有加行、有功用,使寂静心无间无断,于三摩地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