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碧岩录讲座 >

第6章

碧岩录讲座-第6章

小说: 碧岩录讲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是; 从而葬送了自己悟道的光明前程。修行人用功多年而不能证道的; 毛病即在于此。
    复次; 世智愈聪; 知道得愈多愈坏。因为知见一多; 意识分别就更甚; 法见也随之更浓而不易除。即使将来能除人我执; 因所知障之故; 法我执也除不了。故净土宗也说; 惟大智大愚的人; 念佛可以成功; 原因即在于此。
    昔孔子问道于老子; 老子说: “掊击尔智! ”不也是教孔子放舍世智辩聪; 才可以入道吗? 所以要入道; 一定要否定“明白”; 心中放教空荡荡底; 般若大智才能生起。修心到家的人; 不与世争; 镇日如痴如呆; 哪会说长道短; 故大师说: “老僧不在明白里。”
    大师这句话; 是老婆心切; 不惜拖泥带水痛切为人处。所语“明白”也不立; 看似剿绝干净; 无有丝毫粘染; 但一有言说; 便有落处。说个不在“明白”里; 正有“明白”在。假如真的没有“明白”; 说什么在与不在? 
    《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 一般说; 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别称。但《心经》是教导学人用心地法门功夫的; 不是专指哪一位菩萨; 而是泛指用观心法门证道的大菩萨) 。“观”就是观照; “自”是自性; 不是色身; “在”是要住本位。这是说起初用功要时时处处观照自己的本性; 要住本位而不移; 功夫渐熟; “观”不要了; “自”在本位不动摇; 更进一步; “自”也不要了; 自他合为一体; “自”自然化去; 最后; 功夫转深; 化一为○; 无在无不在; “在”也无处立脚了。今大师说“不在明白里”; 正是有在处; 漏逗不少。圆悟着语云: “贼身已露! ”良有以也。
    因此语有空处; 已启问难之机; 后面这句“是汝还护惜也无? ”就更全身委地了。六祖云: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既无有一物; 护惜个什么? 今教人护惜; 岂不着在物上; 不更遭人检点吗? 故圆悟着语云: “败也; 正好与一拶! ”老和尚岂不自知? 难道是失于检点; 自讨苦吃吗? 非也; 大宗师纵横自在; 收放自如; 不怕虎口里横身; 送给你咬; 自有临危解脱之方; 绝处逢生之机。不然; 说什么神通广大、妙用无边呢? 请看下文; 自见分晓。
    时有僧出; 问云: “既不在明白里; 护惜个什么? ”
果然; 问罪之师来了。捏住你胳膊; 看你往哪里走? 用功人既然到了净裸裸、赤洒洒; 一无所“知”的地步; 还保个什么? 又惜个什么呢? 这对一般人说来; 是无法回避、无言可对的。但到大宗师手里; 自有转身吐气之能; 化险为夷之功。
州云: “我亦不知。”
妙哉! 看似已到绝处; 却又退步阔宏。圆悟着语云: “倒退三千! ”是褒; 是贬; 诸仁还知么? 你们听了; 休错认老和尚这下完了; 被这僧问倒了; 连圆悟也说倒退三千; 大概是甘拜下风; 不得不自供“我亦不知”了。那你们就被赵州和圆悟瞒了。他说的不知; 是说这里无能知、所知; 一丝不挂; 一法不立; 没有东西; 叫我向你道个什么? 复次; 自性当体是灵知; 若再加“知”; 便是头上安头; 面目全非了。故知也要铲除。
    关于“知”之一字; 神会大师曾说: “‘知’之一字; 众妙之门。”教大家识取这能生起知饥、知寒的“灵知”; 就是我人的佛性; 只要绵密保护它; 不粘物、情; 知而无知; 无知而知; 就证道了。后来祖师们见广大禅和子着在此“知”上; 堕在窠臼里; 为救众人出离缠缚故; 改为: “‘知’之一字; 众祸之门。”由此可见是祸是福; 是智是愚; 不在言说、文字; 而在当人会与不会、荐与不荐了。
这僧也是作家; 知道赵州命意之所在。但你这么一说; 又露出更严重的败阙来; 得理不让人; 哪容赵州回避。
僧云: “和尚既不知; 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 ”
这一拶非同小可; 没有相当的功底也问不出; 直教人难以置答。圆悟着语云: “逐教上树去! ”可见其转身回避之难。
    是呀! 你既然到了无能知与无所知的地步; 为什么说不在明白里? 说个不在明白里; 不正是有所知吗? 你有所知说无所知; 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一问假使问着你们; 真要哑口无言了。但是; 请注意! 所谓无知不是真个糊里糊涂; 什么都不知道; 是非长短都不识; 那还是佛、菩萨吗? 不见六祖谓永嘉云: 汝甚得无生之意。永嘉云: 无生岂有意耶? 祖曰: 无意谁当分别? 永嘉云: 分别亦非意。可见无知是知而不知; 不知而无所不知。无知者是无所住; 不著相; 任何事情毫无粘染; 过去就算了; 无所不知者; 样样事情都知道; 山是山; 水是水; 长是长; 短是短; 虽亦分别而不着意; 犹如虚空包容万象; 无有挂碍; 而不是死的无知无物。昔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 祖师们恐人误会; 着在顽空里; 增益云: “无一物中无尽藏; 有花有月有楼台。”本性是神用无边、灵妙无方的; 不是冥顽不灵的。假如是死空; 无相用; 无知觉; 佛教有什么价值; 还能延绵至今吗? 
    这僧不是不明斯理; 一来要和赵州大师觌面相见; 二来要将功夫微细、幽隐处显豁出来; 留传后世; 以作典范。故在关节上捏住赵州空处; 逼他道出末后句来。
    州云: “问事既得; 礼拜了退! ”
    大师自有临危不惧、倒转乾坤的手段; 在看似无法闪躲; 要被顶死的刹那; 却能巧避锋芒; 安然无恙地轻易走过。这是什么功夫? 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能有这样轻灵飘逸的手脚吗? 真了不起! 圆悟到这里也不得不赞赏道: “这老贼; 赖有这一着! ”这是哪一着? 诸仁还知吗? 咄! 磋过也不知! 
    到这里是: “云散水流去; 人寂天地空! ”消息已尽; 大事已毕; 不消再问了。故大师云: 礼谢之后; 回去休息吧。这无言说的言说就是末后句啊! 而不会者; 咸谓赵州不答话; 宁不冤屈! 
    昔五祖演会下有一僧请益五祖: “如何是末后句? ”祖云: “你师兄会末后句; 问他去。”僧问师兄; 适逢游山回; 僧为打水洗脚次; 进问云: “如何是末后句? ”师兄以脚挑水洒其面斥云: “什么末后句? ! ”僧哭诉祖; 祖云: “我向你道; 他会末后句! ”僧于言下大悟。请看! 这末后句多么幽默; 又多么巧妙! 这僧悟来多么轻快! 禅宗就是这样俊捷; 诚非它宗可比; 诸仁还会么? 
    本公案问话之僧也不是等闲之辈; 大有经天纬地之才; 敢捋虎须; 与大宗师法战一场; 精彩纷呈; 甚为了当; 我等于中获益非浅。看公案犹如照镜子; 看看自己的功夫到了什么地步; 和古人是否有出入; 如有偏差; 好及时纠正; 如功夫未到; 看不懂; 也无关紧要; 只要照公案的指示摆正路线; 对准方向; 将来功夫一到; 自然契合; 而不致误入歧途。
    由于这则公案的一场精彩法战; 我们收到的教益; 归纳起来; 有如下列: 
    1。 悟道没有什么难处; 只要确认一切物境; 宛如空花水月; 不可得; 无可取; 心中放教空荡荡地; 无丝毫粘染住著; 切莫爱憎取舍。
    2。 做功夫要能收能放; 日常动用更要灵活运用; 不要呆板; 时时反省; 处处反照。
    3。 见道后要绵密保任; 不要荒废。但做保任功夫; 也不可有所住; 不能为保任而保; 要灵活; 似保非保; 保任圆熟; 保既无有; 任也不见。如灵训参归宗; 悟道后; 问归宗: “如何保任? ”宗云: “一翳在目; 空华乱坠。”就是说; 有个保任在; 犹如翳在目; 就非是了。
    4。 虽然无知; 不是落于无记; 死在那里不动。如园头问梁山: “家贼难防时如何? ”山云: “识得不为冤! ”头进问云: “识得后如何? ”山云: “贬向无生国里。”头更进问云: “莫非这就是安身立命处么? ”山云: “死水不藏龙! ”死在那里不动就完蛋了。
    公案讲完; 请看下面雪窦禅师的颂: 
    至道无难; 言端语端。一有多种; 二无两般。天际日上月下; 槛前山深水寒。髑髅识尽喜何立? 枯木龙吟销未乾。难难! 拣择明白君自看。
    雪窦禅师开头把至道无难提示出来; 随后便道言端语端; 就是教我们不要把大道看远了; 把悟道看难了; 它不在别处; 就在目前——言之端; 语之端——就是在语言未形之前; 也就是一念未生之前。你如在此时回光一瞥; “这是什么? ”当下猛省; 就悟道了; 没有什么难处。
    这“言端语端”一句似乎另有一重意义; 就是说“至道无难”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端正无误的。但我们为了适合禅机; 还是采用前一种说法较为适当。
    从前有一位师父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参了多年; 未能开悟。后来碰到一位大德; 请他慈悲指示个方便。大德问: “你参什么话头? ”他答道: “我参如何是我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大德道: “你参得太远了; 应向近处看。”他问: “怎么向近处看? ”大德道: “不要看父母未生前; 须看一念未生以前是什么? ”禅者言下大悟。
    大家坐在这里; 请看这一念未生前是什么? 他在各人面门放光; 朗照一切而毫无粘著; 无知无见而又非同木石; 这是什么? 就在这里猛着精彩; 就是悟道。所以说“至道无难; 言端语端”啊! 
    下面说: “一有多种; 二无两般。”为什么说一却有多种; 而二无两般呢? 盖一者是唯一真心; 二者乃千变万化的色相也。千差万别之境相皆一念真心之所现; 故二无两般; 唯一真心; 妙用无边; 能生万法; 故一有多种。语云: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即斯义也。真证道者心境俱忘; 打成一片; 头头是道; 物物全真; 斯真入不二法门者也。
    既然“一有多种; 二无两般”; 打成一片; 就天下太平; 无有事了。修道人计较净尽; 无不返朴归真; 纯任自然。所以道: “天际日上月下; 槛前山深水寒。”天上的太阳升起; 月亮便西沉了; 门外的山愈高深; 水便格外寒冷。这种毫无造作; 纯系自然的景象; 正是修道人心空无住、随缘起居的无作妙用。圆悟道: “修道人怎么始得平稳去? 风来树动; 浪来船高;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一种平怀; 泯然自尽。”不也就是纯任自然; 无所造作吗? ! 修道人到这里随你唤天作地; 唤地作天; 也言端语端; 无所不是了。下面: 
    “髑髅识尽喜何立? 枯木龙吟销未乾。”
    这两句是借古人问道公案的语句; 交织起来颂本公案“知而无知; 无知而无所不知”的。昔有僧问香严禅师: “如何是道? ”严云: “枯木里龙吟。”僧进问云: “如何是道中人? ”严云: “髑髅里眼睛。”僧不悟; 举问石霜: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霜云: “犹带喜在。”僧云: “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霜云: “犹带识在。”僧仍不悟; 又举问曹山: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山云: “血脉不断。”僧云: “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山云: “乾不尽。”僧云: “什么人得闻? ”山云: “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僧云: “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山云: “不知是何章句; 闻者皆丧。”复又颂云: “枯木龙吟真见道; 髑髅识尽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 当人哪辨浊中清? ”
    这则公案所说的枯木龙吟与髑髅眼睛; 系表真空妙有的大道无言而无所不言; 无识而无所不识; 与石霜、曹山二位禅师的开示交加起来; 便般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