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 >

第13章

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第13章

小说: 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上师。为了达成小时侯度母在梦中授予他的使命,阿底峡决心去寻访金洲大师。后来,他在这位上师座下勤奋修学了12年,成为他的法嗣。每当他提到尊贵上师金洲法称的名字,他总是合掌当胸,闭上双眼并微微行礼。阿底峡从这位慈悲的上师那里学到了独特的“自他交换”大乘修行法:那就是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境地,把他人的压力承担起来。这成为噶当派一个主要的特殊修持方法。 
  晚年时,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本土已是一位受欢迎的伟大上师,他住在超戒大学(戒香寺)。许多年后,几位西藏王室使者满载黄金来迎请他去他们的地区教学。阿底峡向观世菩萨和度母祈祷,请求指引,询问他到西藏能否真正利益彼邦。度母告诉阿底峡,如果他愿意去,将对这雪域大有裨益。不过度母又说,如果他前去西藏,将在72岁时死在那里;如果他不去那里,就可以活到92岁的高龄。阿底峡实践了无我的菩萨誓愿,长途跋涉来到西藏。 
  阿底峡改革了西藏的佛教与社会,重整道德作为佛法的基础。在西藏,他传授了无数的佛教皈依,因此最后以“皈依班智达”一名而著称。72岁那年,这位佛法导师阿底峡圆寂了。

  阿底峡遇见宝贤——仁千桑波
  印度班智达阿底峡到西藏时,受到该国著名译师——老比丘仁千桑波的欢迎,仁千桑波长阿底峡24岁。阿底峡受邀为这位西藏译师所引以为豪的三层寺庙祈祷,仁千桑波每天黎明、中午及黄昏,都会分别在此寺庙内他三主要本尊的秘密坛城前禅修。
  在初次会面的时候,阿底峡礼貌地对年长的西藏宝贤译师说:“见到你后,我觉得我来西藏真是没必要。你作为这里的国师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之后,二人退到宝贤的内殿,广泛地讨论起佛法。
  西藏译师似乎确实很博学,对什么都能侃侃而谈。阿底峡问道:“如你所见,不同的密法是各座修好,还是一起修好?”
  “各座修,一座一座来。”译师回答。但阿底峡不满意这个见解。
  “所有的密法应该同时修,再于一座中了解!”印度大师表达意见,他的话就是法则,“一切本尊都具有同一本质,因此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体验到他们的全体。就像敦珠仁波切在他的著作《佛法历史》中所说的那样,‘知道许多事物,却偏不知道能解脱一切的那个单一的要点,则有何用处?”’
  阿底峡笑着接下去说:“为了佛陀法教的开展和利益众生,我现在觉得来藏地还是很有必要的。”
  宝贤译师听到阿底峡这番充满智慧的话,又惭愧又欢喜,他弯下皓首,向阿底峡敬礼,并且把身边所有的世俗财物都供养阿底峡。他一再地低头恳求阿底峡教导他密续理论和实修,并让他独自闭关禅修。
  阿底峡答应老译师谦虚且由衷的请求,开请求宝贤充当他的译师。
  宝贤在阿底峡个人教导下禅修10年,终于开悟。
  宝贤后来说:“我虽然一生都在学习佛法,但我真正的禅修,还要从遇见我的印度上师阿底峡开始算起。”

  格西班行窃
  格西班是噶当派(意为口述戒律)一位学识渊博的成就僧侣,生活在11世纪。他以持戒严谨并致力于菩萨(大乘开悟的修行者)的利他事业而闻名。
  一天,有一位年轻的比丘出外托钵,被一对虔诚的夫妇邀请到家中。当主人走出房间,去准备食物来供养他时,他突然警觉到,自己正下意识地将右手伸进旁边的罐子里,想从罐底的袋子中夹出一些自己爱吃的茶。结果这个举动被自己一丝不苟的良知逮个正着。
  年轻的比丘立刻大喊起来:“贼啊!贼啊!”,听到喊叫,施主全家都拿着棍棒扫帚连跑带撞地冲进来。可是他们看到了什么呢?——这个比丘正在一本正经地控诉自己的盗窃罪行,还威胁说,下次要是再做出如此可耻的事来,就用左手把自己的右手砍掉。
  主人全家都笑子起来,可是对于这个比丘来说,这次初犯唤醒了他内在的上师,以及那完整无缺的俱生智慧本体。他从此再没与其分离。
  这个年轻的比丘就是后来的格西班大师。

  西藏最好的供养
  诸佛相续本清净
  纤毫尘垢而亦无
  为超生死涅槃故
  奉请如来澡浴身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供养是佛教里的重要修行法门,意即以待上宾之法供奉圣者,水和清洁的环境是供养法中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圣者根本不会被尘垢染污,所以供养的真正目的依然在于修心和为自己培聚为超生死涅槃而必备的资粮。
  格西班曾经在一个山洞内闭关修行,有一天接到消息,说他的功德施主第二天将会来到,他们会带些补给来做供养并将领受加持。隐居的瑜伽士们生活一般都非常清苦,格西班山洞里的全部家具,就是历代在此闭关的瑜伽士留下的一座石制的坛城以及一个壁炉。当然,还可以把那扇粗糙的木门也算上。所以,在与外界完全隔离很长时间后,格西班接到这个消息,心里自然很高兴。
  于是格西班开始努力清扫,拂去灰尘,把洞内每样东西都擦拭得发亮,并在坛城上摆没好美丽的供品,准备迎接他的访客。然后他后退几步,很满意地审视他所准备的一切。
  可是他突然觉得这已经不是他熟悉的居所,一切都是那么矫饰和虚伪。
  “唉呀!”格西班警觉地叫起来,环顾自己所做的事物。“是什么邪恶的力量跑进这虚伪者的领域?”他把手伸到一个黑暗的角落,抓起一大把尘土洒在干净无瑕的坛城上。
  “就让他们看看这山洞和住这儿的隐士本来的面貌吧!”他狂叫道,“即使不供养,也比只注重外在的供养好得多。”在一刹那,格西班领悟到。他拼命刷洗、精心布置的一切,并非是为了供养开悟的佛陀,而是出于他自己的私心,为了取悦功德主,以求获得更多的供养。
  “让他们现在就来参观吧。”破坏完了之后,他满意地想。
  许多年后,当帕当巴桑杰,听格利的佛,从印度入藏,听到这个故事时,赞叹道:“那一把尘土是西藏有史来最好的供养。”

  格西班的良知
  修行就是修心……
  有一次,许多有学问的僧众及学者,包括晚年的格西班,被邀请到西藏南部遍尤地方的一户富贵人家修法并接受供养。根据当时的习俗,茶、食物和其他供养品都是分别送到每位喇嘛面前的。侍者们沿着行列开始分发供养品。格西班依长幼顺序坐在僧众的队列中间。他注意到,正在分配的酸乳酪是用上等的原料做成的,他怕轮到他时已经没有了。
  这样一个念头,我们看来也许很普通,可是当它在格西班心里闪过时,他顿时感觉到了自己的贪欲和谬误。他对自己喊道:“贪嘴的家伙!真是贪吃!”并立刻伸手把面前桌上的木碗倒扣过来。
  当侍者提着酸酪壶来到班面前,请他将碗放正时,班拒绝了。他解释道:“我贪婪的心已经享用过酸酪了。”
  我们的格西班大师经常用这种对自己猛喝的办法来严格看管每一个念头、言语和行为,以使所有的言行思想都融入到灵修正道中。

 

大手印教授的由来
  一位拥有大手印证悟的人就是一座壮丽的大山,不会因任何风吹而动摇,就像永远不变的蓝天,所有迷惑早已消失殆尽。

  上师至上
  班智达那洛巴是一位成就者,他活跃在一千年前的北印度,有段时间,他是主要寺庙大学之一的那烂陀大学的校长(或曰住持)。
  玛尔巴译师是那洛巴的主要西藏弟子。玛尔巴曾三次长途旅行到印度去,以得到及修行由密续专家所传授的金刚乘法教。他将大手印的传承与教法带回西藏,成为米拉日巴的上师,且是噶举传承之父。
  有一天,那洛巴想考验一下弟子玛尔巴。他使天空中浮现出一个多臂寂静本尊喜金刚的形象,周围围绕着八大眷属,然后问弟子:“心子,你是先向我——你的上师顶礼,还是先顶礼本尊呢?”玛尔巴想:我每天见到上师并接受他的法教,可是今天,我能如此殊胜地亲眼见到本尊,因此,本尊比较重要。于是回答说:“我向尊贵的本尊顶礼致敬。”
  可是他话音未落,那奇妙庄严的形象突然消失,融入那洛巴心中。然后,那洛巴上师对弟子说了一个颂言:
  法子,如果没有上师,人怎么能听闻佛法?
  更不用提观修本尊,
  因此,谁优先?上师或本尊?
  明显地,虔敬上师是个人发展的关键。
  所有本尊仅是上师的化现,
  莫为幻化伪相欺蒙!
  玛尔巴大为惭愧,从此,他尊敬他的上师胜过所有其他的形式和偶像。经过修持上师相应法,他将个人的心与上师智慧的心相结合,建立了噶举派虔敬的传承。
  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的精神导师甚至比佛还要慈悲,因为上师视提携弟子走向解脱与开悟之道为他个人的责任。密续有言:在接受一个人做为你的精神导师之前,你必须审慎地考虑,因为从此以后,上师的话语就是法。

  米拉日巴睡懒觉
  有一次,米拉日巴在一个村庄化缘。晚上他就躺在寺院一位喇嘛寮房的门阶上睡觉。
  屋里的喇嘛是寺庙的会计。他躺在床上,想着第二天要宰杀的那头牛。他仔细算计着牛的每一部分所能卖到的价格,就这样彻夜不眠一直到天亮,除了牛尾的价钱外,他已经算好了一切。
  一夜未眠的他从窄床上跳起来,草草地念了些祈请文,在坛城上供了油灯、香、水后就出门了。当他走到门阶上时, 发现地上躺着一个衣衫褴褛的瑜伽士。喇嘛想到自己辛辛苦苦算计了一夜,而这个又懒又脏的僧人却躺在这里睡大觉,不由得有些愤愤不平。 
  “你怎么能算是一个修行者?你既不念诵祈请文,也不顶礼供养,都日上三竿了,还在那儿睡懒觉!”喇嘛一边说,一边轻蔑地用脚踢了一下米拉日巴,“你难道对那些护持你,让你能专心禅修的人们没有一点责任感吗?”
  “我平常并不这么贪睡,”吟唱大师米拉日巴懒洋洋地问答道,“但是昨晚我一夜没睡,因为我在忙着想我那头就要宰来卖钱的牛啊!”
  喇嘛一下子羞愧难当,他知道眼前的这个瑜伽士是佛陀秘密化现来教训他的。于是他向这位吟唱大师深深顶礼。

  米拉日巴最后的话
  米拉日巴是西藏最有名的瑜伽圣士,以及最受喜爱的吟唱诗人。他的《米拉日巴十万歌集》,是900年前在雪域喜马拉雅山野对弟子和拥护者所作的即席吟唱,至今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由于长期以野荨麻裹身,他的皮肤竟变成了绿色。米拉日巴以独自在山洞闭关数十年,只着一袭白衫,在当生即悟道成佛而闻名。从11世纪直至今日,做为一位法道行者的榜样,他启发了无数世代的出家众与在家众。
  米拉日巴的上师是玛尔巴大译师,他在印度学习修行了17年,并将大手印的法教带回西藏。米拉日巴自己的弟子是冈波巴。冈波巴受禅观中一位绿色身体的瑜伽士在他脸上轻吐唾液的加持后,便开始到处寻找明师。
  西藏的酒叫“呛”,是由发酵的青稞酿造的。在密续的灌顶中,经过加持的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