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

第7章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第7章

小说: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等五境。是第二句。极微成故。名障碍有对。不能取境。非境界有对眼等五根
是第三句。极微成故。名障碍有对。能取境故。亦名境界有对。法界一分。非相
应法。是第四句(于法界中。除心所外。余得非得等。名非相应法也)非极微
成。故非障碍有对。不能取境。故非境界有对。问若法境界有对。亦所缘有对
耶。答应顺后句。谓所缘有对。必是境界有对。以心心所。缘境起时必取境故。
自有境界有对。而非所缘有对。谓眼等五根以眼等根。能取境故。名境界有对。
不缘境故。非所缘有对。依经部宗中。大德鸠摩罗多。作如是说。鸠摩罗多。此
云豪童也。是处心欲生他。碍令不起。应知是有对。无对此相违。此颂意者。如
有色处。其心欲生。被他声碍。心遂不起。心不起时。名为有对。心正生时。即
名无对。不同有宗于心生位说名有对。论主意朋鸠摩罗多释故。论云此是所许。
此除色声八无记余三种者。三性分别门。此十色中。除色声二。所余八种。是无
记性无记二字。义属上句。余谓色声。是通三性。言三性者。一善。二不善。三
无记。若法可赞置白品中。名为善性。若法可毁置黑品中。名为不善性。非可赞
毁。名为无记。亦解不能记异熟果。故名无记。眼等八种。不可记为善不善性。
是无记摄。若色声二。从善心力。等起身语表摄。是名为善性。若从不善心力。
等起身语表摄。名为不善。从无记心。等起身语表摄。名为无记。及不从心等
起。总名无记。言色声二者。身表是色。语表是声。言等起者。心王心所。等能
引起。由色声二非自性善恶。约能发心。判成善恶。心若是善。所发身语。亦名
为善。心若不善。所发身语。亦名不善。所以身语。名等起善。
  从此第四三界分别门。论云已说善等。十八界中。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
无色界系。颂曰。
  欲界系十八  色界系十四
  除香味二识  无色系后三
  释曰。欲界所系。具足十八。色界所系。唯十四种。除香味境及鼻舌识。除
香味者。段食性故。色界无段食。故无香味。除鼻舌识。无所缘故。鼻识缘香。
舌识缘味既无香味故。无鼻舌识。无色所系。唯后三种。所谓意界。意识界。法
界。眼等五根。色等五境。此十是色。无色离色。故无此十。无此十故。五识亦
无。故论云。依缘无故。五识亦无(五根为依。五境为缘)故唯后三无色界系。
  从此第五。有漏无漏分别门。论云。已说界系。十八界中。几有漏。几无
漏。颂曰。
  意法意识通  所余唯有漏
  释曰。意法意识通者。通有漏无漏二也。谓意及意识。道谛摄者。名为无
漏。余名有漏。法界若是道谛。无为名为无漏余名无漏(法界有无漏心所法名道
谛也)余十五界。唯是有漏。道谛无为。所不摄故。
  从此第六。有寻有伺门。于中有二。一正分别。二释妨难。且正分别者。论
云。十八界中。几有寻有伺。几无寻唯伺。几无寻无伺。颂曰。
  五识唯寻伺  后三三余无
  释曰眼等五识。有寻有伺。由与寻伺恒共相应。谓眼等五识。有二种因。故
与寻伺恒相应也。一行相粗。二外门转。由此二因。故眼等识。与寻伺俱。其义
决定。故说唯言。后三三余无者。后三谓意法意识。根境识中。各居后故。重言
三者。明此三界。皆通三品。三品名三。言三品者。一有寻有伺品。二无寻唯伺
品。三无寻无伺品。故论云。此后三界。皆通三品。意界意识界。及相应法界。
除寻与伺(法界中。有四十六心所法。名相应法界。于四十六心所中。除却寻
伺。取余四十四心所。谓寻伺二种。不通三品。故除之也。今此文中意。明通三
品也)若在欲界初静虑中。有寻有伺。若在静虑中间。无寻唯伺。第二静虑。已
上诸地。乃至有顶。无寻无伺(明意界意识界。及四十四相应法界。在诸地中。
通三品也)又论云。法界所摄。非相应法。静虑中间。伺亦如是(法界中。有十
四不相应。及三无为兼无表色。名非相应法。此非相应法及静虑中间伺。同前第
三无寻无伺品。故言亦如是。谓非相应法。不与寻伺相应故。名无寻无伺。其中
间禅伺。地法中无寻故。不与寻相应。故名无寻也。伺无第二伺共相应。故名无
伺也)又论云。寻一切时。无寻唯伺。无第二寻故。但伺相应故(寻同前第二
品。名无寻唯伺。寻无两寻同一时起。故无第二寻也。由寻无第二寻故。寻不与
寻相应。故寻名无寻。寻得与伺相应。寻名唯伺。请细读看之也)又论云。伺在
欲界初静虑中。三品不收。应名何等(此问意。伺非三品收者。伺不与伺相应
故。不可言有寻有伺品。伺得与寻相应。故不可言第二无寻唯伺品。及第三无寻
伺品。既非三品。应名何等)此应名曰无伺唯寻。无第二伺故。但与寻相应故
(此文答前问也。伺无第二伺共相应故。名为无伺。与寻相应故。名唯寻也)由
此故。言有寻有伺地有四品法(由此者。由有第四无伺唯寻品也。有寻有伺地
者。欲界初禅是也)一有寻有伺。谓除寻伺。余相应法(余相应法者。余四十四
心所法也)二无寻唯伺。谓即是寻。三无寻无伺。谓即一切非相应法(非相应法
者。法界中。有十四不相应。三无为法。及无表色也)四无伺唯寻。谓即是伺。
言余无者。余十色界。无寻无伺。常与寻伺。不相应故。
  从此第二。释妨难。论问起云。若五识身。有寻有伺。如何得说无分别耶。
颂曰。
  说五无分别  由计度随念
  以意地散慧  意诸念为体
  释曰。上两句释难。下两句出体。传说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
度分别。三随念分别。由五识身虽有自性而无余二。论云。如一足马名为无足。
是故经中。说无分别。自性分别者。体唯是寻。后心所中。自当辨释。以意地散
慧者。出计度分别体。散谓非定。简定中慧。意识相应。简五识心。故。第六识
相应散慧。名为计度分别。意诸念为体者。出随念分别体。若定若散。意识相应
诸念。名为随念分别(念通定散。故名为诸)
  此下第七。有所缘无所缘门。第八有执受无执受门。论问起云。十八界中几
有所缘。几无所缘。几有执受。几无执受。颂曰。
  七心法界半  有所缘余无
  前八界及声  无执受余二
  释曰。初两句者。答第七问。下两句者。答第八问。七心者。六识意界心。
法界半者。于法界中。有四品法。今唯心所法。取非全故。名为半也。此七心
界。及法界半。为有所缘。缘谓攀缘。心心所法名为能缘。境名所缘。有彼所
缘。名有所缘。余无者。余谓十色界。及法界所摄非相应法。不能缘境。名无所
缘。前八界及声无执受者。前谓取前七心界。及法界全。此八及声。总成九界。
名无执受。余二者。余谓所余。谓眼等五根。色香味触。此之九界。各通二义。
一有执受。二无执受。有眼等五根住现在世。名有执受。过去未来名无执受。色
香味触住现在世。与五根不相离者。名有执受。若在现在。不与根合。及在身
外。并过去未来法。名无执受(解云。色香味触。总有三类。名无执受。一不与
根合。谓发毛等。二在身外。谓非情中地水等。三过去未来者也)论云。有执受
者。心心所法。共所执持。摄为依处。名有执受。损益展转。更相随故(由眼等
五根。彼心心所摄。为所依处。若扶根四境摄。为依处故。眼等九界。有心心所
执受故。有彼执受。名有执受。由执受故。眼等与心损益相随。心有喜乐身亦益
也。心若苦恼身亦损也)
  从此第九大种所造门。第十积集非积集门。论问起云。十八界中。几大种
性。几所造性。几可积集性。几非可积集性。颂曰。
  触界中有二  余九色所造
  法一分亦然  十色可积集
  释曰。上三句答第九问。下一句答第十问。触界中有二者。触谓身所觉。触
通二种。一谓大种。地水火风。二所造。滑涩等七。余九色所造者。余谓所余眼
等五根。色等四境。唯除触也。此九色界。唯所造性。法一分亦然者。法界一
分。无表业色。同前九界。亦唯所造。故言亦然。法界中有四分法。一相应法。
二不相应法。三无表色。四无为法。今唯取无表。故言一分也。十色可积集者。
五根五境名为十色。极微所成。名可积集。义准余八。非可积集。非极微故。
  从此已下。第十一能斫所斫门。第十二能烧所烧门。第十三能称所称门。论
问起云。十八界中几能斫。几所斫几能烧。几所烧。几能称。几所称。颂曰。
  谓唯外四界  能斫及所斫
  亦所烧能称  能烧所称诤
  释曰。上两句者。色者味触。名外四界。此即名为能斫所斫。四尘成斧。名
为能斫。四尘成薪等。名为所斫也。问何法名斫。答薪等色聚。相逼续生。斧等
分隔。令各续起。此法名斫。亦所烧能称者。如外四尘名能斫所斫烧能称其体亦
然也。能烧所称诤者。诤谓诤论。能烧所称两解不同。名为诤论。谓或有说。能
烧所称体亦如前。唯外四界。或复有说。唯有火界。可名能烧。所称唯重。重者
所造触中重触也。
  从此第十四。五类分别门。论问起云。十八界中几异熟生。几所长养。几等
流性。几有实事。几一刹那。颂曰。
  内五有熟养  声无异熟生
  八无碍等流  亦异熟生性
  余三实唯法  刹那唯后三
  释曰。内五有熟养者。眼等五根。唯通二类。有异熟生及所长养。业所感
得。名异熟生。于现在世。因饮食等。长小令大。养瘦令肥。名所长养。眼等五
根。体非无为。不名有实。又非苦忍初心。不名一刹那。问眼等五根。同类因
生。有等流性。何故不言通等流耶。答五类明义。体各不同。互不相摄。若眼等
五根。异熟生摄。不尽者方立长养摄。若此二类摄不尽者。方立等流。今此二类
摄根总尽。其眼等五根。离二类外更无别有眼等根性故。不立等流。虽眼等内亦
有等流。离异熟性及所长养。无别性故。所以不说。异熟生义。论有四解。一云
异熟因所生。名异熟生。如牛所驾车名言牛车。略去中言故作如是说。此解异
熟。或属因或属果。若属因者。异熟即因。名异熟因。持业释也。若属果者。异
熟之因。名异熟因。依主释也。若言异熟生。唯依主释。谓异熟因所生名异熟
生。略去因所二字。但言异熟生。如言牛车略去所驾二字也。第二解云。或所造
业。至得果时。变而能熟。故名异熟。果从彼生。名异熟生。谓所造业。未至得
果。起取果用。至得果时。起与果用。此与果用。与前取果用异故。名之为变。
变即是异。是能熟故。名异熟。异即是熟。故名异熟。持业释也。果从彼生。名
异熟生。异熟之生。依主释也。此解意。异熟在因。生属果也。第三解云。彼所
得果。与因别类。而是所熟故名异熟。此解意。果是无记。因是善恶。故言与因
别类。名之为异。复是所熟。异熟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