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欧洲文学史 >

第57章

欧洲文学史-第57章

小说: 欧洲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辟,雪莱并不因为封建势力的一时猖獗而对前途失去信心,他相信封建反动派必然覆灭。雪莱在诗中虽然肯定法国革命,但他主张人民斗争的主要手段应该是说理和宣传,而不是武力。 
  1818年3月雪莱去意大利,常常和拜伦交往。同年,雪莱作《裘利安和麦代洛》一诗,是在威尼斯和拜伦争辩后写的,麦代洛指拜伦,裘利安指雪莱自己。裘利安想要说服麦代洛,劝他不要悲观绝望,指出人类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未来大有希望。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写于英国劳资矛盾尖锐化、欧洲民族运动高潮时期。作者在序言中指出,他虽然沿用埃斯库罗斯的情节,但是改变了妥协的结局。诗剧一开始写普罗米修斯被代表社会压迫和专制的天神尤皮特拴缚在高加索的岩石上,受着长期痛苦的折磨,但他坚毅不屈,拒绝向暴君投降。世上充满着专制和神权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但是预知未来的精灵说人类是有希望的,因为人类有反专制的毅力和自我牺牲精神,还有哲学家的智慧和学问以及诗人的创造和理想。精灵又指出“痛苦”是“爱”投下的影子,这使普罗米修斯渴望看见别离已久的爱人,海洋的女儿,美貌的亚细亚。第二幕写亚细亚在美丽的山谷里迎接春天和黎明,预感到即将和普罗米修斯重逢。她和妹妹潘西亚来到了象征变革必然性的冥王那里,变革的时机终于来到,亚细亚显示了惊人的美貌。时间神使亚细亚和普罗米修斯重新团圆,又把冥王带到尤皮特那里。冥王把尤皮特拉下宝座,象征力量的神赫拉克勒斯解放了普罗米修斯。时间神在第三幕结尾时描写了解放后的面貌: 
  看啊,宝座上已没有君主,人与人 
  像精灵一样,彼此并肩而行。 
  …… 
  宝座、祭坛、法庭、监狱;里里外外 
  都是些无知的愚人在背负着 
  朝笏、王冠、宝剑、锁链与典籍, 
  …… 
  这些已是人类不复记忆的鬼魂。 
  …… 
  令人厌恶的假面具已经撕下,人之上 
  已没有王,人人自由,不受限制, 
  人人平等,不分阶级、种族、国家, 
  没有畏惧、崇拜、地位和头上的君主, 
  人是公正的、温和的、有智慧的…… 
  诗剧的最后一幕是整个宇宙欢呼新生和春天再来的颂歌。旧时代被埋葬了,时间和人类思维的精灵庆贺并歌唱着人灶未来的光辉成就。诗歌艺术和科学将为人们所享有,“爱”将替代“恐惧”而使世界成为乐园。温和、美德、智慧和忍耐将重建大地。诗剧中普罗米修斯和天神尤皮特的斗争,表现了法国革命失败后英国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家对封建反动势力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尽管在雪莱创作的年代里,以动势力猖獗,以俄、普、奥为核心的“神圣同盟”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大肆镇压,但雪莱对斗争的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他相信历史必然要将骑在人民头上的专制君主赶下宝座,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乐园必然取而代之。诗剧的缺点在于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看法是唯心的,宣扬宽恕、仁爱等道德品质。诗人虽然强调反专制暴政的不屈斗争,但也把抽象的人类“爱”作为改造社会的主要力量。 
  在这首诗中,诗人除了中心人物以外,还创造了许多以神话为依据的精灵和代表自然界各种力量的精灵。这些精灵象征宇宙中运行无极、变化有矩的力量,也象征现实中一切变革的动力。诗剧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磅礴的抒情风格,诗人把普罗米修斯的解放摆在全宇宙范围内加以颂扬,给人以巨大空间的感觉和万物迅速变化与运转的感觉。 
  历史剧《钱起》(1819)是根据罗马钱起家族的遗稿所记述的史实写成的。剧本写女主人公的父亲佛兰切斯科·钱起专制暴虐,害死儿子,奸淫女儿,作践妻子。他这种暴戾行为受到封建君主和教皇的纵容。女儿贝雅特里齐是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她起初企图说服父亲,后来又求救于教会和法庭,但全归失败。最后她和继母、兄弟派人暗杀了钱起,他们被教皇判处死刑。剧本的女主人公敢于以暴抗暴,但作者认为她应该以仁爱感化罪恶,由于她采用暴力,才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1819年创作的政治抒情诗是雪莱的杰出成就。他虽然被迫离开英国,却时刻关心国内斗争。彼得卢的大屠杀激起诗人的无比愤怒,他写了好几首优秀的政治诗,如《致英国人之歌》、《写于卡色瑞执政时期》、《十四行诗:1819年的英国》、《专制暴君的化装舞剧》等。在《专制暴君的化装舞剧》中,诗人描写屠杀、欺诈、虚伪、暴政等罪行戴着英国内阁反动大臣和君权、神权、法权等面具,和刽子手们一起排成行列,在被屠杀的工人群众的血泊中耀武扬威地游行。但是诗人指出人民胜利的希腊并未消失,而是在日益增长,大地正号召人民奋起。雪莱把劳动者受奴役的处境和自由的未来作了对比,自由对工人来说是劳动的自由,是丰足的生活,对富人来说应该是约束和惩罚。他认为只要群众坚定、勇敢、团结一致地向统治阶级示威,统治阶级必然会感到他们的血腥镇压是可耻的,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的人民必能争得自由。《致英国人之歌》号召工人、农民起来斗争,在宪章运动时期成为广大工人的战歌。雪莱指出,物质财富甚至武器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必须为他们自己所占有。在这些政治诗中,他从启蒙思想出发,认为人人应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表明他对劳动人民怀着深刻同情,已意识到劳动群众的巨大力量。但雪莱强调人民只要觉悟起来,就可以用“精神”力量战胜统治者。这些诗采用人民熟悉的语言,辞意通俗,号召力强,对后来宪章派诗歌很有影响。 
  20年代初民族运动的高涨在雪莱作品中也有强烈的反映。他写了《自由颂》、《自由》、《那不勒斯颂》、《给意大利》等政治抒情诗。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革命运动被镇压后,民族运动的中心移到希腊。作者最后一部抒情诗剧《希腊》(1822)是献给争取民族独立的希腊人民的,反映了诗人对民族运动的同情和支持。雪莱根据当时的报刊记载,描写了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侵略者的英雄事迹,还预示了希腊未来胜利的远景。 
  雪莱晚期的抒情诗中最著名的有描述自然景物的《西风颂》(1819)、《致云雀》(1820)、《阿波罗赞歌》(1820)等。《西风颂》抒发了诗人豪迈、奔放的革命热情,西风虽然摧残了一切,但也播送了新生的种子。诗人希腊自己化为西风,把他对未来的预言传遍人间。他说:“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么?”《致云雀》一诗模拟云雀高飞的节奏,云雀一边高蹿,一边歌唱,愈唱愈响亮,愈飞愈高。诗人一边倾听云雀的歌声,一边希望自己的歌声也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希望。雪莱描写的自然景物往往体现着他对实物的细致观察,风格时而奔放不羁,时而婉转悠扬,语言富有音乐性,比喻丰富恰当,通俗易懂。 
  雪莱的《诗辩》(1821)是一篇未完成的论文,它阐明了英国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观点。雪莱根据丰富的史料,论证了文学自古以来就是和社会相联系的,也论证了文学的教育作用。他肯定荷马创造了时代的理想人物,能吸引读者去效法他们: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英雄人物有巨大的教育意义;但丁是中古欧洲的启蒙者,文艺复兴的先驱;弥尔顿在愚昧的复辟时期创造了撒旦的光辉形象,具有反专制的道德力量。他又指出希腊衰亡时期诗歌的腐朽堕落和当时的社会力量。他又指出希腊衰亡时期诗歌的腐朽堕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有关,英国复辟时期的戏剧也是如此。雪莱强调诗歌在他那时代也该起改造社会的作用。雪莱还认为诗人“不但深刻观察了现在的实际情况,发现现存事物应该遵守的法则,而且还从现在观察到将来”。但他抹杀文学的渊源来自生活,强调诗歌反映的是永恒的真理和不变的人生,夸大诗人和诗歌的作用,他把诗人称为立法者和先知,断言诗歌改造社会的作用胜过实用技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雪莱也过分强调天赋和直觉、灵感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尽管雪莱有这些思想上的局限性,但同拜伦相比,他具有更多的理想主义,更多地向前看,因而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约翰·济慈(1795…1821)出生于伦敦一个小业主家庭,当过药剂师的学徒,后来放弃学医,专事创作。1817年出版了他第一本诗集(包括《读恰普曼译荷马》、《蚱蜢和蟋蟀》等)。这些诗表现了他对古典诗歌的爱好和描写自然景物的才能。1818年所写的长诗《安狄米恩》以希腊神话为素材,记述牧人安狄米恩寻找月神的故事,象征诗人追求理想的过程。诗人把现实社会的丑恶同大自然、诗歌、友谊、爱情的美相对比。 
  1819年是他创作的高峰,他写了许多抒情叙事诗、颂歌和十四行诗。《圣阿格尼斯节前夕》和《伊莎贝拉》两诗写青年的爱情,流露出作者反对封建专制家庭压制自由恋爱的思想。在艺术上,济慈极力渲染浪漫主义气氛,追求绘画和雕塑中的色彩感和立体感。《秋日颂》表现秋天丰熟的景象和诗人自己的感官陶醉。《希腊古瓮颂》描绘古瓮上被艺术家所凝固了的生活图画,诗人认为这比变幻无常的现实生活更美丽,代表了永恒的美。未完成的诗《海庇里安》(1818…1819)通过新旧两代天神之间的斗争,说明新的更美好的一代必将代替旧的一代。 
  济慈的作品主要以刻画鲜明具体取胜,他所写的景物具有实物感,这是同他追求美感以逃避现实的思想分不开的。尽管他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不满的一面,他的诗歌却常常带有显著的唯美主义色彩。 
  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一个保守的律师家庭,曾当过律师,后来专事写作。18世纪资本主义在苏格兰得到发展,英国资本也大量渗入,破坏了苏格兰的封建经济和长期保存下来的氏族制度 ,引起苏格兰广大阶层特别是农民对英国的仇恨。司各特一生坚持保守的政治立场,留恋被资本主义破坏了的宗法社会,但以同情的态度描写苏格兰农民,反映了强烈的民族感情。恩格斯充分肯定司各特的小说的认识价值,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在瓦尔特·司各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苏格兰高地的这种克兰的生动描写。”马克思也十分爱读司各特的小说。1866年他写信给恩格斯说,他在最近一次病中不得不停止工作,“而且甚至使我不能阅读任何东西,除了瓦尔特·司各特的作品以外。” 
  司各特自幼喜爱苏格兰的民间歌谣和故事,很早就搜集这方面的材料。1803年出版《苏格兰边区歌谣集》,总结了这一时期他采集校订民间文学的工作。他还致力于收集各国民间文学,并译过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 
  司各特最早的作品是一些长篇历史叙事诗,如《最末一个行吟诗人之歌》(1805)、《马密恩》(1808)、《湖上夫人》(1810)等。这些叙事诗一般写中古氏族之间、苏格兰和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