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欧洲文学史 >

第42章

欧洲文学史-第42章

小说: 欧洲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社会政治、牛顿的科学思想、洛克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英国文学与戏剧,他第一个把莎士比亚戏剧介绍到法国。回国后,他发表《英国通信集》(1732),宣扬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各方面的成就,批判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宣传唯物主义哲学,传播自由平等思想的种子。这部作品被反动政权宣布为禁书。1750年,他接受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邀请,访问柏林。他发现他想象为开明君主的弗里德里希二世也是个非常残暴的专制国王,这加深了他对专制暴政的憎恨。这一时期,他和法国年轻一代的启蒙活动家接近,为《百科全书》写稿,这些文稿后来收在他的《哲学辞典》(1764)里。1755年起,他定居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他和欧洲各国人士通信,接待他们,并且以实际行动干预社会生活。尽管他在启蒙运动中有很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却比狄德罗、卢梭等温和保守。在政治上,他主张开明君主制;在宗教上,他是自然神论者;他批判教会,但说:“如果没有上帝的话,也应该虚构一个,”用来约束人民,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私有制。 
  伏尔泰是多产作家。他的全集包括哲学著作、历史著作、史诗、抒情诗、讽刺诗、哲理诗、哲理小说、五十多部悲剧和喜剧、一万多封信札。 
  伏尔泰开始文学创作时,他的愿望是继高乃依和拉辛之后,成为一个不朽的悲诗人。他的第一部创作是悲剧《俄狄浦斯》(1718),以后所写的绝大多数剧本也是悲剧。他受到古典主义戏剧传统的熏陶,推崇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艺术,但反对古典主义理论家把他们的文学原则说成是永恒不变的那种静止观点。他一度被莎士比亚的艺术所吸引,给莎士比亚以很高的评价。后来他又从古典主义趣味和民族偏见出发,说 《哈姆莱特》“是一部粗糙野蛮的剧本,法兰西和意大利的最低级的民众也忍受不了”。他看出十八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已丧失了拉辛悲剧的热情,只是冷冰冰的“五幕谈话”。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他又主张适当地采用莎士比亚的一些手法,来加强戏剧效果。他决心改革,于是在他的悲剧中出现了鬼魂,响起了炮声,罗马元老穿上红袍,匈奴人和鞑靼人戴上铁盔。但是,他认为将古希腊、罗马文学当作典范的古典主义原则仍然有效。他的悲剧情节虽然比较复杂,却并不违背三一律。在戏剧艺术形式上,他的悲剧尽管有一些新的东西,基本上还是保守的。 
  伏尔泰的悲剧形式上是古典主义的,内容却贯穿着启蒙主义精神。《布鲁图斯》(1730)是一部政治悲剧,宣扬效忠于共和政体的思想。罗马元老布鲁图斯的儿子把祖国出卖给共和国的敌人——被驱逐出国的罗马暴君。布鲁图斯毫不犹疑地对他判处列刑。他的儿子被处决后,他说道:“罗马自由了,这就成了!”这部悲剧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年月里起过很大作用,它激起人们对专制暴政的仇恨,宣传自由的思想。《札伊尔》(1732)叙述伊斯兰教的苏丹奥洛斯曼和女基督教徒札伊尔相爱的故事。宗教偏见在这对情人之间引起一连串的误解,终于导致悲惨的结局。作者极力描绘奥洛斯曼的嫉妒性格,很明显地受了《奥瑟罗》的影响。在他的另一部有名的悲剧《穆罕默德》(1742)里,他对宗教狂热表示憎恨,宣传宗教容忍的观点。他认为宗教信仰和教会人士所宣扬的“真理”不过是欺骗和谎言。穆罕默德为了消灭自己的政敌,卑鄙无耻地以爱情为饵,迫使一个对他具有狂热信仰的青年杀死自己的父亲。《中国孤儿》(1755)是伏尔泰受到元曲《赵氏孤儿》的启发而写成的一部悲剧。作者称赞中国的哲学智慧,它能使侵略中国的成吉思汗被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智慧所征服,转变为明智的哲人,成为“哲学家国王”。伏尔泰从事戏剧创作,其目的是把戏剧作为宣传武器,用来激励法国人民向封建专制制度、宗教狂热作斗争。他的悲剧以曲折有趣的情节和先进的政治内容吸引观众,在十八世纪起过传播启蒙思想的重大作用。 
  四十年代后,伏尔泰写了几部哲理小说。这些小说作为宣传工具,比他的戏剧创作更有力量。 
  《查第格又名命运》(1748)的主人公是一个聪明能干、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青年,但命运对他来说是不可理解的。他每作了一件好事,随之而来的几乎总是一场灾难。他说:’我作的好事对我全是祸根,我享受的荣华富贵不过是叫我在苦海中陷得更深。要是我和别人一样凶恶,也就跟他们一样快乐了。”这里,伏尔泰提出了善与恶的问题,这问题的提出有其现实的社会意义,是对充满邪恶的封建社会的揭露。在《隐士》一章里,作者想证明善恶相生,恶运对人也是一种磨练。查第格从隐士的话中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小说以查第格当上国王告终,这体现了伏尔泰的“哲学家国王”的政治思想。在查第格身上,作者写出了启蒙哲学家的遭遇。十八世纪启蒙学者受到社会恶势力的压迫,但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敢,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获得最后胜利。 
  《老实人又名乐观主义》(1759)的主人公是个心地善良、头脑简单的青年。他是一个男爵的养子。男爵家里的家庭教师邦葛罗斯教导他说,这个世界安排得很好,“一切都是十全十美的”。但生活告诉他,世界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他爱上男爵的女儿,被男爵驱逐。他流浪到欧洲许多地方,也去过美洲,处处受到折磨。他耳闻目睹的一切都证明邦葛罗斯的哲学思想是错误的。就是邦葛罗斯自己,也受尽种种灾难,当过奴隶,染上恶疾,几乎死于宗教裁判所的火刑。在这部哲理小说里,伏尔泰愤怒地谴责了把自然灾难(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解释为对人类罪孽的惩罚这种谬论,同时也驳斥了莱布尼茨、波林布罗克、舍夫茨伯利等的盲目乐观主义。他用大量事实证明现实生活充满着邪恶和黑暗,所谓这个世界安排得妥妥当当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这些人的观点只能对封建统治有利,而不利于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老实人》反对盲目乐观,但并不悲观失望。在十七、十八两章中,伏尔泰写了一个理想世界。老实人旅行到“黄金国”,那里石头就是黄金。人们不受金钱势力的支配,和领国不相往来,没有教士迫害他们,没有法院和监狱。他们过着富裕幸福的生活,科学文化非常发达。在最后一章,作者指出,“工作可以使我们免除烦恼、纵欲、饥寒这三大灾害”,全书以“要紧的还是种我们的园地”这句名言告终。 
  伏尔泰的哲理小说的人物、故事和背景都出于虚构,骤看起来似乎是不真实的,荒诞不经的。但荒诞中隐藏着严肃的思想、深刻的哲理,具有摧毁力量。荒诞并不妨碍作者反映现实社会,却正好是对封建礼教的嘲弄。通过荒诞不经的故事和人物,伏尔泰把十八世纪法国封建社会的一切魑魅魍魉暴露在阳光底下,以嬉笑怒骂的口吻鞭挞专制国王的暴虐,封建贵族的寄生生活,法院官吏的贪婪,教会人士的虚伪,宗教迷信的危害,宗教裁判所对自由思想的残酷压迫等等。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不是描写人物性格,而是创造讽刺性的形象和故事。他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继承拉伯雷的传统,使他的哲理小说具有法国民族特点。他善于利用民间流传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他的小说里并不显得粗俗,反而发射出智慧的光芒。伏尔泰是个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精炼简洁,字句谑而且虐,三言两语便击中敌人的要害。 
  伏尔泰的思想不仅深入十八世纪法国第三等级人们的心里,为178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而且对十九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斗争起过很大作用。 
  德尼·狄德罗(1713…1784)生于法国外省一个相当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先把他送去学神学,希望他当天主教士,后来要他学法律或医学。狄德罗自己却坚决要成为作家。他的父亲以不再接济生活费用来威胁他。狄德罗在巴黎流浪,任私人教师,作些翻译工作。他认识了一些文人作家,同卢梭和孔狄亚克来往最密。这时候,他的启蒙思想开始形成,对封建秩序抱反对态度。他的初期作品《哲学思想》(1746)只是用自然神论的观点和天主教对抗,说明他尚未摆脱早年所受的神学教育的影响。尽管如此,《哲学思想》仍被巴黎法院宣布为禁书,全部销毁。从《供非盲人阅读的论盲人书》(1749)开始,他走向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封建专制政府以“散布危险思想”的罪名把他关进监狱。出狱后,他和达朗贝尔合作,编撰《百科全书》,阐述进步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给封建思想体系和天主教以无情的打击。他们不断受到王权和教会的迫害。后来达朗贝尔辞去编撰职务,《百科全书》的主编工作落在狄德罗一人身上。他依靠那些当时被称为“百科全书派”的进步作家、思想家的协助,以及订户的支持,完成了这部伟大著作的编撰和出版工作。同时,他写过很多戏剧理论和艺术批评著作,创作了一些剧本和优秀小说。1757年,他和卢梭发生争端。1773年,他应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邀请,访问莫斯科。他企图劝她接受启蒙思想,实行进步的政治社会改革,他的尝试失败了。他临终前,天主教士劝他放弃无神论观点,他愤怒地拒绝了他们的劝告。 
  狄德罗是资产阶级现实主义美学的先驱之一,对绘画、雕刻、音乐、戏剧、表演艺术等有创造性的见解。在造型艺术理论方面,他的代表作是1759…1781年所写的《沙龙》和1765年的《论绘画》。他反对浮华纤巧的罗珂珂艺术,批评迎合贵族趣味的艺术家。他主张艺术要模仿自然,他说:“自然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在《沙龙》里,他劝青年画家不要老在卢佛宫临摹那些大画家的作品,要走到生活中去,到教堂、街道、公园、市场各处去观察具有各式各样感情的人物的动作。他说艺术家不能满足于反映生活,必须对生活表示自己的意见。他指出艺术和伦理学之间、美和善之间有密切关系。 
  《关于〈私生子〉的谈话》(1757)和《论戏剧诗》(1758)是狄德罗最重要的戏剧理论著作。他反对古典主义的狭隘的美学观点和清规戒律,要求艺术民主化。他明确提出,戏剧是反封建斗争的有力武器之一。他主张用符合资产阶级愿望的市民剧来代替为封建宫廷服务的古典主义戏剧。他创造了一种介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戏剧体裁:正剧。古典主义认为悲剧表现“崇高”的感情,应当反映王公贵族的生活,资产阶级人物只有在喜剧里才有一席之地。狄德罗指出,资产阶级和平民同样具有“崇高”的感情,应该在舞台上表现他们。他说剧作家要关心社会上发生的重大问题,戏剧要起教育民众的作用。他劝作家注意现实生活,到乡村去,到茅屋里去,访问住在那里的人,看看他们的床铺、饮食、房屋、衣服。他的理论大大促进了欧洲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狄德罗写过两部正剧:《私生子》(1757)和《家长》(1758)。他着重从人物的社会身分(商人、工人、法官等)或家庭关系(父子、夫妻等)来刻画性格,注意人物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