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学史-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翰逊继承十八世纪初艾迪生和斯蒂尔的传统,肯定中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以“文学反映永恒人性”为标准来衡量文学。他的《莎士比亚集序言》(1759)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古典主义原则,但也肯定莎士比亚在悲剧中加进喜剧因素,并为莎士比亚不遵守三一律辩护。他的《诗人传》(1781)写英国十七、十八世纪重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注意材料的搜集和生活细节的叙述,夹杂对作品的评价,成为独具一格的传记文学。
约翰逊在开始编纂辞典时,曾写信给贵族吉斯特菲尔伯爵求助。伯爵置之不理。辞典编成后,伯爵又答应给他支持。他在有名的《致吉斯特菲尔伯爵的信》(1755)中谢绝伯爵在他成功后给他的支持,这标志了文人隶从贵族恩主时代已经结束,他们取得了经济独立,开始成为“自由职业者”。
感伤主义诗歌在十八世纪前半期已有所表现。汤姆逊(1700…1748)在长诗《四季》(1726…1730)中描写大自然的各种变化和诗人的感受,向大自然寄托孤独的心情。诗里有一些感伤主义的插曲,其中有的表现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杨格(1683…1765)的《哀怨,或关于生、死、永生的夜思》(1742…1745)写于六十岁以后,抒发了诗人在妻女相继亡故的打击下个人的极度痛苦。他认为生活就是痛苦,理性无能为力。格雷(1716…1771)的《墓园哀歌》(1750)以完美的古典主义诗歌形式表达他对农民的同情,为农民的天才得不到施展而鸣不平,谴责暴君,但全诗基调是低沉的。这个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的诗人也以死、坟墓为题才写诗,形成所谓“墓园诗派”。
十八世纪中叶,许多诗人对中古感到兴趣。格雷在六十年代初以古威尔士故事写诗,翻译了冰岛的史诗。稍后,波西(1729…1811)搜集古代民歌,编成《英国古诗选》(1765),也反映了社会上对中古的兴趣又一次抬头,对于带有忧郁的、悲剧的情调的诗歌,兴趣更浓。苏格兰农民出身的麦克菲逊(1736…1796)搜集克尔特人的民歌,并以现代英语仿作《莪相集》(1762…1765),假托是古代歌者莪相的作品,称颂古代英雄,惋惜英国时代的消失。《莪相集》的影响一时遍及全欧。却特顿(1752…1770)假托中古诗人之名,发表了一些富有中古浪漫色彩的诗歌。
复古倾向在小说中的反映是所谓“哥特式小说”。这一流派的作家有贺拉斯·瓦尔浦(1717…1797)、拉德克力夫夫人(1764…1823)、路易斯(1775…1818)和麦图林《1782…1824》等。他们的小说描写由于争夺财产或满足个人情欲而引起的谋杀、迫害,主要人物往往是病态的。它们多半以中古的城堡为背景,充满恐怖神秘的气氛。
劳伦斯·斯泰恩(1713…1768)是感伤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他是牧师,但生活极不检点。《商第传》(1759…1767)共九卷,没有写商第的生平,却写了商第的父亲和叔父的怪癖。作者认为人对怪癖应取放任态度,不受传统道德的束缚。小说偶尔有同情小人物的情节。在形式上,它打破传统小说的格式,打乱时间、空间的次第,充满长篇插话,甚至把序言插在全书的中间。书中有时留下空白,有时插入一页黑纸。他的《感伤旅行》(1768)写自己在英法战争时期取道法国到意大利去的经历。它主要不写自己见到的现实,而是写他对一些小事的感受和异想。作者对别人的心情也极为敏感,要求彻底解放感情,宣扬感情至上。他的作品追求琐细的感受、幽默的情趣、新奇的表现手法,而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
奥立佛·哥尔斯密(1730…1774)是十八世纪后期重要作家。他生于一个爱尔兰牧师家庭,大学毕业后又学医,以后住在伦敦,主要靠写作为生,和约翰逊友善。他写过许多类型的作品,他的诗歌、小说、喜剧都有相当成就。《世界公民》原名《中国人信札》(1760…1761),假托一个中国人把他在伦敦的见闻写成书信,寄回中国,讽刺了英国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学、各种社会类型以及他们的精神道德面貌。《威克菲牧师传》(1768)写一个乡村牧师受地主的欺压,他的女儿受地主的蹂躏,儿子也遭到迫害,全家入狱,最后地主的叔父才使它们全家苦尽甘来。作品批判了地主阶级欺压善良,也讽刺了资产阶级中下层人们的虚荣心。它带有感伤主义成分,极力写主人公的悲惨处境以打动读者。作者认为应该以道德改善社会,以仁爱待人,应安于淳朴的生活,带有相当浓厚的妥协性。他的风俗讽刺喜剧《好心人》(1768)和《委曲求全》(1773)在当时获得很大成功。诗作《荒村》(1770)哀悼资本主义工业化所破坏的农村,以理想化的旧农村的淳朴安适和当前的荒凉作对比。
理查·布林斯莱·谢立丹(1751…1816)是十八世纪后期英国最有成就的喜剧家。他出身于演员家庭,后来成为戏院经理、国会议员。当时一般剧本追求造作的感情和夸张的戏剧性,失去了和生活的联系。谢立丹却以启蒙思想家的批判精神进行创作。他的第一部喜剧《情敌》(1775)对中上层社会的一些风习作了温和的讽刺,创造了一个咬文嚼字但经常用错字的喜剧人物马拉泼洛普夫人。他最有名的作品《造谣学校》(1777)揭露了上流社会的造谣中伤、伪善、淫逸放荡的风习。出身寒微、嫁给年老的爵士的提兹尔夫人一心想学贵妇人的派头,在一群道德败坏、搬弄是非的人中间几乎失身给伪君子约瑟·萨尔菲斯,只是在认清约瑟的面目之后,在丈夫的感化下才悔悟过来。作品另一条线写约瑟和他的弟弟查理的对比:前者满口仁义道德,骨子里却是自私自利,荒淫无耻;后者行为放荡,本质却是善良的。他们共同追求一个女子。后来他们的叔父从国外回来,化装为高利贷者和穷亲戚,分别去见他们,才揭露了约瑟。《造谣学校》是英国十八世纪上流社会的缩影,讽刺辛辣,情节生动有趣,人物语言符合个性特点。
罗伯特·彭斯(1759…1796)是十八世纪苏格兰最杰出的诗人。他出生于贫苦的佃农家庭,只在童年受过几年教育,以后利用农田劳动之余自学。在苏格兰民间传说和歌谣的哺育下,他十几岁时就开始写诗。1786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出版,轰动了苏格兰。后来他游历苏格兰北部高原地区,并开始整理和改写民歌。他当过税收员,法国大革命时期他曾买炮资助,不幸为英国政府截获。他在贫困中死去。
彭斯生活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他写了许多诗篇赞美革命、自由、平等,反对专制压迫、民族压迫。他歌颂美国的独立的法国的革命。《自由树》一诗赞颂在自由鼓舞下的法国人民“砍下国王的狗头”,“使走狗们遁逃”。这首诗最后写道:
让我们祈祷会有一天来到,
古老的英格兰也把这棵名树种好;
这未来的一天啊,让我们放开歌喉,
愉快地迎接自由!
他在《苏格兰人》一诗中,通过曾在十四世纪打败英国侵略军的苏格兰国王之口,发出争取自由的战斗号召:
死一个敌人,少一个暴君!
多一次攻击,添一分自由!
动手——要不就断头!
彭斯和苏格兰广大农民一样,身受民族压迫和贵族地主、教士的政治迫害、经济剥削与精神束缚。他看到农民“吃粗粮,穿破烂”,而“蠢才穿罗着缎,坏蛋饮酒作乐”。他揭露社会的不平,对寄生虫、剥削者作了淋漓尽致的讽刺和鞭挞。在他的名诗《两条狗》中,他利用地主家和农民家的两条狗的对话,把地主和农民的生活加以鲜明的对照,农民们挨打挨骂,受冻受饿,地主们却用逼来的血泪斑斑的租金吃喝嫖赌。他的《威利长老的祈祷》揭露了牧师的贪杯好色和伪善。彭斯希望把牧师、主教送上天去修道,给贵族备好铡刀,让爵士上吊;他希望和平、友爱与自由的社会到来(如《大好年华》)。他的诗称赞人民的光明正大、勇敢、忠实和友爱等品质。
彭斯的许多抒情诗和他整理的民歌至今还在广泛传唱,如《我的心呀在高原》、《约翰·安德生,我爱》、《一朵红红的玫瑰》、《往昔的时光》等。在这些诗里,他歌颂祖国、友谊和爱情。他也写过一些民歌体的谐谑诗。
彭斯的诗有深厚的人民性,反映了人民反剥削、反压迫的要求,表达了苏格兰农民的情绪和资产阶级的启蒙理想,诗中感情淳朴深挚,语言清新明快。他成功地运用了民歌体和苏格兰方言。他的作品有时也流露出乐天知命的思想或伤感情绪,有些用英语写的诗比较缺少他的特色。
威廉·布莱克(1757…1827)也是一位民主诗人。他出身小商人家庭,少年时当版画师的学徒,后来以刻版画为生,在这方面也很有成就,曾为《旧约·约伯记》、但丁的《神曲》、杨格的《夜思》和格雷的诗歌等作插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他结识了民主主义者潘恩、葛德汶、玛丽·沃尔斯顿克拉夫特等人,他们对他的作品有影响。他的抒情诗集《天真之歌》(1789)歌唱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的欢乐和“爱、仁慈、怜悯、和平”。《经验之歌》(1794)的情调有了显著的改变。这本诗集主要描写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对社会提出控诉。如在《伦敦》一诗中,诗人描写他所看到的每一张脸“都浮现着衰弱,浮现着伤感”,他听到成人的呼喊,孩子的惊叫,士兵的叹息,妓女的咒诅。《扫烟囱的孩子》控诉社会对贫苦儿童的残酷。《虎》歌颂暴力的美。布莱克的另外一些作品如《法兰西革命》、《欧洲》,歌颂自由、解放,要求改革现实。他还写过许多长诗以表达理想,但神秘主义的象征色彩浓厚,流于晦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 TEL:010…64208453
第三节 法国启蒙时期文学
十八世纪法国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导致了178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革命前几乎一百年的时间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作家以先进的思想教育民众,为革命打下了基础。
十八世纪的法国在经济上依然是封建生产关系占优势的农业国,政治上仍旧是封建专制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取得长足进展,出现了有大量工人集中生产的工场和工业城市,有些工场逐渐采用零星的机器。资产阶级经济力量有所加强,连封建政府财政困难的时候也向他们乞求援助。专制王朝腐败不堪,财政混乱,引起各等级的普遍不满。受压迫最深的是第三等级中的下层群众。从十八世纪初年的卡米扎尔起义开始,农民和市民暴动经常发生。王朝依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统治机器苟延残喘。天主教会始终是封建制度的捍卫者,因此,反专制斗争必然要和反教会斗争结合在一起。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法国资产阶级对改革社会政治的要求日益强烈。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大都把目光转向已经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英国。他们羡慕它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欣欣向荣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牛顿的科学成就和洛克的哲学思想被介绍到法国。莎士比亚和理查生在法国影响很大。尽管伏尔泰站在古典主义捍卫者的立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