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欧洲文学史 >

第39章

欧洲文学史-第39章

小说: 欧洲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格列佛在最后一次航海中到了慧骃国,在那里,马是有理性的、公正的、爱好和平的、统治全国的动物,而人形的“耶胡”则是丑恶、贪婪、淫乱、好战的兽类。格列佛向供养他的灰马介绍并批判英国状况。马国处于原始状态,除三年开一次的国民大会外,无任何组织。格列佛想终老于此,但被赶出。在全书最后一章,作者谴责了殖民制度,把殖民者比作海盗、屠夫。 
  斯威夫特对英国政治,尤其是对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有亲身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格列佛游记》抨击了英国十八世纪初期的资本主义统治,批判了行政、立法、司法制度,殖民主义,金钱关系等各方面的黑暗和罪恶。游记也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保守倾向,如肯定等级制度,留恋较原始的社会,不恰当地讽刺自然科学,并流露出一些阴暗情绪。书中深刻的内容和丰富的幻想交织在一起。全书,尤其是前二卷中,情节和细节都极生动滑稽,富有童话色彩,许多场面使人难忘。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如象征影射、直接谴责、反语、夸张、对比等。故事是通过格列佛的游历串联起来的,这是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结构方法。这部作品的语言朴实清晰,准确有力。 
  撒缪尔·理查生(1689…1761)生在一个细工木匠的家庭。他十五、六岁时到印刷店作学徒,并利用闲暇时间自学。后来他自己开店,在当时印刷业中很有名望。他根据别人建议,写了一部尺牍,备人模仿,内容多是劝善修身之道,由此他得到启发,写了他的第一部书信体小说《帕米拉》(1740…1741),副标题是《美德有报》。小说写一个乡绅家的女仆帕米拉坚决抵御主人对她的无礼企图,迫使他正式娶她为妻,婚后她又以自己的品德、仪貌赢得乡绅和他的朋友们的尊重。作者把帕米拉当作中等阶层女德的典范,但她不过是把贞操当作商品,待价而沽。理查生最成功的小说《克莱丽莎·哈娄》(1747…1748)也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克莱丽莎的家庭为了经济利益,强迫她嫁给一个她所厌恶的富人。她在危急中逃出,落入花花公子勒甫雷斯的手中。她发现勒甫雷斯的自私面目,但已无法逃走,终于因长期受到肉体上、精神上的折磨而死。小说揭露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妇女婚姻不能自主的现象,批判了贵族、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 
  理查生在英国和欧洲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小说完全摆脱了以主人公多种多样的见闻经历作主线的传统写法,而是集中描写一件事的始末。他不用奇闻异事吸引读者,而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婚姻、道德等问题为内容。他特别注意分析和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不仅限于叙述人物的行动。他善于写善良的弱女子令人心酸的处境和她们的悲苦心情,目的在于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帕米拉企图自杀前的心理,克莱丽莎受折磨时的境况和悲伤,曾使当时许多读者流泪。这一特点使他的作品具有感伤主义因素。他的小说冗长,说教气味浓厚。 
  享利·菲尔丁(1707…1754)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他出身破落贵族,曾在贵族的伊顿学校和荷兰莱顿大学学习。1728年他的第一部喜剧公演,1730年回国,以戏剧创作为主,在此后七年中写过许多喜剧、笑剧、讽刺剧和小歌剧,主要讽刺当时的社会习俗和政治黑暗。《巴斯昆》(1736)和《历史纪事》(1737)讽刺以行贿贪污著名的英国第一任首相瓦尔浦。《历史纪事》借用当时记述国内外大事的年鉴的名称,写1736年发生的事。作者用剧中剧的手法,写一个作家在排戏,戏中演几个政府首脑商议怎样弄钱,有人主张征税,另一个说他在想还有什么可征的税,最后他们一致同意对无知征税,因为大多数有钱人是无知的。当他们离开舞台时,剧中的剧作家说他们征税去了,并指出“欧洲整个历史就是这么回事”。剧中有一场,影射瓦尔浦用这样搜刮来的钱收买反对派。《历史纪事》激怒了瓦尔浦,他在当年就使议会通过戏剧审查法,封闭大批戏院,只留下两家。菲尔丁不得不结束戏剧创作,去学习法律。四十年代初他又开始写作,创办期刊,写小说。1748年他为生活所迫,担任伦敦一个区的治安法官。他在1754年因病到葡萄牙的里斯本休养,不久在那里逝世。他的小说中重要的有四部。 
  《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1743)以当时一个有名的强盗首领魏尔德的事迹为根据,讽刺瓦尔浦型的资产阶级政客。魏尔德利用手下盗贼作案,赃物大部分归他所有。他小时的同学——开珠宝店的哈特夫利诚实善良,对他一片热情,他却骗走哈特夫利的大批财宝,害他入狱,拐走他的妻子,企图霸占她。但魏尔德终于失败被捕。在狱中他还和另一强盗首领争夺控制和勒索其他犯人的权利。菲尔丁认为盗匪首领和政府首相没有差别,他们的“伟大”就是压迫和剥削善良的“小人物”,盗取“公众的钱袋”,并且彼此倾轧。小说中的正面主人公哈特夫利心地善良纯朴,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作者往往通过寓意的手法进行讽刺,如魏尔德在狱中和另一强盗首领争夺睡衣的情节,体现统治集团争权夺利的无聊可笑。 
  《约瑟·安德鲁传》(1742)写贵族布比夫人的男仆安德鲁拒绝女主人的引诱而被解雇,他离开伦敦去找他的情人、女仆芳妮, 途中他先后遇到本村牧师亚当斯和芳妮。小说主要描写这三个穷人在路上的经历。他们遇到形表色色的人物,如糊涂的治安法官,企图凌辱芳妮的乡绅,拿穷人开心的地主,狠心的店主妇,爱猪甚于爱人的牧师,富有而一毛不拔的管家;他们也遇到一些善良的穷人。最后安德鲁和芳妮克服种种阻挠,结成婚姻。这部小说广泛反映了当时英国乡村社会情况,真正的主人公是亚当斯牧师,他心地善良,爱打抱不平,但不了解人情世态,常常陷于尴尬可笑的境地。作者有意把他刻画成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来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恶习相对照。类似亚当斯的形象在以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中常常可以遇到。 
  《汤姆·琼斯》(1749)是菲尔丁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弃儿汤姆·琼斯和乡绅女儿苏菲亚·魏斯顿的恋爱故事,描绘了十八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真实的图画。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分别叙述主人公在乡村、在逃往伦敦的路上和在伦敦的活动。出身不明的汤姆在乡绅奥尔华绥抚养下长大,是一个真诚、心肠好但又轻率放任的青年。他得到苏菲亚的爱,受到奥尔华绥的外甥、伪善自私的布利非的中伤,被赶出家门。苏菲亚也因父亲强迫她嫁给布利非而偷逃出来。他们在路上经历了种种事件,到了伦敦,在那里汤姆又被布利非陷害,苏菲亚也受到家人的强制。最后布利非面目暴露,汤姆和苏菲亚结婚。菲尔丁通过汤姆和布利非的对比,肯定了发自内心的善,否定资产阶级以自私为核心的伪善。作品批判了以门第、金钱为条件的婚姻,揭露了贵族的荒淫无耻和上流社会的罪恶。全书人物四十多个,几乎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如贵族、乡绅、商人、追逐财富的冒险家、教师、守林人、旅店主、军官、被迫为盗的穷人等等。其中许多人物刻画生动,具有典型意义。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机智精炼。 
  这部作品每卷第一章是一篇独立的散文,大都是文论性质的,阐述作者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见解。 
  菲尔丁把《约瑟·安德鲁传》和《汤姆·琼斯》的体裁叫做“散文体的滑稽史诗”。它们的共同点是反映的生活面广阔,以普通人为描写对象,富有滑稽、幽默、讽刺的成分,利用了一些如一主一仆、旅途经历、旅店风波等传统手法。 
  《阿米莉亚》(1751)是菲尔丁最后一部小说。温顺贞洁的阿米莉亚出身富家,却宁愿嫁给穷军官布斯上尉。生活的贫困、有权势的人物对阿米莉亚的野心和布斯的轻率性格,都给他们带来困难,给阿米莉亚带来痛苦。最后布斯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又得到意外的财产,他们的苦难才告终了。这部小说的情调和前两部不同,很少有滑稽幽默的成分,而着力描写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凄凉的心情,带有感伤主义因素。它的情节更集中,批判性更强,它揭示穷人受有钱人的压迫凌辱,着重谴责英国的司法系统,刻画了治安法官、律师、执行吏、狱卒等一群枉法受贿的司法界人物形象。全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近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菲尔丁着重批判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他揭露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拜金主义、道德败坏,对中、下层人民抱有极大的同情。他的批判是从人性论、抽象道德观出发的,他的正面人物体现了这种观点。小说的大团圆结局也说明了这种思想的局限性。和同时代的小说相比,他的小说反映的生活面更广,人物性格塑造更丰满,更有典型性,结构更加完整。他是十八世纪欧洲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托比亚斯·斯摩莱特(1721…1771)出身苏格兰地主家庭,在一次英、法争夺南美洲殖民地的战役中,当过英国军舰上的军医助手。1744年后他开始创作,并参加在野党反对瓦尔浦的活动。他的主要贡献是小说创作。 
  《蓝登传》(1748)是带有自传成分的小说。蓝登的父亲因婚姻问题出走,蓝登童年受家族歧视,教师虐待。他当过外科医生的学徒,后来到伦敦谋生,作了军舰上的医生,参加战争。离开军队,他就伪装贵族,在国内外靠欺骗和赌博为生。最后他和舅父一起到海外贩运黑奴,在美洲遇到发了财的父亲,和他一同回国。《蓝登传》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反映英国和欧洲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小说愤满地揭露了英国政府的贪污腐败、社会上对苏格兰人的歧视,特别揭发了英国海军的黑暗,但小说缺乏深度,作者对主人公的行径也毫地批判。 
  《亨弗利·克林克》(1771)是书信体小说,通过一个老乡绅和他的家人在一次旅行中所写的书信,反映英国的广阔现实。作者描写了贵族、资产阶级在游览胜地巴斯的奢华生活,公路上盗贼横行的情形,工业革命开始后伦敦等城市的畸形发展,劳动人民的失业现象等。作者创造了几个有声有色的人物,笔调轻松幽默。 
  十八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发生后,社会矛盾更趋复杂,出现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古典主义已成尾声;诗歌和小说中感伤主义流行;对资本主义现实不满所引起的复古倾向开始抬头;同时一些民主作家对劳动人民表示同情,在启蒙思潮和法国革命的影响下,谴责了封建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潮流的形成作了准备。 
  撒缪尔·约翰逊(1709…1784)是英国十八世纪后半期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生于一个书商家庭,曾在牛津大学学习,因贫辍学。后来他到伦敦,以写作为生。从1747年起,他用八年时间编纂英语辞典,于1755年出版。他的辞典在促进英国语言规范化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 
  约翰逊继承十八世纪初艾迪生和斯蒂尔的传统,肯定中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以“文学反映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