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格鲁教法集成 >

第6章

格鲁教法集成-第6章

小说: 格鲁教法集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道次第”说:

  拥有佛陀自身的众生,会迈向完美圆满境界。

  但是,众生自身的上师比佛陀更慈悲,因为他都亲自给众生口头教诲。

  想想你的上师,他比过去、现在及未来诸佛还要更加慈悲。

  法王达赖喇嘛:

  培养对精神上师正确态度的实际方法,是运用上师为我们的生命带来良好特质及正面影响,进行沉思观想。藉由不断忆思上师表现的大慈悲,就会产生适合在上师指导下从事心识修行的信心。忆念上师角色的过程,在生起道和圆满道的修行都非常重要。我们观想时,涌现一连串反应,这些反应若在一开始就被了解,便可以清除心中许多疑虑困惑及迷信。

  精神上师是心识修行进步的根源。格西波多瓦曾经说过:

  “连那些世俗生意人,部必须跟随合格的前辈学习,何况寻求证悟之道的人,更应该如此。我们大部分人来自平凡境界,在寻求证悟的道路上,毫无背景或经验。我们想得到这些经验,何不跟随有资格的上师,由他把经验传给我们,又教导我们方法呢?”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写道:

  “心识发展之根源,在于培养与上师之间的有效关际。”

  这意味我们必须培养正确态度。如果关系够坚强,就可支撑修行的树干、树枝、树叶以及花朵。树根强壮,树就会跟着变得很强壮;反之,树根脆弱时,整棵树将很脆弱。

  有两项需要培养的基本态度,一是对上师的尊敬,一是对上师为我们生命带来正面影响而心存感激。我们应该产生视师如佛的敬意,能够做到这点,就能像亲近佛陀般地来亲近上师,自然地激发出对修行上师教诲的感受能力。我们和谁越亲近,就越容易接受谁的建言,精神上师可为我们指出证悟之道,为使建言能对我们产生助益,必须亲自完成这些修行。视师如佛,可以很容易应用教诲,将身语意的活动结合在一起。

  视师如佛的指示并非不合理,在许多场合,精神上师即是佛陀自身。佛教创始人是教导许多不同证悟之道的佛陀,他大约在二十五世纪前过世。今日引领我们体验佛陀教诲的别无他人,只有我们的宗师即精神上师。如杲将上师视为俗人,不去努力经营紧密关系,那么和证悟之间仍有很大距离。佛陀比皈依三宝更神圣,是所有精粹的来源,我们既然知道敬重三宝,怎么可以不敬重代他执行教诲工作的人呢?

  视师如佛的教诲,是从无上瑜伽檀陀罗来的。小乘和大乘的经文,都曾叙述上师的种类、拥有合格上师的必要、上师必备的先决条件、弟子应该具有的态度等等。这些主题在檀陀罗经文中也提到,但是有一项大乘小乘里都没有的,就是“檀陀罗上师必须是佛陀”,必须有能力将佛陀教诲配合自己的修行经验,以二道次第教导弟子。尤其是檀陀罗上师,要以自己的修行经验为弟子进行“第四灌顶”,这点只有金刚持佛做得到。实际传授四灌顶的上师,必定已经证悟清净心识和幻身,了解喜乐与空无的真谛。

  从弟子方面来说,灌顶主要是引发心中并澈澄明的自觉,这项自觉力量的大小,是由弟子所处的心境而定。如果将启蒙上师视为佛陀,则可获得最大自觉。上师可以传授四灌顶,只因为他就是佛陀。

  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建立良好关系的第一步,是学习理想上师的特质。接受任何一位上师之前,必先查明他是否有资格当心识的向导?要仔细分析自己对未来上师的感觉,并确认能否配合他的教导来修行,再将他视为佛陀。一旦确信可以对上师保持信心和正确态度,培养良好的师弟关系将让你受益非浅。另一方面,无论上师资格有多深,若对他的能力无法产生信心,就无法从上师的心识教诲里得到启示。因此,在接受一位上师之前,我们有权利和责任去精挑细选。

  经文将上师特质如此大费周章地描述,是在教导我们,寻找一位可以开启内心佛道的上师时,应该注意哪些事情。跟着资格不符的上师,后果可能不堪设想。檀陀罗经文提到,请求某人为上师之前,纵使花十二年的时间来观察,都是明智的。选择上师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必须非常谨慎。

  上师执行佛陀的工作,在传法上与佛陀平等,就慈悲程度而言,甚至超越诸佛。担当一切众生之上师的诸佛,释迦牟尼佛被认为对我们最慈悲,我们就是藉由他的教诲而与诸佛接触,在他之前的迦叶佛,并未降临人间。虽然释迦牟尼佛为过去诸佛最仁慈的一位,我们仍然无法直接从他那儿得到教诲;过去这两位佛陀,部无法直接帮助我们。

  如果所有过去诸佛和传承上师,现在都现身在眼前,我们也无法以已经受证悟的能力认出他们,我们与他们没有足够强烈的轮迥关联,他们也无法影响我们。上师以一般人的长相,用最大慈悲降临到我们面前,让我们可以看到并能够接触,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从事佛陀的作为。佛陀仅能藉上师来接近我们,若不敬重上师、不留心上师的教诲,我们还有什么希望呢?我们应该深思上师无以伦比的慈悲,并且产生深切的感激。

  我们之所以自浑沌以来,就不断在生存的轮迥中不停打转,是因为以前没有遇到精神上师,或是遇到了,却不懂得营造亲密关系。我们应该马上就下定决心,掌握现在实况和机会,在上师引导下从事心识修行。

  达赖喇嘛三世:

  接近精神上师

  为了得到心识的指示,佛陀自己以物质、服务和修行来供养。例如,在某一世,他供养十万黄金给上师,获得偈语“有生就有死,停止生死过程是福气”。他在另一世是国王,为了得到警语而抛弃妻子与唯一的儿子。又在另一世,他将身体变成一盏油灯,燃烧着供养上师。既然我们是佛陀的弟子,也应该如此做才是。若是已从上师那儿听到许多教诲,那么上师的慈悲,不是无可限量吗?

  有些人认为除非上师具备许多明显特质,否则不值得敬畏。他们说:

  “我去他那里,是为了听他讲述佛法,而非去看他。”

  “在他身上看不到伟大的特质,所以无须敬畏他。”

  这是何等愚昧!即使我们父母不具备良好特质,也应该对他们疼爱子女的仁慈,心存感激。不懂得感激父母,只会引发痛苦和困惑。两相对照,我们对上师应该心存感激的态度,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可能觉得,给我们一点点财富的人非常仁慈,但是,上师可以给我们的是所有好处,甚至沾益来生。我们深思一下,很明显地.所有修行次第,从简单的修行到修得佛陀果位,都可以完全依赖上师。某些实例是,有人正确地将自己供养给上师,而能在短短一生得到全知证悟。

  我们运用物质供养之外,必须加上勤勉修行,才能够真正取悦上师,并且得到相同回报。因此,正确接近全善的上师,非常重要。在此生和来生,与建立于佛法关系的上师相遇,并且受到照顾,是难能可贵的机缘,所以,请好好地尊敬你的上师吧。

  没有跟随够资格的上师,永远无法获得证悟,这点是所有经文和注释书强调的:

  “请好好修行,这样才能够取悦上师。”

  修行,不应该被视为像服刑或任何不为人渴望的难事。谁不希望拥有好运?就如许多显密经文所言,要增加好运的方法,没有比正确跟随上师更快的方法。

  追随上师修行,是要对上师保持正确态度。无论任何情况,都不要允许自己产生上师可能有错误或缺点的念头。用这样的方式思考,直到听见上师的名(或想到上师),都能心生感动而且泪水盈眶为止。

  诸佛菩萨说过,我们绝不能在上师身上,看到世人会触犯的普通错误。若你在上师身上,看到低等或卑贱之处,应将之视为你自己不纯洁态度的反映。你如何真正分辨什么是卑贱的?什么不是?

  八觔跟随弥勒修行时,曾将弥勒佛视为全身爬满蛆虫的母狗。那罗巴在刚开始时,视上师帝洛巴为疯子,因为他随手抓鱼并且生吃。《父子合集经》说佛陀为了助人,以魔鬼的形象现身。

  因此,怎能相信在上师身上看到的缺失,是真实的呢?请确信上师是佛陀的化身吧。

  《秘密集会根本檀陀罗》和马鸣的《上师瑜伽五十偈颂》提到,没有任何错误比认为或相信上师有缺失更严重。我们应该修行与喇嘛仲敦巴相同的上师瑜伽,而且对上师没有任何疑惑。一旦接受上师,即使生命面临危机,照样要观想:不让任何对上师不敬的念头出现,正如宗喀巴大师说的:

  为现今和此后

  制造喜悦事因之根的人,即为

  值得信赖的修行上师。如此理应

  不计代价追随,以修行成就取悦他们。

  我乃瑜伽修行者,已做到如此地步,

  而你是真理追寻者,也理当如此。

  宗喀巴大师这项建议,完全出于大爱,并非希望其弟子以此来荣耀或照亮他。

  法王达赖喇嘛:

  拥有精神上师,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仁慈,所以应该努力寻找,并借由三种供养,即物供、力供及正确修行,与上师建立关系。关于这点,密勒日巴曾经说过:

  “我没有足够财富来做物供,但是,会用正确的修行成就来取悦上师。”

  结果,他在这一生就得到证悟。要供养修行时所受到的教诲,有时并不容易,可是那偏偏是最珍贵的供养。上师不应该认为物质供养比修行供养重要;弟子应尽最大的努力从事修行供养。

  以修行为供养,意味生活中随时遵从上师的教诲。上师给了我们不想遵从,或与佛法和理性互相矛盾的建议时,应当如何呢?下决定的准则,应该以是否合乎逻辑和佛法的道理为首要。任何违背这两项准则的建议,都应该被拒绝。若怀疑他人所言之正确性,理应加以详细了解,进而清除所有疑虑。

  这样的做法,在无上瑜伽檀陀罗的要求更严厉,因为对上师完全信服,为修行的先决条件。即使如此,“完全信服”也必须在某种情况下才能够成立。若上师刻意指东却叫你往西走,你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抱怨。但是抱怨时,应该心怀尊敬和谦卑,因为对上师表示任何负面态度,都不是回报慈悲的正确方法。

  修行上师瑜伽,表示必须忽略上师可能有的任何负面特质,而要以上师的正面特质来思考。我们养成永远只看上师正面特质的习惯,信心自然就会增加,最后,我们便能将此负面观念,转化成心识上有用的工具。上师的缺失,不应该是我们对他表示不敬的要因。藉由展现缺失,上师实际上是在教导应该舍弃什么。有项重点是,弟子必须有诚心学习的精神,并且对上师清楚但是非盲目的供养。

  有人说,上师瑜伽修行法的精粹,在于培养视上师做的每件事都完美无比。我个人并不喜欢如此强调。我们可以在经文中看到:

  “(上师的)所作所为皆十全十美。”

  然而,这句话必须以释迦牟尼说的话来解读:

  “先检视我的教诲,然后才接受它。就如行家在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