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藏密心要10讲 >

第14章

藏密心要10讲-第14章

小说: 藏密心要10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肉团心光——本觉智光所隐藏处。
  2、白柔脉光——由肉团心通至两眼白柔脉光,为智慧光的通道。
  3、远通水光——两眼根如门,能通光芒,为智慧光的出口。
  4、界清净光——为智慧光所显境。
  5、本觉智光——即稳住在肉团心内本具空、明、大悲三者本性的光明。

  (以上所述,请参阅拙撰《藏密大圆满法选集》、《藏密大圆满心髓探奥》二书。)

  上师开示,此殊胜灌顶得到后,如能精进修持,一生决定成就。
无名小卒 2004…10…20 13:20
附录三 论发菩提心(节录)
编者按:本文选自噶举派(白教)祖师冈波巴著《大乘菩提道次第论》,张澄基教授翻译。文中对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差别、目标及原因,论述甚详,可供读者研究和学习。

菩提心的体性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志取圆满菩提。如《现观庄严论》云:

  “发心为利他,志取大菩提。”

现在由三方面来讲述菩提心:
  一、用譬喻来讲说;
  二、用地界来讲说;
  三、用性相来讲说。

圣无著菩萨于《现观庄严论》中,曾用譬喻来解说从凡夫位一直到成佛之间的各种菩提心。颂曰:

  “地金月与火,库海及宝藏,金刚山药师,日歌如意宝,
    王库与大道,车乘及喷泉,谷响江河云,喻凡二十二,阐说菩提心。”

这二十二个比喻,配合起来解说从最初发心志求菩提,一直到证取法身中间经过的五道(或五个阶段)的历程。

发菩提心的譬喻

一、志求菩提的欲望像是大地一样,因为它能够为一切白法作根基。

二、菩提心就像是黄金一样,因为它直到成佛之间,都没有改变。

三、具足殊胜的菩提心,就像月亮一样,一切善法都渐次增长。
  这三个比喻是象征姿粮菩萨道之前、中、后三个阶段。加行道的譬喻则是:

四、就好像用炽燃的火,可以烧尽三种一切智之障碍。这样用火来比喻菩提心,最适用于加行道。因为道智之火初次发生,越烧越广,终能烧却一切障碍而得证入真见道位。

五、菩提心具足布施波罗蜜多,所以像是一个大宝库一样,能够使一切众生满足故。

六、菩提心具足持戒波罗蜜多,所以像宝矿一样,能够出生一切珍宝,为一切功德之依处。

七、菩提心具足忍辱波罗蜜多,像大海一样能容纳一切,又能使一切不需要的坏东西下沉海底,高诸扰乱。

八、菩提心具足精进波罗蜜多,就像金刚钻石一样,最为坚固,难以摧损。

九、菩提心具足禅定波罗蜜多,不为一切缘想或妄念所扰乱,就好像山王一样,不可动摇。

十、菩提心具足智慧波罗蜜多,就像药物一样,能治疗烦恼和所知二障的疾病。

十一、菩提心具足方便波罗蜜多,就像是善知识一样,于一切时不舍弃利益众生的行为。

十二、菩提心具足愿波罗蜜多,就像是如意宝珠一样,能成满一切愿求。

十三、菩提心具足力波罗蜜多,就像太阳一样,能够成熟一切所调的众生。

十四、菩提心具足智波罗蜜多,就像是音乐一样,能够用诗歌的方式,来对众生说法。
  以上十个比喻与欢喜地等十地相配合,包括见道和修道等位之行境。

十五、菩提心具足神通故,就像大王一样,具有离诸障碍的大威力,能够成就利益众生的事业。

十六、菩提心具足胜智故,就好像库藏一样,能蓄藏一切万物。

十七、菩提心具足与菩提分相应之种种法,就好像先圣所行之大道一般,开显出吾人继踵先贤之大路。

十八、菩提心同时具足悲心与正观二德,所以像是乘骑一般,生死涅槃二俱不舍,安乐行道。

十九、菩提心具足总持与辩才,就好像涌泉一样,于已闻之法及未闻之法,皆能受持,智慧和智识源源涌出,无有穷尽。

以上五点是简说菩萨之超胜道法。

二十、菩提心具足法苑花园,因此声誉昭著,志求解脱的人,普闻其名如洪声震谷。

二十一、菩提心具足人人能行之大路,就好像一派江河一般,于利他之事永不退失。

二十二、菩提心具足法身,就好像浩荡的云聚一般,以住兜率天(降世出胎,出家苦行,降魔成道……)等相示现成佛而摄度众生。

以上三喻是专指佛地而言。

上述二十二喻是想用简单的譬喻来说明从最初的凡夫位一直到成佛之间的各阶次之特征。


发菩提心的差别
从地道的观点来讲,发菩提心其差别有四:

一、由信乐之启发而发菩提心——此指具足信乐之初机资粮道和加行道之发心。

二、由具足殊胜之证悟而发菩提心——此指从初地到十地之发心。

三、由趋入成熟之觉地而发菩提心——此指八、九、十等三地之发心。

四、由净除一切诸障而发菩提心——此指佛地之菩提心。
    如《庄严经论》云:

   “信乐或殊胜,成熟并利他,净除诸障碍,由深浅次第,发心有多种。”

由内容的观点来看,发菩提心则有两种差别:一是胜义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如《解深密经》中所云,胜义菩提心的性质是怎样的呢?那是空性和悲心的结晶,是空朗、不动、离一切边际和戏论的。《解深密经》说:

  “胜义菩提心是超越世间之一切的,是离戏论边际的,是非常明朗的,是属于究意义的范围,无垢,不动,像一样无刚的明灯,极为光明灿烂的。”

  那么,世俗菩提心的性质又是怎样的呢?同上经云:

  “世俗菩提心是:由于慈悲心的激发而立誓要度尽一切众生,出离轮回。”

  胜义菩提心是由法性的缘故而获得,世俗菩提心则是由于受领正法和假借表相而产生的。《庄严经论》中曾说明这个道理。那么,什么人才具有胜义菩提心呢?”实地或欢喜地以上的菩萨才具有胜义菩提心。《庄严经论释》中说:

  “生起胜义菩提心是指第一欢喜地而言的。”

  世俗菩提心若加以甄别则有两种不同:一是愿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入菩萨行论》云:

  “简说菩提心,应智有二种,一愿菩提心,一行菩提心。”

关于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差别说法别多,不尽相同(主要的不同派别有二:一是文殊传龙树之一派;一是弥勒传无著之一派)。根据文殊——龙树——寂天这一派的说法,愿菩提心就好像是“意欲去行路”一般。对圆满佛位生起了“意欲获得”的愿求。行菩提心则像是“真正的在路上行走”,对成佛的行为,已经实地的在践行了。这是《入菩萨行论》所提示的。

从圣弥勒——无著大师——尊者金州这一派的说法来讲,则愿菩提心是一个立下的誓愿:“誓愿为利益众生故,自己必定获取圆满之佛果。”行菩提心亦是一种誓愿:“誓愿学习和实践那成佛之因——六种波罗蜜多。”与这种说法相似的有《大乘阿毘达摩集率》。论云:

  “发菩提心有两种:一是一般性的;一是个别性的。一般性的发心是:‘噫!我一定要现证那无上菩提之圆满佛位啊!’特殊性的发心则是:‘我要圆满践行布施波罗蜜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波罗蜜多啊!’”

以上由譬喻、地道、内容三个角度来讲述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的目标与原因
发菩提心的目标是什么呢?

是志取菩提和救度众生。如《菩萨地论》中所说,志取菩提的意思是说要去寻获那大乘之智慧。救度众生的意思是说,众生不足是一个、两个或几个。只要有虚空的地方,就有众生。有众生的地方就有烦恼,有烦恼的地方就有痛苦。为了解除这些众生的痛苦,所以才发菩提心。《普贤行愿品》说:

  “虚空边际(无)尽放,所有众生亦无尽,一切众生无尽放,
    业与烦恼亦无尽,业与烦恼无尽放,我此行愿亦无尽。”

至于发菩提心之因,《十法经》说:

  “发菩提心的原因有四:
  一、邮发菩提心的功德而发心;
  二、对如来发生诚挚的信心而发心;
  三、看见众生的痛苦而发心;
  四、因善知识之导化而发心。”

《菩萨地论》中亦说有发菩提心之四因:
一、因为具足圆满菩萨种性的缘故,而发起菩提心。
二、因为佛陀、菩萨及善知识之摄受而发起菩提心。
三、因为看见众生的苦痛而生大悲因而发菩提心。
四、于远劫之轮回苦痛及菩萨之种种之间难行苦行,心无怯弱,勇志无畏,因而发菩提心。

《庄严经论》中,解说菩提心有两种:一是因接受正法之指示而发起之菩提心,就是所谓世俗菩提心;另一种则是因见空性而发起之胜义菩提心。先说前者,颂曰:

  “友力、因力及根力,闻和善业串习力,坚固以及不坚固,依他发心此当说。”

上面这个颂子是要解说依他(人或他物相助之因缘)而发起菩提心之一般性质。这就是说要仰仗外显的表相(如语言表相和其他表征)而生起之菩提心,所以是属于有相世俗菩提心之类。

“友力”的意思是指有些人因为与善知识为伴,其感化力能使之发心的。

“因力”的意思是指有些人其内具种性之“佛因”之力能成熟了,因而发心的。

“根力”的意思是说因为因缘时至,那内具之佛种性自己开发了出来,因而发心的。
  “闻力”是指因听闻佛法之义理,因而发心的。

“善业串习力”的意思是说有些人一生一世中,常常听闻和受持佛法,因此而发菩提心的。

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依靠善友等外力而发菩提心者,其菩提心并不能真正的坚固;从佛种性等内因之成熟而激发之菩提心,才是坚固的。

胜义菩提心生起之因者,颂曰:

  “能使诸佛心欢喜,广积福慧二资粮,于法得无分别智,殊胜发心应如是。”

总之,胜义菩提心可以由三种不同之因缘而生起:
一、由听闻佛典而开发菩提心;
二、由修习定慧而开发菩提心;
三、由现量证悟而开心菩提心。

那么,发菩提心的仪式,应该怎样举行呢?这可以分成两种:一是有师承的仪式;一是无师承的仪式。如果能够打到一个合格的上师,就是路途十分遥远,只要对自己的生命和戒行没有毁灭的危险,那就应该前生该上师之处,去领受发菩提心戒。传授菩提心之上师,其合格的条件是:对菩提心戒之仪轨,十分熟稔,他自己本人没有毁犯菩提心戒律;对身语之适当行为,了解通达,不过分注重繁缛之小节,对徒弟有悲心及爱护。《菩提道灯论》云:

  “应于善师前,受纳菩提戒,彼师须合格,具足诸性相,
   深谙戒仪轨,自持清净戒,堪传具悲心,此是善上师。”

《菩萨地论》云:

  “为了发起菩提心之大愿故,应该找一个上师,他的条件是与法相合,深通经教,自己具足菩提心戒,并善能解说戒相及其义蕴。”

如果有这样的上师,但去往彼处会有生命及破坏梵行之障碍等危险时,那就是等于“无有上师”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如来佛像之前,唱诵发菩提心之文句(或行,或愿),以至诚恳切之心,念诵三次,这样也可以得到愿菩提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