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附带说明一点,即初静虑中又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有寻伺两个心所法相应的,就是普通说的初禅根本定;一个是已断寻心所、只有伺心所相应的,普通叫作中间定。如是包括近分定共是十七个阶段,就是八个近分定、八个根本定和一个中间定。
近分定中,除了初禅的近分定亦通无漏外,其余七个近分定性质,只是有漏的清净定。因为这些定都是厌离了下一地的定而进修上地定的加行,就是上面说过的七种作意的阶段,在这阶段上,既不起烦恼而成杂染,也不起出世道而成无漏。现在主要的是进而说诸根本定。
所言杂染定,是指修定的人依着修定的方法,经过七个作意,得到了清净根本定。例如得到初禅,自己对于所得的定,没有真实的认识,住在定上发生了贪爱等烦恼(上界心相应的烦恼都是无记性);致使所住的定,变成了有覆无记的性质,这就叫作杂染定;而被它所杂染的是清净善性的根本定。如俱舍论说的“味着”,正指定地中所起的贪爱,而所味着的定就是净定,因而这种定是有漏,是杂染。至于无漏定则味着不上,因为无漏法能治烦恼,烦恼所不能染着故。同是一种禅定而性质上却有杂染与清净之分,主要的是指在清净定中能使净定变成杂染定的,因为有贪、慢、疑、见四种烦恼相应。也就是说,有的定被贪爱杂染了,有的定被慢心杂染了,有的定被疑惑杂染了,有的定被恶见杂染了。
一、净定被贪爱杂染的情形。例如有人修得根本初禅,这禅定境界寂静安适,远非欲界的快乐所能比拟,于是对于这个定境生起贪爱,味着不舍。好像我们贪着一种美味一样。那时他所住的这个定,就被贪烦恼杂染了,它的性质变了,它的功力也减退了。但是修定的人,自己也许还不觉得。若由这烦恼逐渐增强,也可能引起下地的烦恼,那就会把得到的定退失了。故修定的人,对于定境的认识,也是最要紧的。
二、净定被慢心杂染的。例如有人修定,经过许多困难方把净定修成,一旦住在定心,回想自己修定非易,觉得一般迷恋五欲的人,固不能修定,即使有志于修定的人,也有因环境不顺、众缘不具足,也有被散乱、掉举、昏沉等烦恼所障,也有因经历长时而中途放弃的,也有因业障、疾病或其它因缘走入歧途的;以是不能心入定境安住净定。我今得定实属希有,唯我能得他人不能得,一起这个念头时,已经生了慢心。这时他所住的禅定就被慢烦恼所杂染,这定的性质也就变成了有覆无记的杂染定。
三、净定被疑惑杂染的。例如有人修得净定,而不了知此定是否是真能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道。这也就是学问不够,或是不曾亲近过真善知识,不曾听闻过佛法,不了知世间道和出世间道的差别,所以对于自己所得的净定究竟是个什么道、程度有多高、功用有多大,一概弄不清楚。因而有人得了初禅的自己误认为得了初果,乃至得到四禅的自己便误以为得了四果成了大阿罗汉,这样,就成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增上慢人。倘若对于所住的定疑为真能解脱生死之道(无漏道),或疑为非真能解脱生死之道,不管他疑的对、或不对,只要生起这一类的疑惑,那时的净定,就和疑心所相应,成了有覆无记的杂染定了。
四、净定被恶见杂染的,主要是被身见(萨伽耶见)、边执见、邪见的三种恶见所杂染。例如我执重的人,修得清净定时,自以为是由“我见”的力量而修成的。如计有神我的外道们,认为神我有如何如何的伟大作用,修得定时,亦以为是由神我的力量而得的。边执见(或计我是常,或计我是断)重的人,认为自己的见断见常是正确的,即得定时,亦以为是由此见的力量而得。邪见重的人,或拨无善恶因缘果报,拨无解脱道、涅槃果,或妄计有创造宇宙、主宰人生善恶苦乐之真神等邪见。由这些邪见所迷,对于自己所得的净定,也以为是无因果,或以为是由神力而得等。不论是哪一种恶见,只要有一恶见现起,净定即被恶见所杂染,变成了有覆无记的杂染定。
上面列举被四种烦恼染污的定,其实都有无明烦恼渗杂在里面,尤其是疑惑烦恼,它和无明同缘一个境界而起,由对于所得的定不能明了(无明),才起疑惑的,所以不另外说无明为能染污的烦恼了。嗔恚烦恼只有欲界心中才有,上二界心已无嗔恚,故以不说嗔恚为染污定的烦恼。《俱舍论》中,依着迦湿弥罗国毗婆沙论师们的主张,只说贪爱是染污定的烦恼,颂称“味谓爱相应”;长行释云;“初味等至,谓爱相应,爱能味着故名为味,彼相应故此得味名。”这就是说杂染的定,也名“味等至”(等至即定的别名),味字指的是贪爱烦恼,因为对定境贪爱味着不舍故,定的本身虽不是味,而它和贪爱相应,所以也就把这定叫“味等至”。凡染污定,多半是被贪所染污,所以毗婆沙师偏说贪爱所染的为杂染定(味等至);其实染污定亦有被慢、疑、见所染的。
如果修定的人知道所修得的定,还有这些不纯净的、有过患的、容易退堕的情形,便随时检查自己的定心,一发现染污相,即赶快纠正,以免被它所迷误以至退堕。
次谈清净定。清净定就是依着修定的方便(七种作意)而得到的善性根本定。这定所以名清净,是由于和无贪、无嗔、无痴等善心所法相应而起,善性即清净,所以名净定。又因为住此净定时,本地的烦恼亦不起现行,以没有本地烦恼染污故,名为净定。就此定本身说,虽是善净无过,但住定以后的心境是有着如下四种转变的:一、住此净根本定中将起烦恼而转成杂染定的,这净定名顺退分摄;二、住此净根本定中不起烦恼,保持继续起清净定的,这净定名顺住分摄;三、住此净根本定中却不起自地心而引生上地定心的,这净定名顺胜进分摄;四、住此净根本定中却不继起有漏定而引生无漏定的,这净定名顺决择分摄。《俱舍颂》说的“净谓世间善”;又说明“净定有四种,谓即顺退分、顺住、顺胜进、顺决择分摄;如次顺烦恼、自、上地、无漏”。初禅净根本定,乃至无所有处净根本定,都容有此四种;唯有顶地(非想非非想处)的净根本定,只能有三种,没有顺胜进分摄,因为它是有漏定地最高境界了。
末了谈无漏定。如有修定的人在未得定前,或在已得定后,学习出世间道的行相、修法等;即于得定后,在定心中更进行观察四谛十六行相,或观空无我;到了亲证真见道而升起真空无漏智时,或亲证四谛的十六行相而升起苦法智忍等时,这无漏道所依的净根本定,也就成了无漏定。智慧,是转有漏为无漏的力量,它能使与它相应的一切心王心所法,皆转成了无漏。能为无漏道作所依止的定,只有九种:即初禅的未到定(近分定)、初禅根本定、中间定、二禅根本定、三禅根本定、四禅根本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也就是说,这九种定,可能成为无漏。欲界心过于散动,不能升起无漏道;有顶心过于昧劣,也不能升起无漏道。二禅以上的七种近分定,过于匆遽,不暇修出世间道;与其依止二禅以上的近分定,还不如依止初禅近分定或根本定而修出世道较为从容易成。但这里要知道的,初禅近分定,并非说七种作意,是说七种作意前的奢摩他,即上面提到过由欲界九住心后发起轻安之止,这止也名未到定。修无漏道(即观察四谛十六行相或二无我等)的方便。广如俱舍论的贤圣品、瑜伽论的声闻地及集论、摄论、毗婆沙论、成唯识论等所说,现不能详谈。
现在附带谈一下住四静虑、四无色定的支分。
四静虑是以支分多少而安立的。初静虑有寻、伺、喜、乐、等持五支;第二静虑有内等净、喜、乐、等持四支;第三静虑有正念、正知、行舍、受乐、等持五支;第四静虑有念清净、行舍清净、舍受、等持四支。
初静虑五支中的寻支,是唯寻求诸义自性的内心“意言”(意言即心理上的分别),是以思慧心所为体的。伺支,是能详细思察诸义之因由等的内心意言,也是以思慧心所为体的。俱舍论说这二支可同时起;而经部以上诸宗则主张这二是迭次相生,非同时起。乐支,俱舍说初二静虑中的乐支,是以轻安心所的乐为乐支,不是乐受心所;因为初二静虑中没有乐根(乐根指前五识相应五受中之乐受),正住在定的时候是不起前五识的,当然也不起前五识相应的心所乐受。次之,初二静虑中也没有如第三静虑的“心受乐”,因为心受乐是意识相应的受心所法,初二静虑中有喜受(即喜支),这喜受即意识相应的受心所法。喜支,是指意识相应的喜受心所法。集论疏中说喜乐二支是意识相应的一个受心所,就其能摄益同分根身(就是由此受心所的力量能使自身的色根增长受益),安立为支;就其能使其余的相应法等适悦(就是由受心所喜悦的力量使其与它相应的心王心所等也都喜悦),安立为喜支。故支虽立为二,体实是一个心所。等持支,即禅定的本身,指由此定力,能使与定心相应的心王心所等皆专注于所缘的定境。这定心即别境心所中之定心所。以上初静虑的五支,集论意说寻、伺、等持三支,为五蕴中的行蕴摄,喜乐二支,为受蕴摄;而俱舍则说寻、伺、乐、等持四支为行蕴摄,唯喜支为受蕴摄。
得初禅后,如对于五支中的寻支能厌其粗苦而加以断除;便能进而证得上说的中间定(以其在初禅二禅之间,故名中间),这无寻唯侗的中间定,也名初静虑胜根本定;因为定体仍是初禅,而功德较初禅为胜,故名胜根本定。二禅以上各地各支,没有这种粗细的差别,所以也就没有断除一支分的中间定。
第二静虑四支中的内等净支,俱舍论说是信根;即证得第二静虑根本定时,对于第一静虑亦可出离,发起深信,名内等净。瑜伽师地论决择分中则说是在第二静虑地所摄的正念、正知、行舍三法上假立名内等净。内等净的意义,是指第二静虑能息灭初静虑心境上的寻侗鼓动,使内心相续平等清净而转,所以名内等净。至于喜、乐、等持三支,如初静虑所谈。
第三熟虑五支中的正念支,指能忆持不忘修第三静虑教授的念心所法。正知支,指能防慎昏沉掉举等过失的心所法。行舍支,指远离昏沉掉举过失、令心平等运转的心所法(即十一善心所中之行舍心所)。心受乐支,指第六意识相应的适悦行相的受心所。这与第六意识相应的适悦受,在初二静虑时,系初息灭于境界散动得名为喜;第三静虑时,已厌喜动、息灭喜受,在此时所有的适悦行相受,转名为乐而不复名喜;同时为简别前五识相应的乐受,故名心受乐。等持支义,如同前说。
第四静虑四支中的念清净支,即远离静虑的八种灾患(寻、伺、苦、忧、喜、乐、出息、入息)而能正忆持修第四静虑教授的心所法。行舍清净支,即远离八种灾患、令心平等转的心所法(清净即远离八种灾患的意思。初禅已离苦忧二灾,二禅更离寻伺二灾,三禅更离喜受灾,四禅更离乐受与出入息的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