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

第30章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第30章

小说: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最为主要的是:严持净戒、少欲知足、达离愦闹、制伏欲念、灭除一切虚妄散乱(诸恶寻伺)、学会修定的教授。如果修定的资粮完备,则当找一个环境适宜于修定的所在。先使身心安适(身不能太劳顿,心亦不能有事牵扯,身心若匆遽不宁,绝对没有办法修定),入座后,先应调息,使息和柔不躁,不粗不急,身便安静。身安静后,令心专注于修定所缘的境。修定所缘境的种类繁多:有属胜义谛方面的,如空性、真如、法界、唯识性等等;有属世俗谛方面的,如不净观、持息念、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这也有属于自身以外的,如观尸陀林中九种不净及观清净佛土中诸佛菩萨依正庄严等等;有属自身以内的,如观自身三十六种不净物、出息入息,及修密法所观之本尊身语意、种子、咒轮、三味耶相,乃至圆满次第的安乐智等。总之,修定的人,事先自己选定一种所缘的对象。身安静后,就应令心专注这种所选定的定境而修定。
  初步修定的方法:或依《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所说的九住心的次第,或依《辨中边论》所说八断行的次第而修(这两种次第仅是在说明方面有详略的不同,其内容是一样的),进而渐次灭除妄念、散乱、掉举、昏沉等过失,令心在所缘的境上明了有力地安住。久而久之,其心便能不沉不掉,平等正直,任运地安住了。这是欲界定中最高的境界,即第九住心名等持心。从这个等持心也会发起身心轻安,即成为经论常说的奢摩他,即止观的止。这奢摩他已超出欲界心,而成为色界定中最低的定,名未到定,又名色界少分作意。这未到定是修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的基础。
  从欲界上达色无色定地,未到定是起着过渡桥梁的作用的,而它的前面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世间道,即四禅四空定,是内道佛弟子和一切外道仙人所共走的;另一条是出世间道,即修四谛十六行相,或人法二种无我的道理,是佛弟子所独走的。因为其他仙人皆计有我不相信无我的道理,所以也就不能修出世间的道了。修出世间道的方法,散在许多经论中,俱舍论贤圣品中说的也很详尽,这里不繁说了。这里只略说一下内外共趣的世间道的定地过程,因为经论中对世间定往往只列举其名字,不谈修法。
  世间禅定,即通常说的四禅四空定(即四种静虑和四无色定)。这八种定的境界,一个比一个高深,必须先得到低的浅的,才能进修高的深的;而八种定,是指已经修成功的根本定。每一种定在修行的过程中,都有他的加行,即修定的方法。声闻地举出七个作意(就是七个阶段,或七个步骤),称近分定。
  修行人在得每一地的根本定时,必须已经断尽下一地的烦恼,如得到初禅根本定的时候,必已断了欲界的烦恼。但每一地的烦恼,都不是一下能断完的,必须先断粗猛的,渐断微细的。乃至最后把这一地的烦恼断完,就叫离了下一地的染,得到上一地的根本定。这每一地的烦恼个数虽然很多,但在断烦恼的过程中,不是一个一个地断,而是将每一地的烦恼总为一聚,就其粗细的程度分为九品而渐断(如贪有九品,嗔也有九品,慢、无明、疑、恶见等也各有九品)。故在一般经论里说断每一地的烦恼时,皆有九无间道,九解脱道。这修定的加行过程中说有七个作意,也就是因为必须断尽下一地烦恼,才能得到上一地的根本定。在断烦恼的过程中,又有准备、正断、检查等工作,所以就分了七个作意。这里把七个作意的名义解说一下。
  第一是了相作意。了相的相,是指所要知道的事情、情形、义理。就修初禅来说,它所要了知的相,是欲果的种种痛苦和初禅的种种快乐的情形。也就是说得了未到定而想进一步修初禅的人,必须先了知欲界的过患(起厌离心)和初禅的功德(起求得心)。由闻思慧的力量,数数思惟这过患与功德而得到的一种明确的认识,所以名叫了相作意。由这个作意的力量,奠定了进修的基础。但这一个作意,却属于下一地所摄。
  第二是胜解作意。胜解,就是对于一件事情起了明确而决定的认识。即对于所了知的下地过患和上地功德以修习力确定认知更不可转,所以称之为胜解作意。这时就专注于所了知的过失、功德等所缘的境相上,兼修止观、培养成断除烦恼的慧力。这个作意,是断除烦恼的近加行,也就是引生远离作意的亲因,是属于上一地所摄;如修初禅时的胜解作意即属初禅摄。
  第三是远离作意。远离指能断除下地烦恼的意思,由这作意初能断除下地的三品粗烦恼,故名远离。基于胜解作意数数修习决定明确上下地功德过失之相,定慧的力量增强到能断上三品烦恼的时候,即名远离作意。因这个作意正能断除烦恼,所以是真对治道。
  第四是摄乐作意。这摄乐的“乐”字在修初、二禅的时候容有喜乐二种受,在修三禅的时候只有乐受,在修四禅以上诸定的时候,便没有喜乐受心所,只有舍受了。摄乐,指见到断除下地烦恼的胜利方面,假名为乐。由作意力断除了下地最粗的三品烦恼,但较细的烦恼仍常现行,因而倍起精进,于得失境勤加修习,使定慧力量更加增强,进一步能断除下地的三中品烦恼。到了将下地烦恼多分断除,已能引生上地的少分喜乐,滋润着身心,因之名摄乐作意。这个作意也是正断烦恼的真对治道。
  第五是观察作意。观察,是指详细检查自己心中是否尚残余下地烦恼未曾全断。假使未断谓断,未证谓证,误起增上慢,便会障碍修行的上进。由于摄乐作意断了六品烦恼;所剩下的极微细的三品烦恼,多不现起;若稍为粗心大意,容易错认为把下地的烦恼完全断尽,堕增上慢。所以在这个阶段上,必须彻底检查一下自心,检查的方法,是特别思维下地可爱的境界(即看在未学修定之前,见了什么境界能使自心发生烦恼,现在就用那个境界作为试验自心的手段),如果说已将下地烦恼断完,则任随思维何种可爱的境界,也只是视为粗苦障碍的境相,终不起一丝烦恼。若是烦恼未真断完,仅是断了粗的而潜伏着细的不起现行而已的话,那末,特别思维可爱境相时,那些微细烦恼仍然会慢慢地现起。根据这观察,便知自己烦恼实未断尽,仅是暂为定力所伏而不现起,还须进修断除所余微细烦恼,这就是观察作意的作用。
  第六是加行究竟作意。加行是修定的方便,究竟是修定最后完成的意思;这个作意,在修定断除下地烦恼过程中,是断除下地最后烦恼的方便。在经过上面的观察作意的检查,发现自心实在尚残余有微细三品烦恼潜伏未断,于是重加精进审谛思惟上地功德和下地过患境相,以熏修定慧的功力,使其增强到能断除最下三品烦恼;这时,这个修定断烦恼的过程即将圆满,因之名为加行究竟作意。这作意也是正断烦恼,名真对治道。
  第七是加行究竟果作意。这个作意是在这个定地中从下地烦恼中解脱出来的最后解脱道,是修诸加行的究竟功德果实。故名加行究竟果作意。但这解脱道是否即成为这个上地之根本定?据《瑜伽论》的《声闻地》说,解脱下地第九品烦恼的解脱道,即是上地的根本定。如说:“由是因缘,证入根本初静虑定,。即此根本初静虑定俱行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但俱舍论则说,离欲界第九品惑的解脱道和离初静虑地、第二静虑地第九品惑的解脱道,或转入各自上地的根本定,或仍属近分,这是没有一定的。从第四静虑乃至有顶地的五地中,各离下地第九品烦恼的第九品解脱道,必定转入各地的根本定。因近分定是舍根相应,而初二静虑根本定是喜根相应,故三静虑根本定是乐根相应。故近分定和根本定的受根不同,转根较难,所以有能转入、有不能转入的。第四静虑以上的根本定都是舍根相应的,较之于近分定的受根,容易转入。如《俱舍颂》云:“近分离下染,初三后解脱,根本或近分,上地唯根本。”当知瑜伽是约粗相说,俱舍是约细相说,所以并无乖违。
  上面说的七作意中,有三作意是正近分定、有三作意是近分定的因,有一作意是近分定的果。正近分定就是正能断除下地烦恼的作意,即远离作意(能断下地的三粗品烦恼)、摄乐作意(能断下地的三中品烦恼)、加行究竟作意(能断下地的三下品烦恼)。近分定的因,就是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观察作意。由初二作意之力,使近分定未生者生起,即生起远离和摄乐。由观察作意之力,使已生起的近分定不致中途停滞,而转更上进,这就是加行究竟作意。近分定的果,即加行究竟果作意,它是修定的胜利果实。
  此中所说的七种作意,在其它经论所说断除一一地的烦恼有九无间道、九解脱道,只是开合不同,并不相违。初二作意属于加行道。远离作意包括下三品无间道和三品解脱道。摄乐作意包括中三品无间道和三品解脱道。观察作意是后三品无间道的加行道。加行究竟作意包括上三品无间道和第七、第八品解脱道。加行究竟作意包括上三品无间道和第七、第八品解脱道。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第九解脱道。
  七种作意多分约欲界人间的修知禅人的定境而说,即修二禅以上诸定也都有这七个过程,也多分未离人间。如《瑜伽论·声闻地》说:“如初静虑定有七种作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定及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当知各有七种作意。”这八地的近分定,若是欲界身修,在第一作意时,有闻思二慧间杂而修。若是色界身修上地的定、容有闻慧,决无思慧,因为一起思维,即入定心而成修慧。无色界有情,只有生得,更无闻思所成慧。
  还有,世间近分定断除的烦恼:据婆沙师说,是把下地的见所断烦恼与修所断烦恼合为一聚,分为九品而顿断;经部师则说,世间道仅能断下地的修所断烦恼,不能断见所断烦恼,说见所断惑,唯无漏道方能断除。那些主张有七识八识的论师,则说诸世间道,也不能把下地修惑断尽,如得初禅的欲界凡夫,对于第七染污末那尚不能伏,如何能断;所谓断,仅是以定力暂伏前六识上的烦恼现行,非真能断除诸烦恼种子。又此八地的近分定中,唯初静虑的近分定有净定和无漏定(这是约性质说,待下文详说)。有人说,也有味相应定。第二静虑以上七地的近分定,则只有净定。如《俱舍颂》说:“近分八舍净,初亦圣或三。”
  上面已略谈了修定的方便加行,今继续谈一下所修得的定的体性。定,大体可分为二类:一是世间性的,即有漏定;一是出世间性的,即无漏定。有漏定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有烦恼相应的,即杂染定;一是善性的,即清净定(有时略称净定),这样,也可说为三大类:即杂染定、清净定、无漏定。以上是就性质说。若就定的程度来说:一类是有色定,就是四静虑,普通简称四禅;一类是无色定,就是四无色处,普通简称四空定。附带说明一点,即初静虑中又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有寻伺两个心所法相应的,就是普通说的初禅根本定;一个是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