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五胡之西晋灭亡 >

第2章

五胡之西晋灭亡-第2章

小说: 五胡之西晋灭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44年,魏国伐蜀的时候。
  〃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
  那时少数民族已经被强行迁徙于关中,并且开始承当起巨大的军费开支了。
  即算是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也很少注意到这些少数民族的悲惨命运。纵然是我们今天看三国演义,对少数民族的遭遇一样抱以冷漠的态度。
  我们很容易的把他们当成文化落后、尚未开化的蛮夷,当成可以任意鞭打凌辱、利用玩弄的奴隶。在中原遭遇他们的侵犯时,我们把他们当成为祸中国的灾星,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却不反省自己的原因。
  大量的引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并且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少数民族,这些就是五胡乱华在三国时期深埋的隐患。
  我开始有些明白,为什么五胡十六国时期出现了那么多的大屠杀,杀得如此的残忍和惨烈,即使是今天读史书都能让人喘不过气来。
  以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少数民族会将汉人恨得那么深。这时才有所了解,原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今天,这些少数民族大部分都消失了,有的被杀光了,有的融入了汉族,五胡之后的隋唐继承了民族融合后的优势,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引以为自豪的文明。
  然而又怎么样呢?
  盛唐也没多久,马上就陷入了民族矛盾之争的安史之乱,继承正统的宋朝一直被西北方的少数民族欺凌,最后被蒙古人征服,好不容易朱元璋赶走蒙古人,击败了其他的汉人起义军,重建汉人王朝,可是江山最后又被白山黑水的满人夺了过去。
  当我们终于把满人皇帝当成中国圣君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了。而我们好不容易忘怀了脑后那根辫子的时候,日本人就开始狠狠教训我们。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
  也许,这些没有什么了不起。
  过去了的,其实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今天,重要的是以后。
  可是,到今天我们改变了自以为是的偏见了吗?
  那千年的陋习还是阴魂不散,飘荡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里。
  难道,是我们还需要另外一次教训吗?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明白这些。
  我们不是天朝大国,我们不是世界中心,我们只是世界上一个普通的民族。
  我们需要的是共同和平的进步,我们需要的是理性冷静的自强,我们需要的是万众一心的团结,我们需要的是自我反省的思考,我们需要的是摒弃传统的糟粕,我们需要的是学习先进的理念,我们需要的是发扬文化的精髓。


4。最后盛宴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开篇这句总结性的话很有博弈论的风格。但是却没有说清楚一件事:当〃分久〃而最终〃合〃的时候,是否一定是〃久合〃呢?
  司马炎在位期间,三国归晋,天下一统。
  三国演义的故事就这么结束了,然而谁又曾料想到,这不过是更长时间分裂动乱之前短暂的统一和平而已。
  虽然,司马炎能够避免这一切的发生。但是,他没有这么做。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想当然的认为曹魏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王,宗室削弱的结果,所以他才能从孤儿寡母手中轻取江山。现在司马炎自己当皇帝了,自然要想方设法避免悲剧的重演。固然司马炎他本人从曹魏的孤儿寡母手上来得痛快,可是想到别人如果争相效仿,再从他司马氏手中取得政权,那可是大大的不妙。
  于是,晋武帝一即位,就把司马氏家族的子弟大肆封王,并且让他们拥有军队,抽取赋税。一些同姓王更是担任地方重镇的军政长官或是中央军队的统领。晋武帝的本意是想借此巩固晋室的统治,希望他们能够在危机的时候誓死捍卫他晋家王朝。谁知适得其反,此举非但没有有助于西晋,反而因为宗王势大,埋下〃八王之乱〃的祸根,导致了西晋的速朽。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明明种下去的是豆子,还以为是个西瓜,此一相情愿,徒惹后世笑也。
  其时人评价司马炎是〃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
  这位〃超世之才〃于280年灭吴; 统一全国。10年后,病逝,紧接着是16年的八王之乱。316年,遣刘曜攻陷长安,俘晋愍帝,灭亡西晋。
  在历史上,统一全国而又如此短命的王朝,大概也不多了。
  总的来说,司马炎时期的君臣们还是过得比较滋润的。不过,这也只是他们最后的盛宴而已。
  当然,总有几个〃杞人忧天〃的家伙在鼓噪。
  也许看待那〃最后的盛宴〃需要从欣赏的角度罢。
  不妨先来看看《世说新语》的几个故事。
  〃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沈香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着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
  石崇,就是那位用蜡烛做材烧的大富翁。
  这里有另外一个故事。
  当时有个叫王恺的皇亲国戚很不服气石崇,靠着皇帝的支持,搞了一棵世所罕见的高二尺的珊瑚树,很是得意,把京城的大官们都叫过来炫耀,想在石崇面前威风一把。石崇跑过来一看,想也没想,拿过一个铁如意就把珊瑚树给打碎了。王恺当时又气又心痛,想你石崇也太不义道了,你没有这个宝贝也就罢了,为什么要打碎了我的,那时候王恺是脸色铁青,说出口的话也不太好听。石崇倒是满不在乎,对王恺说:您老人家不要再伤心了,我赔给你就是。于是要手下人把自己家里的珊瑚树拿过来,让王恺挑选。王恺这一看,登时傻眼了。石崇随随便便拿出来的珊瑚树,其中高三、四尺,而且流光溢彩的都有六、七株,像皇帝给王恺的那种低级货色,更是多的数不胜数。于是王恺这下子脸丢大了,自知财力远远不及,〃惘然自失〃,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
  而厕所就是石崇家里的另外一个得意之作。
  想想看,上个厕所都有十来个美女伺候着,小便一次还要换一身衣服,这在当时可是吓煞不少正人君子,甚至有的人纵有〃三急〃也宁愿憋着,不敢享受这个规格如此高档的厕所。
  然而世界上总有不信邪的人物,王大将军粉墨登场了。
  王大将军,王敦。后来东晋〃王司马,共天下〃的铁血大将,手握重兵。东晋时候如果他不是突然病死,只怕南方的天下都改姓王了。
  这位王大将军毫不犹豫〃往,脱故衣,着新衣,神色傲然〃。这下可轮到石崇家那些见过世面的群婢惊讶了,〃相谓曰:此客必能作贼〃。
  石崇和王敦还有一个最著名的故事。
  《汰侈篇》记载。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指王导,东晋中兴名臣,王敦堂弟)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好个〃已斩三人,颜色如故〃!
  好个〃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我不知道这场酒会最后是怎么收场的,如果王敦坚持不肯饮酒,石崇是否还会继续杀下去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没有说。
  但是我想,石崇会继续杀掉那些美女,王敦也会继续坚持不饮的。最后很有可能的是,最不善饮的王导出面代饮,下了这个台阶。
  仅仅因为某人不肯喝酒,就要累及这么多无辜的人被杀,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难道那些美女不是人吗?他们死了后家人怎么办?会怎么办?能怎么办?
  然而,这还不是那个时代最骇人听闻的。
  可怕的是冷漠,是视人命如草芥的冷漠。
  纵然是后来身为东晋中兴名臣的王导,也没有一句话指责石崇。
  当然,更没有人提起〃人命关天〃之类在酒桌上扫兴的话了。
  那个时代,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吧。
  虽然石崇最后因财召祸,身首异处,荣华富贵,转眼如梦幻,如泡影,回想他波澜壮阔之一生,只怕颇有感慨,可惜没有在临死前留下一句警言告诫后人。不过说了又怎么样,谁会听呢?
  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不过是骄人富贵,谁还会替古人担忧。
  也许我们更应该站在欣赏的角度看待那些真实的故事罢。
  就像今天某些人专门去喝婴儿汤一样,大滋大补啊。有钱人的思维又怎么能够以普通人的标准来衡量呢?所以我们需要的只是努力成为有钱人而已。
  以为有人能够怡然于非人间的残忍,应该是会有报应,有天谴的。如果老天爷也置之不理,那就该轮到人来替天行道(这里说替天行道的人不是那些站在安全的地方,自我标榜自以为是,口诛笔伐恶毒攻击他人的那种,这种人的明显特征是:当真正的罪行需要他站出来的时候,他却一言不发),如果整个国家无论君、臣、民,都没有谴责的声音,一味放任自流,必将导致国家的灭亡,或许这才是上天惩罚的深意吧。
  一直很讶异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怎么会变成这样子呢?司马炎也不是一个听不得不同意见的人。
  史书上写着,司马炎曾经不无得意地问刘毅(东晋刚正不阿的大臣),〃朕可方汉之何帝〃,言下之意是希望刘毅能拿汉高祖之类的圣君来恭维恭维自己。
  哪知刘毅说出了一番令所有大臣都变色的话来。
  〃可方桓、灵〃。
  竟然直接将司马炎比作东汉有名的昏君。
  可是司马炎能够忍受,居然还笑着说,〃吾虽德不及古人,犹克己为政。又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其已甚乎!〃认为自己虽然比不上古代的圣君,但是至少能够一统天下,说是像桓、灵一样的昏君未免有些过分了。
  哪知道刘毅不顺着这个台阶下,反而继续说,〃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意思是说,桓、灵卖官,还只是把钱放到官库里,可是司马炎卖官,钱都放到自己私人仓库里去了,比起桓、灵来甚至都不如了。
  这番指责话说得很重,而且都有所过了。
  司马炎却表现得更好,他大笑着说,〃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一方面为自己解嘲,另一方面也狠狠地赞扬了刘毅一把。虽然是拐着弯夸自己,但是能这么说,作为君主来说已经十分难得了,这种器量不会逊色唐太宗于魏征了。
  这场忠臣直谏,皇帝笑纳的好戏固然是圆满收场。但是却没有了下文,问题还是没有得到任何的解决。
  现在想来,司马炎也算是有作为的君主。也许他认为这是维持司马家政局平稳的必要手段罢。
  那些权臣官僚们一个个耽于酒色财气,都只知道攀比斗富,总比一个个虎视眈眈望着皇帝的位置要来的安全一些,让他们搜刮民脂民膏也是必要的代价嘛。
  于是司马炎能够宽容忠臣直言,却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政策,纵容奢靡攀比的社会风气,就很好理解了。
  或许他一直生活在篡位的阴影之下吧。
  经济要发展,付出环境恶化的代价也是正常的嘛。体制要改革,贪污腐化是必须经过的过程嘛。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一切都改顺其自然,只要抱着坚定的信念,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要实现共同富裕,总是要有一部分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