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古今中外善辩、奇辩、诡辩实战大观 作者:雾锁寒江 >

第74章

古今中外善辩、奇辩、诡辩实战大观 作者:雾锁寒江-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凯撤大帝。”
  “那么,凯撒的就归还凯撒,神的就归还给神吧。”这是耶稣的一种诡辩。
  “白马非马”
  这是名家代表公孙龙的一个命题。他的解释。“马者对形之命名,白者对色之命名,非对形之命名。故曰:”白马非马‘。“人字面上解释,”马“指的是形状:”白“指的是颜色。形状与颜色不同,所以”白马非马“,这个解释虽然说明”白(这种颜色)非马,“但还得不出”白马非马“结论。
  另一种解释认为,公孙龙的意思是“白马不等于马”。马有黑马、褐色马、白马等,白马是马的一部分,因此,“白马不等于马。”若“白马等于马”,则相反命题“马就是白马。”的命题也能成立。
  又有人解释说,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辩,用以指“甲即乙”时,有两种情形存在,即“甲等于乙”或“甲为乙的部分。”
  这个命题说明,公孙龙善于思考,也善于诡辩。据说,他还说过“鸡有三只脚,”左右各一只,“鸡脚”的综合概念算一只。
  荒谬的病人
  他去医院看病,医生说:“请坐。”他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不坐的权利吗?”医生无可奈何,倒一杯水,说:“请喝水吧。”他说:“这样谈问题是片面的。因而是荒谬的,并不是所有水都能喝。例如你在水中掺上氰化钾,就绝对不能喝!”医生说:“我这里没有放毒药嘛,你放心!”他却说:“谁说你放了毒药呢?难道我诬告你放了毒药?难道检察院起诉书上说我说你放了毒药?你这才是放了比毒药还毒的毒药!”医生毫无办法,便叹了一口气,换个话题说:“今天天气不错。”病人说:“纯粹胡说八道!你这里天气不错,并不等于全世界在今天都是好天气,例如北极,今天天气一定很坏,刮着大风,漫漫长夜,冰山正在撞击……”医生忍不住反驳说:“我们这里并不是北极嘛!”他说:“但你不应该否认北极的存在。
  你否认北极的存在,就是歪曲事实真象,就是别有用心。“医生说:”你走吧。“他又说:”你无权命令我走。这是医院,不是公安机关,你不可能逮捕我,你不可能枪毙我。“
  所向无敌的诡辩术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曾举出这样的一则例子,辩论家尤迪得摩斯(约前5世纪)向少年问:“学习者是贤人还是愚人?”
  “贤人!”
  “但他在学习,他知道他所学的吗?”
  “不,不知道。”
  “那么,不知者能说是贤人吗?”
  “不是贤人。”
  “不是贤人,不就是愚人了吗?”
  “是的!”
  “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是错的。学习者不是贤人,而是愚人。”
  寄信
  某一位经理交给秘书一封信,说。
  “请你在顺便的时候投递。”
  信封上贴有红色的限时专递纸条,贴的邮票也是限时专送的邮资。
  但是,这封信一直没有到达收信人手里,等到对方催问这件事,经理才问秘书:“上次请你寄的限时信怎么样了?”
  “我还没有寄。”
  “啊!还没有寄呀?”
  “是啊。我还一直没有顺便的机会,所以……”
  争辩的妙处
  “一切都是幻觉”——在印度,有一位哲学家,经常向国王宣讲“一切都是幻觉”的观点。有一次,一头大象受惊,横冲直撞,这位哲学家吓得屁滚尿流,惊惶失措地逃跑了,国王本来对他的观点半信半疑,这次看见他这个狼狈相,就嘲笑他说:“先生,你不是说一切都是幻觉吗?刚才,你是被幻觉吓跑的吧?”
  哲学家居然毫不尴尬,从容地回答道:“不,国王,我并没有逃跑,你看到的只是一种幻觉。”
  碰到这样的职业诡辩家,简直是无可奈何!
  不过,在所有的诡辩中,还是《庄子。秋水》篇里的濠梁之辩最为有趣。
  一天,庄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散步,庄子低头一看,说。
  “你瞧,这鱼儿在水里游得自由自在,他们是多么地快乐啊!”
  惠施也是个诡辩专家,他听了,马上反驳道:“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也反唇相讥:“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惠施立即抓住战机:“对呀!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你也不是鱼呀,所以,你也当然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了。”
  眼看庄子占了下风,但他老练地来了个金蝉脱壳,“咱们还是回到原来的命题吧,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那就是说,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快乐,再来问我是怎么知道的,现在,我回答你,我是在濠水之上通过观察才知道的。“因为故事是庄子讲的,所以,争辩以庄子的胜利告终。其实,曲解题意,偷换概念,进行诡辩的是庄子自己。
  据说,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曾经结盟,盟约说:“从今以后,秦国想干什么,赵国就帮助;赵国想干什么,秦国也帮助。没过多久,秦国兴兵攻打魏国,赵国想去救魏国,秦王很不高兴,派人责备赵王说:”盟约说:秦国想干什么,赵国就帮助;赵国想干什么,秦国就帮助,现在:我秦国要攻打魏国,你赵国却去救它,这岂不是违背盟约吗?“
  赵王把这个话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把这个后告诉了诡辩专家公孙龙。
  公孙龙说:“你也可以派一个人去责备秦王,就说:”赵国现在想救魏国,你秦国却不肯帮助,这,岂不也是违背盟约吗?‘“诡辩的妙用就是如此。
  “什么叫诡辩”
  有两个中学生找到教他们希腊文教师的办公室,问道:“老师,请问:究竟什么叫诡辩呢?”
  这位精通希腊文且又精通希腊哲学的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稍稍地考虑了一下,然后说。
  “有两个人到我这里来做客,一个人很干净,另一个很脏。我请这两个人去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个中谁会去洗呢?”
  “那还用说,当然是个脏人。”
  学生脱口而出。
  “不对,是干净人。”老师反驳道,“因为他养成了洗澡的习惯;脏人认为没什么好洗的。再想想,是谁洗澡了呢?”
  “干净人。”两个青年人改口说。
  “不对,是脏人,因为他需要洗澡;而干净人身上干干净净的,不需要洗澡。”老师又反驳说。然后,他再次问道:“如此看来,我的客人中谁洗澡了呢?”
  “脏人!”学生重复了第一次的回答。
  “又错了,当然是两个人都洗了。”老师说:“干净人有洗澡习惯,而脏人需要洗澡。怎么样?他们两人到底谁洗澡了呢?”
  “那看来就是两人都洗了。”青年人犹豫不决地回答。
  “不对,两个都没洗。”老师解释说:“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干净人不需要洗澡。”
  “有道理,但是我们究竟该怎样理解呢?”两个学生不满他说,“您讲的每次都下一样,而又总是对的!”
  其实,“谁会去洗澡”的分辩,涉及两个不同的标准: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正是这一点上,老师一直在二者之间滑动,从没确定下来。诡辩,就是这样造成的。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里写了一段对话:“A:B,我们当你是一个可靠的人,所以几种关于革命的事情都没有瞒了你,你怎么竟向敌人告密去了?
  B:岂有此理!怎么是告密!我说出来是因为他们问了我呀。A:你不能推说不知道吗?
  B:什么话,我一生没有说过谎,我不是这种靠不住的人!“什么是”可靠的人“,A先生有公认的标准,B先生也有自己的标准,然而是诡辩的标准。
  我们再看一段争辩:甲:“我有千两黄金,你恭敬侍奉我吗?”
  乙:“你有千两黄金,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恭敬侍奉你呢?”
  甲:“我和你平分了这千两黄金,你恭敬恃奉我吗?”乙:“平分了黄金,我就和你平等了,我为什么要恭敬侍奉你呢?”
  甲:“我把这千两黄金全部给了你,你恭敬侍奉我吗?”乙:“这样一来,你贫穷我富裕,你恭敬侍奉我就行了,我为什么要恭敬侍奉你呢?”
  乙先生人穷志不穷,其志固当可嘉,然而,他那如同跳蚤般的不确定实在是不可效法的。
  聪明人悟聪明理
  《古今谭概》讲道:丹徒斯阁老有子不肖,而其子之子却登第,阁老每督责之。其子曰:“翁父不如我父,翁子不如我子,我何不肖?”阁老大笑而止。一个人的父亲有成就,儿子有功名,固然不能证明他自己也是有出息的。但是和他论辩的恰好是他的父亲,这就难免不令“阁老大笑而止”了。
  事情就是这样,有的理由与所要证明的原本毫不相干,由于处在特别的条件下,反倒起到奇妙的作用。
  狄德罗是法国百科全书派的著名领袖。据说他应女皇之邀访问俄国宫廷期间,大讲自己的无神论观点。女皇大悦,而她的一个枢密顾问却对此不以为然。枢密顾问们跟当时在场的数学家欧拉暗商一计。欧拉本人是信徒。他宣布有个上帝存在的证明,要是狄德罗愿意听,他要当着宫里所有人的面讲一讲。欧拉逼近狄德罗,厉声说道:“A平方减B平方等A减B乘A加B,所以上帝存在。回答吧!”狄德罗束手无策。他奏请允其立即返回法国,获准。
  这是利用狄德罗缺乏数学知识而设的诡计,即令一个再高明的数学家以此也证明不了上帝的存在。自然,有的诡辩的理由还可能真正科学化一些,但究其实质却仍属于不相干一类。
  1978年,美国新泽西州某机场检查出一位乘客手提包中竟携带有炸弹,顿时如临大敌,因为在恐怖活动十分猖獗、劫机爆炸事件屡屡发生的当今世界;这当然不是件等闲之事。那位乘客当即被带到警察局。
  进一步的检查令人惊讶:炸弹是空心的。
  审问的回答更令人惊奇:“先生们,请相信我,我绝不是什么恐怖分子……”
  “那么,你如何解释公文包中携带的这个东西呢?”
  “可这是个空心炸弹,不会爆炸的啊!”
  “你总不会把它当玩具而放进你的公文包的吧?”
  “不是的。既然你们一定要问个清楚,我就给你们解释个清楚吧。我带这个炸弹的目的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当然,这也是为了我自己的安全。告诉你们吧,由于我每次乘飞机都带着一个炸弹,因此我还从没遇上什么麻烦事。”
  “你是说一旦发生劫机事件时你就用它保护自己?”警方打断了他的话。
  “不是的,我带着它的原因是:这样做可以减少劫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望着大惑不解的警察先生,乘客慢慢地解释道:“我发现,一架飞机上不太可能有某个旅客带着炸弹;进一步推论,一架飞机上同时有两个旅客带炸弹是更加不可能的。如果假定,一架飞机某个旅客带炸弹的概率为50%,那么一架飞机上同时有两个旅客带炸弹的概率肯定大大少于这个数,可能只有25%了。由此可见,我带这颗炸弹能使劫机事件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芝诺以否认事物运动而著称。一次,有人问他:“你说运动是不存在的,难道阿基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