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旋转的第四堵墙-欧美戏剧史话(上)-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⑶以谘诺浜桶⒘鹞魉沟脑硕嵘系霉薄K沽废肮婊拿朗踝髌吩晃奈锼鸭以诿芳永胺⑾帧K故堑谝桓鲇涤写蟛厥槭业难诺淙恕K俨渭庸不疃捎诤茉缇妥硇挠谡苎В防锉拥盟贡蝗嗣侨衔且桓鎏窬驳墓哂诔了嫉难д摺?伤⒉皇且簧脊盘窬驳纳睿て诘谋邸E防锉拥盟雇砟暧捎诜炊郧致哉秸陨癫骋桑艿窖诺涞本值钠群Γ缓糜诠�408年流亡马其顿。公元前407年与406年之间的冬天客死于马其顿。
欧里庇得斯从十八岁起开始写戏,但直到公元前455年他三十岁的时候才有机会参加戏剧比赛,那次他完全失败了。此后二十年内他很少写作。但经过了那个时期后,他又创作了很多戏剧,欧里庇得斯一生共创作了九十二部戏剧,流传到今天的有17部悲剧和一部“羊人剧”(《圆目巨人》)。他一生只得过六次奖赏。
欧里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是他们的思想意识有着很大的区别。欧里庇得斯由于受诡辩学说的影响,对神话产生怀疑,把神表现成不道德和荒谬的东西。在他看来,人们的命运不受神的支配,而取决于人类自己的行为。欧里庇得斯虽然赞成民主政治,可是对于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却并不满意。因为这种制度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他憎恨有钱人的贪婪无耻,反对侵略战争,抨击男子的不道德行为,为妇女得不到自由平等而鸣不平。
在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中,两性问题和家庭问题得到很大关注,并占有显著的地位。个人恶劣的思想感情和奢靡的生活作风被无情地暴露出来。在他现存的十八部戏剧中,三分之二是以妇女作为主要人物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细致描绘的。 《美狄亚》(公元前431)就是诗人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品。
《美狄亚》这部悲剧叙述的是美狄亚因被她的丈夫伊阿宋遗弃而杀死他们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它体现了欧里庇得斯的基本创作特征。美狄亚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女子。为了爱情,她背叛自己的家庭,杀死自己的兄弟,帮助伊阿宋窃走她父亲的金羊毛,然后和伊阿宋结婚。后来,伊阿宋为了争夺王位,又利用美狄亚的力量谋杀了她的叔父,而最后在争取科任托斯的王位继承权时却反而将她遗弃,和科任托斯的公主结了婚。由于失去了自己的丈夫,美狄亚恼羞成怒,悲愤难忍。在谋害伊阿宋的新妇之后,又亲手杀死了她和伊阿宋的两个孩子。这是一种被仇恨点燃的极端的报复行为。但诗人对美狄亚的处境是表示同情的。美狄亚深受屈辱和迫害,杀子之事乃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欧里庇得斯在她身上展开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心理描绘:一方面是对于伊阿宋的无法遏制的愤怒,另一方面是对于孩子们的真挚的母爱,她是处在极度痛苦之中的。
《美狄亚》所揭示的妇女地位问题,是以往的悲剧诗人所不曾反映的。其他如对女性心理的细致描绘,借助登场人物甚至奴隶的嘴表示作者的意见以及对许多问题的探讨等,都是对以往悲剧的创新。而这些东西在悲剧竞赛会上难于被接受,叫座不讨好,结果这出名剧只获得三等奖。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创作方法有许多独特的地方。比如他喜欢在“开场”里面说出整个剧情的发展概况,有时又以神的突然出现作为戏剧收场的手段。这种手段既容易解决布局中的困难,也适合雅典观众的兴趣。欧里庇得斯的剧中的一种装饰。因为合唱队有时甚至阻碍剧情的发展,在后来的作品里。欧里庇得斯干脆让合唱队和剧情脱离联系了。
欧里庇得斯的风格比较华丽,语言流畅,他的对话的散文化的趋势,接近口语,十分自然。但他对于戏剧的结构不甚注意。他的布局有许多是穿插式的,很松散。
希腊悲剧发展到欧里庇得斯时期,就形式而论,已经相当完美了。随着悲剧内容的革新,他在创作方法上有两点重要的贡献,即写实手法和心理分析。另一突出的成就是欧里庇得斯还创造了一种新型悲剧形式,有浓厚浪漫情调和闹剧气氛。这种新型悲剧为后来的“新喜剧”(世态喜剧)开了先河。欧里庇得斯在着重人物心理分析的同时也加入了悲剧的计谋成分。
欧里庇得斯的创作标志着旧的“英雄悲剧”的终结。索福克勒斯曾说,他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欧里庇得斯则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古希腊悲剧的发展。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人物绝大多数是理想化的英雄人物。欧里庇得斯悲剧中的神话人物与他的时代中的普通人则相去不远。欧里庇得斯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比他的两位前辈诗人大得多,虽然古代希腊悲剧到了欧里庇得斯时已经衰落了,但衰落的根本原因却是因为雅典“黄金时代”的终结。
狂欢歌舞剧
——古希腊早期喜剧
古希腊喜剧和古希腊悲剧一样,也起源于祭祀酒神时表演的民间歌舞。
古希腊农民在葡萄收获时节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人们化装成鸟兽,举行狂欢游行和表演欢乐的歌舞。这种表演形式便是后来喜剧的雏型。“喜剧”一词在希腊文里为komoidia(科摩狄亚),意思是“狂欢歌舞剧”。是公元前六世纪初,希腊梅加腊喜剧的前身。一种描写神话故事和日常生活的滑稽剧,这种剧有时讽刺个人。据说,梅加腊人苏萨里翁曾于公元前580年至564年之间把梅加腊滑稽剧介绍到雅典乡区伊卡里亚,这种具有诗的形式和戏剧合唱队的滑稽剧。这就是原始的喜剧。由此可见,喜剧的起源比悲剧 (公元前六世纪末叶)早得多。
公元前六世纪末年,雅典人第一次在酒神剧场表演由苏萨里翁介绍来的“喜剧”。直到公元前487年,雅典城才在酒神大节上正式上演出喜剧。(悲剧是在公元前534年第一次正式上演的。)喀俄尼得斯在那一年的喜剧比赛中获得奖赏,他是第一个正式被承认的喜剧诗人。到了公元前441年,雅典又开始在勒奈亚节上演喜剧。
古希腊喜剧取材于现实生活,情节是虚构的。同悲剧比较起来,喜剧中的人物比悲剧多一些,但同时说话的人物一般也限于三人。喜剧采用日常语言。合唱队在喜剧中不及在悲剧中重要。队员是二十四人,往往分成两个小队,各自代表斗争的一方。喜剧越往前发展,合唱队越显得不重要,队员人数也逐渐减少,到后来只剩下几个人。其他如服装,道具等也比较复杂和多样化。喜剧中的时间和地点也可以有较多的变化。总的说来,喜剧的创作方法比悲剧自由得多。
由于历史发展的情况前后有所不同,古代希腊喜剧的面貌不断变化。因此有早期喜剧、中期喜剧和后斯喜剧之分。早期喜剧产生于雅典的民主时代,丰富的政治生活给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因此早斯喜剧多半是政治喜剧。作者可以指名道姓辱骂或讥讽政府当局或其他显要人物,这是早期喜剧一个非常突出的创作特征。随着民主政治的衰落,古代希腊喜剧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中期喜剧大都以戏弄宗教或哲学为其主题,家庭问题和爱情问题也多少有所涉及。它有时也批评政治生活,但这不占重要地位。后期喜剧则一般以爱情和家庭关系为主题,脱离政治,不重视社会矛盾,把创作局限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琐事之中。
古希腊喜剧的分期是:公元前487年至公元前404年为早期喜剧;公元前404年至公元前322年左右为中期喜剧;公元前322年至公元前120年左右为后期喜剧。
早期喜剧由于享有充分的批评自由,因此能对政治、社会、宗教、道德、文学、哲学等采取讽刺和批评的态度。政治上的权势人物和社会上的著名人士成为受攻击的主要对象,因此喜剧受到这些人的反对。公元前416年颁布的叙刺科西俄斯法案,剥夺了喜剧的批评自由。早期的喜剧除了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外,还有神话剧和世态喜剧。
早期喜剧的结构比较松散,主题思想主要在“对驳场”中表现,对驳场是喜剧的核心。斗争的一方获胜后,是一些欢乐的场面,显示胜利的成果,最后以宴会或婚礼结束。早期喜剧中有“插曲”,合唱队队长往往在插曲中代表诗人发表政治见解和个人牢骚,剧中人物有时候也代表诗人说话。
早期喜剧有许多作家。公元前五世纪雅典产生了三大喜剧家:克刺提诺斯(公元前484?~419?)、欧波利斯(公元前447?~411?)和阿里斯托芬。阿里斯托芬是三大喜剧家中最杰出的喜剧诗人。
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公元前385?)“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约生于公元前446年的雅典库达忒奈翁区,族名潘狄俄尼斯。据说,诗人的父亲腓力从雅典的盟邦罗得岛迁居雅典,并在雅典取得公民权。阿里斯托芬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希腊文学艺术十分熟悉。他交游很广,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是他的好朋友。阿里斯托芬的第一出喜剧 《宴饮者》(已失传)于公元前427年上演,得次奖。阿里斯托芬一生共写了四十四出喜剧,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十一部。他有三个儿子,他们叫腓力、阿刺洛斯和尼科斯特刺托斯。诗人的最后两出喜剧:《科卡罗斯》和《埃俄罗西孔》,是替阿刺洛斯写的,他想把二儿子作为一个喜剧诗人介绍给雅典人。后来,他这三个儿子都成了中期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约死于公元前385年,柏拉图为友题写的墓志铭是:
美乐女神在寻找一座不朽的神殿,他们终于发现了阿里斯托芬的灵府。
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题材涉及当时一切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反映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危机时期的思想意识。阿里斯托芬从雅典自耕农和城市中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坚决反对雅典和斯巴达发生内讧。他希望人民当家作主,不要“叫人牵着耍”。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阿里斯托芬不满意他的内政外交,因此不断地对他进行尖锐的攻击。这在《阿卡奈人》和《骑士》中表现得最突出。
《阿卡奈人》的创作背景为:已经持续了六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整个希腊笼罩着战争气氛,人们正在遭受巨大的苦难,渴望和平。遭受战争创伤的阿卡奈人只知道斯巴达的军队蹂躏了他们的田园,却不知道战争的责任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因此,他们在公民大会上不允许任何人谈媾和之事,极力主张复仇。勇敢机智的阿提卡农民狄开俄波利斯也参加了大会,他反对阿卡奈人的主张。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一半人主张同斯巴达议和,另一半人仍旧坚持战争。主战派的将领拉马科斯奉命迎战斯巴达,主和派的代表狄开俄波利斯则去参加象征和平的“大酒钟节”宴会。结果,拉马科斯身负重伤,大败而归;狄开俄波利斯却喝得醺醺大醉,扬扬得意地回来。这一鲜明的对照,体现出阿里斯托芬和平远远胜于战争的观点。
《骑士》是阿里斯托芬最尖锐、最有力的政治讽刺剧。在剧中刚刚获胜归来的克勒翁被阿里斯托芬比作德谟斯(意即“人民”)的家奴,这家伙不但欺骗主人,还压迫另外两个家奴——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