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问题-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着吧,实在审不下来,他就上,用不着那么费劲,聊聊天就行了,跟他交个朋友——也许这样的想法不对头,怎么能跟腐败分子交朋友呢?不管怎么说吧,交个心,让他把知心话对我说出来,对他暂时的朋友说出来,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朋友,尤其是被圈起来之后。
李真的心灵需要慰问和沟通,一沟通你不就什么情况都知道了吗?他会上赶着对你说的。不沟通,硬顶着,他就死不开口。
他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想跟李真亲近的冲动。他觉得这很可贵。这既是真正地帮李真,也能使专案组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所以他对弟兄们说:“最后咱们要把红旗插上顶峰。”
为了最后取胜,现在必须沉下心来,按侯检的要求,阅读和分析材料,排列证据,揣摸李真的心理,先把案情在自己这里明晰化。想象和推理是陈晓颖的长项。他断定,李军交待的那两只箱子里的钱,被李真全部转移到境外了,换成美元存在香港银行的保险柜里了;李真交给她,她后来又交给某人的卡和钥匙,就是开银行保险柜用的。他说得很得意。但有人驳斥他,说你太一厢情愿了吧?他说,是的,有点儿。但我们可以按这个“案情”去调查,取得证据。这是很容易做到的。
接着又研究突破方案。是上去就抛证据,展开36小时强攻,还是放开了谈话,不限时间,温和一些,唠家常嗑儿,靠亲情感化李真,然后再巧妙抛出证据制服李真?当然是后者。
为了万无一失,他们又下去补充证据,特别是那50万元的中介费问题,找到了当事人高某,还到廊坊调查了工程的所谓招投标的情况,国税局故意把标底透露给了高某。
一切准备就绪,到陈晓颖跟李真接触的时候,李真已经是108天没有开口了。
陈晓颖能让他开口吗?这是一个谜。
除了侯磊检察长别人对陈晓颖都不太了解。他大大咧咧说说笑笑不像一个老谋深算满腹韬略之人,能对付得了李真?
过去设计了多少种方案,教育,开导,心理测试,声东击西,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突然举证,打他个措手不及,诱敌深入,设置谜宫,生活关心,思想感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想一想,108天,大家都没闲着啊,软的硬的明的暗的都使了,包括谈心聊天,推心置腹,感情拉近,诚心诚意,不把他当外人看,但他就是跟你虚应故事,哼哼哈哈,石狮子灌米汤——滴水不进。
你陈晓颖还能有什么招儿?看来出奇制胜的计谋你是不会有的了,表面一看你就不具备这种素质,你所擅长的也无非是聊天神侃,感情上套套近乎,这已经都试验过了,不管用。
因此,陈晓颖能否成功,大家心里还真没有底。
不管有底没有底,陈晓颖必须解决问题,案子不能再往下拖了,拖不起了。
刘丽英同志召见了陈晓颖。
刘丽英问:“晓颖,有没有决心?”
他回答:“有!”
丽英同志表情严肃着,没有显出特别的高兴。她久经“沙场”,知道在许多情况下,绝非一个“有决心”所能了得。但她对这个很自信的青年人充满了期待。
“多长时间能拿下?一个月行不行?”她问,显出了渴望。形势已经不允许再拖下去了。
陈晓颖说:“应该没有问题。”
说得很平静,很自信,好像这个时间太长了,他用不了,可以大大提前。
丽英同志感觉到了,心里很高兴。
陈晓颖就势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这很关键和重要。他说:“我要求自主审讯,由我自己控制审讯局面。”
丽英同志点头同意,她希望由此而能创造奇迹,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陈晓颖是不是专案组的最后一张王牌?
脱了帽子看高低,卷起袖子看手段吧!
他开始上阵了。他要求先现场观察一天。在监视室里他看别人是怎样跟李真交锋的。给他的印象是,李真说话。说话就好办。他不停地狡辩,只承认自己有小错,而没有大罪,即使有罪,也是别人的责任造成的,跟自己没有关系。他还不间断地回忆过去,大表其功,夸夸其谈。遇到这些情况,审讯人员一般都是毫不客气地打断他。陈晓颖想,如果不打断他,跟他一起探讨探讨,会有什么结果呢?
李真受审纪实6、“换岗”
2000年6月17日,陈晓颖走进了审讯室。
他带着几个助手,一步就跨进来了。很简单的事情,审讯李真的人已经换过好几次,这又是一次“换岗”。波澜不惊。
任何历史性事件表面上看来都很简单,关键是看它的背后和当事人的内心。审讯李真当然算不上什么大事件,但就是这样一件事,陈晓颖和他的助手们所承受的思想压力也是很大的。
他们表现得很悲壮。外人对此有些不好理解,你审人家,人家被审,害怕和紧张的应该是对方,你还紧张、悲壮什么呢?错了,他们很紧张。此前的审案高手都没有把李真攻破,你们就能攻破吗?刘丽英书记的期望,侯磊检察长的信任,难道我们有权力让两位领导失望吗?参与审案的都是从全国抽调来的冠有各种荣誉称号的“大牌球星”,陈晓颖只能说是个“新秀”,现在撤下了人家,却把一个踢点球的机会留给了你,你能不紧张,不害怕吗?
他们要为荣誉而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成功,则……
则没有退路,专案组没有退路,他们更没有退路,一切都封死了。
这是一次悲壮的出师。
6月14日晚上,陈晓颖刚领了出差补助,他对弟兄们说,走,上“谭鱼头”!几个人围着一个大火锅,涮开了鱼头,喝起了衡水老白干。一喝就不能少,每人半斤。不够半斤,不足以壮行色。明天就要开赴山西,上前线审李真了。
陈晓颖说:“别的都不用讲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专案组把希望寄托在咱们身上了,咱可得个儿顶个儿把这活做好,有干不了的,或者没有信心的,现在还可以退出去。没有,好。有害怕的,放不下后顾之忧的,也可以退出去。别人审李真,都是外省市的,完事走人。咱是土生土长的,无处可走,想打退堂鼓,现在还来得及。”
弟兄们说:“你放心,我们不会离开你,遭打击报复,顶不济咱们去开饭馆,还是朋友。怕啥?”
一人一杯,干下去了。
“不怕死的,就端着冲锋枪跟我上吧!”陈晓颖说。
他看着手下的同志们,同志们也看着他。他们是:唐山市人民检察院批捕处副处长张利生,唐山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侦查二处副处长李瑛,唐山市人民检察院侦查二处检察员任宪瑞,唐山市人民检察院起诉处检察员杨俊华。
6月15日,他们到了山西省某县,山区,交通不便,条件较差。当天下午由前任审讯负责人介绍情况。那位弟兄号称某市“第一审”,陈晓颖担心自己取而代之,会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心里不痛快,不愿配合。
哪知道,恰恰相反,那位同志非常热情,说道:“早就盼着你们来呢,李真是有点不好对付,但我相信,我们不会对他没有办法。这回由你陈检察长来上,我把以前的情况详细提供给你,供你参考。”
陈晓颖说:“太好了。”
说完情况,那位同志说:“明天就看你的了。”
陈晓颖说:“不,明天还由您来审,我向您学习学习。”
“真的?”
“真的。”
“好吧,不管是真的学习,还是火力侦察,我全力配合,再审最后一次。”那位同志激动地说。
陈晓颖说:“没准这最后一审就拿下了,我们就省事了。”
那位同志说:“那是不可能的。”
第二天陈晓颖在监视室里看着那位同志审李真,确实不愧“第一审”的称号,思路清楚,逻辑严密,口才出众,随机应变。李真经过长期被审讯,也把自己锻炼出来了,本来智商就不低,再加上伶牙俐齿,这回全有了用武之地。一个是一招一式地进攻,一个是胡搅蛮缠地顽抗,看着他已经无路可走了,可是天南海北地一胡扯,又跳到了圈外。
陈晓颖更坚定了改变招术的决心,像这样跟李真打“常规战争”,他远远不如那位同志,他得“变阵”。
李真受审纪实7、“不谈案情”
他是由那位同志领进审讯室的。主审官,即“组长”易人,也得向李真有个交待。那位同志已经跟李真处得很熟了,虽然是对立的双方,但也互相沟通了许多感情,交流了很多信息,对于同时处于寂寞山沟里的两个人,这也是一种缘分。
那位同志说:“今天由我们的领导同你谈话。”
啪!一个定位,陈晓颖是那位同志的领导。
这很有讲究。那位同志早就把李真的脾气摸透了,他的虚荣心特别强,心想他自己已经是个厅级干部,审他的组长至少也得是个司局级吧,所以那位同志一出场,他就给那位同志定位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的局长,他觉得自己这个身份,只有中国最高一级的反贪局官员才能审他。恰恰我们审讯的同志又不允许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能解释,也不好否认,只能凭他胡猜乱想。不过级别“高”一点,对审讯还是有利的,否则就更镇不住他了。
那位同志的这一介绍也是用心良苦的。他想让陈晓颖一出场就给李真一个下马威,因此级别绝对不能比自己低,那样就不好审了。走了一个级别高的,来了一个级别低的,那怎么能行?新来的必须级别更高,先声夺人,一下子把他的气势打下去。
可是那位同志也没有想一想,他已经是“局长”了,他的领导应该是什么级别呢?陈晓颖当时也没划过这个魂儿来,领导就领导吧,都是自己弟兄,一致对外,虚虚实实,让李真找不着北,兵不厌诈。
虽然没想当这么大的领导,但陈晓颖也不想让李真知道自己是本省的人,过去李真在河北有那么大的势力,自己是他势力下的一个小检察官,他能看得起你吗?没准还要加倍地恨着你,心理上就先对立起来,还怎么谈话,怎么沟通呢?
所以他坚持不用唐山口音说话,他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次派上了用场。李瑛从小去过东北,便用东北口音说话。任宪瑞老家在河北南部,又在郑州上过学,就用河南口音说话。给人总的印象,这几个人是从北京来的,只有中央和国家机关出来的干部,才能这样南腔北调。如此这般,陈晓颖给大家都规定好了,然后才出场,像演戏一样。
他想得很细。他常用老子的一句话教育弟兄们。那句话是:“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讲的是辩证法。审李真也要遵循这个道理,把难转化为易,把大转化为细。
李真听了那位同志的介绍,抬眼看了一下面前的“领导”,但很快又自顾看着别处,显出心不在焉的样子,反倒对转身走出去的那位同志有些留恋,那真是一个很好的对手啊。
陈晓颖揣测着李真的心理,他可能想,又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