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

第7章

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第7章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义军占领了意大利南部许多城市,拥有7万之众。随后,起义军决定 

继续进军,但在进军方向问题上发生分歧。斯巴达克主张北上,越过阿尔卑 

斯山出境,返回色雷斯;克里克苏坚持起义军留在意大利与罗马人斗争到底。 

于是,克里克苏率领3万人的队伍脱离了起义军的主力。 

     起义军的分裂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同年冬天,元老院派两名执政官林图 

鲁斯和格里乌斯围堵克里克苏的义军。在阿普里亚的加尔干诺山附近,双方 

激战一番,但终因寡不敌众,克利克苏的起义军被击溃,2/3的义军战士牺 

牲,余部突围北上,重归前来援救的斯巴达克军。克里克苏阵亡。 

     克里克苏的分裂和失败没有改变斯巴达克的决心。斯巴达克率起义军主 

力部队向东南迂回,穿过亚平宁山脉然后北上。他命部下烧掉所有无用的东 

西,杀死所有的战俘,屠宰掉驮兽,轻装前进。罗马两名执政官林图鲁斯和 

格里乌斯分兵进行前堵后追,联合夹击起义军。斯巴达克巧妙地在亚平宁山 

脉中活动,很快甩掉了格里乌斯的追兵,进而全力猛攻林图鲁斯的阵地,很 

快击败对手。随后,起义军又回转旌旗,猛力扑向尾追的格里乌斯军,大获 

全胜。 

     斯巴达克军不断壮大,已有12万人。经过短期的修整和扩充,起义军沿 

亚得里亚海海岸向北挺进。经20天的急速行军,队伍进入山南高卢,在穆提 

那城附近击溃罗马副执政官、山南高卢总督卡西乌斯的 1万精兵并攻克该 

城。 

     过了穆提那,阿尔卑斯山已出现在起义军眼前,但起义军并未翻越高山, 

回到各自的国家,而是转过头来向南挺进。途中,在皮凯努姆再遇林图鲁斯 

和格里乌斯联军,双方又是一场激战,官军再吃败仗。起义军继续南下,罗 

马统治者惊慌不已,元老院打算任命一个新的司令官来挽回败局。最后选定 

克拉苏为带有副执政官头衔的总司令官,被授以由10个军团组成的大军剿灭 

起义军。 

     为保罗马,克拉苏率军迅速抵达罗马以东的皮凯努姆地区,扼守通向罗 

马的咽喉之路。但斯巴达克没有直捣罗马城,而是带领大队人马向意大利南 

部进发。 

     克拉苏命令副将穆米乌斯率领2个军团的兵力包抄起义军。穆米乌斯利 

令智昏,求战心切,违背克拉苏之命令而进攻斯巴达克,结果被一举歼灭, 

许多罗马兵抛下武器逃跑了。起义军飞速向南部海滨挺进。 

     克拉苏气急败坏,决定用严厉的手段来恢复自己军队的纪律,提高其战 

斗力。为此,他恢复了罗马古老的“什一抽杀律”:每10个人中有一人被处 

死。与此同时,元老院又将克拉苏的兵力增至10万余人。 

     起义军又马不停蹄地奔向半岛南端,到达墨萨纳海峡,准备渡海去西西 

里,并与西西里海盗签约,租用其船只。后因西西里总督维里斯收买了海盗, 

海盗背约,船只落空,起义军不得不自行解决渡海问题。斯巴达克曾试图以 

大木筏和大圆木作为强渡工具,终因水势过猛,风浪太大而未成功,致使南 

下出境计划破产。起义军不得不再度北上。 

     克拉苏趁此赶来,下令士兵用深而广的壕沟与土垒筑成一道长达300斯 

塔狄乌姆 (约55公里)的防线,企图将起义军困死在半岛南端。起义军3 

面临海,一面受敌,陷入困境。 

     公元前72年底,形势对起义军更为不利。元老院将对东方和西方作战的 

两线主力军调回,配合克拉苏对义军作战。斯巴达克组织义军突破防线,但 


… Page 24…

接连失利。最后,在一个暴风和大雪交加的夜晚,义军骑兵从半岛南端集结 

到主力部队的地点,由斯巴达克率1/3的步兵,以树枝、柴草、泥土和敌人 

的死尸填平一段壕堑,在骑兵的掩护下,越过克拉苏防线,随后,其余的人 

也冲了出去,再度出现于卢卡尼亚。 

     斯巴达克决定将队伍带到布隆迪西乌姆港,从那里东渡亚得里亚海出 

境。部下康尼格斯和卡斯都斯持异议,并带走12,300人脱离义军主力,不 

久便被克拉苏全歼。斯巴达克率主力部队撤退至伯特利亚山中。克拉苏的副 

将坤图斯和财务官斯科洛怯急忙率6万大军尾追,斯巴达克诱敌至卡鲁恩特 

河谷,凭借山地的有利地形,歼敌1万余众。随后向布隆迪西乌姆进发。不 

料,卢库鲁斯率东线作战的罗马军抢先一步到了布隆迪西乌姆,截断了起义 

军的去路。而西线归来的庞培又率军增援克拉苏,斯巴达克只有与克拉苏决 

一死战了。 

     公元前71年春,在阿普里亚境内发生了一次大的激战。斯巴达克与战士 

们庄严地宰马宣誓,决心血战到底,随后杀向官军。斯巴达克身先士卒,冲 

锋在前,寻找仇敌克拉苏决战;起义军紧随其后,奋勇杀敌。由于寡不敌众, 

义军不得不分散突围,以保存力量。忽然,斯巴达克的大腿被敌人的投枪刺 

伤,他落下马来,被敌人团团围住,但仍英勇地抵抗,一手举盾,一手挥剑, 

直至生命终结。6万义军阵亡,突围出去的6000人躲进了深山老林,最后仍 

被克拉苏围剿俘获,被钉死于十字架上。后来,起义军余部也陆续被镇压。 

     斯巴达克起义是古代历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抗斗争,时间长、范围广、 

人数多,对罗马统治者的打击十分巨大,但最后仍然失败。究其原因,主要 

有:缺乏明确的斗争纲领和远大的斗争目标,缺乏主动进击的路线;起义队 

伍中成分不一 (有奴隶和破产农民),利益各异,不可能结成牢固的联盟, 

致使行动不统一,甚至出现分裂,削弱了自己,被敌人利用,最后失败。 


… Page 25…

                             7。马略军事改革 



     马略军事改革是公元前107年——公元前101年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是罗马城邦危机的产物,为日后的军事独裁和帝制准备了条件。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罗马在对外扩张中取得一系列胜利,基 

本完成了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获得了大量奴隶和财富,奴隶劳动开始在社 

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频繁战争的破坏和高利贷的盘剥, 

加之奴隶劳动的排挤,使广大自由农民失地破产,沦为无产者,丧失当兵资 

格,造成国家的兵源严重不足;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刺激着人们对财富的贪求,公民兵也不例外,发财致富成为他们参战的主要 

目的,致使军纪破坏,军队素质下降,战斗力降低。公元前111年,罗马对 

朱古达战争,其时军官受贿,士兵出卖武器,士气涣散,屡遭失败。罗马军 

队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盖约·马略(公元前157年—公元前86年)出身于平民家庭,未受过多 

少教育,早年参军,因刻苦努力,作战勇敢,取得功绩而被提拔。后投身政 

界,曾任保民官、大法官,出任过西班牙总督。朱古达战争中,马略在北非 

军中任副将,因其特有的军事才能,在士兵中享有一定威信,并赢得骑士与 

平民好感,当选为罗马执政官,于是实行军事改革。 

     马略主要在6个方面实行了改革: 

     一是实行募兵制。在此之前,罗马一直实行征兵制,公民是其主要兵源。 

如今,公民人数急剧下降,兵源不足。到格拉古改革以前,不得不征集 17 

岁以下的未成年男子,表明军队补给问题日趋严重。因此,马略将昔日的征 

兵制改为募兵制,改公民兵为雇佣兵。任何人均可志愿参军,不受财产资格 

的限制。这样,马略便把“无产者,还有意大利境外的罗马同盟者与行省居 

民招集到自己的军队里来。”① 

     二是延长士兵服役期。昔日的公民兵制规定,战士仅在战时临时征集, 

战后即告解散,但随着战事的持续频繁,战争规模的广泛,战场的向海外延 

伸,军团不能解散重建,要求士兵长年离家服役。因此,马略规定服役年限 

为16年;老兵服役期满之后,还可从国家分得一块份地作为补偿。 

     三是实行固定的军饷制。以前的公民兵服的是义务兵役,且自备武装。 

卡米卢斯改革后,开始实行军饷制,并提供统一的武器装备。马略实行募兵 

制后,士兵成为职业兵,脱离生产劳动,无法自养,因而由国家发给固定的 

军饷和武装。战争结束后,士兵还可分得数量可观的战利品。这便使当兵这 

个行业更具有吸引力。 

     四是改革军团组织。为提高战斗效率,马略对军团的编制作了相应的变 

动,开创了联队制的军团结构。军事组织机构(自上而下)为:军团—联队 

 (中队)—连队(小队)。每个军团有10个联队,每个联队辖3个连队。联 

队是能够单独执行战术任务、独立进行军事活动的单位。除重装步兵外,还 

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来自同盟者或行省居民的骑兵和轻装步兵。罗马公民一律 

充当重装步兵。 

     旧的三列队法(枪兵、主力兵和后备兵)仍旧保留,但在原则上已完全 

不同了,因为现在每一个战士的训练都基本相同。具体地说,马略改革后的 

三列队排列如下: 

     一般(但不是必须)在第一排配置4个联队,第二排和第三排各3个联 


… Page 26…

队。联队按旗盘方式排列。每一个联队中,各连队并立着:右翼是后备兵的 

连队,中间是主力兵的连队,左翼是枪兵的连队。在连队中,第二个百人团 

位于第一个百人团之后。军团的正规编制为68,00O人,联队是600人,连 

队是200人,百人团为100人。 

     新的三列队之间已不存在训练和军事素质上的差别。 

     五是整顿军纪、加强训练。改革延长了士兵的服役期限之后,利于对战 

士的严格系统训练。一支有效的战斗力量必须经过多年的辛勤训练。马略有 

系统地训练自己的军队,着重锻练士兵的吃苦耐劳与适应能力,训练士兵习 

惯于长途行军和土方工作 (工兵作业),每个战士必备工兵用具,便于修筑 

营地、修建军事工程等。大大增强了士兵的作战能力。 

     六是统一并改进武器装备。卡米卢斯虽已统一了军队的武器装备,但在 

三列队之间,武器仍不一致。为此,马略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在重装步兵内 

一律使用投枪(又名标枪)和短剑。在投枪结构上也加以改善。这种投枪的 

 “一半是金属杆,一半是木头制成。也就是将一根长4。5英尺的铁杆插入一 

根4。5英尺长的木杆,其总长度约为7英尺。为了将标枪的两个部分连接起 

来,通常是用两个销钉”①。其投掷容易,有更大的杀伤力。 

     此外,马略还重视改进运输工具,保证军需物质的运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