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平元年二月,起义者头裹黄巾以作标志,在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
领导下起兵反抗,7州28郡同时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组织和准备较严密
的农民战争——黄巾起义爆发。
起义爆发后,按地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波才领导的颍川 (河
南禹县)黄巾;二是张曼成、赵弘、韩忠、孙夏等人相继领导的南阳(河南
南阳)黄巾;三是彭脱等人领导的汝南(河南汝南)、陈国(河南淮阳)黄
巾;四是卜已领导的东郡黄巾;五是张角、张宝、张梁兄弟领导的钜鹿黄巾;
六是戴风等人领导的扬州黄巾;七是在今天的北京地区的广阳黄巾。其中,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领导的队伍在北方形成革命中心;张曼成自称神上使,
其义军是南阳的革命主力;波才、彭脱等是东方的革命主力。起义者从北东
南三个方向威胁京师洛阳。
为了对付义军,东汉王朝首先加强都城洛阳的防守力量,于三月命外戚
何进为大将军,将兵屯守洛阳都亭,守备甚严,同时又在函谷、太谷、广成、
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8个险要处增设八关都尉,以加强洛阳的
外围防御。为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应付危局,东汉政府又大赦天下党
人,诏敕州郡加强守备,修制器械。随后调兵遣将,“远征三边殊俗之兵”
镇压黄巾军。
张角吸取以往起义军被统治者各个击破的教训,采取“内外俱起,八州
并发”,同时出击的战略,在各地一起打击封建统治者。官军则采取重点进
攻,同时令各地世家豪族挖堑筑堡以配合行动。四月,两军在京师洛阳附近
的颍川交战,皇甫嵩、朱军率官兵4万向波才的黄巾军猛扑,义军击败来
犯官军,并将黄甫嵩围于长社 (河南长葛东北)。但因波才缺乏战斗经验,
使义军“依草结营”,致使皇甫嵩军深夜纵烧义军营地,再与朱联合进击
义军,后又有骑都尉曹操率援军参战,使波才义军寡不敌众,在阳翟 (河南
禹县)失败。官军乘势向东,击败汝南、陈国的黄巾军,因此使东汉朝廷摆
脱了京师之围,并能腾出手来对付其他义军。八月,皇甫嵩“又进击东郡黄
巾卜已于仓亭”,义军失利,卜已被俘。
在河南重镇宛城(河南南阳),义军张曼成部自三月以来便以重兵攻城,
遭南阳太守秦颉抵抗。双方激战,相持百日。六月,秦颉趁颍川义军失败之
… Page 99…
机,勾结当地富豪武装疯狂反扑,冲破义军包围。张曼成战死,赵弘继任统
帅,率10余万兵攻克并据守宛城。不久,朱在镇压颍川义军之后南下援助,
与秦颉等地方军合围宛城义军。义军英勇战斗,多次击退官军,坚持3个月。
之后,赵弘阵亡。赵忠被义军推为统帅,众义军继续奋战。朱久攻宛城不
克,乃施一计:鸣鼓佯攻西南,诱义军奔彼全力以赴,自己则率兵乘虚攻破
义军东北,迫使义军退保小城。官兵连攻小城不克,又佯装撤围,同时却暗
布伏兵。义军中计出城,追击敌人,结果被伏兵攻击,万余将士阵亡,赵忠
降后被杀。义军余部又迅速退守宛城,以孙夏为师,但很快被击败。十一月,
宛城陷落,南阳义军失败。
起义斗争中心迅速转至河北地区。张角三兄弟发起全国起义之后,攻克
广宗 (河北威县东南),占据下曲阳(河北晋县西),控制了河北腹地,威
震汉廷。三月,汉灵帝命涿郡大姓卢植猛攻广宗,被义军击败,不得不改派
率领羌胡军队的董卓镇压义军。然而,董卓仍未能取得速胜。八月,汉廷改
派皇甫嵩进攻钜鹿。由于颍川、汝南、东郡义军的失败,张角兄弟处于不利
境地,遭到官军主力的全力围攻。不久,张角病逝,张宝继任统帅,坚持斗
争,使官军久攻广宗不克。皇甫嵩“乃闭营休士,以观其变”,义军由此放
松警惕。官军乘机“潜夜勒兵”,包围义军营地,并对之突袭。义军仓促应
战,以凌晨战至傍晚。张梁牺牲,3万义军战死,5万义军投河以示不屈,车
重3万余辆被焚。十一月,皇甫嵩攻破下曲阳,张宝等10多万义军被杀害。
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被统治者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组织周密、规模巨大、实力雄厚,但最终仍归于失败,原因在
于:义军在全国同时起义后,各自为战,未能积极配合,会师一地,集中兵
力对付统治者的军队,以致被各个击破;义军中缺乏具有丰富军事经验的将
才,因而义军攻下一地之后,多据守城池而不积极寻机攻敌,遭到官军围困,
最终耗尽力量;军事经验不足,因此被官军火烧营地,并为官军的佯退和闭
营休战等所迷惑。
… Page 100…
12。秦汉的军事思想
秦汉时期战争频繁,规模巨大,双方投入的人力和耗费的财力都是空前
的。为了打败对方,夺取胜利,当时的某些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悉心研
究,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治国、治民、治军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
验。
(1)秦代军事思想
秦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吕不韦于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左右写成《吕
氏春秋》一书,该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3部分,其中在
《十二纪》的《孟秋纪》和《仲秋纪》中,各有4篇专论军事,阐述了作者
对军事问题的认识,作者希望自己的著作成为秦国以至整个天下的指导思
想。
作者在书中论述了自己对战争问题的基本认识,以为战争不可避免,具
有必然性,并提出“义兵”说,即主张用兵出于行义;在战略思想上,作者
认为用兵上策以政治优势或伐谋、伐交手段制服敌人,万不得已必“用枪鼓
干戈”时,也应以政治配合战术,争取民心,鼓舞士气,三军一心,方可所
向无敌;在用兵方法上,作者继承了《孙子兵法》中的一些思想,主张“执
不可胜之术,以遇可胜之敌,若此则兵无失矣”①。只有拥有一支装备精兵、
训练有素的军队,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战斗中,统帅应智勇双全,
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化不利为有利。
(2)西汉军事思想
自秦至西汉,经历了反秦斗争和楚汉战争,以后,汉和匈奴之间又进行
大规模战争,汉最终取胜,这与汉以正确的军事思想为指导分不开。
在反秦斗争和楚汉战争期间,张良以《黄石公三略》(简称《三略》)
为军事指导,扶助汉高祖刘邦打败对手并夺得天下。
《三略》是由黄石公保存的西周姜太公的《太公兵法》一书,因它有上
中下3篇谋略故名。 《三略》着重阐述政略,且常引用古代军谚和兵书中的
言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还注重阐发君臣关系之理,受到历代军事家和政治
家的重视,从宋代起即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其内容涉及三大关系,即
将帅与部下的关系、国君与将帅的关系、国君与文武大臣的关系。只有处理
好了这三大关系,方能很好地治国治军,书中详细论述了处理这些关系的高
招。
首先,将帅若想治好军、打胜仗、获功名,必须做到下述5个方面:一
是“通志于众”,“志”即崇高思想。将帅应使全体官兵明白,他们作战是
为了一个崇高思想。这样,官兵目标明确,定会积极作战,其战必胜;二是
体察下情。将帅应了解部下,根据部下所长,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该书作者
将部下分为危者、惧者、叛者、冤者、诉者、卑者、强者、故者、贪者、欲
者、畏者、谋者、谗者、毁者、反者、横者、满者、归者、服者、降者 20
种,并提出了一套驾御他们的办法;三是赏罚分明。将帅应严格治军,以礼
与禄作为对部下的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奖励,同时亦要严惩违令者,“将无威,
则士卒轻刑。士卒轻刑,则军失伍”①;四是同甘共苦。将帅应作到下述军
谚所说的准则,即“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
将不言饥”②。以此将帅一心,战胜敌人;五是去奸用贤。将帅应善用贤人,
去除奸侫,否则将陷于失败。
… Page 101…
在国君与武将之间,更应遵循一些原则。一是作战期间,国王应给武将
以充分的自主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这样才能获得胜利。战争结束
之后,国王应尽快收回将帅手中的兵权,以免其拥兵自重,不利王权;二是
注重自身道德与威严的树立,国君与将帅均应如此。因为,国君无德则“臣
叛”,无威则“失权”;臣下无德则无以“事君”,无威则“国弱”。但威
不可太多,“威多”会导致身败名裂。此外,国君还应善施权术,即会用计
策,否则便不能“决嫌定疑”、“破奸息寇”并获得成功。
在国君与文武大臣之间,国君应实行清静政治,而不应好大喜功,这样
才能招来更多的忠臣,否则会激起民怨,致使君臣不和。国王还须政令严肃,
不使“邪臣”有得势之机;要惩恶扬善,用贤避邪,如此方能得天下并治天
下。
西汉初期,汉常受匈羌袭扰。汉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仍未阻
止匈奴的侵袭。汉文帝时,丞相晁错上《言兵事疏》,其中认真分析了当时
汉匈的军事力量对比,指出了匈奴的三大特长(行动敏捷、能骑善射、耐饥
渴疲劳),这是汉军无法与之相比的;同时也提出了汉军拥有的五大优势(平
原战车、劲弩长戟、混编军阵、材官骑射、马下肉搏),这也是匈奴不曾具
备的。因此,汉胜匈奴完全可能。为战胜匈奴,汉应采取“以蛮夷制蛮夷”
之策,同时选择良将安边立功,再具备“得地形”、“卒服习”、“器用利”
三条件①。此主张后为武帝所用。
宣帝时,西羌诸部骚扰汉境,后将军赵充国率兵逐先零羌之后又降各部
羌人万余人,并上《屯田制羌疏》,以“慎战”和“贵谋而贱战”之思想为
理论基础,提出“罢骑兵屯田”②,使羌瓦解而去之。这在当时是正确的。
武帝建元年间,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写成《淮南子》
(亦称《淮南鸿烈》)一书,其中有专章(《淮南子·兵略训》)论军事,
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理论。
该书对战争的起源和性质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类因物质利益不均而战,
争战不可免,但战争性质有“得道”与“失道”之分,失道之兵弱,得道之
兵强。
作者以为,政治得失决定军事胜负,得道者得民心,失道者失民心;主
张先谋略而后战,在君王、将帅、民心、军需、士卒等方面具备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