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之清十二帝疑案-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登极大典刚结束,满朝文武官底下是窃窃私语,怎么可以说快回家了呢,怎么说快完了呢?大清王朝亿万斯年怎么快完了呢?说这预示着大清王朝的不吉祥,所以这一次登极大典没有增加文武百官的喜庆欢乐气氛,笼罩着一片悲哀的气氛。
宣统登极到他退位只有三年的时间,他从3岁到6岁,虽然时间不长,朝内朝外发生大事件很多,仅仅《宣统政纪》就写了一本大书,我想,这三年的时间事情千头万绪就是一件大事,就是“辛亥革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先生当选为总理,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光绪三十二年,慈禧太后准备做一点改革,但是又说,民智未开,老百姓觉悟不够,还要往后推推再说,光绪三十三年,三十四年,宣统元年,宣统二年,连续爆发了各地的起义,但是,都失败了,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公历1911年10月10日,武汉新军发动起义,胜利了,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历史上就称作“辛亥革命”,接着湖南等各省纷纷响应,不久在南京召开临时会议,推选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纪年改用公元纪年,废除宣统年号,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接着就和清朝政府谈判,孙先生决定让袁世凯接任他的大总统,南北达成了一个协议,就是宣统退位。
宣统退位有一个诏书,这个诏书起草之后,袁世凯看过,隆裕太后看过,最后正式发布,这个很重要,它大意是这样的:“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众化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这么一个重大历史变革,用了很轻松的典雅的文字把它交代了,底下是条件,当时是有条件的,我把这个条件说一下,第一《关于清帝优待条件》,大意是:“一,清帝辞位后尊号不变;二,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银四百万两;三,暂居宫城日后移居颐和园,四,宫内的执事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阉人;五,原有之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我简单解释一下,第一条皇帝的尊号不变,还照称,但限在宫内,有点像日本的天皇,就一直保持下来了。第二条是钱,每年给四百万两银子,供你们生活费。第三,你们住在故宫里头,将来再搬到颐和园住。第四,宫里头所有的宫女太监服务人员一律不动,但是不许再招太监了,再新招不行了,第五原来的财产由民国政府保护,作为辛亥革命,一场革命来说这五条是比较优厚的。
宣统退位之后,旧清室那些势力不甘心,总在想法找机会来复辟,到民国六年,找到了一个机会,这个时候袁世凯死了,大总统是黎元洪,国务总理是段祺瑞,他们俩意见不一致发生争论,历史上叫做“府院之争”,黎元洪就召张勋到北京来,这个张勋他参加过中法战争,是个参将,后来就升到副将,他很长时间是跟着袁世凯,天津练兵的时候张勋就跟着,袁世凯的时候,就给他一个官,叫“长江巡阅使”和安徽督军,一直忠于清朝,他不剃辫子,不剪辫子,所以他被称作“辫帅”,他那个军队也留着辫子,所以叫辫子军,张勋到了北京之后,6月,因为这时候已经用公历了,6月30日晚张勋康有为等就进宫,见溥仪,张勋和溥仪有一段对话,张勋说:“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说:“我年龄小,不堪当此大任。”张勋说:“当年康熙爷8岁登极做了一番事业。”溥仪就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就定了复辟。第二天,7月1日,就是公历1917年7月1日,溥仪就是宣统,在太和殿第二次举行登极大殿,很好,现在留下照片了,溥仪封了一系列的官爵,底下的新的所谓的朝臣也行三跪九叩大礼,这个时候北京城里有的地方也挂起了龙旗,有的人又穿上长袍马褂,原来盘在头上的辫子现在也放下来了。消息传出,各地反对,外国驻北京的使馆也表态,反对,讨伐的军队就打到北京,张勋只有三千个辫子兵,不堪一击,兵败之后张勋就逃到外国的使馆去了,藏起来了。
我们的教科书,许多的专著,大量的论文都把这次事件叫做“张勋复辟”,我想值得商榷。“复辟”怎么讲?“复”,《史记·平原君列传》:“三去相,三复位。”意思就是恢复;”“辟”,《尔雅·释诂》:“辟,君位也。”就是君位、皇位。那要说“张勋复辟”就是恢复张勋君位或者地位,张勋你不是皇帝,你仅仅是个安徽督军,有何辟之可复呢?应该怎么说?我说应该叫“张勋兵变,宣统复辟”。或者叫做“张勋兵变,溥仪复辟”都可以。
宣统复辟带来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故清皇室没有想到,带来个什么后果呢?就是民国人士认为,溥仪不安分,在民国的范围里面,紫禁城里面还留了一条辫子,于是有些人就产生个想法,要把溥仪从紫禁城里面赶出去,把他复辟的辫子给剪断。
民国13年,1924年冯玉祥到了北京,把他的军队改成国民军,他自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他提出来,要把溥仪赶出皇宫,派了谁呢?派了北京警备的总司令陆钟麟,带着人就到故宫,通知溥仪限两个小时搬出皇宫,溥仪觉得太突然了,也来不及准备,就要求延长,溥仪就要跟醇亲王载沣商量,跟有关的皇族商量,这时候电话切断了,后来陆钟麟说可以延长二十分钟,再晚的话就打炮,内务府大臣绍英急急忙忙又跟溥仪商量,这个时候醇亲王也来了,溥仪就草草地在协议书签了字,坐了五辆汽车,从故宫就开出来,一直开到醇亲王府的北府,就是现在宋庆龄故居的地方,这就应了他登极的那句话,要回家,这不回家了嘛,快完了,三年就完了。第二年溥仪就到了天津,先住在张园,住静园,1931年就到了东北,1932年做了伪满洲国的执政,1934年做了伪满洲国皇帝,1945年苏联军队到了东北,日本投降,溥仪作为战犯就到了前苏联,押在了伯力收容所,1950年,溥仪就回到国内,这时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溥仪就收管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溥仪受到特赦就回到北京,1964年溥仪就作为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因为肾癌病故享年61岁,溥仪故去之后,爱新觉罗家族商量骨灰怎么办?商量的意见就安葬在八宝山公墓,后来国内的文化环境有了改变,政协给溥仪开了追悼会,溥仪的骨灰就安放在八宝山的革命公墓。
溥仪这一生一共有五个夫人,第一就是“皇后”,郭博勒氏,婉容,达斡尔族人。溥仪跟她结婚的时候,已经不是宣统皇帝了,是民国的国民了,所以婉容也就不能叫做皇后了。第二就是“淑妃”,就是文绣,文绣和婉容同一天和溥仪结婚,这个时候溥仪也不是宣统皇帝了,所以也不能叫淑妃了。第三位就是“祥夫人”,他他拉氏,后来改姓谭名玉龄,后来跟溥仪离婚了。第四位叫“福夫人”,就是李玉琴,1943年在长春和溥仪结婚,后来离婚了。第五位就是李淑贤,李淑贤是1962年结婚的,后来故去了。
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我们中华两千年帝制的最后一个皇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到宣统三年,两千三百一十二年,溥仪是最后一个皇帝,共有皇帝,有人统计是492位,溥仪就是最后一位。
最后有两点巧合我说一下,这清史很奇怪,第一个巧合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在抚顺,清朝的末帝爱新觉罗·溥仪,战犯管理所就在抚顺,这当然是历史的巧合了;还有一个巧合,清朝的第一个皇后叶赫那拉氏,就是努尔哈赤的妻子,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有一段,就说努尔哈赤要修堂子,挖这个地基挖出一个石碑,上头写了几个字:“灭建州者叶赫。”我可以郑重地说,满文材料、汉文材料、朝鲜文材料没有这个记载,纯属于蔡东藩先生编的历史故事。但是有一点很奇怪,清朝第一个皇后是叶赫那拉氏,清朝最后一个皇后就是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氏。那宣统他没有皇后,因为他结婚的时候已经不是皇帝,已经不算了。所以清朝最后一个皇后是叶赫那拉氏,第一个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从这个角度来说,蔡东藩的话也还有点意思,这也还是一个历史的巧合,有人说这是天意,还是人意?我说就是历史的巧合,清朝十二个皇帝,最后一个皇帝就是宣统,今天就讲到这里。
清十二帝疑案之总说(一)
内容简介:
大清王朝296年江山社稷,兴衰荣辱,荡气回肠。在她如此漫长的岁月中,演绎着一个王朝的如日中天;清王朝的12位皇帝,文治武功 各有千秋。在他们离去的背影中,浸染着一个帝国的沧桑日暮。那么,清朝何以统治中国长达296年?它又为何丧权辱国、走向衰亡?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究竟留给后世怎样的记忆?
清王朝曾经以一个强盛帝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它有着广阔的国土,有着繁荣的城市,有着繁忙的交通,有着壮观的人口,当西方传教士走进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他们的赞叹曾经难以掩饰。那么,在那广阔的疆域之上,曾经有过怎样一幕繁华的胜景呢?
296年的清朝不仅缔造了一个文明传承的王朝,而且修建了远远多于前代的皇家园林,其规模之大,景致之优美,为当时世界任何王朝所不能企及。与此同时,气势恢弘的紫禁城却也曾险些毁于一旦。那么,它是怎样得以幸存的?清王朝又为什么修建如此之多的皇家园林呢?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与我们一同回望那个远去王朝的背影,纵览清朝296年的风云变幻。
(全文)
清朝历史一共有12个皇帝,就是从清太祖努尔哈赤算起,到清宣统为止,一共12个皇帝,296年,如果从清顺治入关算起到宣统一共是10个皇帝。那有人问:为什么12个皇帝出现了十三朝?还有人在网上问,有人说清朝十三个皇帝?我把这个简单说一下,清朝是十二个皇帝,每个皇帝一个年号,但是清太宗皇太极两个年号:先叫天聪,后来改元叫崇德,这样十二个皇帝就变成了十三朝,所以《清宫十三朝演义》是说的十三朝,皇帝是十二个。这十二个皇帝不好记,我想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把这十二个皇帝给记一下。这十二个皇帝恰好三个一组,就是天命、天聪、顺治这是第一组;康熙、雍正、乾隆第二组;嘉庆、道光、咸丰第三组;同治、光绪、宣统第四组,这也不好记。搞清史的人,有人编了个顺口溜,这么说:“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这十二个皇帝,四段恰好是清朝历史发展的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就是“天天顺”,是清朝崛兴时期。主要标志是建立后金政权,定都北京,初步统一中原。第二,“康雍乾”是清朝历史的鼎盛时期。主要标志是奠定中华版图,多民族统一,出现“康乾盛世”。第三,“嘉道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