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散文与文论 >

第2章

散文与文论-第2章

小说: 散文与文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慢慢接通,你觉得母亲在微笑,无数的兄弟姊妹都在身旁。连小鸟的啼叫、小草的细语,
也都变得这么可亲可爱。你这时候才是真正无私无畏,才是真正宽容的一个人!

    每人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感受过那样的境界。但对于大多数人,它都只是一瞬间,
是一个小小的阶段。它不可以长长地挽留,它很容易就退到了遥远的地方。而有一种人的不
同之处,就是能够把自己经常地置于那种环境之下,唤回那样的感觉。这对他来说是完全自
觉的。他们不顾一切地到原野上去,寻找他们自己的树。这种精神也不断地渗透到日常的生
活中,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情同手足。

    从艺术的角度讲,我们就可以寄期望于他了。他会写出另一种文字。他的善良会沟通其
他的心灵,他不会伤害无辜的人,包括他们的自尊。要知道一个人伤害另一个人那是太容易
了,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就损坏了一种至为宝贵的东西。理解这些,一个人才会善解人意,通
情达理,才会懂得处事的艰难与快乐。柔细的心肠不仅仅属于女性,它还应该包括那些正常
的人,那些善于自省的人,那些热恋大自然的人,那些真正具有艺术气质的人,那些富于创
造力的人。你会从这样的人身上,轻而易举地发现他究竟在关怀什么,他的忧虑和不安。他
愿意为保护一种原则而付出一切,决不吝惜。他对于大自然的情感,真正像对待母亲一样。

    无论是多么狂妄的人,大自然都可以让他变得驯服——如果想这样做的话。无知的狂暴
的人怎样欺凌大自然,我们都有目共睹。一棵挺好的树,他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偏偏要折磨
它,在它的身上折去枝条、划上深痕,使它一滴滴流下血来。最后,他还要把这棵无辜的树
杀掉。那棵树默默无声,忍受了牺牲。可是树木真的没有力量吗?我们知道,一棵树木好像
如此,但也不完全是如此。我听说,有一个倔强一生的壮汉,走遍了天下,创下了无数业
绩,征服了无数异性,最后却死得奇特。他有一天躺在一棵大树下面休憩,睡着了,大树冠
折下了一根碗口粗的大枝桠,一下子把他砸死了。还有,像一片无边的丛林,可以把最精锐
的一队骑兵困住,让他们左冲右突,直到筋疲力尽倒地死亡。丛林是树木手扯手形成的,是
从一棵树开始的。它们在风中呼鸣嚎叫,威势比得上千军万马——如果在这样的夜晚,你到
了丛林里,不感到恐惧吗?在大雨之夜,雷电闪闪的时候,你可以借着电光看见树木怎样通
身锃亮,枝条怎样舞动,那你又有什么感觉?而在无风无雨的晴朗夜晚,你如果来到了丛林
里,又会觉得四处黑森森,树林变得浑然苍茫,很神秘很幽静,很让人遐想。

    如果是一排树呢?它们像什么?一队士兵?一溜英俊的男子或洒脱的少女?它们生在荒
野上、庄稼地里、渠畔上,我相信给人的感觉都会不同。树木,它们就是这样平常又是这样
奇异。它给人无数的灵感,无数的想象,它既是我们描叙的对象,又是我们汲取力量的源
头,它有生命,它与人类永远在一起相伴。

    很多刚刚开始文学创作的人不知道怎样才能有好的景物描写,但他们很注意训练。渐渐
他们发现这十分容易,十分顺手。他们写写云彩,写写太阳,再写写树木和鸟。好像这就可
以了。有时看上去,这些描写都是很正规、很像那么回事似的。可是谁也不会被它击中,不
会有其他的什么感觉。因为这是机械的、没有活力的,是一种习惯性的组合——这种组合方
式已经沿用了几十年。我看到不少的书就是这样组合的。它们又是行之有效的,那就是使一
部书不至于变得太干瘪和枯燥,也可以让人舒一口气——可是人们读到这样的地方,都明白
那是怎么一回事,都要飞快地掠过去,以免浪费时间。

    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他还没有沉浸到其中。还没有那样的敏感和柔和,没有成为自然
的一个歌者。因而他就不会歌唱自然,他的眼睛一旦转到大自然身上,也变得茫然无定。

    那种关怀的、贴近的、柔柔的东西,还没有驻在他的心间。

    有人也可能说,艺术是多方面的,具有不同的品位和风格。但我认为,任何风格的艺
术,首先还要是艺术。就是说,所有品格的艺术品,都是从一颗艺术家的心灵上滋生长大
的,而不是从其他的心灵成长的。我们也可以来剖析另一种意味的作品。这一类作品写得特
别刚烈,充满了义愤,那是战斗气息很浓的东西。它的作者就一定是粗犷勇武、对生活的细
微部分缺少敏悟的人吗?如果具体考查起来,你会发现事实上恰恰相反。一部真正的艺术
品,无论具有怎样的外部色彩,它在本质上都有共通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挚爱和真诚。试想
他的愤怒和战斗离开了爱的精神,有可能打动读者吗?有可能成功吗?真正的勇敢总是来自
一腔挚爱,来自保护一种美好和善良的纯洁心地。

    也有一些作品是离开了这一切的。那么它就没有体温,冰冷得让人难以接近。那样的文
章无论具有怎样完美的外部形态,也还是没有生命。因为它没有灵魂。它没有在泥土上扎下
根脉,大地没有教给它呼吸。它是出自人手的伪制,等于一棵假的花树,没有芬芳也没有汁
水。

    我每一次走进原野都觉得自己接近了艺术。相反,有时动手写作和阅读的时候,反而觉
得离开了艺术。这个精灵到底在哪里?它让我们到哪里去寻踪、去追逐?我的这个感觉有时
十分强烈。常常是满怀失望地从案头上抬起身子,然后苦闷地走出——原野上活生生的一切
在向我招手,我走进它们中间。在一望无际的海滩平原上,在一片片的稼禾和丛林中间,我
总是感到了令人至为激动的东西。它温厚无私、博爱,它宽宥了人们的所有行为。在这里,
我常常呆上很久。我可以在这个时刻里回忆很多往事,总结我的生活。这时我开始变得宁
静,很清澈,也很能容忍。我对以往的不成熟的一切感到惭愧,我唯一欣慰的是我在勤奋
地、诚实地劳动,我在不知疲倦地寻找。满地的花和草都欣欣向荣、小动物不停地奔跑,原
野上不知有多少生灵在活跃着,劳碌着,它们有自己的美丽游戏。我觉得我在这一刻里离艺
术的精灵这么贴近,它似乎近在一步之遥。

    一棵棵茂长的夜合欢树开满了深红色的小花,在蓝天碧海的衬托下,像点亮了一盏盏小
红蜡烛。我躺在大树下,闻着浓烈的香味儿,从未有过地激动。它们在与我无声地交谈,深
情地交流。那一段逝去的岁月里,它们一直伫立在这个平原上,目睹了阴暗云晦,在雷雨里
洗涤,在烈日下沐浴,在闪电里摇动和振作。而我们这些在树底记下了童年的人,却因为生
活的变迁远去他乡,在人生之路上匆匆奔波,双脚已经裂口,胡须已经变硬,而且已经不能
像当年那样,在它的身上攀上攀下了。我在回忆我的童年和少年,回忆怎样渐渐地热爱了艺
术?

    我发现我首先学着描摹大自然。我描叙了大海和平原,以及平原上的一切植物。色彩斑
斓的花让我不知怎样动笔,各种各样的大树也使我用尽了词汇。我深深地迷恋着这片原野,
迷恋着原野上的一切。我觉得自己真的离不开它,即使偶有脱离,也是深深的思念和盼望。
我发现大自然教导了我热爱艺术,而艺术与大自然又如此密不可分。这就是我的总结,这就
是我不可改变的思路。

    我羡慕那样描写自然景色:半点也没有让人感到游离和偏移,没有作为一种点缀。它与
写到的人物一样,都有活脱脱的生命。作者在用笔与它们交谈,向它们发出心底的问候。

    他那时觉得笔下的人物与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连成了一体,永不分离。

    我那么喜欢那些自然的歌者。我也希望别人像我一样喜爱他们。他们是我推崇的艺术
家。比如普鲁斯特和托尔斯泰,再比如屠格涅夫、后来的普里什文和巴乌斯托夫斯基,直到
当代的苏联作家阿斯塔菲耶夫……我可以举出一连串的名单。他们写下了多么好的文章。每
一株树都能牵动他们的情思,他们在为每一株树歌吟或泣哭。世上的所有悲哀,他们都以自
己的方式、自己的语言告诉了地上的树。树木与人一样在大地上伫立,经受着自然的风雨。
有的树活了几百年,目睹了人世沧桑。屠格涅夫曾嘲笑一个枯槁的伯爵,那人指着一棵活了
上百年的大树说它是“他的树”。是的,一个腐败的老人怎么能拥有这样的一棵树呢?

    哪怕一个人亲手栽种了一棵树,这棵树也有可能最终不属于他。他离开了一种平等的、
真切的情感,它也就可以背弃他,成为自由自在的一棵树。它长得寂寞了,就有自己的交往
和情谊。但愿我们能与它结识,与它在一起。无数的树总是在各种各样的情形下生出和长大
的,并没有太多的树让我们一开始就认识。我们走到丛林里,发现所有的树都是陌生的又都
是熟悉的,它们都那么和蔼可亲。很少有一株树会是邪恶的,很少有一株树会丧尽天良。它
们不去欺辱别人,在别人的欺辱下又往往默默忍受。只要不是把它们连根刨掉,只要有一根
细须留在土里,它们就有可能重新生长——很缓慢很缓慢地长起来,加入丛林生活。

    我常常琢磨这样的树。我记得小时候曾亲手栽下很多的树。后来我离开了,它们有的成
长起来,有的又被人砍伐。它们落脚的泥土几经改变,已经不能立足了。可还是有些幸存
者,它们活着。我走近它们需要跋涉上千里路,每一次见面都想:它们竟然是由一个没有什
么能力的不成熟的少年亲手栽下的,而今长得又粗又太,很威风的样子,这是多么不可思议
的事情!我想如果我当年栽下了更多能树,那我有多么幸福!有意思的是那些树都是我自觉
自愿地栽下的——我发现把小树苗或一截枝条埋到土里,它就会吐芽成长,慢慢长大,这是
多么吸引人、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后来我和别人一样长大了,反而没有那样的植树的热情
了,反而要被动地做那样的事情了,比如在植树节里劳动,等等。这就是生命的蜕化和改
变,是生命激情的一次消逝。

    在很多握笔的人那里,主要是热衷于研究引向成功的技法等等问题,而不是其他。我想
这都必要,是谁也不能舍弃的。但是这样坚持下去或许又会发现,我们一方面在读书,却又
忽略了土地这本大书。一种书需要眼睛去读,而另一种书需要心。你的心灵需要它的滋养,
一旦经过了这个阶段,你才算成长起来。对此迷恋不已的一个作者,总是最好的作者。

    我们祈求灵性——灵性总是蕴藏在山水之间。技法是重要的,可伟大的技法、百发百中
的技法正蕴藏在大自然里。

    坚持到野外去生活、去感觉、去修养自己的性情,至关重要。在这个海滨城市里,我看
到了很美的自然风光,这里有海,有山,有满城满郊的黄花,这里空气清爽干净。这里一定
会有自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