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9-暗访淮河-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现一个季节性湖泊。
在古代淮河流域,称为“泽”的湖还有一连串: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大野泽、雷泽以及下游地区的射阳湖、白马湖、博芝湖等。颍水、汝水一带记载有36个湖沼陂塘。而位于河南正阳、息县、新蔡交界处的鸿却陂方圆有400里之广。这里泽、湖、沼、陂、塘有一些在历史上颇为重要。如战国时道家代表列御寇,就在圃田泽隐修,著《列子》一书。这些大大小小的水域,后多因黄河夺淮、历史变迁和人力作用,均已消失。
第二部分:浅说淮河——中国第三大河独特的气候
“桔生淮南为橘,桔生淮北为枳”。古人形象地总结了淮河流域的气候特点。一树同宗,隔河而质变,并非百米宽淮河对气候有多大影响,是因为淮河坐落在看不见的气候分界上。
淮河、秦岭一线被地理教科书称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我在陕西、河南、安徽等地采访时发现,许多农业科研机构都设立在这一条线上。而且,多出成果、出全国影响面大的成果,很多都是这一线的研究机构或专家。深究其因,得知:秦岭、淮河为南北气候交界处,则北方气候有之,南方气候亦有之;北方灾害有之,南方灾害亦有之;北方害虫愉快生长于此,南方害虫同样茁壮成长于此。多数时候,两边气候、灾害、害虫叠加于这一带,让生物一年中受南北两遭磨炼。在此地培养的良种适应南北气候,经受住两重灾害折磨,抵抗住南北敌害侵扰。如此打磨,自然适应性强,成熟度高。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广大地区。
单就淮河流域而言,也有人用“三个结合部”来概括淮河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南方多雨气候和北方干旱气候的结合部;北半球亚热带和温带的结合部;沿海和内地的结合部。有关专家经过大量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类似结合部是典型的孕灾地带。
在淮河水利委员会采访时,专家们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用气象学专业术语描述:以淮河干流和苏北灌溉总渠为界,北部属温带半湿润区,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区。影响本流域的天气系统众多,既有北方的西风槽和冷涡,又有热带的台风和东风波,还有本地产生的江淮切变线气旋波。东南亚季风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由于是多种气候交汇区,多变是一大特色。不同地区、季节、年份,降水量极不均匀。南部大别山,最大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而同时北部平原区可能只有200多毫米;全流域的年降水量虽有800多毫米,但降雨比较集中,5月至8月的汛期3个月就通常降下五六百毫米;丰水年和贫水年的降水量平均相差四五倍。碰上特殊年份,如1954的水年和1978的旱年相比,降水量悬殊竟高达三四十倍。
特殊的气候,加上特殊的地形,便有了淮河特殊的灾害。专家对淮河流域近530年的灾害历史研究发现,较大范围的水旱灾害平均3年2次,其中流域性洪涝灾害131次,干旱97次。进一步研究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洪涝集中发生在18世纪,干旱主要集中在16世纪、20世纪。
淮河流域旱涝周期明晰,一般为11年。但百天大洪大涝,继而百天大枯大旱现象,亦屡见不鲜。
淮河流域洪涝主要由暴雨所致。6月、7月,江、淮地区特有的梅雨季节,降雨可持续一二个月。范围之大,可覆盖全流域。
最为惨重的一例是1975年8月,受台风影响,洪汝河流域突降暴雨。暴雨中心汝河板桥水库以上流域,平均降雨量达1028。5毫米,最大入库流量达每秒1。3万立方米,创世界同流域面积入库量最高纪录。导致8月1日水库水位超过坝顶,水库溃决。洪水以每秒6米的速度冲向下游,6小时倾泻7亿立方米。洪水出库时形成高30米、宽12公里到15公里的水流,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建筑物、道路等荡然无存。京广铁路距大坝下游50公里,有31公里被冲毁,铁轨被扭成麻花状。洪水再往下,直接致使洪河石漫滩水库溃决,王老坡滞洪区冲决。
据统计,这次虽是小流域洪灾,但导致2。6万人失去生命,1130万人受灾,33万头大牲畜死亡,冲毁房屋625万间,水毁耕地2000万亩。
上世纪以来,1931年、1954年、1963年、1991年和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亦举世瞩目。
“非涝即旱”是淮河流域灾害的重要特点。由于淮河流域降雨集中,年际变化太大,水资源很难利用,农业亩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这使得淮河流域农业非常容易出现大面积干旱灾害。祸不单行,在旧中国,淮河流域的干旱往往还伴随蝗灾、干热风灾害等。近530年,发生流域性旱灾193次,蝗灾103次。
灾害频仍使以农业为主的淮河流域农民深受其苦。历史上农民起义频发是民不聊生的典型标志;而邪教横生,反映了沿淮人民在现实中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在虚妄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淮河流域居民外出乞讨似乎成为中国社会一种独特的现象,群体性移居也较为多见。现居于陕西关中平原的河南籍人士就非常之多,几乎每问三个人即有其一。历史上还出现了以乞讨出名的凤阳县,民歌“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唱遍全国。直到现在,沿海和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夜市里卖花的小女孩,相当比重的人员来自淮河流域。
当代最为严重的灾害应是上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当时我国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全国约3000万人因饥饿而失去生命。据有关资料显示,其中70%以上是淮河流域居民。由于这一时期妇女严重营养不良,婴儿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现在,这一年龄段人数明显少于其他年龄段。
第二部分:浅说淮河——中国第三大河传奇的身世(1)
淮河是一条年轻的河。尽管在中国排名第三,但与老大哥长江、黄河相比,资历要浅得多。现在淮河流域的很多土地,包括安徽、江苏的一部分,还是依靠黄河、长江搬运沙土“造”出来的。
据有关地质研究资料记载,数百万年前,黄淮平原还是一片汪洋。当时,由于海底地壳运动,已把山东的沂蒙山一带托起,现在淮河流域的平原地区,就成了一个海湾。
100万年前,桐柏山上流出一股溪流,汇集沿途的细小支流,向相对低洼的东方流动。这时黄河、长江等已壮大到具有“改天换地”的威力,裹挟着大量泥沙,填海造地。大约到5000年前,江苏北部已成陆地,淮河穿过此地注入大海,奠定了现在淮河的模样。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淮河干流走向:源于现河南省桐柏县平氏镇的胎簪山,经过该县的东北部和南部,流经信阳市北和其下辖的罗山、息县、淮滨三县,到达安徽境内的阜南县。向东过霍邱、寿县、怀远、凤阳出安徽。进入江苏,流过泗阳县城南,经淮阴北,向东过涟水县,注入黄海。
现在看来,淮河上游、中游基本维持原来的面貌,只是下游地区变化太大。
淮河算不算中华民族最早繁荣的地方?
中国人都知道黄河是“母亲河”,丰富的古籍遗存证明了这一点。后来我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物理系一项关于安徽和县(长江北岸边)发掘出的“和县猿人”遗址和化石测年成果时,负责研究的教授们告诉我:如果把中国“人”的文明起源上溯到1万年前,当时的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是居民了;再往上推15万至30万年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只能找到很少几处人类活动的踪迹;时间再往上推移,就更少了。即使是1万年后人类文明的结晶,如建筑、艺术品等,南方存留也比北方少得多。是中国南方在古代没有像北方那样人类频繁活动?教授们通过对和县猿人化石研究后认为:中国南方气候温湿,腐蚀力极强,古迹与文化遗产难以保存。为验证这一说法,教授们还做了个试验:将步枪子弹的弹头去掉,倒出火药并清洗干净,放入不同试验品,如骨头、金属、含放射性元素物品等,后密封、深埋。深埋的地点就在安徽和县猿人遗址附近,过几年挖出看看其变化情况,用以推断古代遗存在南方气候环境中的保存与腐蚀等情况。不想3年一过,子弹壳早就锈蚀了,里面的东西也存留不多,面目全非。试想,如果这是300年、3000年、30000年,甚至更早,那时候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根本无法留到今天供我们欣赏、歌咏。
我没有专门研究淮河文明史,但对淮河流域的文明,我认为有两件事必须提及:
一、众所周知的史实:中国第一轮文化繁荣时期,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思想家。出生于山东曲阜的孔子,出生于安徽颍上县的管子,出生于安徽涡阳县(一说河南鹿邑县,商、周时可能为一地,后划分归属两省不同地区)的老子等。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个流派就是儒与道,时至今日,仍是中华民族世界观的“原点”和精神文化源泉。淮水能够孕育出如此辉煌厚重的文明,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二、淮河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距淮河发源地很近的河南舞阳县贾湖考古遗址,在多次发掘中,均发现稻作农业的遗迹。特别是2001年4月到6月,由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队、河南省博物馆、舞阳县博物馆等合作进行的考古发掘,发现9000年前淮河流域的居民已开始种水稻。出土文物中不仅有稻谷,还有加水稻的石磨盘、石磨棒等。新华社于2001年6月27日对海内外播发了通稿。
考古专家曾在上世纪80年代对贾湖遗址进行了长时间的发掘和研究,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七音阶骨笛,还有成套的稻作农业遗迹等。贾湖考古发现举世震惊,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水稻之于中国人,无异于牛奶对于欧洲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是世界人口大族,与稻作农业不无关系。特别在天灾人祸频仍,以人多为胜的古代,稻作农业对民族的强盛,尤为重要。
第二部分:浅说淮河——中国第三大河传奇的身世(2)
对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和重大事件,安徽淮南人陈广忠曾著《淮河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详细叙述,现撮取经络,加上我所了解的情况简述之:
淮河流域可能是古人类起源地之一。山东省沂源县土门镇1981年和1987年分别出土了一批古猿人化石,称“沂源人”,距今约40-50万年。早在1954年,还在江苏泗洪县下草湾发现属母系社会的新人化石,考古学上称“泗洪人”或“下草湾人”;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江苏淮安县青莲岗遗址,河南许昌丁庄遗址,安徽蚌埠市北郊双墩古遗址,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等,证明淮河流域在距今8000年到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