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金钱游戏 >

第32章

金钱游戏-第32章

小说: 金钱游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服务创新策略。杨庆东在现场制作、材料免费使用、制作免费指导的服务基础上,重点突出了图案的更新服务。刚开始仅限于美少女、花仙子、白雪公主等卡通人物图案,之后陆续增加了动物、风景、文字等上百种新图案,每推出一种漂亮的新图案就会掀起一轮新的制作高潮。    
    3.激励宣传策略。杨庆东在学生每介绍一个人参加制作可获奖励一次的同时,推出了花泥画制作月赛。杨庆东规定每月制作花泥画5幅以上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花泥画月赛,月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且奖品在某个特别时间发放,以扩大影响。开始第一个月把发奖的时间定在星期六,结果奖品发了却起不到宣传作用,分析其原因是星期六学生不上课,获奖的学生把奖品直接带回家了。其实,奖品是发给未参加的学生看的,以此吸引他们参加,这才是真正的目的。冷静思考后,我们把发奖的时间改在次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的中午学生上学的时候,此时颁奖场面异常热闹,常常引来许多未参加制作的学生的围观,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又成了花泥画的制作者。此外,那些获奖学生将精美的奖品带到学校去,在学生间传播,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4.连锁经营策略。杨庆东采取不收加盟费,免费提供制作技术和图案,长期提供专用材料花泥的做法,对外发展连锁店10余家,现在家家生意都很好,有的已多次进专用材料了。    
    杨庆东的美雅花泥画廊开办以来,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看,那些学生玩得多开心,他们左手拿着一把镊子,右手捏着一根削尖的小竹签,不时地从面前的颜料瓶中挑取所需要的颜料,放在自己的画板上,拨弄、点缀、按压、成型,画板上慢慢显露出凸起的色块,或日出东方,或鸳鸯戏水,或嫦娥奔月……各种新奇美妙的图案即呈现眼前,无论哪种意境都是孩子们一手营造的,孩子们的那份自豪、那份喜悦和那种美美的感觉就不用说了。若非亲眼所见,谁会相信这些精美的工艺装饰画就出自这些孩子们之手?看着这样红火的生意,许多人都很羡慕,特别是有几位在桥南市场做生意的外地商人,还专门找到杨庆东,说他干的是一门新兴的生意,说各地学校多,市场大,说他们老家还没有这种生意,以后要在老家开一家连锁店”……    
    是的,他们说得好,杨庆东干的是新生事物,是新生事物给了杨庆东赚钱的机遇,给了杨庆东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第五部分 创业篇第51节 抓住人生每一个机遇

    王静1972年出生在江西万安县的一个驻地部队单位中,父亲是因为在部队的时候支援贫困地区建设而到江西万安的,所以从她记事起,家里的日子就不富裕。她在家里是老小,上面有两个姐姐,父母亲对她这个从小就比较聪明的女儿充满期待。从上中学起,她就制定了具体地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准备用汗水浇灌她那单纯而又执着的梦想。1992年7月,她走上如火如荼的高考考场。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啊等啊,大学录取通知书终于下来了,因为志愿填报的问题,她被河南商专的经济管理专业录取了。虽说有些不如意,但她头上有了一份荣誉,那就是她是那一届经济管理系学生的第一名。进校后她成了系里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先是当了班里团支部书记,然后又进了校团委。可能是由于王静的性格比较外向,所以在学校很多集体活动中都有她的声音和身影。她获得过学校演讲比赛的第一名,参加过系里的辩论赛,而且每个学期都会获得一等或者二等奖学金。    
    1995年5月份,王静即将毕业,在人才市场受过两次打击的她正心灰意冷地准备把关系办回老家去,可这时父亲却因为胃部不适住进了医院,检查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胃癌。那一阵子家里的一切积蓄都用在了父亲的病上,一家人常常因为没有钱而愁容满面。王静要是回家找不到工作,再花家里的钱,实在于心不忍。    
    就这样王静把自己又一次逼向了郑州人才市场,此后她就在郑州作过酒店销售、医疗器械推销,并且自己作过服装生意。一天,做服装生意时认识的一个大公司的副总给王静打电话,这个朋友在郑州最大的一家牛奶和食品加工厂,他们这个厂几乎承包了郑州市全市的袋装和瓶装的牛奶和酸奶。该公司准备在郑州市东区和西区各成立一个送奶到户的服务公司,当时王静一听非常有兴趣,就竞争到了郑州西区的整个送奶到户的业务。    
    成立花花牛家政服务公司是王静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她的胆子非常大,但对家政却又一窍不通,并且对送牛奶的认识太简单了,不就是有人需要我们给他送去吗。可是一操作才知道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首先得有办公地点和送奶热线。其次,还要有固定的送奶员。王静的公司刚开张时,几个好朋友帮她忙活了一阵子,跑到街上给她发传单,有时是晚上去街上贴。王静清楚地记得第一天她到街上去散发传单以后,晚上回去守着电话,可是一个电话也没有,令她很难过。    
    万事开头难,他们忙活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有了30多个订户。这样王静已经满足了,但如果王静的公司只为30多个家庭服务的话,她可就亏透了,那几天她整天都盼望着更多的客户来。    
    公司的第一个送奶员是一个女孩,一个很能吃苦的女孩子。她第一天送奶也是公司第一次给客户送奶的日子,郑州下了大雨,从早晨下到晚上一直未停,那天上午王静心里着急,可能那个女孩不会来了,因为雨下得确实太大了。大概有9点钟的时候,女孩骑着自行车披着雨披来了,她把牛奶带好,然后冒着雨就走了。女孩鼓励了王静,也感动了王静,当时王静想,公司里的员工都能这样卖命,自己怎么能不努力呢。也可能是公司雨中送奶感动了订户,也可能是宣传力度越来越大,他们的电话开始增加,订户也越来越多。花花牛公司在郑州的《大河报》等报刊上也做了广告,当然也把我们公司的电话和地址都打上了。这一下效果更加明显。虽然说公司开张的前半年,结算后王静赔了近两万元,但公司已经有非常良好的开端。    
    1998年底,公司框架已经成立,王静又招聘了一些下岗工人和大学毕业生做公司的送奶员和办公室人员,同时王静还承包了郑州市西区的牛奶批发站,并租用一个很大的冷库。因为信誉很好,再加上送的又是在郑州一名牌企业的产品,所以王静的业务很快多了起来。那时候王静最初创业时招聘的几名员工也特别卖力,因为他们都知道王静的底细,外地一女大学生,创业不容易,到1999年的上半年,王静的公司销售总额竟然接近100万元,纯利润也有近10万元人民币。半年结算完毕,总公司给了王静很高的评价,王静还请自己公司的几个人到一个饭店里吃了一顿丰盛的晚宴,那天晚上王静给家里人打完电话以后,幸福地一个人流泪了。来郑州以后,王静流过很多次泪水,那一次,她流着幸福的泪水睡着了。    
    随着公司的服务和产品质量逐渐受到好评,王静的家政公司开始在郑州小有名气。2000年夏天的一天,王静在办公室正给订户办理订购单,一个电话打过来,问公司有没有保姆,当时王静愣了一下神说没有,结果那位客户说他是公司开办以来的老客户,非常信任他们的服务,并建议既然叫家政公司,就可以多方面服务。过后,王静就设想要开展一下相关的业务。在空闲的时候,她开始做调查,整个郑州市现有住户几十万家,而郑州的大型家政服务公司仅十几家,而且所有的家政服务公司的服务都不全面,譬如王静的公司只是送奶,也有的家政服务是幼儿园午托。    
    王静大胆地尝试着招聘了一些下岗工人做了培训,同时也到各大高校去张贴招聘广告,她想给一些大学生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可以让他们做钟点工。她的员工把这些人的个人情况登记完了以后,开始给其他一些饭店或者家庭挑选,而公司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用,当然是只向用人单位收取。经过王静公司培训过的下岗女工不用到保姆市场,就会有家庭找上门来,王静的这两项业务一开展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今花花牛家政服务公司不仅只在家政服务上下功夫了,而且在保洁、家电维修、水电工程安装、家教、钟点工等方而都有业务,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家政服务公司。他们的一些订奶客户找到公司以后,都十分惊讶,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么复杂琐碎的一个家政服务公司的老总竟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大学生。    
    2001年的3月3日,王静被郑州市妇联评为郑州市优秀外来务工女性。大会上,打工妹们聚在一起无话不淡,她们听了王静的创业史,无不感叹王静的选择和毅力,她们说你身上现在还有一股牛奶味,她们的话说得王静不知是该乐还是该哭。    
    王静也有新的打算,就是看准了家政服务的投递这一块,郑州市目前除了邮政服务以外还没有一个公司能把东西送到各家各户的,王静有信心,把她的家政服务公司跟郑州市民的生活联系起来,她准备把送粮油代送货物等业务也建立起来。她要把目前的公司变得更大,她的名片上现在写的是总经理,呵,下一次,她想变成董事长,也可能实现不了,但这样的野心还是有的。


第五部分 创业篇第52节 深圳大款成功的三板斧

    斗胆    
    斗胆是深圳大款发家的第一大秘诀。    
    深圳信达实业公司董事长文先生1993年来深圳之前,曾在湖南省常德市某纺织厂任总工程师,当时他所在的单位经济效益不佳,靠贷款发工资,厂里决定让一部分职工自谋出路或下岗。文先生虽不是下岗的对象,但他根据本厂的发展前景果断地作出决定:离职自谋出路。他在家人、亲朋好友、上级领导的一片反对声中,带着技术和家中的所有积蓄来到深圳,同别人合伙办厂闯世界。这次斗胆使文先生在深圳有了立足之地,其创办的湘绣公司初具规模。    
    第二次斗胆是在1997年。一次北京秋季服装订货会上,他与同行邀新加坡王先生共进晚宴,宴席上,王先生无意中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很多华侨对中国丝绸服装情有独钟,但就是价格太高,如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加花色,产品肯定不愁销路,会赚大钱。王先生提供的商机引起同行们的注意,但此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高峰时期,谁也不敢冒险。文先生想,好的机遇别人不做,这便是机遇中的机遇。他回来后,从银行贷款500多万元,从日本引进十几套丝绸纺织、绣花机,在品种花样上吸收传统的优点,大胆地改进,他生产的丝绸系列产品进入东南亚市场后,果然一炮打响。如今他的织布机仍在日夜不停地工作着,其产品全部销往国外。目前他已有固定资产8000多万元。两次斗胆使文先生成为深圳丝绸行业的“大哥大”。    
    斗智    
    被同行称为“转得快”的深圳顺达实业公司总经理王集是通过“转”,转向成功的。用王集先生自己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