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衔洳∽洌鸥υ诔啥嘉匏揽俊N逶戮托已蒯航拢小度ナ瘛肥骸拔逶乜褪窨ぃ荒昃予髦荨H绾喂厝瑁麂煜嬗巍J朗乱鸦品ⅲ猩姘着浮0参4蟪荚冢槐乩岢ち鳌!薄百绺鲁锹淙招保恳辣倍吠┗
杜甫随着东下的小船,五月到嘉州,六月到戎州、渝州,七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他的消渴病,又兼疟疠犯了,遂馆于严明府之水阁,过了一冬春。大历元年(766)移居夔州白帝城。同年秋,从成都调来夔州任都督的柏茂琳到任,对他“频分月俸”,又不时派园官给他送些瓜菜。大历二年三月,他在夔州瀼西买了四十亩果园,还带有“茅斋八九椽”,柏氏又委托他代管东屯稻田百亩,生活比过去富裕一些了。在不到两年时间中,他写下了四百多首诗,不仅数量上达到高潮,诗的内容形式也颇具特色。他回忆、反思了自己前半生生活经历和创作历程,写了《壮游》、《昔游》、《往在》、《遣怀》等自传性的长篇,历史的光明与黑暗与自己的爱憎倾向融合在一起,酝酿出无限的沉痛与辛酸。他仍然是“穷年忧黎元”的诗人,但他晚年的诗除描述“千家野哭”、“万国征戍”而外更特别关心人才,特别是能拨乱反正、真正忧国爱民的人才,他说:“天地则创痍,朝廷当正臣。异才复间出,周道日维新。”读了元结《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以后无比激动:“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稍安可待矣。”赞美做梁州刺史的李勉:“■公制方隅,迥出诸侯先。封内如太古,时危独肃然。”再读他的《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八哀诗》、《寄韩谏议注》等诗,可以看出他的人才观,眼光独到,胸怀博大,他对同时代人的评论与新旧唐书史臣的见解大有出入。他还写了不少夔府景物、气候、风土、民生疾苦的诗篇。三峡景物正如他的两句诗:“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不仅一年四季的多变,就是雨、雪、雷、火、月,甚至八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夜的月他都有不同的观察和感受。人民生活方面,不仅注意“打鼓发船”、“负盐出井”的劳动男女,他甚至关心到儿童教育:“小儿学问止论语。”柏茂林派来供他驱使的“獠奴”为他“伐木”,“修水筒”,“修果树枝蔓”的种种劳动过程,他也用亲切感激的心情作了记录。对诗歌艺术,更用尽苦心。“陶冶性灵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为了探求七律这种形式的艺术表现力,他努力尝试了“拗格”这种既有较大难度,又有新的韵律的诗体十几首,有的又自注:“强戏为吴体”。他又有目的地写了三组组诗,扩大七律的题材领域。《咏怀古迹五首》融咏怀与咏史怀古为一体,七律中前所未有。《诸将五首》,环顾了西部、北部、中原、岭南、西南五个地区的国防形势,虽笔有褒贬,但深重的忧患意识仍是全组诗的基调。这是诗史,更是现实性很强的政论。至于传诵更广的《秋兴八首》,虽然可以“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两句概括他怀念旧国旧都的一般主题,但他思念的内容之深广繁复,举凡人事之兴衰,景物之变换,都让人觉得难以数言说尽。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大历三年(768)正月,当“雪篱梅可折,风榭柳微舒”的早春季节,杜甫把去年所买的果园草屋一并赠给吴南卿,就全家登舟出峡了。下水船走得很快,“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无,曲留明怨惜,梦尽失欢娱。”融入山水的神话和历史,像一系列朦胧的意象,匆匆地在眼前消失了,新建为南都的江陵府就到了。江陵本来有郑审、李之芳和他比较亲近,郑任江陵少尹,李原任太子宾客,现任尚书,在夔州时就有诗歌互赠,杜集中那首最长的千字排律就是寄给郑、李俩人的。但是到江陵后,只见他们和杜甫多次雅集,饮酒赋诗,但他的家眷却过着“饥藉家家米,愁征处处杯”的生活,后来,李之芳又病故,四川又发生兵乱,渐渐波及川东,江陵也非久居之地,“社稷缠妖氛,干戈送老儒”,只得南下公安,也只暂住了两个月,年底又漂泊到岳阳,写下了他的名作《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年冬天,岳阳下了一场大雪,他又写了长诗《岁晏行》,写出“潇湘洞庭白雪中”,那些为“割慈忍受还租庸”而卖儿卖女的哭声,还有那些被私铸的铅锡假钱所欺骗的百姓的怒声和骂声。大历四年春天他又解缆南征,三月到潭州(长沙),虽然是一个“右臂偏枯两耳聋”的老翁,还能满怀高兴地游岳麓山道林二寺,接着他又南下投奔衡州刺史韦之晋,韦是他少年时在山西郇瑕认识的朋友,不料到衡州后,韦又调任潭州刺史,与他途中错过。不久,又传来韦之晋死于潭州的消息,他非常悲痛,又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春天,也是杜甫在人间的最后一个春天,他在潭州写了好几首抒情诗:他追酬十年前高適赠给他的那首诗,情辞反复,哀悼高適,也是哀悼自己。他又与飞来舟中的燕子对话,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最为人们赞美的是《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时间跨度很大的小诗,饱含着无限今昔盛衰之感。
这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玠杀死湖南观察使崔瓘,占据潭州作乱,杜甫全家又逃到衡州。这是他平生最后一次逃难,他的《入衡州》、《逃难》、《白马》、《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通简台省诸公》等诗中叙述了动乱的发生,与全家奔波逃难,以及衡州刺史阳济联合各郡讨伐臧玠的过程。
随后,杜甫又带着全家溯湘江而上,想去郴州投靠舅父崔伟,船至耒阳方田驿,江水大涨,无法前进,在此挨了五天的饿。耒阳县令听到消息,派人给他们送来牛肉白酒,算是没有饿死。杜甫写了《聂耒阳以仆阻水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来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对县令又是歌颂又是感谢。船既无法南行,只得返程北上潭州,等到秋天,先后写了《回棹》、《登舟将适汉阳》、《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诸诗都表明了他的小船离潭州后将北上襄阳、秦中。此后,直到冬天,老杜又写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这是他卧病舟中,苦力挣扎,写成的一首绝笔之作。诗的发端以轩辕、虞舜将休止制律弹琴,比喻自己将停止写诗;诗的末尾以葛洪尸解、许靖难任,比喻自己将死于道路,无力远行;这些都是将死的哀音。“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说明诗人在舟中最后看到的正是岳阳洞庭湖边冬雨中的景物。“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更清楚地说明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的冬天。“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说明诗人此时还在关心着战乱中的祖国和人民。此诗写成后不久,他就死在这条船上了。家属把他殡葬在岳阳。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才把他的灵柩归葬河南偃师。并请诗人元稹作了墓志铭。元稹在墓志中高度评价了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第二十六章安禄山田承嗣第一节安禄山①家世和得宠安禄山(703—757)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②,故名扎荦山。其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思顺、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③安禄山长大以后,性情残忍,狡诈多智,善于揣度人意,开始任诸市牙郎,史称他懂得九种民族语言。开元二十年(732),张守珪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因盗羊,遭追捕者围打,他大声呼喊道:“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守珪见其言貌不凡,乃释放他,令其与同乡人史思明同为捉生将。安禄山骁勇过人,又熟谙山川形势,故每次出击,都能以少胜多,擒获不少契丹人,后因功擢为偏将。其后更是“所向披靡”,深受张守珪喜欢,被收为养子,并以军功加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①开元二十四年(736),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此前安禄山入朝奏事,宰相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这次作战失利,他遂提笔批示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看了批文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终未准奏。②开元二十八年(730 年),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采访使,安禄山“百计谀媚”,又多出金钱贿赂其手下人,以结私恩。于是,张利贞入朝后极力为他美言,因授任营州都督、平卢军使、顺化州刺史。对过往的使者,安禄山暗中都加以贿赂,使者回朝后一再称赞他,逐渐受到了玄宗的青睐。天宝元年(742),分平卢为节度,遂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天宝二载正月,安禄山入朝,玄宗倍加宠待,“谒见无时”。为了讨得玄宗的欢心,他谎奏说:去年七月,营州境内出现了害虫,蚕食禾苗,臣焚香祝天说:“臣若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若不负神祇,愿使虫散。”忽然来了一大群红头黑鸟,霎时把虫吃得精光。安禄山讲得绘声绘色,煞有介事,玄宗以为他对己忠诚无二,于翌年三月,命安禄山代替裴宽兼任范阳节度使。礼部尚书席建侯为河北黜陟使,大概也受了贿赂,在玄宗面前大力称道安禄山公正无私,裴宽与宰相李林甫也随声附合。三人又都是① 本节资料凡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不再一一作注。
② 参杨志玖:《安禄山、史思明生年考辨》,《南开学报》1987 年第2 期。③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
① ②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
玄宗所信任的人,“由是禄山之宠益固不摇矣”①。在安禄山离京还范阳时,玄宗特命中书门下三品以下正员外郎长官、诸司侍郎、御史中丞等群官于鸿胪寺亭子为他饯行,给以殊遇。
天宝四载(745),安禄山欲以边功邀宠,屡次侵犯北方的奚与契丹。以前,唐分别把公主嫁与奚与契丹,双方关系友好和睦,至此,各杀公主叛唐。安禄山进击契丹回军后上奏:称梦见先朝名将李靖、李勣“向臣求食,乃于北郡建祠堂,灵芝又生于祠堂之梁”,以此取悦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