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缎⒕贰ⅰ堵塾铩贰ⅰ渡惺椤罚丛朴忻鳌薄O乱挠弊ⅲ骸凹忠曜鳌侗8荡罚凇独翊蟠骷恰贰Q阅芡ǘ林病!苯谱ⅲ骸暗圩晕酵ā侗8荡罚茨苡兴饕病!背艰对唬骸暗圩晕剿渫ň俅怂氖椋晕茨苡兴鳎说壑病!笔旁蛟唬骸敖㈣吨到苑且病5圩匝运渫ā侗8荡罚缎⒕贰ⅰ堵塾铩贰ⅰ渡惺椤酚涛茨苊饕病!
《汉书注》是一部《汉书》的新注,颜师古根据新注的需要利用旧注,但这还不够,因为“旧所阙漏,未尝解说”②,颜师古作新注,“普更详释,无不洽通”③,并且是“上考典谟,旁究《苍》、《雅》,非苟臆说,皆有援据”④。这样,颜师古所作新注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引据确凿,有很强的说服力。颜师古注中有关注音、解词、辨古今字的内容较多,有人称颜注是重训诂一类的史注,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汉书》多用古音、古字,到唐代已有古今之隔,这是注释《汉书》必须做的。为了疏通《汉书》文句,颜师古不仅注音解词,而且还串讲语句,指出词句由何演化而来。如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下注曰:“天功,天下之功业也。《虞书·舜典》曰‘钦哉,惟时亮天功也’”。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颜师古根据《汉书》是史书的特点,非常重视时间、地点、史实的补充和注释。如卷三六《楚元王传》“大雨雹”,下注曰:“事在僖二十九年秋,及昭三年冬,四年正月。”又如卷二五上《郊祀志》“兵车之会三”,注曰:“谓庄十三年会于北杏以平宋乱。僖四年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六年代郑围新城也。”颜师古反对考辨正文,但注中也存有异说,如卷五五《卫青传》“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下注曰:“言众寡不敌,以其坚战无有退心,故士卒丧尽也。一说,若建耻败而不自归,则亦被匈奴禽之而去。”这样兼容并存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不同解释,其目的仍是为了正确理解原文,决无“多引杂说”哗众取宠之意。另外,《叙例》有这样一条耐人寻味,“字或难识,兼有借音,义指所由,不可暂阙。若更求诸别卷,终恐废于披览。今则各于其下,随即翻音”。如卷二二《礼乐志》记“高祖说而叹曰”,下注:“说读曰悦。”下段记文帝事,“天子说焉”,亦注:“说读曰悦。”这不仅表明颜师古深感难字、假借字是读懂《汉书》的主要障碍,同时也考虑到读者会因“更求诸别卷,终恐废于披览”而影响正确理解原文。
① ②③④《汉书叙例》,见《汉书》卷首。
① ②③④《汉书叙例》,见《汉书》卷首。
语言大家《匡谬正俗》是颜师古另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分8 卷,一百八十二条,前四卷五十五条,主要论诸经训诂音释,后四卷一百二十七条,则博及诸书,以论诸书字义、字音与俗语相承之异为主。《匡谬正俗》是一部未完稿,结构亦不完备,但就其具体条目而言,则引征丰富,论述中肯,尤其是颜师古能指出某些解释的谬误是因音读的差别造成的,从而推出同音假借之说,更有价值。故《四库全书总目》称他“与沈重之音《毛诗》,同开后来叶音之说”。
《匡谬正俗》主要探求造成解释谬误与读音的关系,而这关系往往有古今之别、雅俗之异。我国南北方语言本来就有很大差别,加之南北朝时南北长期隔绝,难以交流,造成不少读音、字义的不同。对此,颜之推已有所察觉,在《颜氏家训》的《书证》、《音辞》两篇中有所论述,并表示出寻求异音相承关系的意向。颜师古从此得到启发,把字音与字义的解释自觉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很多难以理解的字义迎刃而解,这不仅使颜之推寻求异音间相承关系的意向付诸实践,而且创后世叶音之说,为注释又开新径。《论语》、《尚书》、《史记》作为《匡谬正俗》的条目并不辨正某些词语的解释,而是涉及书的思想、某一体例的运用及流传中的一些情况。如《史记》条追溯《太史公自叙》与《尚书序》的相承关系,以及后人对《太史公自叙》和《汉书叙传》的曲解等等。这类以书名为题的条目虽为数不多,却反映出颜师古对具体词汇的解释是建筑在对全书的统观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而《汉书注》也是如此。
颜师古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名物、制度、习俗有了改变,与其相应的词汇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变化,或是损益、或是消亡、或是与原意相反,而这类词汇变化的来龙去脉,是解释词汇时必须说明的。如卷五解“郎署”:“《冯唐传》云,‘文帝辇过郎署,见冯唐而问之’。郎者,当时宿卫之官,非谓趣衣小吏;署者,部署之所,犹言曹局,今之司农、太府诸署是也。。。今之学者不晓其意,但呼令史、府史为郎署。自作解释云,郎吏行署文书者,故曰郎署。至乃摛翰属文,咸作此意,失之远矣。”唐代学者不明郎署自汉至唐,内涵已有损益,以唐郎署解汉郎署当然不免失之远矣。
《匡谬正俗》的宗旨是纠正诸经、诸书部分音读、注释的错误,并对出错的原因加以探讨。如卷一“甲”条,颜师古认为甲有狎音,不是假借为字,而是因甲训为狎,后世把甲训为狎误认为假借,故使甲有狎音。这说明音读讹误的原因之一,是将释义词的读音与被释词读音相混(包括字义相同读音相混),同时也澄清了假借的概念,假借是指因甲乙二字同音,即可互为代替,这与因二字义同,即将二字读如一音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另外,由于读音造成解释错误或障碍,在典籍中也屡见不鲜。而出现这些不同的读音,或因古今音,或因方言,或因俗语,颜师古在书中以充分的论据,对不同的情况作了具体的说明。
颜师古《匡谬正俗》纠正不少音读、注释的错误,内容非常丰富。从这里可以看到,文献典籍在流传中因口传、笔抄出现不少错误,而这些错误随着时间的延续,已被当做正确的东西流传。颜师古撰《匡谬正俗》正是为防止谬误继续蔓延,贻误后人。颜师古纠正典籍音读、注释的错误,不是简单地标其正误,而是征引大量资料,阐明其产生谬误的前因后果,这样不仅使其结论有充分的说服力,而且客观上保存了很多宝贵资料。颜师古从诸多谬误原因中,总结出一条教训:“《传》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苟不明练,岂宜臆说,以误将来。”①此可谓整理古代文献的千古不易箴言,值得遵循。
第三节孔颖达孔颖达(574—648),字冲远②,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祖父孔硕,北魏时任南台丞。父亲孔安,北齐时任青州(州治今山东益都)法曹参军。他八岁入学,非常勤奋,每天能背诵书本一千余言。成年以后,遂贯通经史,尤其是对于汉儒服虔所注《春秋传》、郑玄所注《尚书》、《诗经》、《礼记》以及王弼所注《周易》都有较深的造诣,并擅长文学,通晓算术历法。同郡大儒刘焯是知名学者,孔颖达慕名前去拜访,刘焯见他年轻,态度有些傲慢,后通过言谈议论,问难答疑,才知道后生才识不凡,不觉肃然起敬,非常佩服。
隋炀帝大业初年,改州为郡,下诏各郡推举通晓经书的贤良文学,孔颖达被本州推举,朝廷授以河内郡(今河南沁阳一带)博士职。当时炀帝征召各郡儒官在东都洛阳集会,命国子监、秘书省所属各学士同他们一起讨论经义,互相问难。孔颖达出类拔萃的学识崭露头角,使那些以前辈自居的著名学者大吃一惊。他们因为在辩论中被这个年轻人驳倒而感到羞惭,也因为他一举成名而妒火中烧,竟然不择手段雇了一名刺客去刺杀他,幸而礼部尚书杨玄感把他藏在家中,得免于难。不久补授太学助教。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孔颖达避乱迁居武牢(即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
唐太宗平定洛阳王世充后,搜罗文学之士,授孔颖达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武德九年,升任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调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初即位,励精图治,留心政事,以孔颖达屡次进忠言规谏,对他更加亲信。太宗曾经问他:《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是什么意思?孔颖达回答说:这是圣人教人谦虚的话。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有能力,并不妄自尊大,仍然向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询问自己不会的事情;自己的才艺虽多,还以为不足,仍然向那些才艺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更求集思广益。自己虽然有智谋,切勿锋芒外露。自己虽然有真才实学,仍须态度谦虚。不仅匹夫庶民应当这样,就是有的君王也应如此。凡是有德的帝王内心虽然蕴藏着神明,但外表必须沉默不露,使人不能测知其深浅。所以《周易》说:长上教化百姓必须用启发蒙童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德性;又说:君上有神明之德必须隐晦不露,使臣民潜移默化。①如果身居帝王高位,好炫耀自己的聪明,把自己的才智凌驾于臣民之上,从而掩饰自己的缺点,拒绝接受群臣的谏诤,就会导致下情不能上达,上下隔阂,君臣大义也就荡然无存,自古以来灭国亡身,都是由此引起的。唐太宗听了,深以① 《匡谬正俗》卷五《隄》条。
② 《旧唐书》、《新唐书》俱作“字仲达”,《旧唐书》校勘记根据于志宁《曲阜宪公孔公碑铭》改作“字冲远”。
① 易经:“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见《易传》蒙第四,明夷第三十六。为然。
贞观六年,太宗任用孔颖达为国子司业。一年余,升任太子右庶子,仍兼国子司业,与诸儒议论历法、明堂各项事宜,多按孔颖达的意见议定。又同魏徵撰成《隋史》,以论撰功劳,加授散骑常侍。贞观十一年,他又同朝臣修定《五礼》,遇有疑难,都向他咨询决定,书成后,进爵为子,赐帛三百段。皇太子李承乾命孔颖达撰写《孝经义疏》②,他针对太子过失,在文中借题发挥,多方规劝。太宗知他在东宫屡次进谏,赐他和左庶子于志宁每人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贞观十二年,拜国子祭酒,仍在东宫侍讲。贞观十四年,太宗到国子学参加释奠典礼,命孔颖达宣讲《孝经》,宣讲完毕后,他上《释奠颂》,太宗亲写诏书嘉奖。后来太子承乾不遵守法令制度,他多次进谏,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对他说:太子已长大成人,不应当面数说他的过失。他回答说:我受国家厚恩,应当进谏,虽死不辞。进谏次数更多,言词也更为恳切,太子未能采纳,后来终于因过失被废黜为庶民。贞观十七年,孔颖达年老致仕。十八年,图形于凌烟阁,赞语说:“道先列第,风传阙里,精义霞开,掞辞飚起。”主要是称赞他在弘扬儒学经典上的功绩。贞观二十二年(648),孔颖达病逝,终年七十五岁,赠太常卿,谥曰宪,并赐予陪葬昭陵的恩典。
孔颖达死后,其子孔志继承父业,官至国子司业。后来孙子孔惠元也继承父祖当过司业之职,官至太子谕德。他们祖孙父子三代相继任国子司业,时人传为美谈。
孔颖达是唐代著名儒家大师之一。贞观年间,他奉诏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