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解+-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界,常恒施利益。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光佛。等等」(大日即毗卢。)。
阿弥陀具无量义。一译无量寿。二译无量光。三译甘露王。密教以此三名,依其次第,表法报化三身。又可译为无量庄严、无量清净等等。又十二光名,亦皆弥陀名号。
又阿弥陀三字,每字亦具无量义。阿字为本不生之义,故是空谛。弥字为吾我之义,故是随缘之假谛。陀字为如之义,故是中谛。又《阿弥陀秘释》云:「阿字,一心平等本初不生义。弥字,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陀字,一心诸法如如寂静义。又阿字佛部义。示理智不二,法界体相故。弥字,莲华部义。妙观察智,生法二空,实相本来不染六尘,如莲花故。陀字金刚部义。如来妙智,自性坚固,能破一切妄想怨敌故。又阿字,空义。一心法体本自虚妄相空无故。弥字,假有义。一心平等,诸法如幻假有故。陀字,中道义。一心平等,诸法离二边,无定相可得故。又阿字,有义。一心体相,本有不生,无灭尽故。弥字,空义。一心诸法,自性不可得故。陀字,不空义,一心诸法,本来法身功德,无断绝故。又阿字,因义。佛界众生,因一心觉,因一心迷故。弥字,行义。断人法二我,证生法不空,至佛果故。陀字,果义。示不二一心如如理智,是则佛果故。如是差别法门,即名字相。又如是字相,互无定相。如帝网珠,不可取舍。一心平等,不可得故。」又曰:「是故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如帝网一珠,顿现无尽宝珠。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以上《秘释》之说顿开诸佛秘藏,直显持名一法,摄盖一切法功德。专念弥陀,即可迅速圆满自性本具之无边妙德。如上妙谛,直示佛之知见。正显此法,实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又《阿字观》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佛号中一个阿字功德如是,故佛号之功德不可思议,明矣。
「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表四十八愿圆满成就,成等正觉,号阿弥陀佛。从法藏成佛至释尊说经时,已历十劫。但应着眼,此云十劫,正是为酬愿度生,示现之事相。此乃一期应机之权说。若究其实,则弥陀实久已成佛,弥陀即大日如来,已见于上所引证之《大乘密严经》,兹更引三证:
一、《法华经化城喻品》云:「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又「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是第九子)。……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上明弥陀乃十六王子中之第九王子,释迦是第十六王子。释迦成佛以来,已无量劫,如《法华寿量品》云:「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着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祗劫。」又「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释迦于印度成佛,成佛以来,于今二千余年,实为方便之权巧示现。故弥陀于极乐成佛,「于今十劫」亦复如是。实皆久远成佛。
二、灵芝《弥陀经疏》云:「《楞严势至章》云:“我于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准大本(指《无量寿经》)中,即弥陀也。(其意为:根据《无量寿经》,《楞严》中之无量光如来即阿弥陀佛)今经(指《阿弥陀经》)大本,皆言十劫。乃是一期赴机之说,不足为疑。」上为灵芝师引《楞严》恒沙劫前有佛名无量光,证明弥陀久已成佛。十劫只是权说。
三、《笺注》云:「依真宗(指密宗)之教意。则西方之阿弥陀,于胎藏界主证菩提之德,于金刚界主大智慧门。妙观察智之所成也。然则大日如来成道之年劫,不可说,不可思议。弥陀之成道,亦不可说,不可思议。」以弥陀即大日故。
「今现在说法」,言「今现在」则非过去与未来,直指当下。故云「今现在」,表阿弥陀佛是现在佛。当下此时正为众生说法。故应发愿往生,礼观听法,依法修行,速补佛位。又彭际清居士曰:「不唯尔时(释尊说法时),名为现在。乃至于今,以及后后无尽,同名现在。以佛寿无量也。」故知此非三世迁流之现在。而言后后无量,直是常住,故永称现在。且无论今后若干久远时劫,凡有人读到「今现在说法」,则正指此时此刻,弥陀正在说法。因彼佛说法无间也。
至于说法者是何身。据《弥陀疏钞》意,说法者,当是应身。然亦兼报。如《观经》云:「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沙由旬之身」,则是报身说法。《疏钞》又云:「有谓说法是应身报身。有谓三身齐说。各随机宜。」「三身齐说」则说法者虽是应身报身,实亦兼法身矣。
「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因彼土圣众无量,复有十方前往礼观听法之圣众,亦皆无量。悉皆围绕彼佛座下,一心恭敬,听佛说法。
皆愿作佛第十
本品唯见于汉吴两古译。品中有两要义:一者,阿阇王子等闻经欢喜,发愿成佛,如阿弥陀佛,释尊即为证明,是为启发我等,今日得闻此经,亦当如阿阇王子,发起大愿也。二者佛说是诸王子,已于无量劫中行菩萨道,过去生中即佛弟子,故今复相值,此表一切诸法不离因缘。故知我等今日得遇此经,闻是净宗妙法,亦必多生以来,蒙受两土导师教化济度,故于今日方能有如是殊胜因缘也。
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
此王子与五百长者,正是现在与当来一切含灵之典范。「闻之皆大欢喜」,此欢喜非一切世乐可比,乃因弥陀究竟圆满、超世希有之大愿而喜;为弥陀圆证菩提,大愿成就而喜;为弥陀证此究竟方便,以持名妙法普度一切而喜;为我等与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以度生死而喜;并为我等亦可辗转教导众生,普令度脱而喜。是故此喜,世所未有,故曰「大欢喜」。「盖」者宝盖。以之献佛。「作礼」者礼拜。礼敬供养,表衷心敬信。故上诸句,表「至心信乐」。「却坐听经」以下,表希求佛智,闻法无厌足也。并皆发愿作佛,「皆如阿弥陀佛」。见贤思齐。愿我之大愿、大行、大慈、大悲、大智、大力,如是一切,皆能如阿弥陀佛,住真实慧,摄净佛国,普利有情。是即真发菩提心也。故我等闻经之人皆应如是,信乐礼敬,发无上心。
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佛即知之」者,「如来悉知悉见」也。《观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以人心与佛心,无毫厘许间隔。故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大众发心,「佛即知之」,并立即证明曰:「是王子等,后当作佛」,乃为授佛记也。是表愿力不可思议。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弥陀以四十八愿接引众生。一切皆赖信愿行为资粮而登彼岸。是故省庵师云:「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表善根与因缘之不可少也。本经《福慧始闻品》曰:「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今我等能遇是经,复能信受,则决非小缘。盖由于过去生中,非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实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也。故亦应如阿阇王子等,闻经发愿,持六字之德号,入一乘之愿海,辗转教授,同证弥陀也。
(第二卷终)
第三卷
第三卷 从第十一品至第廿九品
上卷表弥陀因地大愿之发起。本卷表弥陀究竟果觉圆满大愿之成就。经中备显极乐依正主伴,清净庄严,微妙奇丽,圆明具德,超逾十方,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于第廿四品,标显本经纲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三辈往生之胜行,复于廿五品更广明往生之正因。故祈读者,于如是章句,应深尊重,发起净信也。
上卷明发愿,本卷表愿成。故知经中种种超胜独妙之处,均由于本愿之最胜极妙也。且经中再三拈出「愿」字,如第十五品末曰:「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第廿七品曰:「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卷末第廿九《愿力宏深品》云:「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由是可见,上卷是因,本卷是果。佛国超逾十方,唯因佛愿宏深,恩德无极。
第廿九品末复云:「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深大无量,不可胜言。」故我侪今日,正宜乘阿弥陀佛所施恩德,发愿往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如第廿三《十方佛赞品》曰:「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往生正因品》曰:「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故知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乃我等唯一直出生死之宝筏。以佛果觉,作我因心。因果如如,直趋究竟。自觉觉他,唯此普施真实之利。
又经中从第十一《国界严净品》至第卅二《寿乐无极品》,广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事事无碍之相。如是无量无边、微妙奇丽、不可思议之事相,悉因阿弥陀佛殊胜大愿之所成,亦即极乐导师本净明心之所现。事理无碍,故经中所宣妙相,悉是实际理体。复以事事无碍故,彼国一毛一尘,无不圆明具德。事事无碍乃《华严经》所专擅,今经复广显事事无碍,故知今经何异《华严》,极乐不离华藏。如曰弘法大师《秘藏记》曰:「华藏世界义。华者,理也。理遍法界,藏诸法于其中。故曰华藏。是华藏世界者,最上妙乐在其中,故曰极乐。当知极乐与华藏。虽名异而非异处。」又《秘藏记钞六》曰:「天亲《净土论》(又名《往生论》),极乐世界名华藏世界。是其证也。以莲华成国土,故云华藏。受最上妙乐,故曰极乐。是一处异名也。」
又《住生论》谓极乐三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昙鸾大师注曰:「此三句展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