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乘瑜伽止观的修习-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大乘瑜伽止观的修习
释高明
一、大乘瑜珈止观与经教的关系
止观法门,教通三乘乃至外道。外道的止观、声闻的止观、菩萨的止观,因为各自所趣向的目的不同,其所修方法也就各有差别。
大乘瑜伽止观,是大乘瑜伽师所证的殊胜法门,不仅与外道、小乘有天渊之别,与其他大乘止观亦有所不同。《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第六》曰:“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闵崮牵俊狈鸶娲仁掀腥唬骸颇凶樱敝腥ḿ侔擦ⅲ安簧岚Ⅰ穸嗦奕耆刑嵩肝牢。诖蟪酥行奚菽λ舍那。(1)《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也说:“当知此中,由随顺教,有众多故,毗闵崮且嘤兄诙唷E舍那有众多故,令奢摩他亦有众多。又复即此毗闵崮牵伤澄薇呒使剩敝淞浚辔薇呒省!保�2)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大乘瑜伽止观必须依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和佛陀的法假安立来修习,不能盲修瞎练。菩提大愿是目标,法假安立间指导,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成佛之愿,便容易得少为足,固步自封;没有法假安立,便容易走人邪门外道,与魔为伍。所以初修大乘瑜伽止观的人,应该由信愿与经教人手。所谓经教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法假安立,包括佛陀所说的一切言教、十二分教。因为离言法性都是不可言说的,佛陀的说法也不例外,只是一种权巧方便而已。故而《解深密经》称之为。法假安立。
二,、止观的略义及与之相关的所缘境
从大乘唯识学的观点来说,众生的心和外在的境都是虚妄不实的,唯有识性。但是我们为了言说的方便,在解释其止观法门的时候,却又离不开能缘的心和所缘的境。
一般来说,所缘的境可以分为四种。即遍满所缘境事,净行所缘境事,善巧所缘境事,净惑所缘境事。(3)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佛陀只向慈氏菩萨介绍了遍满所缘境事。
所谓遍满所缘境,是指修习止观的通境,不论你修什麽法门,学什麽宗派,只要有止观,就会碰到这些境,这些境,略而言之可分成四种,《解深脚称为四影像:
(1)有分别影像:《瑜伽师地论》对有分别影像的定义是:“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或见。或闻、或分别故;於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咽多地毗闵岬陡焦鄄欤鹪瘛⒈檠八肌⒈樗挪臁!保�4)
(2)无分别影像。即:“谓修观行者,受取如是影像已(指有分别影像所缘的所知事同分影像———引者注);不复观察,拣择,极拣择、遍寻思,遍伺察.然即于此所缘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静其心、即是九种行相(亦称九种住心———引者注);令心安住。谓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趣,等持,彼于尔时,成无分别影像所缘。即于如是所缘境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复观察,拣择,极拣择、遍寻思、遍伺察,是名无分别影像。”(5)
(3)事边际影像。又称为事边际性或事边际所缘境界。可以分为尽所有性和如所有性两个方面。尽所有性是指修止观的人从所缘境的外延去寻伺、了解所缘境的广度;如所有性是指修止观的人从所缘境的内涵去考察,分析所缘境的深度。《瑜伽师地论》是这样来解释的:。云何事边际性?谓若所缘,尽所有性,如所有性。云何名为尽所有性?谓色蕴外.更无余色,受、想、行、识蕴外,更无有余受想行识。一切有为事,皆五法所摄。一切诸法,界处所摄;一切所知事。四圣谛摄。如是名为尽所有性。云何名为如所有性?谓若所缘,是真实性,是真如性,由四道理,具道理性,谓观等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如是若所缘境,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总说为一事边际性。(6)
(4)、所作成办影像。即止观成功,进入初禅以後所显现的境界。也就是说:“谓修观行者,于奢摩他,毗闵嵋粜蕖⑷粝啊⑷舳嘈尴埃蛟倒剩钤涤跋袼凶饕猓缘迷猜!保�7)
以上四种所缘境事,有的是以观行为主的,有的是以止行为主的,有的是止观俱有的。佛陀在《解深密经》中进行了归纳,可见下图:
三、随顺止观作意
所谓随顺止观作意,是指未获得轻安,但又舆止观相应的作意,沿着这种作意用功,最终可以获得止观。这个阶段,虽然没有见道,也没有触证,但它是见道和触证的基础,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象能工巧匠想在空中建楼,沙中造塔一样,纵有万般能耐,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古人云:皮肉不具,毛发焉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随顺止观的作意,共有四种。
一曰:调练心作意。这一作意,类似于《金刚经》所说的。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怎样调伏我们的心呢?首先是要对那些可厌患的法,令心厌离。《瑜伽师地谕》云:“云何调练作意?谓由此作意,于厌患法,令心厌离,是名调练作意。(8)……何等名为可厌患处?略有四种可厌患处。谓自衰损及他衰损,现在会遇正现前时,如理作意,数思维故,成可厌处.若自兴盛及他兴盛,过去尽减离变坏时,如理作意,数思维故,成可厌处。(9)
二曰:慈润心作意。这种作意与第一种作意完全相反.如果说调练心作意是离尘,那麽慈润心作意心是向道。指修习止观的人生应在内心深处生起对三宝正法的欣赏。《瑜伽师地论》又云:。云何慈润心作意?谓由此作意于可欣尚法,令心欣乐,是名慈润心作意
(10)……何等名为可欣尚处?略有三种可欣赏处。一者,三宝;二者,学处清净;尸罗清净;三者,于自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心无怯弱。(11)
上述两种作意,不仅修习止观的人应该具备,即使是一般的出家修行者也不可缺少。如果我们的心念中缺少了这两种作意,或者一种,或者两种,或者此时,或者彼时,都不能算一个真正的出家人。现在,有不少出家众—天到晚,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以经忏佛事作为混饭吃的本钱,实在是太可悲了。另外些人,表面上还装得象个出家人的样子,但内心裹却是想追求名闻利养,一点也没有离尘向道的意思,装得再象,也只能骗骗自己而已,同样是可悲的。
修习大乘瑜伽止观的第三种随顺作意是生轻安作意,第四种作意是净智见作意。这两种作意在《瑜伽师地论》中的解释是:。云何生轻安作意,谓由此作意,于时时间,于可厌法,令心厌离;于时时间,于可欣法,令心欣乐已;安住内寂静,无相无分别中,一境念转。由是因缘,对治一切心身粗重。能令一切身心适悦,生起一切身心轻安。是名轻安作意。云何净智见作意?谓由此作意,于时时间,即用如是内心寂静为所依止;由内静心,脚口行,于法观中,修增上慧。是名净智见作意。(12)
有了一定的教理知识,又具备了四种随顺止观的作意,便可正式进入止观的修习。但是初修止观的人,其心往往不能调伏,各种粗重烦恼纷至沓来,特别是掉举与昏沉两大障碍不能很好地对治和克服,导致我们不能继续向上用功,所以对于初修止观的人来说,还必须了解对治止观修习过程中各种烦恼障碍的方法。
止观过程中的止相、举相、舍相。
对治止观过程中各种烦恼的方法,《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介绍了四种——止举、舍。而且每一种都分为时,相、义三个部分。共十二种。可以列表图示于下:
《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只介绍了三种,即止相、举相,舍相,但基本上能概上述十二种的内容。因为观舆举都是对治止观中所出现昏沉的,故而可以合为一种。现依《解深密胁的理论,对这三相略加解释。
止相:指我们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当心掉擧,或将要掉举时,在心中产生—种厌离心,使散乱、浮躁的心慢慢地定下来。让正念—念—念地持续下去,不可间断。
举相:指当心昏沉。或将昏沉时,在心中想—件愉快的事情,让欣悦情绪把沉下去的心提起来,使之与相应的修持法门保持一致。
舍相:在单修止,单修观或止观双运的过程中,如果还有昏沉、掉举两种随烦恼,则用无功用作意和心任运转有所有作意对治之。(13)
四、止观的单修,双修及止舆观的关系
止和观的关系,按道理来说,是不能分开的。如果说止停後再观、观停後再止,那么我们止的时候舆躺着睡觉有什么区别?我们观的时候。又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有什麽不同?所以止和观,是不能相离而彼此独立的.不过,我们为了言说的方便,可以根据我们的作意舆见、相两分的关系,勉强安立三种止观修习方法——即单修止法,单修观法,和止观同时修习法.如《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第六》所说: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毗闵崮牵俊仁掀腥唬骸颇凶樱粝嘈饕猓ㄋ嘉┬南唷!笔雷穑牒蔚毖云腥蛐尴吧菽λ俊鄙颇凶樱粝嘈饕馕ㄋ嘉┪藜湫摹!雷穑牒蔚毖云腥菽λ舍那和合俱转?”善男子,若正思惟心—境性.”世尊,云何心相?’,善男子,谓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毗闵菽撬担笔雷穑坪挝藜湫模俊鄙颇凶樱皆当擞跋裥模菽λ笔雷穑坪涡囊痪承裕俊鄙颇凶樱酵ù锶Φ厮杏跋瘛Nㄊ瞧涫叮蛲ù锎艘眩此嘉┤缧浴!雹艺舛位暗囊馑际撬担蔽颐堑男闹蛔≡谒档木持惺保挠胂喾窒嘤Γ凶龅バ薰郏旱蔽颐堑男闹蛔≡谀茉档男哪钪惺保挠爰窒嘤Γ凶龅バ拗梗坏蔽颐堑男耐ù锶Φ厮杏跋裎ㄊ鞘缎院腿缧允保囊痪承裕凶鲋构鬯朔椒ā! �
以上是从言说的方便考虑,安立了止观的三种修习方法。但在实际的操作应用中,止和观是展转相依,展转相属,同时增上的.正如《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中所述:。悟人道理正修行者,如毗闵崮谴扒寰辉錾狭剩龀す愦螅蝗缡侨缡牵苌硇乃星岚采菽λ罚敝嗟迷龀す愦螅缛缟硇幕竦们岚玻蝗缡侨缡牵谄渌敌囊痪承裕丛龀ぃ蝗缡侨缡牵椿竦蒙硇那岚玻囊痪承裕硇那岚玻缡嵌ㄕ棺嘁溃棺嗍簟I硇那岚玻囊痪承裕缡嵌ǎ舻米溃侥司烤埂5米拦剩谒拢至恐巧!#�15)
在《解深密经》中,同样也用止舆观的非有异,非无异性(16)来说明止与观不可鲍然分开,又不可完全等同的道理。当我们实际修习大乘瑜伽止观的时候。对这一点,是应当有所注意才行的。
五、止观唯议理论的建立
大乘瑜伽止观除了注重经教之外,第二个特点便是止与观的唯识性,这裹讲的唯识,与唯心是不同的,唯识学家所讲的唯识,是建立在相分与见分非有异非无异基础上的。对唯识家来说,任何—法,都不可能直接以另外一法做为所缘,而必须先由自己变现出彼法的影像来,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