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晋美彭措最后一次在佛学院向学-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阿切桑给当时确已着魔,他是依靠咒语的力量和蒋阳亲哲仁波且的殊胜加持,才得以遣除
违缘,恢复正常的。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知凡夫所见的境界并不一定真实可靠,他之所以昼
夜都见到诸佛菩萨的种种形象,不过是因为其风脉明点于外境方面有所显现而已,这丝毫也不值得
欢喜和夸耀。以后当我们也遇到这种情况时,千万牢记切不可于匆忙之中,以自我吹嘘心向他人喧
称自己已亲见了上师本尊。否则这样说就相当于彻头彻尾的大妄语!碰到这种情况,观察自相续的
真实状态才是最为重要的判断方法。
总而言之,我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了:作为一个修行人,他外在的形象可谓无足轻重,最重
要的实乃洞悉自己内心的状态。对于那些执著于外表的人,对于那些珍爱并相信自己分别念的人,
我们应当怀着无限的悲悯之心,向他们指出这些深刻的道理
现在,还有的修行者在自相续中没有丝毫的慈悲心,却借助愤怒修法降伏他人。这种所谓的“诛
法”,只能与菩提大道背向而驰。
曾经有这样一位出家人,他有一次到红原县化缘。当问及一户人家的生活是否平安时,主人回答说:
“很好!”孰料他听到此话后,心中却大为失望。因为假若此户人家恰巧有亲人去世,他就有机会
为其念经超度,这样他就可以得到一些财物供养。像这样的修行者,心地是多么邪恶!其行为
必然会距究竟解脱越来越远。
还有些人开口闭口说什么宇宙万法皆空性,宣扬内心,外境皆不存在,因果轮回亦复如是。其言下
之意,就好像迷乱显现中的众生已经是佛陀一般。这些人还诽谤地道功德是不了义的法要,似乎他
们已经完全证悟了空性,实则这群人不过是自欺欺人地堕入断见而已。对此,无垢光尊者在《如意
宝藏论》和《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都进行了专门破斥。虽然大圆满的究竟心法中存在着本来无生的
大空性境界,但这种大空性却与断见派的“空”有着天壤之别。这些人并不了解胜义谛中的空性和
光明智慧,竟将断灭空当作心的本体,在这种见解的支配下,即就是他们在精进修持,也只能获得
世间的有漏禅定,而不可能通达显密最深教义。与此相反,有些人虽然不能阐述大圆满的义理,但
他们的内心却已得到最高的修证果位,这样的修持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而那些断见派法师,虽然穷
其一生在闻思修持,也不可能证悟圣者的究竟密意。如果他们再轻率地向众生开示所谓犹如虚空般
的空性…即将断灭空见传授给他们,相对于某些行者证悟甚深实相后的教导而言,他们的过患,
也将犹如虚空一般无有穷尽。
这样的修行人如若再不警惕,必将堕入否认空有不二的歧途而无法自拔…他们既不能证悟心的本
性实相,因而对远离一切戏论的法性本性一无所知;同时还不负责任地说什么一切分别念均系于法
身,故而劝告他人不要遣除这些分别念。这些口头上宣讲出来的内容,无非是他们自心的迷乱呈现。
对此,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中,曾进行过专门的论述,而《大圆满心性休息》中对法身与
阿赖耶识之间的差别,也分析得条理分明。以往,我在传授《大圆满心性休息》时,已将觉性本体、
觉性妙用所显现的智慧,向大家阐述得十分清晰…假若所持分别念即是法身,那妙用和本性也将
无法区分。
还有人根本不了解觉性远离一切戏论的本质,他们反而将暂时的风心觉受执著为是究竟实相。这种
人这么见闻觉知下去,只会使自己的贪心增上;烦恼无穷,来世也必将堕入恶道。也有人对其他宗
派的论典、续部、乃至佛陀教法概不承认,觉得只有自己所著、所传、所修才举世无双。如今,像
这样的世间种种邪道也并不罕见。
还有人认为自己实修的证量非比寻常,他人闻思显密经续实在是愚不可及。其实,在一切善法中,
闻思的功德特别超胜。因为听受佛法是所有功德之基础,即使从头至尾圆满地听受一切课,其功德
也无量无边…单凭这一点,就足以遮止转生恶趣。喇拉曲智仁波切指出,谁若诽谤闻思,谁就不
会踏上真正的解脱大道,否则,石女也可生子。萨迦班智达则认为,如若不曾听闻教法,修行就不
可能取得成就。故而,那些只愿打坐参禅,不仅自身没有深入了解教理之愿望,反而将闻思看做修
道障碍的修行人,他们的观念实在荒谬。即使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也于众多善知识面前听
闻过教理,并发愿恒时闻受佛法。如果不凭借闻思之路就能取得成就,那真正是天方夜谭了。
也许有人会对此心存疑虑:普贤王如来证得佛果、缘觉菩萨证得阿罗汉,他们均未经过闻思,那么
我们为何一定要特别强调它呢?怀有此种疑问的人,其实并不了解事物的本来实相。首先,普贤王
如来是最上根利器者,无人可与之相比,其次,缘觉菩萨是最后有者,于多生累劫之中听闻了无数
佛陀言教,直至此生才最终成就,我们亦不敢与之相较。故而,作为因地凡夫,若想获得究竟解脱,
不依赖闻思还能依赖其他什么途径呢?那些除了修习禅定以外便一无所知的人,实际上极易陷入修
法的迷途,因为如果不具备般若正见,那他们则不可能真正做到舍弃世间八法。所以,哪怕仅仅听
闻一句佛法,也具有无量功德。
然而时值末法,众生刚强难化,行持善法都已成为对他人的苛求,更何况要求人们都深入经藏呢?
纵观世间的这种种现象,皆因众生为宿世业力所牵,行动毫无智慧所致。
许多根性下劣之人,对上师苦口婆心的教诲也不能铭记在心,即使了解了佛法教义,仍然要屡屡犯
下各种罪业。这些恶业的根源必须铲除,否则就无异于出卖佛法,其过失可大过山王。要知道事物
的发展往往出乎意料,少数人毁坏戒律,就有可能为整个僧团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我们每个
人都应谨慎行事,注意不要玷污上师乃至僧众的声誉!
如今,佛法的莲花已经无奈地枯萎、凋谢,引人解脱的明灯恰如西山的落日,只留下一抹感伤的晚
霞。而浊时众生的无边过患,却犹如大海一般广阔无垠、横无涯际。。。。。。
正因如此,我们才一定要发愿断除自身的种种贪执,趣向寂静之地,修持甚深佛法。这样,我们才
能走向最终的解脱。而所有教法当中,唯有大圆满的意趣最为深奥,成就最为速疾,加持力也最为
殊胜。作为大圆满的修行者,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善待这一手中的如意宝呢?!还有什么理由支用
各种污言秽行与肮脏之意去玷污它呢?!
三、对恶性弟子的厌离
要修学乃至证悟大圆满,所有弟子必须依止一位具德上师,否则根本无有修成之处。而在依止上师
的过程中,的确又会出现许多问题。因此,我早年虽然追随过众多的善知识,即使到今天也仍然对
藏地雪域的诸多大德具有强烈的信心,但因唯恐在依止过程中出现种种过患的缘故,故而已不敢再
像当年那样前去求法。而我于下面将要讲述的种种过失,即是属于弟子眷属们的恶劣行为,希望你
们能努力断除,否则就不可能从上师那里得到多少加持与清净传承。
有一些上师对无量众生发起广大菩提心,发誓饶益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但怎奈现代人贪得无厌、
欲壑难填。那些永不知魇足的弟子,对含辛茹苦传授给他们佛法,并且对他们施予财物的上师,非
但不依教奉行,就连内心也生不起恭敬之意。看见这些世间叛逆,我只能生起厌烦心。
有些人初见上师时尚能生起无限的欢喜心,能将其视为真正的佛陀。然而为时不久之后,便将上师
等同于凡夫,及至最终,甚至发展到见到上师就犹如面对怨敌一般,心生嗔恨且在言行上对上师大
加贬损。对于这种现象,大家一定要提高认识:在你决定依止某位上师之前,必须对他进行详细观
察。一旦确定要真正依止他,就应下定决心,始终如一地恭顺承侍,恭敬听闻教诲。如若中途背叛、
诽谤污毁,则必定会违反密乘根本戒,以致招来堕入金刚地狱这等不堪设想之恶果。
虽然真正的具相上师会殚精竭虑地培养后学,并千方百计地用佛法的甘露,清洗弟子无始劫以来的
障垢,他们传授佛法的恩德的确不可思议。然而,很多人对此却满不在乎。他们非但不能知恩图报,
反而要颠三倒四地扰乱上师的心,这些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诽谤和损害上师,甚至连上师的眷属
(空行母、弟子等),也无法躲避他们的打击和伤害。
有些顽劣弟子的相续中全无智慧,却竟然大言不惭地向他们传授教言。为了维护自己的私利,他们
便开始对自己的上师心存嫉妒,进而言语不恭起来。还有些人凭空就认定上师对自己不好,以为上
师的所作所为全都在针对自己,因而只要受到上师的一点批评,就会暴跳如雷。其实,作为一名具
有智慧的弟子,当上师指出自身的缺点时,应当心生欢喜,因为这才是上师对自己最为殊胜的开示。
任何一位上师,除了向众生开显解脱道之外,都不能代替弟子清除他们自己的所有罪障,也无法将
智慧直接转移到弟子的相续之中。释迦牟尼佛就曾对四众弟子指出过这一点,他说:“我如今已将
解脱的大道开示给你们,而解脱与否就只能依赖你们自己了。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
并精进修持妙法,不要对上师的批评产生任何邪见。要知道,离开上师的批评与指导,我们永远不
可能在菩提正道上迈出任何具有实质性的前地步伐。”
还有些人经常在师徒之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试图造成上师与别的弟子之间的隔阂,以达到其个
人的不良目的。如果这种人的阴谋得逞,那他必定会造下弥天大罪。
还有些业障深重的弟子,无论上师如何想尽办法对他进行福慧的各种饶益,也无法令其心生欢喜。
例如某位上师共有十名弟子,当他对其中的一个稍显器重之意时,其余的九个则都会心生嫉妒,愤
愤不平,尤其在尼众当中,这类事情会经常发生。比如当某位尼众对上师表露出较为坚定的信心时,
其他人对她乃至此位上师就会另眼看待。甚至某位上师仅仅让一位尼姑去烧一壶茶,也有可能使这
位尼师遭到形形色色的诽谤。在这种嫉妒心泛滥的情况下,有的上师为了利益大众往往付出了毕生
心血,但就因为这些区区小事而横遭诽谤,以致弄得名誉扫地,一生的心血都被无端践踏。
还有一些做弟子的,对待上师非但不能知恩报恩,反而恩将仇报。在他们的心目中,上师摄受自己
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是一切过失之根本。如果哪一天上师对某位弟子说了一些不悦耳的言辞,或当
面批评了几句,弟子就会忘记上师以往对自己的教言,甚至将昔日如海一般的恩德全部抛到九霄云
外,心中只剩下对上师的憎恨与厌恶。这种品行低劣的弟子如何能不让上师生起厌烦之心?
另有一些人则口是心非,他们表面上称赞自己的上师睿智慈悲、人间少有,口口声声要将自己的身、
口、意三门供养给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