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法王晋美彭措最后一次在佛学院向学 >

第10章

法王晋美彭措最后一次在佛学院向学-第10章

小说: 法王晋美彭措最后一次在佛学院向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琐事东奔西跑。长此以往,其出家人的身份能否保持得住也未可知。总而言之,这些人所要处理的
杂事总是很多,心经常流于散乱,其所谓的修行又怎能不招致失败呢? 
还有些居住在寂静之处的人,虽然没有为琐事东奔西跑,并且也发愿要尽其一生精进修持。但实际
上他们仍终日处于懈怠和放逸之中,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无数个白昼与黑夜。他们实际上并没有修
持过哪怕一点一滴的善法,只是自欺欺人似的伪装出修行的样子而已。  
有些人平时就不喜欢闻思修行,经常四处游荡。即使他们在某个地方暂时安顿了下来,也不可能安
安静静地守在自己的房间里诵经、修法,而是终日都要跑到他人家中喝茶、聊天,仿佛自己天生就
是一名外交专家。 
当年我在石渠县江玛学校修行的时候,堪布扎若身边有一位名叫托尼基比的扎巴,他经常都会跑到
根桑的家中玩耍。有一次扎若堪布对托尼说:“是不是你的家中生长着荆棘丛,而根桑的家里却有
棉花,所以你被荆棘刺得不能呆在家里,只好到根桑的家中躲避?”如今的许多人就像这位名叫托
尼的扎巴一样,他们无法安守在自己的家中,而是一会儿到商店里面东瞅瞅、西瞧瞧,一会儿又跑
到其他什么人多的地方闲逛。当别人问起时,他们还要为自己的行为掩饰和开脱,谎称在家中修持
时头脑有些昏沉,故而出来散散步,让脑子清醒清醒。这样的理由说起来的确委婉动听、冠冕堂皇!
其实只要略微动动脑筋,即可拆穿他的谎言。试想一下,如果真是为了让自己的头脑得到清醒,那
就应当前往寂静清幽之处,怎么反而会跑到喧闹的场所凑热闹?这样一来,岂不是令头脑更加混乱
吗?所以,作为修行人应当尽力避免这些恶习,应该像释迦牟尼佛在教典中指出的那样,平日里应
当呆在自己家中,不可东游西逛。否则,肯定会对自己乃至他人的修行造成极大障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充分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朋友的重要性,因为每个人都会在
有意无意之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人身边的朋友都是些正直、善良之人,那他本身一
定会朝着良好人格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同邪恶狡诈之徒朝夕相处,那么自己的品行也定会渐渐
随之下降,而造下许多恶业。以上这些道理,都是就世间的普通人而言的,作为修行人,在这些方
面就应更加注意了。如果我们身边的朋友都是些清净戒律、精进修行的金刚道友,那他们对我们本
人的修持一定会带来种种好处,其他修法的善缘也会逐渐增上。否则,如果经常同懈怠懒散,甚至
违背誓言的人相处,我们个人的修行境界则必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并且违缘重重。因此,我们仅仅
通过观察一个人身边道友的优劣,就可以大概推断出此人内心智慧和品行的高下。然而适逢五浊恶
世,大多数人对真正的金刚上师和如法行持的密乘道友并不愿过多接触,倒是如蝇逐糜一般反而要
与恶人为伍。如此一来,他们所结下的善缘将越来越少、恶缘会越来越多,故而无论是今生还是来
世的世与出世间利益,都如同走下坡路那样越来越暗淡无光。 
很多学佛的人,对世间的有漏财富比对甚深佛法更为执著。上师苦口婆心地为他们所传讲的殊胜窍
诀,他们只当作是耳边风,丝毫也不重视。自己天天处在散乱的红尘滚滚这状态中,对具有意义的
事物和甚深佛法提不起半点兴趣,没有一刹那的热情,更谈不上依从上师的言教去实际修持。 
这些浊世众生不净粪般的恶劣习气,无论如何也宣讲不完,每当我看到他们那些对修行人来说可谓
令人胆战心惊的过失,我都感到此身像处于烈火中一般痛苦难忍。对于这些弟子,即使上师付出再
大的努力,为他们宣讲多少佛法以及世间道理,想方设法去饶益他们,并护持其身心,使他们都能
早日解脱,都不可能令他们的相续中生起片刻的欢喜心。这些人实在是不堪造就,如果他们对外境
的贪婪之心得不到控制的话,他们将永远无法得到究竟的利益。因此,如果现在该我们独处静修,
那我们应立即前往寂静的山林,在尽可能远离人群和闹市的地方独自观心。 
还有些弟子对自己正在听闻的法要总是感到不满,当上师从人身难得等共同加行开始传授时,他们
往往认为这些道理太过简单因此不愿听闻。如果上师传讲到不共之无上大圆满的修法,他们又会觉
得艰深晦涩,难以理解。总而言之,无论给他们传授什么样的窍诀,他们也不会高兴。这些低劣的
众生真是令人无法忍受。 
从实际意义上讲,如果我们在短暂的即生当中,没能度过生死轮回的大海,那么将来也很难获得解
脱的机会。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着手,立即修持能够得到究竟利益的殊胜妙法,不应再继续荒废
时光、空虚度日。所谓“当下速修犹太迟”,如果继续听任日月荏苒、时光蹉跎,及至死到临头之
际,那我们一定会感到回天无术、追悔莫及。 
四、审慎辩论 
作为密乘弟子,还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是,不论我们修学内道的哪一个宗派,都应该坚持不懈、不改
初衷。例如我们现在修学宁玛巴教法,这表明自己与宁玛巴具有殊胜的因缘,或许多生累劫均是此
宗弟子,所以不可轻易放弃。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虽然主要修持本派教法(即宁玛巴),但对其他
教派也应平等对待,并且尽己所能去加以了解。例如对噶举派的塔波仁波切、噶玛巴等大成就者所
作的教言,也要学习参考,万万不可随意诽谤。如果在没有理解他宗的观点的前提下,就随意批驳
和指责,所造的罪业将是不可思议。对此,我本人也十分担忧。大家知道,我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一般情况而言,众生往生净土存在两大障碍:其一是五无间罪,其二是舍法
罪。第一条我坚信自己不曾违犯,但有时我会担心自己会不会违越第二条。因为在护持自宗观点的
同时,言辞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诽谤他宗的过失。因而为往生极乐世界,我必须经常猛烈忏悔。
在这方面,大家也应该小心谨慎,尤其在辩论的时候更要注意,因为一个人在辩论的过程中往往容
易情绪激动,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便开始指责他人,甚或意气用事。即便心境平和之时也容易言辞
欠妥,冲撞对方。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一定要加以忏悔,并且发愿要坚决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当然,如果在没有生起嗔恨心、也不以恶念诽谤他宗的情况下,就某些观点与人辩论,则具有很大
功德,因为讲(讲经说法)、辩(辩论)、著(著述造论)本来就是智者的三大事业。现在,有一
部分人并不赞同僧人们的辩论风气。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理解辩论的目的和重要性。麦彭仁
波切在赞扬宁玛派的愿词中曾经指出,我们宁玛巴辩论的传统异常殊胜,所以修学宁玛教法必须学
习自宗的辩论风格以及造论方法。麦彭仁波切同时指出,只会增长分别心与妄念的争论则毫无意义。
但就显宗与密宗的某些相关问题,以了义与不了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辨别,则十分必要。对于这一点,
每一位修学佛法的人都应当深刻理解。 
其实,辩论的传统也并非宁玛派所独有。根据《俱舍论》的论述,心所法被划分为五十一种,受与
想是其中的两大类。受的对境是痛苦与欢乐,即是心识于外界色法的种种感应。世间的在家人即常
常沉湎于对受欲的追逐之中。而想的对境则是宇宙间的一切万法,故而出家人经常针对有关人生根
本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进而就思维结果之异同,于内道间进行交流和探讨。例如对于心
识的常有与否等诸问,进行的辩论极为频繁。再比如就声闻是否圆满证悟法无我这个问题,宁玛派
与格鲁派之间的辩论也可谓旷日持久。后者坚信声闻罗汉已经圆证,前者则认为尚未圆证。由此可
见,无论内道与内道之间,还是内道与外道之间,就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辩论,是无法避免的。 
实际上,辩论也是维护和弘扬佛法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麦彭仁波切本人也非常擅长辩论,他曾经
在石渠县依止格鲁派舍西拉龙寺的舍西格西为上师,学习因明,最后舍西格西却无法辩赢他。无垢
光尊者和噶玛乔美仁波切也经常参加辩论法会,为了清净自己的罪障,噶玛乔美仁波切甚至在手脚
剧痛的情况下仍不停止辩经。而无垢光尊者与对手的辩论,则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辩论的反面典型:
当不少出家人在无法辩论过尊者时,他们居然抄起木棒就来攻击尊者,这哪里还谈得上增进闻思的
辩论呀!此外,印度的南桌儿寺和白玉的达塘寺至今还保持着辩论的传统,其他一些小寺院则因不
具备这种条件而不得不放弃。我们学院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也同保持辩论这样的传
统具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在学院准备开设辩论课的时候,我曾在梦中见到了托嘎如意宝,对此问
题,他老人家为我进行了特殊开许,此后课程开展得果然非常胜利。如今回想起来,假如当初没有
开设辩论课程的话,内道的其他一些宗派,或许会因误认为我们不精通经论而轻视我们。正是通过
辩论这种方式,学院中的某些堪布们才会以广博的学识名扬世界,令人不敢小视。现在,很多具有
智慧的人都知道我们学院的辩论水平非同一般,因而不敢轻易前来挑战。因此,我希望本院的僧众
们能在这方面多加锻炼,经常参加辩论会,即使大堪布们也不例外,大家共同努力把辩经这种优良
传统健康地维系下去。  
在这里,我还要借助法称、陈那二位论师的事迹,来进一步说明辩论的重要性。法称论师与陈那论
师都是真正的大成就者,陈那论师是因明的倡导者,法称论师则是因明的弘扬者。当初在陈那论师
造《因明论》的时候,他才刚刚写下对释迦牟尼佛的顶礼句,大地便开始震动,彩虹也突现于虚空。
除起之外,当时还出现了众多瑞相。他们二位论师都非常擅长辩论,在他们二位住世时,印度外道
极为兴盛,毁坏了许多佛教道场。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为了护持佛法挺身而出,同外道进行激烈的
辩论,并最终取得了所有大小辩论的胜利。在那个年代,几乎完全是依赖他们的辩论才能,才最终
得以降服外道,从而在生死关头拯救了佛法,保障了佛教在印度的继续传播。因此,法称论师和陈
那论师才被列为我们南瞻部洲的二圣六庄严之一。由此可见,辩论对于佛法的弘扬是多么重要。 
但是,如果有人在辩论的过程中起了忌恨与傲慢心,那这种辩论最终就会背离它的初始目的,从而
使辩论失去它的积极意义,尤其当辩论对手是金刚道友的时候。如果发生了这种状况,我们就应立
即中止辩论,否则,这种辩论非但没有任何功德,反而会产生极大过失。麦彭仁波切曾经指出:“凡
夫的辩论犹如回音一般空洞。” 由此可见,智慧愚钝者在尚未理解佛法真正道理的情况下,以贪
执之心赞叹自宗、诋毁他宗,其行为可以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