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三)-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陷在里面了,那就不行;如果我们要彻底断绝这些东西,彻底割掉这些资本主义的尾巴,那也不行!这个样子就要把人弄成机器人,弄成瓜兮兮的人了。这是不近人情的,不是道人所为。道人也是有情的,菩萨翻译成汉语是〃觉有情〃嘛。大家都有情,他如果没有情,那还叫什么〃觉有情〃呢?
所以,我们在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是否嗜欲深。比如,麻将就是一种嗜欲,高尔夫球就是一种嗜欲,网球还是一种嗜欲,喝酒也是一种嗜欲,当然那些抽大麻、吸海洛因的,就更是不折不扣的嗜欲了!我们看一个人,就要从这些方面通盘来看:他在这个社会的习染上,有没有偏好,有没有偏爱?当然,如果是好道就不说了,但如果好道好得太〃枯〃了,只晓得为道而道,那就成了空空道人了!这样就仍然圆满不起来。因为道是丰富的、活泼泼的,不是枯寂的。这两方面如何把它平衡起来,如何让它运转起来?就需要我们自己在这些方面留心了。
第二部分 7。古之真人的生死观
下面庄子继续谈〃古之真人〃,进入了真人的第三个层次了。前面关于〃真人〃的说法,每一层都在推进,这部分就又进了一层。前面的第一层是统起来对真人的做了个描述;第二层则从生命的体相上、表现上,对真人做了个说明;现在的第三层呢,就又深了一步了。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我们人都是好生恶死的。为啥子好生恶死呢?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嘛!面对死亡,大家总的来说都会怀着一种恐惧。为什么会怀着恐惧呢?今天晚上睡着了,不晓得明天还有没有机缘醒过来。打个比方,我们到哪儿去旅游,总还是有个目的地,这个目的地自己是知道的,所以不会有恐惧。但是,如果我们一口气上不来,大家都不晓得下一步会到哪儿去,当然就会有恐惧了。如果死了,晓得到哪儿去,就像西藏的活佛一样,转了一圈〃乘愿再来〃,自己心头有数了,所以也就无所谓了。关键我们是普通的人,没有这种本事嘛!包括一些在修道的人,你要问他上辈子是怎么回事,他除了胡说一通,乱说一通,哪个晓得自己上辈子在干什么!有些人说得更离谱,连自己下辈子、下下辈子到哪儿去,自己都晓得!这就真正是活见鬼了!
我们经常遇到那些练功夫的,说他自己上辈子是什么什么转世。我有个朋友,也是我的师兄,他就说自己是孙中山转世!结果呢,弄得大家都对他很不以为然。本光法师骂他是神经病,结果,后来他确实得了神经病,最后在精神病院里面住了十几年,死都死在里面的!
所以,听到有些人在妄谈自己的前生后世的时候,在津津乐道地说别人的前生后世的时候,最好给他吃点医治精神病的药,要不然,你就是请活菩萨来给他治,都没有用!这就是他自己的业嘛!这业那么容易转啊!自己的业比须弥山还重,须弥山都还有可能转得动,愚公移山嘛,但自己的业就很难转变得动!要转得动啊,就只有自己修行,只能如实、如法地修行,你才可能转得动!现在的人,有几个能如法修行的?连什么是法都不晓得,那怎么还谈得上如法修行呢?所以,一说到生死问题,就确实是个要命的问题。
古之真人,在《庄子》里面,在道家里面,真人的境界是被立得极高的!佛教一天到晚都在说生死事大、轮回是苦,但是在《庄子》里边,他就把这个放得下!〃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他把一切都归之于自然了。生,是老天爷生你,是天之所为,死也是老天爷让你死,是天之所为,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既然无可奈何,那我就只能安之若命。你如果不安之若命,你还要在里面添加点喜怒哀乐,你就是吃饱了没事干,太傻了嘛!我们现在遇到病,放不下,还不是要去找医生。大家都是好生恶死的,就算我遇到,还不是没有办法。我家老爷子生病的时候,明明晓得要走了,还是没有办法,还是要尽力医,要尽孝道嘛!明明晓得送医院最终是人财两空,还是要送到医院去。
真正看透了的人,把生死放下了的人,是不多的。我平生所见到的也就是那么两三位。本光法师是说走就走,离欲老和尚也是说走就走,这些都是我亲眼目睹的。当然,也有听说的,只不过听说的呢,就姑妄信之了,但也有些还是不敢信。只有自己见到的,有这个示范在这儿,自己才会信得过。像杨光岱老师,得了肝癌,那么痛,那么恼火,但是就是能坦然对待,走的时候也很吉祥。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因为他们看破了生死。一般的人面对生就欢喜,面对着死就害怕,他不愿意死,不能坦然面对生死。但是真人——见了道的人,他把生死看成是大道运行的轨迹,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他不把生死当成两回事。佛教修行的人,他把生死贴在鼻尖上,他们就是要打破生死来玩,使我们在生死之中来去自在。有些古代的老和尚预知死期,安然坐化。本光法师就是这样的。早在1990年,他就说:〃哎呀,明年吧,八月十五月儿圆,本光法师上西天。〃昨天就是中秋,如果不是刘老师、法师们来了,我是要到昭觉寺去拜祭本光法师的周年的。他是中秋节圆寂的,1990年就说自己会在1991年圆寂,到了1991年中秋节晚上,大家一起过节,他跟我们大家谈话,谈着谈着,头一扬就走了。
离欲老和尚也是这样的,在最后时给我发电报,让我和昌臻法师赶快到报国寺去办大事,要给我们交待后事。我们到了那里一看,是一个破烂的房子,他用的蚊帐都有一百个补丁,盖的被子也是补丁摞补丁,用了几十年的,但是床下都是钞票。离欲老和尚给昌臻法师留了五六十万元的钱,让他来建庙。如果那时我去了,我就是那里的方丈,但我那时放不下啊,家里有老婆,孩子也还小。昌臻法师当时七十多岁了,什么都没有,而且学佛多年,就让他剃度了。他现在还在,已经快九十岁了。1991年本光法师圆寂,1992年离欲老和尚圆寂,这些都是很了不得的人。
对他们来说,真正做到了〃不知说生,不知恶死〃。那时我们看见本光法师不行了,身体很差,让他到医院里去,他不去。当时我听他说话时,就感觉到有点脱阳的危险。很多徒弟要把他送到医院里去,他就是不去。他就要在寺庙里走,出家的人不能离开寺庙,最后一定要留在寺庙。所以〃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坦坦荡荡的,很自然。
第二部分 8。乾坤一室须何怨
〃其出不,其入不距〃。生,我不感到欢喜。其实你自己在出生的时候,哪儿感得到欢喜呢?老天爷把你生下来的时候,奶娃儿一个,你也不晓得欢喜!佛教的话说得更重,生就是苦!你看娃娃一生下来就在哭嘛!如果不苦他又何必哭呢?所以佛教就描述了在生的时候那种种的苦,婴儿刚生下皮肤很嫩,一沾席子,哎呀,像刀割一样,痛苦无比。还有讲连吃妈妈的奶水时,也是一种如何如何的痛苦……总之,佛教说一切都苦,没有不苦的!
但是呢,实际上我们平时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还活着,还存在,应该是值得庆幸的。像我们这代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没有被饿死,也没有因为打原子弹把我们炸死,到了现在,还能赶上二十一世纪前后的改革开放,可以过点好日子了,这些呢,还真是值得庆幸的。然而庆幸归庆幸,还是不要过于欢喜的好。
〃其入不距〃,就是不拒绝死亡,坦然地面对死亡。真正有这么一天我们要死了,最好还是学那个竹林七贤,扛把锄头,拿个酒壶子,走到哪儿死了,就地挖个坑埋了就算了。当然,这个样子还是很好的,沟死沟埋,河死河填,走到哪儿就葬在哪儿,既不打丧伙,也无须开追悼会。但这些毕竟都是空事,想那么多没用,能像庄子所说,〃然而往,然而来而已矣〃,就像这样随顺自然地来去,多好啊!
〃然而往,然而来〃,就是悄然而来,悄然而去,这多潇洒,多逍遥啊!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境界,庄子写出来之后,两千多年来,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都醉心于此。很多隐士,更是以庄子的这种境界为自己生活的目标。在二十四史里面,记载有很多这样的隐士。当然这些隐士,有道士,有和尚,也有一些在家的处士们,他们确实是把自己融入了自然之中。你看那些诗词歌赋,往往最优秀的,都是那些山林诗、田园诗、隐逸诗。这些诗读起来就最舒服,因为这些诗词没有烟火气。特别是我们在社会中摸爬滚打,身心疲惫,需要调适的时候,看点这些诗,那是相当舒服,相当安逸的。
你看现在有些企业家,自己事业干得身心疲惫,就经常自己开着车到高原上去。为什么呢?如果你到峨眉山,到青城山这些天下名山去,到处都是人,都人满为患了!只有到青藏高原上去,走一两百里看不到一个人,自然就有那么一种壮阔、肃穆、辽远的感觉!只有这个样子,才把人间的烟火气丢得下!那个时候,自己融身心于大自然之中,把自己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放下,才可能感受到身心的清凉。这种体验是很舒服的,我们在座的有些朋友也领略到了这一点,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到高原上去晃一圈,不走过十天半个月,就总觉得今年过得不愉快。
这就是对〃然而往,然而来而已矣〃的具体体验。但是庄子接着又要我们〃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不忘其所始,用佛家的道理来解释就是要重因,佛教讲菩萨重因不畏果,有其因必有其果,所以忘其所始就不好了。我们是怎么来的?来路要明白。从哪儿来的呢?老天爷生的嘛!我在监狱里关起的时候,家里来了封信,说李尔余先生去世了,王云舍老先生也去世了,当时呢,心头还是有点难过。但难过一会儿,脑子一转: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是从乾坤中来嘛,又回到乾坤之中了呀!并没有离开嘛!后来自己填了一首词,其中有一句:〃乾坤一室须何怨?〃大家都在这个屋子里,看似来来去去,其实哪里离开过啊!人已逝,神还在啊!脑子里只要一想,老先生们的音容笑貌,就还宛然犹在啊。
〃不求其所终〃,就是不计其结果,不要老是想着我今后要怎么怎么样,这些都不要管!这个都是老天爷给你安排了的,是天之所为,非人之所为!我自己要吃点什么饭,我要买什么衣服穿,我要结交些什么样的朋友,这些基本上是人之所为,不过有时候交朋友也还是天之所为,不是你控制得了的,因缘不可思议嘛!
所以,〃不求其所终〃就是随缘而化,大家要掌握这个,不要去强设目标,我明年要干什么,后年要干什么,甚至十年、百年要干什么。这都不好。如果你强设了这些目标,就把我们自己拴死了!达到目标又怎么样,没有达到目的呢?所以,〃不求其所终〃,不计结果,到底后果怎么样,不要去考虑那么多啦。我们常常讲随缘而化,就是要把自己放在大自然的造化之中、变化之中,不要过多地主观调控它!主观地去调控它,前面已经说过了,〃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真正体悟到这一点了,你自然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