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解脱之钥_阿姜查 >

第7章

解脱之钥_阿姜查-第7章

小说: 解脱之钥_阿姜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阕龃砹耍弧「猛O拢弧∧憔屯O隆5茏用且跃鲂挠氤闲睦囱埃弧≈钡角籽劭醇弧∏咨砭=峁牵弧∧切┝志哟笫Φ牡茏佣岳鲜τ凶派钋械淖鹬兀弧【次罚弧∫蛭约菏峭ü嫠堑慕挪剑弧〔趴醇屠斫饬朔鸱ā�

因此; 试一试我建议的方法。 要是你去修; 你就会自己看见和经历结果。要是你真的努力修; 去探索真相; 没有什么会阻止你。 我说; 你要是有正确的修行方法; 舍弃; 少言; 把观念与自满放下; 杂染就不可能在心智里站住脚。你就能心平气和地听那些人讲不真的话; 就如你能耐心地听别人讲真话; 因为你知道怎样自己来观照真相。我说; 要是你真正努力的修行; 这是可能的。但是学者们不常来修行; 他们当中这样做的人还太少。 我感到有点遗憾; 我们许多佛教徒是这样; 我一直鼓励他们切实地修行; 开始禅定。你们当中那些过去是学者的终于远道而来修行; 是值得赞扬的; 你们有自己的优点可以贡献给僧团。在这里的多数乡村寺院里; 重视的是学习经文和理论; 可结果是; 他们学得没完没了; 无穷无尽。他们从来没有能够停下来; 结束它。他们只学习“宁静”这两个文字; 学了升起重生的东西。你要是停下动态的思考; 也许能把你的理论知识作为对苦因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心智的本质并不与你从书里学到的相差多少; 而是一致的。但假如你学了却从来不修; 就永远不会真正了解。 你一旦修了; 就能获得深刻的知识; 你在书里学到的那些东西才变得生动清晰。重要的是开始修行; 获得那样的知识。 

因此去试一试; 住在森林小棚里; 努力训练自己; 实践教导。这比只学理论要强。要修的是在内心与自己讨论佛法; 住在偏僻之处; 观察自己的心智。心智静止时; 放下了一切; 停留在正常状态。当它动起来; 从这个静止的正常状态泛起涟漪与波浪; 各种思绪和想象就升了起来; 行蕴的影响过程就启动了。因此要小心地对它们保持知觉。一旦心智离开了正常状态; 就不再是中道了。它或者去执着官感; 或者去自我折磨。就在那里形成了影响思维的网络(行蕴; sankhara)。假如影响是良善的; 心智就呈现出良善的特点; 假如影响不良; 它就呈现出不良特点。 这个过程就在你心里进行。要是你修持知觉; 密切观察心智; 实际上是很有趣的。这个话题; 我可以高兴地讲一天。

你一旦对心智的动态有了知觉; 就可以看影响它的过程。 心智是受着杂染的培养训练长大的。我看心智好比一个中心地。 那些我们称为心理因素(心所)的; 就好比来这里的访客。有时这 “人”来访; 有时那 “人”来访; 有时另一个人来。他们都来呆在这一个地方。所有升起于心智中的这些 “访问者”; 我们称为心理因素。

修行之道就是唤醒心智; 让它有 “知觉”; 等着观察自己。无论何时一个访客靠近; 你得摇摇手不许它进来。要是你整天坐在唯一的座位上; 你的知觉就在中间等着所有来客; 它们又能呆哪儿呢? 这就佛陀所说的知觉: 一种坚定; 不可动摇的知觉。你要是能把持这个知觉; 它就能守护心智。你只要坐下来; 就在这一点上确立知觉; 这里是一切访客要来的地点; 从你还是个胎儿; 一直到你活到现在。因此你得全部了解它们; 要这样做。你就守着佛陀所说的知觉。所有这些访客会想各种办法对你的心智加以改造;虚构; 因此影响你的经验。当它们成功地让心智牵扯进它们的事件中时; 心理状态(心所)就产生了。无论它们的性质怎样; 把心智引向何方; 都不重要。你的工作是了解那些来访的客人。无论何时客人来时; 他们发现只有一把椅子; 只要你占据了那把椅子; 它们就没地方坐。它们来的用意是要向你灌输点流言; 却没地方呆下来。这些爱闲谈的客人不管来多少次; 总是遇见同一个家伙坐在同一个位子上接待客人; 似乎永远也不挪动。下回来; 还是没位子。他们会回来多少次呢? 你要做的; 只是坐在这里接待它们; 就都了解它们了。 自从你最早了解世界起; 所经历的一切; 来访的正是这个地方。 你只要了解这么多。 要是你就在这个地方观察; 知觉; 就会看见佛法; 培养出穿透一切的洞见。你就自己讨论; 观察; 观想佛法。 

这才是佛法讨论; 我不知道其它的讨论方法。我还可以继续这样讲; 但到头来只不过是讲与听。我建议你去切实地修行。你开始自己修时; 就会有一些经验了。有一些方法告诉你怎么走……发生这样; 就做那样; 等等; 但是你继续修时; 常常会发生不如意的情况; 你得思考; 调整自己的方法。 你也许得走很长的路; 才看见一个路标; 这才意识到这条路是正确的。 重要的是; 你要通过失误来学习; 总结经验; 直到你确立了正确的修行方法; 就会确信无疑。你要是还不曾找到正确的修行方法; 就注定会有许多疑问与障碍; 你就得在那点上不停地探索。一旦调查过了; 从各个角度考虑过了; 跟自己讨论过了; 确实给心智留下印象; 你就知道怎么做了。要是你实在卡住了; 可以问老师; 他面对阻碍训练心智有足够的经验; 会给你修行上的建议; 去克服困难。有一个老师可以有很大的价值。有人已经去过了; 了解那里的地形。你可以带着疑惑找他; 与他讨论自己的修行。

考虑一下观声音。有听; 有声音。你可以对声音有知觉; 却没有什么想法。要利用这种自然现象来观想真相; 直到能够把心智与客体分开。可以产生这个辨别力; 是因为心智不出去涉入于其中。耳朵听见一个声音; 就观察心智是不是牵扯进去; 或者给带走了。是不是感到心烦? 至少要了解这些; 才能做到注意声音而不受干扰。这就是在当下培养和确立念住。你不需要到别处去做。即使你想避开声音; 实际上也逃不开。只有通过修行才能真正 “逃离”声音。那就意味着要训练心智; 直到念住坚固; 官感接触到什么时能够放下。听仍然在听; 同时你放开客体。有念住时; 放下就是很自然的。你不需要花气力把心智与客体分开; 通过舍弃; 放下; 自动分开了。哪怕你觉得想跟踪声音; 心智也不去抓着。 

你一旦对形态; 声音; 气息; 味觉; 可触之物; 想法有了充分的念住; 就会以内在的慧眼; 清楚地看见它们的本质。 他们受到三个普遍特点的主宰: 无常; 苦; 无我。 比方说; 你无论何时听见一个声音; 就马上会在经历它的过程中洞见这三个特征。就好象你不再听见它了; 你不以通常的方式听见它; 因为你知道; 心智是一件东西; 客体是另一件东西。但是那并不意味着心智不再起作用了。念住始终在监视与观察着心智。要是你能修到这个地步; 就意味着你不管在哪里; 不管做什么; 都在培养对佛法的探索。这就是择法(dhamma…vicaya); 觉悟的一个基本因素。要是心智里存在了这个因素; 就意味着它在自动自发不断地进行这样的深度分析。

要与自己讨论佛法; 这样就会逐渐放松你对身体; 感觉; 感受; 想法; 意识的执取。 在心智沉浸于观照的工作时; 就没有什么能够干扰或者入侵心智了。对于已经经历和培养了定力的人; 这个观想与探索的过程在心智里是自动产生的。不是什么要你思考或者创造出来的。心智会立刻熟练地朝你指的地方观照。 

建立禅修的基础

你要是这样修; 还会发生一件事; 你睡觉前一旦确立了念住; 就不会再习惯地打鼾; 说梦话; 磨牙或者扭动了; 那些都消失了。 即使你睡得很沉; 你醒来时好象不曾睡过; 不会觉得疲倦或者磕睡。 过去你也许会肆无忌惮地打鼾; 但是真的培养警醒之后; 就不会发生了。 你要是并没有真的睡着; 又怎能打呼呢? 念住到了这个地步; 心智在白天黑夜一直都醒着。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纯净而高度的知觉: 知者; 觉醒者; 喜悦者; 明亮者。 在这个层次上; 心智有维持自己的能量; 不会磕睡; 即使它不以通常方式入睡。假如你培养禅定到这个层次; 你也许可以一连两三天不睡。即使那时; 要是你因为身体累极了而感到想睡时;   你可以集中在禅定目标上; 立刻进入深度奢摩他; 你要有技巧; 也许只需要在那里呆上五到十分钟; 感觉就好象睡了一天一夜那样有精神。 

说起不睡觉; 要是你不担心身体; 睡觉就无关紧要了。但是你应该观照身体状态; 身体的经历; 根据需要调整睡眠。你修到这个层次时; 就不必有意告诉身体做什么; 它会告诉自己。心智里有一个部分不停地点拨你; 督促你。即使你感到懈怠; 却不能够耽于那些情绪里; 因为总是有这个声音在鼓励你; 激励你去努力。 你会达到一个地步; 修行不再停滞;而是自动进行。试试看吧。 你已经学得足够了; 得到了足够的教导了; 现在是把你所学用在训练自己的时候了。   

一开始; 身远离 (kaya…viveka)很重要。 舍利弗尊者教导说; 身远离可以升起心远离(citta…viveka); 心远离可以升起远离杂染的涅磐之心(upadhi…viveka)。 有些人说; 这不重要; 假如心里宁静; 住哪里都可以。那是对的; 但是在修行的最初阶段; 你应该把身远离看成是必要的。哪天你应该试试去住在方圆几里不见人影的火葬林; 或者去荒凉恐怖的山顶上去禅定。要独自去; 好吧? 你一整夜都有好戏看。那时才知道感觉怎样。就连我年轻时也曾经以为身远离不太重要。那不过是我的想法; 可是一旦真去那里修了; 我就思考起佛陀的教导来。世尊鼓励弟子在远离人烟的荒野禅修; 我意识到从身远离; 升起心远离; 可以有多快。比方说你是居家人; 有家庭有房子; 你有什么身远离呢? 一进门就是混乱和复杂; 没有身远离。因此你就离开家里; 去一个隐居地; 那么修行气氛就完全不同了。你一定要了解开始修行时身远离与孤独的重要性。之后就去找一位禅修大师指点你; 他(她)会指导你; 建议你; 指出你误解的地方; 因为你认为理解正确的地方; 实际上是误解了。在错的地方; 你却肯定自己是对的; 要是你有一位有技巧的老师; 就能给你建议; 直到你看见自己的错误为止; 通常就是在你以为正确的地方; 你的误解蒙蔽了思考。

有些学问僧学了很多; 彻底研究了经文; 但是我建议人们投身于修行。学习的时间到了; 可以打开书本; 学习常规理论形式; 但是与杂染争斗的时间到了; 你就得去超越理论与常规。要是你在争斗时; 亦步亦趋地过于注重课本模式; 你不会击败对手。 你要是真要去除杂染; 就得超越书本。现实中修持就是这样的。书本只是作为指导和范例。要是你过于执着于书本; 它们甚至会让你失去念住; 因为有的作者根据自己的感知与行蕴来写书; 他们不一定就理解; 行蕴所做的只是在影响心智。 一不注意; 他们就跑到远远的地底下见神蛇去了; 等到回来后; 他们就开始讲起蛇语; 谁也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简直糊涂了。 

林居大师们并没有教我们这样修持。也许你会想象书里的东西刺激有趣; 但实际上不是那样的。 老师们告诉我们; 修行方法是要舍弃杂染; 拔除观念; 去除自满和自我感。 这个修持; 对付的是杂染的根本所在。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