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 >

第18章

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第18章

小说: 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不忘求得正敦;忘却正教的人,离开普及一切的正教,就无法去到觉悟的彼岸。
  我还为了救度那些不幸和值得怜悯的人们,再立三个誓愿:
  (1)我以此诚实的愿力,给一切人以安定;然后再以此善根,不论受生为何,都能得到佛教正法的智慧。
  (2)既得佛教的正法,不做恶事,说法给一切人类听,但愿都能听到。
  (3)得到的佛教正法,即使舍弃身体、生命和财产,决心守持到底。”
  家庭的真实意义是互相提携以进觉道。虽然是妇女,一经发起精进道业的心,像胜鬘夫人所立的大愿力,堪称为杰出的佛弟子。
  ——胜鬘经

  第三节 服务人群
  (一)关于兴盛国家,这里有七条教法:
  第一,民众须经常聚会以讨论政治,国防须严密地自己来守御。
  第二,上下团结一心,共同议论国事。
  第三,尊重国体,不可任意更改。注重礼节,尊敬仁义。
  第四,男女之别以正为准,遵守长幼的秩序,善自保持社会和家庭的纯洁和谐。
  第五,孝顺父母,奉侍师长。
  第六,追荐祖先的祭奠,祭祀礼仪必须恭谨。
  第七,尊敬道业,崇尚德行,仰慕道德高尚的师长,供养丰富。
  任何国家如能严守这七项教法而不毁破,其国家的兴盛殆可预期,更不致于受外国的侵略。
  ——长阿含经第二·游行经
  (二)从前,有位大光王,他说明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是:
  治理国家的道理,先要调御自己,培养自己的慈心。以此慈心来统辖民众,教导众人祛除心中污垢,使身心调和,以能得到佛教正法的喜悦,胜于世间的享乐。
  其次,穷困的民众到来时,打开仓库,尽量地施舍给他们。以此为桥梁,教诫他们远离一切恶行。
  人类各以其心为本,所见各自不同,同是城中的民众,有人见此都市是美丽,也有人所见是污秽。这都是各人以其本心,针对环境所使然。
  尊敬教法,心正而直率的人,纵使是木是石,亦见其灿放琉璃之光;但欲心深重而又不知修行者,即使如宫殿般辉煌,亦看不出壮丽的所在。
  国民的生活、万事,亦复如斯,以心为本,把治理国家的大根本,置于使民众先修其身心。
  ——华严经第三四·入法界品
  (三)如大光王所说,政治之道的大根本,是使民众都能各自先修其心。
  修心就是直进觉悟之道,因此从政者,必须先信服于佛教。
  如果执政者信仰佛、信仰教法、敬重慈悲深厚及道德高尚的人,并供养他们,自会化伏敞人,消灭仇恨,必定将促成国家的繁荣无疑。
  那么,国家既已繁荣,自然不致于去侵略别的国家,从而作为侵略工具的武器亦将派不上用场。
  而且,国民都心满意足,安享乐利,上下和睦,增善积德,敬爱欢悦,寒暑调顺,日月星辰不失正常的秩序,风雨亦能按时兴止,人们终于都能得到安乐,自然亦都得免于各种天灾人祸。
  ——金光明经第一二·四天王护国品
  (四)为王者是人民的父母,要能勤政爱民,更能以佛的教法护念民众。化育民众就如父母之养育婴儿,不待婴儿的呼唤,父母就自动地把湿尿布给他换上干的,经常都以施与幸福和祛除苦恼的爱心化育他。仁德的王者,要以民众为国家之宝,这样才能安抚民众,建立政道。
  因此,为王者关切国民的心意无时或忘,亲身体察民众的苦乐,为民众的富裕而尽心。为此,经常去了解水、风、雨等的实际情况,了解收成的好坏,了解干旱的程度,了解民众的喜好或厌恶,了解犯罪的情形,和政绩的成效,赏罚之道更要严明。
  如此了解民心,必须适时地造福民众。必须征收的,衡量情形收取,不要与民众争夺利益,尽可能采取轻税政策以利民生。
  王者是凭力量与权威以保卫民众,这样做才能得到民心,而被称为善护民众之王。
  (五)世间的王中之王,称为转轮王。转轮王必须是家世正当、行止孚众望、统辖四方,同时也护持教法的王者。
  转轮王所到之处,没有战争、没有怨恨,善能依据教法施政,民众都能得到安乐而远离邪恶。
  转轮王必须又是不杀生、不偷盗、不犯邪恶的爱欲,不说虚谎、恶口、挑拨离间、巧言的话语,不贪婪、不嗔恨、不愚痴。以此十种善行,作为祛除民众十恶的准则。
  因为以教法引导政治,故而能使天下达到理想境界,所行之处没有怨恨,大家互不侵犯,民间从而得以安和,国家平定,民生趋向乐利,所以才称之为护持教法之王。
  转轮王既称王中之王,四方诸王都称赞他的德行,遵从他的教化准则,以治理各自的国家。
  这样的转轮王,领导诸王把各自的国家治理完善,才算达成在正教下王者的任务。
  (六)复次,王者之于审判罪行,必须以慈悲为本,以聪明的智慧去观察事实,根据五项原则妥为处置。这五项原则是:
  (1)根据事实,不凭虚伪。先要查明事实,以事实再来论断罪行的成立与否。
  (2)依时不依非时。时,亦即王者的权威显赫之时;否则,权威不彰,就是非时。王者的权威正盛,施以处罚自然有效;否则,权威不显时施以处罚,徒自造成混乱而已。因此,必须创造机运赏罚以时。
  (3)依动机不依结果。这是深入了解犯罪者的心态,明辨他的行为是否出于故意?如非故意,是值得同情的。
  (4)依亲切语不依粗暴语。根据罪行,公正判定应该科以何项法律,不施以本罪以上的处罚。又须以温和的言语晓谕他的不当,不以粗暴的语言,而使其有所省觉。
  (5)依慈悲心不依嗔恨心。我们是憎恶罪行,但不憎恶其人。以慈悲心为本,对待犯罪人,使其悔改罪过。
  (七)作为国王的重臣,如不以国家大事为虑,只求个人私利,收取贿赂,歪曲政道,败坏民间的风气;使民众相互欺诈,强者欺凌弱小、尊贵卑视平民、富豪欺负贫穷,以邪恶道理歪曲正义,终将增长灾祸的发生。
  如此一来,忠诚的贤臣自动隐退,热心人士懔于危害,遂告沉默。结果只是谄娟者当政,然后滥用公权以利自己,于一般贫民很少做到体恤。
  这样下去,政令不能下达,政道完全失之于正。
  在这种情形下,坏人蓄意夺取民众的幸福,遂摇身一变而为盗贼。对国家而言,这是更大的恶贼,因为他们欺上乱下,是全国灾祸的根本。所以,王者必须对这一类人处以严厉的制裁。
  生存在以教法施政的王国,如果不遵守教法行为,不怀念父母养育之恩,一心只留意妻子的享乐而忽视父母的孝养,甚至谋夺父母所有,这也算是大恶之中的一分子。
  为甚么呢?因为父母的恩德确实深重,纵使有生之年悉心孝养,也无法报答亲恩于少分。
  对于国家不够忠实,对双亲不尽孝道,这是极大的罪人,必须接受严厉的制裁。
  生存在以教法施政的王国,如果对佛、教法和僧团这三者没有信心,毁坏寺院,毁灭佛经,缉捕僧人,或妄加驱使等破坏教法的行为,那是罪大恶极的人。
  何以致此呢?因为一切善行根本的民众信心,至此已完全崩溃,这些人的善根都被销毁净尽,等于自己挖掘了墓穴。
  这三种罪都很重,因之必须施以严厉的惩罚。至于其他的罪行,与此相比较,可谓尚属轻微。
  (八)卫护正教。国土的内部如兴起叛逆之贼,或是遭遇到外国的侵略时,正教之王必须具备下列三种考虑:
  第一,不论叛逆或外寇,他们的暴行对象是伤害人民或涂炭百姓,对此必须诉诸武力以解救民众的苦厄。
  第二,运用策略,最好不动兵刃就能讨平叛逆或外寇。
  第三,制敌之道,尽可能采用诱降或生擒的方式,以不事杀戮为上,藉以削弱其势力。
  王者的心中具此三种想法,然后部署战略,下达命令,开始对敌。
  这样的决策,战士们自然会敬服于国王的威德,百姓亦同怀感恩,均将深自体解战争的本质而效命国家,一方面庆幸王者的慈悲而免于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为报国恩所从事的战争,不只是求得战争的胜利,亦能体验到战争也是一种功德。
  ——大萨遮尼犍子所说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全书完
 
 
第三章 建立佛的国土 
 

  第一节 和睦的道友
  (一)一片广阔而黑暗的原野,没有一点光明,无数的生物都在那里蠕动,由于黑暗,相互之间不知道你我的存在。各自孤独的每个人,生活中百无聊赖地竟自有些颤抖,神色中显得十分的哀怜。
  忽然间,一道光明照注下来,无意中出现了一位伟人,手里擎著大火炬高举过顶,原本一片黑暗的原野,顿时变成了光明的大地。
  原本在荒野暗中摸索蠢动的生物,立刻站了起来,举目瞭望附近,这才发现四周很多都是自己的同类,惊喜之余,齐声欢呼、相互围拢拥抱,一阵欣喜的细语,显得热闹异常。
  如今这称作原野的是人生;所谓黑暗,就是缺乏智慧之光。人们相处在一起,心中如果不具智慧之光,纵使厮守终日,亦如陌生的人不知和合。独自生来又独自死去,都是孑然一身,整天都是那些机械式的动作周而复始;凄凉得发抖,想来亦属当然。
  伟人擎著火炬出现,是指佛陀举起智慧之光,照示了人生的方向。
  在智慧光的照耀下,人们才开始体会到自己的存在,同时也发现了别人,相互惊喜,大家都生逢在这和合的国土。
  百千万人共住一起,如非相互结识,就不能成为社会。
  社会该是纯真智慧的发扬,大家互相了解而信任,才算是和合团体的典型。
  诚然是和合的社会,团体的生命具有其实质的意义在里面。
  ——大般涅槃经
  (二)在此世界中,有三种不同的团体:
  第一,具备权势和财力,为了领导而集合的团体。
  第二,只是在某种情况之下结合,对有利于自己的这一方,不须争执而仍能继续存在的团体。
  第三,以教法为中心,以和合为生命的团体。
  其实,在这三种团体之中,真具实质意义的团体就是第三种。这种团体的生活是以一条心为心,从而生出种种功德;其中有和平、有喜悦、有满足、有幸福。
  就像雨水降落在山巅流泻下来,成为谷川,渐渐汇入大江运河,终于归向大海。
  遭遇到种种境遇的人类,接受同一教法之雨的滋润,从一个小团体渐渐流向社会,终于流入到同一滋味的觉悟之海。
  每颗心,像水乳般交融,一个完美的团体从之而生。
  因此,正教的法,实际上就是制造完美团体的根本力量。一如先前所述,在发现互相存在的智慧光照耀下,把人类心中的凹凸予以敉平,使之显现和合共存。这个真实的团体,是以教法为其根本力量,故亦称之为教团。
  人们都以这种心思维护教法。教团的内涵,虽然包含了大地上一切人类,事实上,则是同一信仰的团体。
  ——巴利本增支部三·一一八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