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 -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东西四百公里,南北三百公里的范围。若以今天的交通而言,那个范围,的确不大;然在
当时的印度,能够兼顾到这样大的教化区域,实在很不容易了。
再说迦毗罗卫这个王国,在种族上被称为释迦(Sakya)族,根据旧来例如《佛本行集
经》等的记述,均说释迦族是雅利安人的刹帝利阶级,是名甘蔗王(Iks…vaku)的后裔,甘蔗
王族则出于古仙人瞿昙,又译作乔达摩(Gautama)的后裔,所以释迦族又以瞿昙或乔答摩为
氏。可是,如前面所说,近世的史学家之中,有人怀疑释迦族不是纯粹的雅利安人,甚至说
是蒙古西藏血统的黄种人。
当第七世纪之初,玄奘三藏访问佛陀的出生地之时,那里已是住的黄种人。当然,能有
圣人出世的地方,一定不会太坏,那个由释迦族组成的小国家,背后是喜马拉雅山,水量的
灌溉,相当丰富,但却少有洪水的灾害,农作物相当富饶,盛产稻米,因其位于喜马拉雅山
的南麓,在其南方,又和恒河流域的大平原相接,气候温和宜人,人民勤勉朴实,他们在进
步与繁荣之中,流露出若干骄傲的态度,对于雅利安人和其他种族之间,也有彼此轻慢的事
情发生。
佛陀的父亲,名叫净饭(S'uddhodana)王,他的父亲,另有三位兄弟,叫做白饭
(S'uklodana)、斛饭(Dronodana)以及甘露饭(Amrodana)。兄弟四人,均用饭(dana,原义为
「乳粥」)来命名,是很有趣的事,原因是当时的印度,以牛乳煮成粥,乃是非常美味的食
物。释迦族的国王,最初是由民选产生的,到了佛陀降生之际,国王的传承,已变成以世袭
为主了。佛陀是净饭王的长子,故有继承王位的资格。
佛陀的母亲是摩耶夫人,尊称为摩诃摩耶(Mahamaya伟大的摩耶);然在佛陀生后,仅
仅一周之后,便去世了。因此,佛陀是在其母亲的胞妹,也是佛陀的姨母及父王的爱护之
下,长大成人。不过,当他没有出家之前,大家都称他为悉达多太子。他那位姨母,是和摩
耶夫人同时嫁给净饭王的,叫做摩诃波□波提(Mahaprajapat大爱道)。
佛陀未出家之前,也和常人一样,娶了他舅舅的女儿耶输陀罗(Yas'odhara名闻)为妃
子,并且生了一位小王子,名叫罗侯罗(Rahula)。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破僧事》卷三的
记载,出家之前的悉达多太子,有三位妃子,一为耶输陀罗,二为乔比迦,三为鹿王。同书
卷四又说:「尔时菩萨在于宫中,嬉戏之处,私自念言:我今有三夫人及六万彩女,若不与
其为俗乐者,恐诸外人云我不是丈夫。我今当与耶输陀罗共为娱乐,其耶输陀罗因即有
妊。」这里所称的菩萨(Bodhisattva求悟的人),便是尚未成佛之时的悉达多太子。依照一
般的传说,佛子罗侯罗是由佛陀指腹怀孕的,站在人间成佛的角度来说,我们宁可相信上述
的记载为事实。
出家以前的悉达多
悉达多的意思是达成目的的人,中国佛经中译为「一切义成」。因为一位圣人的降世,
必有他过去世的伟大来历,所以当他出生之前,摩耶夫人是梦见了一只小象入胎而始成孕。
此在印度的观念中,将伟大的人物,总是用龙、象、狮子、虎、牡牛来作尊称的习俗有关;
当他降生于蓝毗尼(Lumbini)园之时,百花竞放,天龙喷洒温泉香水,为太子淋浴。太子初
生,即能自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说:「我于天人之中,最尊最胜。」说毕此语,
即如平常婴儿。
从佛教的基本立场而言,这样的传说,并不十分重要,但是确可信以为真。
此后的太子,在父王及姨母的疼爱之下,物质上享受著豪华富丽的宫庭生活,同时把所
有的各种文艺武术,都在快速的进度下修学完成。由于他的智力过人,体能拔群,在已有的
知识方面,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在同辈的王子群中,他既受到拥护,同时也受到了嫉妒。例
如当他十六岁时,即在弓箭竞技会上,以一箭射穿七树,获得了冠军,并且赢得了他的表妹
耶输陀罗。
在知识方面,当以婆罗门教的典籍为主。从印度思想史上考察,西元前第六世纪之前,
已经发展出了《奥义书》的伟大哲学。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是不可分的,《奥义书》将宇宙的
本体称为梵(Brahman),个人的本体称为自我(Atman),梵是宇宙的实在,自我的本体即是
梵。由本体之实在,产生支配宇宙的人格神;由人格神的自在天(is'vara),现出众生轮回
生死的舞台,即是天、空、地的三界;活动在这舞台上的众生,分有胎生、卵生、湿生、化
生的四种。像这样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的现象论,比起基督教的上帝创造宇宙之说,实已高
明得多了。
对于一般的民间而言,高深的形而上学,当然应用不到,倒是其中的轮回(samsara)之
说,民间殊为风行。此所谓轮回,乃是说明生命群的生死和来去的一种宗教思想,也就是说
现在生存的生命,是接续了过去生存的生命,继续存在,当现存的生命死亡之后,未来的另
一个阶段的存在,又将连接下去,而且是由于现在世的罪恶行为,感受到未来世的不幸的果
报;今世的幸与不幸,乃是根源于过去世的善恶行为。所谓轮回的范围,则有天、人、地狱
乃至遍于植物等各界的差别。人的善恶行为,称之为业(Karma),善业多,即在轮回之中上
升至人天界;恶业重,便下降至地狱界。这种思想,虽然遭受少数唯物主义者的嘲笑,但在
宗教的本位上,确为最最公平合理的思想。此种思想,能使人们在不如意的处境之时,心平
气和地面对现实;正在风云际会之时,不敢胡作乱为;尤其在想到来生的远景之时便会努力
行善。在轮回和业的观念之中,对于生存并不可喜,面对死亡也不用畏惧。因为今世的生,
是由前世的死而出现;今世的再度死亡,又将引起来世的再度新生。
因此,在佛教的经典之中,虽未见到佛陀和《奥义书》的关系,但是,除了《奥义书》
的梵天显现宇宙的思想,没有接受之外,轮回和业的思想,已被佛陀接受。可是婆罗门教的
宗教仪式之中的特权阶级,以及酿造苏摩酒祭神,并用动物的牺牲,作为对神献祭,求神赐
福的媚神行为,不唯使得祀神的人落于迷妄,也使得宗教的精神趋于堕落,这在佛陀是无法
接受的。
除了宗教仪式之外,在传统的印度宗教之中,尚有一种极其重要的宗教行为,那是一种
希求达成神人合一之境的内观工夫,印度宗教的古代圣典,大抵便是由于从修行中,达到了
这种境界的人们之所传出。他们被称为神仙或仙人,他们是用一种直观的方法,直参宇宙的
真理。这种方法,名为瑜伽(Yoga),首先将身体落实坐稳,调节呼吸,统一精神,对于现实
世界,求取高度的认识;从这种神秘的直观之中,精神力高扬,往往即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奇
迹。在佛经之中,称他们为得了神通的仙人。佛陀没有出家之前,对于这些宗教的现象,当
然已经明了,并且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仙人。
佛陀不是仅以享受人间的繁华为满足的人,虽然贵为太子,并且已经结婚,但在精神上
依旧非常的空虚,所以想到郊外去看看民间的风情。根据佛典的传说,他一连出城郊游了四
次,这四次郊游的经历,便改变了他的生活,也决定了他之出家成道的前程。他带著随从,
驾著马车,第一次出游之际,在市区见到了一个白发躬腰、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
见到了一个痛苦呻吟的病人;第三次遇到了一个送丧的行列。这使他觉悟到,不论何人,出
生之后,必然会渐渐地衰老,谁也不能免除病痛,最后的结果,便是死亡的来临!死了之
后,又将出生、衰老、病痛和死亡;像这样的人生,如不设法求得彻底的解脱,实在太可
怜、太悲哀了。同时,当他童年时代,曾经随同父王去农村举行春耕祭典之时,见到农夫犁
田之际,从土中翻起了虫蚁,立即被蛙类争食一空,转眼间,蛙被花蛇所吞,花蛇又给由天
上凌空而下的巨鹰所□,像这样弱肉强食的众生相,在他看来,不禁要怵目惊心了!他为了
求得最后的答案,所以第四次再度郊游,这一回使他遇到了一位神态安详的出家沙门,终于
使他领悟到他所应走的是什么路了!唯有及时出家,一心修行,彻悟了宇宙的真理,才能知
道以何方法,来解脱众生的生、老、病、死的轮回不息的四大苦患。
出家与苦行
适巧,当悉达多太子第四次郊游回宫,计画要走上出家之道的时候,忽然接到报告,说
是妃子耶输陀罗,产一男婴,要他命名,他想他正要去出家,却来了一个障害出家的枷锁,
因而取名罗侯罗(Rahula障害)。但是,他既决心要出家,谁也留他不住。就在那天的夜
晚,当他的妃子抱著小王子正在熟睡之时,他便向她们作了无言的告别。唤醒了他的御者车
匿(Chanda),牵出了他的爱马康特迦(Kanthaka),悄悄地出了宫殿,离开了迦毗罗卫城,直
到进入了森林的深处,削去了头发,脱下了身上所有华贵装束,穿上用树皮编制的沙门服,
然后嘱咐御者车匿,带著他的服饰和那匹白色的爱马,返回宫中,向父王报告,他已出了
家,若不成道,决不回国。当时佛陀的年龄是二十九岁,有的传说是十九岁。
当他进入森林之后,新鲜的宗教生活,便是参访当时有名的外道仙人,那是专以修行瑜
伽有了成就的人。没有多久,他便修成了和他老师同样程度的境界,因此,未久之间,连续
寻访了好几位名师,但均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在佛陀的体验之中,知道那些外道名师的所谓
解脱,所谓与梵交感,与梵合一,都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然在没有更加高明的名师可供他
去参访求教之后,只好独自一人,和其他的外道沙门一样,修习苦行去了。他的毅力是极其
感人的,在苦行林中,修练绝食的苦行,连续达六年之久,在此期间,每天仅以一粒野生的
麦子,维持他的生命。当这消息传到净饭王的耳中之后,便派了五位侍者照顾他的生活,结
果这五位侍者,也受佛陀的精进所感,陪伴佛陀修了六年苦行。
可是,修了六年的苦行,身体枯瘦得已如乾柴,尚未见到悟道成佛的消息,始知依照一
般苦行外道那样地盲修苦行,毕竟无益于精神的向上。于是放弃了苦行,改用专心瞑想的工
夫。他离开苦行林,走到尼连禅(Nairan jana)河的清流之中,洗净了六年来的身垢,但他
的身体实在太瘦弱了,所以接受了一位村姑供养的乳粥,恢复了他的元气,然后便到附近一
棵叫做毕钵罗(Pippala)的大树之下,用草敷成一个座位,面向东方,双腿结成跏趺,平稳
地坐了下来,并且发出大誓愿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不过,先前陪他同修苦行的五位侍者,见他放弃了苦行,都以为佛陀退了道心,又见他接受
了一个少女的乳粥供养,便说「他堕落了」,所以离开佛陀,另找他处修行去了。
菩提树下的体验